1、全国百所名校 2021 年新高考 10 月教学质量评估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 善治之前提。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 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法治的不断探索 和追求。民法典汲取了中华民族 5000 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了 新中国 70 多年来
2、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它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民 法典是我国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我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 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 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 42.5 万人提出的 102 万条建议,可以说, 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 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管是遇上高空坠物,还是碰到遗产纠纷,抑或遭遇隐私泄露,都需要从民法典 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据。只有全体社会成员以民法典为遵循,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 培养解决问题靠法
3、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让民法典真正成为老百姓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 (摘编自阿斯力格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材料二: 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 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 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民法典秉 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 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 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
4、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 作共治。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 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 产生最优效果。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 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 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
5、建设息息相关。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 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法 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 更强劲。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 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 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摘编自黄文艺民法典是经世济民、治国安邦之重器
6、) 材料三: 民法典其体系包括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是民事领域的 基础性法律,也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重要实体法律依据。民法典的出台将会给民事检察工 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冯小光:民法典颁布以后的溢出效应,必然对行政机关、司法权产生影响。首先,民事审判和民事检 察适用的最核心实体法律是民法典。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 不统一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 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长期以来,如何规制民事法官和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一个司 法改革的课
7、题,民法典在这方面填补了很多空白。 王利明:民法典是基本的民事法律规范,是基本的裁判依据,将来无论是法官、检察官,还是律师, 对话、讨论的平台就是民法典,而不是各说各话。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 且规定非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 判依据、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 思考方式。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 王轶:在这个问题上,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是实力相当的,监督才能够有效 地进行。疫情期间,我写
8、了篇文章,主要讨论行政许可的民法意义,着重从民法的角度分析,行政许可应 该做什么样的类型区分,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行为的效力判断究竞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发现,相关司 法解释中,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 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 的关系。 (摘编自龚云飞、关仕新王利明、王轶、冯小光三人谈 1下列对“民法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民法典吸收了许多优秀法律文化和法治文明建设的有益成果, 整合了我国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激励
9、社会主体的自主自治与其推动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并不矛盾,目的都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C民法典注重以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难题,惩恶扬善,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D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 2综合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自古至今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民法典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向强盛。 B只有自 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才能让民法典真正保护人们的权益。 C激励社会主体自已解决问题,激活社会能量,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 D民法典仍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
10、叉问题,就会完美。 3下列说法中,不能正面支撑材料三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 张某与李某因房屋租赁引发纠纷, 在审理过程中, 法官、 检察官和律师都将民法典作为统一的法律依据。 B法院根据民法典对张某高楼坠物致伤案做出判决,张某因法官没有使用自由裁量权而认可判决结果。 C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条款。 D 刘某与钱某因共建厂房产权产生纠纷, 法院依据行政法判决产权归刘某, 钱某不服又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 分)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
11、的。 (6 分) 【答案】1D 2B 3C 4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大法;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阐述。 (每点 2 分) 5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 以民为上;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立体的保护;在 时代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每点 3 分,答出 3 点即可) 【解析】 1D 项,“民法典的颁布能规制检察官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从而消除法律规则之间的不协
12、调、不统一的 现象。”理解错误。原文是“此前适用的单行法律和庞大的司法解释规定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协调、不统一 的地方,民法典的体系性、协调性为民事实务提供了统一的适用依据。其次,民法典能够对民事检察官和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很好的规制。”,所以前后两句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 D。 2A 项,“法律就是社会安定的重器”错,原文是“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所以应是“良法”而不是 “法律”。C 项,“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理解错误,原文是“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 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 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
13、、治理效果最大化。”,所以原文是“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 效果最大化”,选项中“能使治理成本最小化效果最大化”说法太绝对。D 项,“处理好了行政法与民法的 交叉问题,就会完美。”错。原文是“较为集中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这可以成 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如果我们能够重点突破,充分树立监督自信,慢慢地,会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一种 良好、互动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文中只是说“这可以成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并没有说“处理好 了行政法与民法的交叉问题,就会完美”。故选 B。 3C 项,“赵某出售了与其妻共有的房屋,某地方法院认为此案只涉及婚姻家庭,不需援引合同、物权等 条款。” 理解
14、错误。根据王利民的观点“民法典颁布之后,就应当从民法典中寻找法律依据;而且规定非 常清晰,所有的规则都在这里面了,已经消除了不一致、不统一的现象,就要在这里找统一的裁判依据、 裁判尺度。另外要有体系思维,民法典是体系化的产物,为法官、检察官、律师提供了体系化的思考方式。 法典就是要求援引多个条款,这是我们在适用民法典时必须要注意的新现象。”所以民事法需要法官具有 体系化思维,该项中“某地方法院”的判决不能体现体系化,不能证明文中观点。故选 C。 4先整体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材料二共三节内容,先概括每一节的段落大意,每一段开头的一句话就 可以作为中心句,分别是“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15、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 法。”、“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通过对材料二每一段开头一句话的分析,可知这三 段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所以材料二整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角度论述民法典是一部保障人民利益、促 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法。然后再分析每一段中的论证结构,可通过划分层次来分析。 通过对每一段内容的分析可知,这三段在论证结构上一样,都是先用一句中心句引出谈论的话题,然后再 具体分析,这属于总分结构。所以段落内部每部分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民法典意义与作用,然后具体
16、阐 述。 5本题要求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民法典是如何体现“民”这一精髓和要义的。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 一和材料二中,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概括。如: 材料一中:“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曾 10 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 42.5 万人提出的 102 万条建议, 可以说,民法典诞生的过程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据此可概括出在制定过程中,向社会广泛征求意 见,充分尊重民意。材料二中:“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 要的大法。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 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
