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职业学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 教学标准一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 (520305) 。二 、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 、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四 、职业面向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 1 所示。表 1 本专业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 (代码)对应行业 (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群或 技术领域举例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52)测绘地理信息类(5203)专业技术服务业(74)测绘和地理信息 工 程 技 术 人 员 (2 -02 -02)地籍测绘 ;房产测量 ;土地资源管理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 , 德 、智 、体
2、 、美 、劳全面发展 , 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 , 良好的人文素养 、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 ,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 展的能力 , 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 , 面向专业技术服务行业的测绘和地理信息工程技术 人员职业群 (或技术技能领域) , 能够从事地籍测绘 、房产测量 、土地资源管理等工作的高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测绘地理信息类六 、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一) 素质(1) 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指引下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
3、自豪感。(2) 崇尚宪法 、遵法守纪 、崇德向善 、诚实守信 、尊重生命 、热爱劳动 , 履行道德准 则和行为规范 ,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 具有质量意识 、环保意识 、安全意识 、信息素养 、工匠精神 、创新思维。(4) 勇于奋斗 、乐观向上 , 具有自我管理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 有较强的集体 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 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 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 1 2 项运动技能 , 养 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 , 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6) 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 能够形成 1 2 项艺术特长或爱好。(二) 知识(1)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
4、理论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 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 、安全消防 、文明生产 、创新创业等 知识。(3) 掌握常规地籍测量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保养的知识。(4) 熟悉地形图图式 , 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数据采集 、编辑与成图的知识。(5) 掌握地籍要素调查与测量 、地籍面积量算 、宗地图和地籍图绘制的知识。(6) 掌握房产要素调查和不动产测绘的知识。(7) 掌握 GNSS 静态 、GNSSRTK动态数据采集 、编辑处理和成果输出的知识。(8) 熟悉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类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 掌握土地资源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9) 掌握土地空
5、间数据采集 、存储 、管理 、分析处理 、表达和应用的知识。(10)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知识。(三) 能力(1) 具有探究学习 、终身学习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具有良好的语言 、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 具备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 、表格 、图像的能力。(4) 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水准仪 、全站仪和 GNSS 接收机等常规测绘仪器。(5) 能够调查并记录地籍和房屋要素信息 、根据相关测绘规范进行不动产测量 , 并能2高等职业学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够绘制地籍图 、宗地图和房产图。(6) 具备各种地籍和房屋面积的计算 、统计以及整理测绘成果资料的能力。(7) 能够初
6、步编写地籍和房产测量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报告 , 具备地籍和房产测量 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的初步能力。(8) 能够使用全站仪和 GNSS 接收机采集地形数据 , 利用数字测图软件绘制大比例尺地 形图。(9) 能够调查并记录土地资源信息 ,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采集 、分析和统计土地 信息 。(10) 具备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利用规划的初步能力。七 、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一) 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 公共基础课程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 , 将思想政治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 、军事理论与 军训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等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
7、; 并将党史国史、 劳动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文写作 、信息技术 、高等数学 、公共外语 、健康教育 、美育 课程 、职业素质等列入必修课或选修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 , 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 学环节 。学校可自主确定课程名称 , 但应包括以下主要教学内容:(1)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设置 6 8 门 , 包括: 测绘基础 、测绘 CAD、测绘职业概论 、土地经 济学 、土地法规 、测绘程序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 、工程数学等。(2) 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一般设置 6 8
8、门 , 包括: 数字测图 、地籍调查与测量 、房地产测绘、 GNSS 定位测量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等。(3) 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 地理国情监测 、工程测量 、摄影测量与遥感 、不动产估价 、摄影测 量技术 、城乡规划 、地下管线探测等。3.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如表 2 所示。3测绘地理信息类表 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序号专业核心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1数字测图数字测图基本概念 、原理和作业方法 ; 大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 地物地貌的制 图表达 ; 图根控制测量 、野外数据采集 、内业计算机成图 、地图数字化的技
9、 术与方法 ; 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 ; 数字测图技术设计与检查验收 、数字 地形图应用2地籍调查与测量地籍调查和测量的作业过程 ; 土地权属 、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条件等地籍调 查的内容 、方法及技术 ; 地籍控制测量 、要素测量 、地籍图绘制及地籍测绘 成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 行政区划界线及权属界线的测绘方法和技术要 求 ; 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与检查验收的知识3房地产测绘房地产测量的作业过程 ; 房地产调查的内容 、方法及技术要求 ; 房地产控制 测量 、施工测量 、房屋要素测量 、房产图绘制及房地产测绘成果管理的方法 和技术要求 ; 房地产测量技术设计与检查验收的知识4GNSS 定
10、位测量GNSS 定位测量的基本原理 ; GNSS 静态测量的原理 、技术和方法 ; GNSS RTK测量的原理 、技术和方法 ; 常见 GNSS 接收机静态和动态模式的设置与 操作 ; GNSS 控制网 、数字测图 、工程放样的数据采集 ; 常见 GNSS 数据处理 软件的使用5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类型 ; 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 土地资源调查 的内容与方法 ; 土地评估 、开发与整理的技术和方法6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工作任务 ;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和土地利用 系统分析方法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居民点体系布局及用地规划 、交通用地 规划 、农用地规划