17、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 获得感、幸福感。”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思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以民为上。“民法典秉持对 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 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 的安全保障网。”据此可概括出在立法体系上,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对人民群众形成了全面 立体的保护。“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据此可概括
18、出在时代 针对性上,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鼓励并保护人们惩恶扬善。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 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 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
19、干山读书、 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 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 ,这本书 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个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 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 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 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
20、他们不寻常 的人生。 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挂着他在纽约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 一根手杖,头上戴着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 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 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 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 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
21、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 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 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 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 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 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看着这些手稿, 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 星空 , 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 一直被关在精神病
22、院。 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 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 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 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 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 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 莎士比亚、尼采、伍尔芙、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 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
23、,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 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 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 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 快乐,眼睛可以。 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 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 ,木心看了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 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 19 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
24、,已经过去了近半个 世纪。 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 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 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醒 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 中国年度散文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
25、点, 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B“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了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 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 崇敬之情。 D“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 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段画波浪线句子营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
26、 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苍凉的内心世界。 B第段与第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意在表明木心历经磨难而对未来抱着希望,以及执着 前行的坚韧。 C第段画波浪线句子中,“平时,画沉睡着”是指平时很多人看他的画并不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有 善意的人”“注视着它”“醒了”是指只有知音才能唤醒他的画作,理解他作品的真正含义。 D末段首尾呼应,以景结尾,含蓄地表现了木心坎坷的一生和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及成就深深感染了作者, 引起了作者甚至读者无尽的思考。 8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木心先生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概括。 (5 分) 9作者写梵高的意图是什么?(5 分) 【答案】6A 7B 8木心的形象:学贯
27、中西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历尽坎坷,坚毅乐观果断率真,睿智风趣 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每点 1 分) 9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强调文学是木心战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在文革中的艰难岁 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 。木心与梵高都是以 生命来追求艺术。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每点 1 分) 【解析】 6A 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理解有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 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 清幽、 古朴的特点, 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故选 A。 7B 项,“第段与第
28、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理解有误。阅读第段“看着这些手稿,我恍 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分析得知,这一段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但第段指出“他喜欢画 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说明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这是从木心的角 度写梵高的,写梵高是木心崇拜的艺术家。故“第段与第段都是从作者的角度写梵高的”理解有误。 故选 B。 8具体分析,先从原文中找出相关句段,木心先生的形象在文本中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作者对木心先生的 描写中及作者自己对木心先生所作的评价里,如“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文革期 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
29、,写满他的小说和散 文”“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和风趣”“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 子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以上语句或段落,表现了木心学贯中西;为艺术甘于寂寞,甘于献身;历尽坎坷,坚毅乐观;果断率真, 睿智风趣;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等等。考生要从文本中筛选并概括即可,另外,还要尽量答全面。 9本文写作者站在美术馆看见木心先生在狱中的手稿。想到当时木心先生写这些手稿时的状况,想到“那 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 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
30、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不由得想到了梵高 的 星空 。梵高创作 星空的状况与木心先生写这些手稿时的状况是何其的相似:在文革中的艰难岁 月,是写作给予木心光亮,正如梵高在铁窗中仰望星空,从而创作出名作星空 。文学是木心和梵高战 胜困难并取得成就的精神力量,他们都是以自己的生命来追求艺术,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文章 指出“他(木心)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里/我在路上走”,说明梵高是木心崇拜的 艺术家。还有文章写梵高丰富了文章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31、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于孙立长久计淆 置嫡庶竟侈僭相倾阅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 。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 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 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 ,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 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 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 笔吏 居第一,臣所
32、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 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 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教上书劝 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 。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日: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 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日: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 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已长望人,取人 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
33、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日:留 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 10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3 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
34、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搅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35、。 C 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 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 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 展现了他的才华。 D 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 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 见贤思齐, 宽以待人, 收集古今家训, 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14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3 分) 【答案】10B 11B 12A 13(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 对面
36、说话一样。 (2)(你们)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 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14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 (1 分)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 (1 分)由此可见唐太宗对 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1 分) 【解析】 10 “上无功德”,是独立完整的句子,“功德”是并列词语作“无”(没有)的宾语,“德”后断开, 排除 AC;“攘神器有之”,“攘”,侵夺、偷窃之意,“攘”和“有”是连动关系,共同做谓语部分,承 前共用主语“上”,独立句子,“之”后停顿;“嫡庶”是固定的词语,是指嫡子与庶子,之间不可断开; “竞侈僭/相倾阅”是并列结构,内
37、容各自独立结构上相互照应;据以上分析排除 D项。故选 B。 11 B项,“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错误,不包括“君王”。故选 B。 12 A项,“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错误。文中有“会伐辽, 留守京师”,可见选项 A表 述绝对。故选 A。 13 (1)若,此,这;机识,机敏有见识;是,这,应该;委任,交托重任;每,每次;为,替;陈,陈述; 犹,如同。 (2)留意于此,状语后置;足以,足够用来;保,保全;躬,自身;累叶,几代、几世;忠节, 忠诚守节操;尚,崇尚;尔,你们;宜,应该,师,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效法。 14题干为“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
38、的?”这里的“目的”应该是太 宗的本意,这里是类比手法,同类人物通过对照想要说明或者得出相同点。考生若了解萧何其人,会有助 于答题,所以平时应该广泛阅读积累知识面,自然能够提升理解能力。民间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 军是萧何推荐的) ,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 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可见萧何在历史上的名气之大地位之高。 第一次在劝说叔父嫉妒房玄龄功居第一心有不平时,“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 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智慧和谋略对取胜的举足轻重, 功高至伟,用萧何类比让
39、对方哑口无言。 第二次在太宗准备去攻打辽国,嘱咐房玄龄守好后方,解除帝王带军出征的后顾之忧时说“会伐辽,留守京 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可见,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房 玄龄在帝王心中分量之重宠爱之深,所以相信他并委以重任。 【参考译文】 房玄龄,临淄县人。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将会长治久安,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本无功 德,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又不替子孙做长远打算,混淆嫡庶之位,竞崇奢侈之俗,相互 倾轧争吵,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十八岁那年,应举于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善于了解人而知名, 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这个人的,必定能
40、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 身份奉命率军攻略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您作为秦王,征战各 方我未尝不跟随,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我只招纳人才到我的帐中,和众位大将私下里偷偷地 诚心畅谈结为友好关系,人人都愿意为您竭尽全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 驻马立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并不需要先打草稿。高祖说:这人深识机宜,应当委以重任。每次为我 儿陈述事情,千里之外如同对面讲话一样。 隐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征召房玄龄穿上方士服装潜入 王府,深夜议事。事平之后,按照顺序论功行赏,功居第一,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
41、 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等人凭着文字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 实先到,但未曾亲历军阵中。如今房玄龄等人有决胜于军帐中的谋略并立下安定国家之功,如同汉代萧何 论功行赏要先于诸将一样。居宰相之位达十五年之久,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表请求辞职, 诏书不准。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让位确实是美德。但国家靠您辅治已久,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 膀右臂,不要谦让了!恰逢讨伐辽,命玄龄留守京师。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 之忧了。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不要轻敌深入,长久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便对孩子们说: 当今天下之事无不合适的,惟有讨伐高丽不止,皇上听
42、我的劝告很是不满心意坚决,群臣无人敢直言劝说, 我如知而不言,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接到表疏,说:此人生命垂危还在为我国事担忧啊! 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他为人无嫉妒之心,闻 人有善,如同己有。熟悉精通吏事,审议规定法令,他一心追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任用 人才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发挥他所能。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奢淫侈,凭借势位 欺凌旁人,因而汇集古今圣贤家戒,书写于屏风之上,命其子各取一个,对他们说:在这些方面用心, 就能保全自身了!汉代袁氏累世忠诚节义,为我心所崇尚,你们应当效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
43、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 年) ,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六月初七日”, 言语浅白, 乍看不觉有何诗意, 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
44、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 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 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15B 16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困居 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 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每点 2 分) 【解析】
45、14 B 项,“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只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故选 B。 15 “鬓色”“故园情”,根据理解“衰鬓色”抒发的是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 到自己鬓色渐衰, 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 结合“再动故园情”及注释内容“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分析, “故园情”抒发了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 蝉,今朝却是在湓城僻处听蝉,今昔对比,感到了被贬的愁闷和失意之情。尾句“云树绕湓城”,借景抒 情,表现的是诗人被贬江州闲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
46、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两句,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 画面。 (3)大学之道中,由“_,_”可知,“修身”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上至国君、下至黎民, 无一例外。 【答案】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 (1)注意题干关键词“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的提示,注意“敏”“慎”的写法,不要漏掉 “焉”; (2)要抓题干关键词“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的语境提
47、示,注意“连”“生”的写法; (3) 抓题干限制语境“修身,上至国君、下至黎民”语境的限制,注意“庶人”“壹”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11 分)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 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 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 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 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
48、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 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 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 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 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 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 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
49、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18下列句子中引号与文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 了。” B“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 C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来,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哟!你看我,简直把你忘记了。 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19文本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含义? (4 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鼓声有时候很绵密, 接下来有点儿和缓, 仔细听, 有时高亢有时轻柔”,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答案】18B 19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