11、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 ; 土地利用规 划方案的初步编制7土地信息系统技术 应用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 土地信息的数据源与采集处理 ; 土地信息数据库 建设与维护 ; 土地空间数据采集 、分析 、管理和应用4. 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 、实训 、实习 、毕业设计 、社会实践等 。实验实训可在校 内实验实训室 、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 、完成 ; 社会实践 、实习可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 和科研院所开展 、完成 。实训实习主要包括: 认知实习 、测绘技能实训 、土地信息管理实 训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实习 、地籍与房产测绘实习等 。应严格执行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
12、 管理规定。5. 相关要求学校应统筹安排各类课程设置 , 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 应结合实际 , 开设安全教 育 、社会责任 、绿色环保 、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 (活动) , 并将有4高等职业学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实践性教学 ; 自主开设 其他特色课程 ; 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二) 学时安排总学时一般为 2600 2800 学时 , 每 16 18 学时折算 1 学分 。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不少 于总学时的 25% , 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 50%
13、, 其中 , 顶岗实习累计时间 一般为6 个月 , 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 时的 10% 。八 、教学基本条件(一) 师资队伍1. 队伍结构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 25 : 1 ,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一般不低 于 60% , 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 、年龄 , 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2. 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 ; 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 ; 具有测绘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 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 力 ; 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 , 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
14、究 ; 有每 5 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3. 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 , 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 、专业发展 , 能 广泛联系行业企业 , 了解行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 , 教学设计 、专业研究能力强 , 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 , 在本区域或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4. 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聘任 ,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职业道德和工 匠精神 , 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 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职称 , 能承 担专业课程教学 、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二) 教学设施教学设
15、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 、实习实训所需的专业教室 、校内实训室和 校外实训基地等。1. 专业教室基本条件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 (白) 板 、多媒体计算机 、投影设备 、音响设备 , 互联网接入或 wi-Fi环境 , 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 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 , 符合紧急疏散 要求 , 标志明显 , 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2. 校内实训室基本要求(1) 数字制图实训室。5测绘地理信息类数字制图实训室应配置计算机 , 网络接入或 wi-Fi环境 , 安装 CAD制图软件 、数字测 图软件 、GNSS 数据处理软件等 , 用于支持测绘 CAD、数字测图 、地籍调查与测量 、
16、房产测 绘 、GNSS 定位测量 、工程实践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2) 土地信息管理实训室。土地信息管理实训室应配置计算机 , 网络接入或 wi-Fi环境 , 安装土地信息系统软件、 数据库软件 、国产主流 GIS 软件 、遥感影像处理软件等 , 用于支持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信息 系统技术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 、工程实践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3) 测绘技能实训室。测绘技能实训室应配置 S3 水准仪 10 台 (套) 、5”级全站仪 10 台 (套) , 手持测距仪 25 台 、2”级全站仪 10 台 (套) 、GNSSRTK接收机 10 台 ( 套) , 有条件的院校可配置测量
17、机 器人 、无人机航测系统等设备 , 用于支持测绘基础 、数字测图 、GNSS 定位测量 、地籍调查 与测量 、房产测绘 、工程测量 、工程实践等课程的教学与实训。3. 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为: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 能够开展地籍测绘 、房产测绘、 土地资源调查与监测 、土地规划与开发整理等实训活动 , 实训设施齐备 , 实训岗位 、实训指 导教师确定 , 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4.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为: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 能提供地籍测绘 、房产测量 、土 地资源管理等实习岗位 , 能涵盖当前相关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 , 可接纳一
18、定规模的学生实 习 ; 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 ; 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 、学 习 、生活的规章制度 , 有安全 、保险保障。5. 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为: 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文献资料 、常见 问题解答等信息化条件 ; 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平台 , 创新教学方法 , 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条件自主学习 , 提升教学效果。(三)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 、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所需的教材、 图书文献及数字教学资源等。1. 教材选用基本要求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 , 禁止不
19、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 。学校应建立专业教师 、行业 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 , 完善教材选用制度 , 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2. 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 , 方便师生查询 、借 阅 。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 行业政策法规资料 , 有关地籍测绘和土地资源管理的职业标 准 、操作规范 , 专业技术 、实务案例类图书以及学术期刊等。6高等职业学校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专业教学标准3. 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建设 、配备与本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 、教学课件 、数字化教学案例库 、虚拟仿真软 件 、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 , 应种
20、类丰富 、形式多样 、使用便捷 、动态更新 , 能满足教 学要求。九 、质量保障(1) 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 , 健全专业教学质量 监控管理制度 , 完善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实习实训 、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 、人才培养方 案更新 、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 , 通过教学实施 、过程监控 、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 , 达成人才培养规格。(2) 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 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 , 定期开展 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 , 建立健全巡课 、听课 、评教 、评学等制度 , 建立与企 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 , 严明教学纪律 , 强化教学组织功能 , 定期开展公开课 、示 范课等教研活动。(3) 学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 , 并对生源情况 、在校生学业水 平 、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 , 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4) 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 , 持续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