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7985629 上传时间:2024-09-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现代文沁园春雪一、 文学常识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代表作主要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二、 词语理解1.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大地。2. 文采:本指辞藻、才华,这里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3.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4.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

2、雄人物。作者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区别“风流人物”和“风云人物”:都有杰出人物的意思。“风流人物”强调人物英俊杰出或功绩卓著、文采出众,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现在多用来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风云人物”强调人物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力,如:这位企业家是当地的风云人物。)三、 主旨这首词通过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乡愁一、文学常识1.现代诗:现代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歌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形式自由,内容上反映的是新生活、新思想,感情表达更自由

3、奔放、直率热烈。2.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台湾现当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作乡愁等你,在雨中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等。3.创作背景:本诗选自余光中选集,写于1971年。同所有漂流到台湾岛的人一样,余光中虽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相比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多年的诗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首浅显易懂但韵味无穷的乡愁。二、主旨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

4、强烈愿望。三、关于“乡愁”的诗词名句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作者: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2.创作背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吹捧,但雨果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在这封信中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5、。3.反语概念:反语是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作用:否定、讽刺、嘲弄了,表达了强烈的(愤慨、谴责、鄙夷等)情感。4.写信的格式 书信一般由称谓、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日期所构成。(1) 称谓:在首行顶格的位置写称谓,后加冒号。 为了表示尊敬、亲切,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或“亲爱的”等词。这由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2) 问候语: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问候语。如:“您好!”“近来身体可好?”“在学校的生活还顺利吗?”等。(3) 正文:另起一行空

6、两格写,一般一件事一段,注意要分层次叙述清楚,简洁清晰。(4) 结尾:要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写表示祝愿的话,以示礼貌。一般性的祝词“此致”“敬礼”,格式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敬礼”下一行顶格写。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祝您健康长寿”“祝工作顺利”“祝你学习进步”等。(5) 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靠右写写信人的姓名,姓名正下方落下写信日期。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前可表明身份,如“学生 ”、“儿 ”等,而在署名之后,有时还视情加上“恭呈”、“谨上”等,以示尊敬。故乡一、 文学常识1.作者:鲁迅,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 、 ,中国 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

7、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代表作品有小说集 故事新编,散文集 ,此文选自小说集 。2.创作背景: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社会中求索了多年,于是写出了悲凉浓郁的故乡这篇小说。二、主要内容和主旨(故事复述)主要内容:“我”回乡搬家,见到变得麻木不失善良的闰土和刻薄贪婪的杨二嫂,感受到人与人的隔膜,生发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主旨: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

8、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唤人民共同为实现新生活而努力奋斗。三、如何概括小说的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露,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中考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题型有:(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品的主题;(2)文章对你有何启迪,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段落)的理解等。理解概括小说主题的方法:1.剖析人物形象,理清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把握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歌颂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进而感

9、悟主题。2.分析小说环境:弄清小说环境(自然、社会)的特点以及它与人物遭遇、命运之间的因果联系;揣摩环境的象征、隐喻意,从而把握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3.关注小说情节:理清故事的开端、结局,指出二者之间的转折点,接着从转折点中揣摩小说的真正用意。4.分析文章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能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中心。5.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这里的关键句往往指开篇的语句、段落,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句子以及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这些句子概括性强、内涵丰富、观点态度比较明晰,分析好这些句子的内涵,往往就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概括文章的主旨的表

10、述格式是:本文讲述了(描述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物、景物、人物等),赞扬了(揭露了、揭示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等)的精神(思想、品质、道理、实质等),抒发了(表达了)作者情感(感悟、启示)。(即“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其中第一个省略号处为概括文章的一句话(谁做了什么事情),第二个省略号处为作者借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所表达出的对社会生活本质性的思考和感悟(人们应对什么现象持有什么态度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我的叔叔于勒一、 文学常识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成就最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的作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故事

11、结尾巧妙而耐人寻味。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堕落,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菲菲小姐,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二、 悬念手法概念:采用直接提问、矛盾对立、对比、倒叙、反经验、吊胃口等方法,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推进情节展开,使文章结构紧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或文章主旨。三、 判断小说的主人公1.重点刻画,篇幅笔力占优势;2.人物的刻画突显了主题思想。四、文章的叙述人称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的角度叙事,增

12、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用孩子单纯善良的眼光看社会,更反衬出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更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第一人称叙事的妙处:1.亲切自然,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2.便于直接抒情,增强感染力。五、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故事概要:菲利普一家渴望有钱的于勒归来,却在去哲尔赛岛旅游的船上,巧遇贫困卖牡蛎的于勒。最后全家改乘另一艘船回来,以免再遇于勒。这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贫富变化而前后不同态度的描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势利冷酷、虚伪自私的本性,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六、 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事件);2.揭示(暗示)文章

13、的主旨;3.点明文章行文线索或感情脉络;4.明确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突出人物形象、品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6.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7.巧用修辞,一语双关,含蓄隽永,富含哲理,引人思考,具有象征意义等。文言文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1.范仲淹的字以及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所处时代、身份地位(不属于“唐宋八大家”)。2.“记”的文体特点(见试题研究P35)(二)重点词句:1.通假:属予作文以记之、百废具兴2.古

14、今异义:明年、气象、去国怀乡、而或长烟一空、进、退、微3.一词多义:或: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或以钱币乞之景: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国:去国怀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观: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之大观也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此乐何极4. 其它实词与虚词5.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政通人和、春和景明、宠辱偕忘、波澜不惊 6.特殊句式: 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倒装句:吾谁与归 反问句:得无异乎?(三)文章重点理解1.各段落主要内容及主要表达方式:第1段:重修岳阳楼背景及作“记”缘由(记叙);第2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美景(记叙、描写);第3、4段: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15、和感受之异(描写、抒情);第5段:抒发作者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议论)2.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作用?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代本文写作缘由。“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沉浮的感慨,奠定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作者对好友政绩的肯定及对重修岳阳楼表示支持,反映了作者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3.文中总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哪一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作者是怎样描绘洞庭湖的全景的?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所看到的景色,是远景。“衔”和“吞”运用了拟人

16、手法,将洞庭湖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湖、山、江之间的关系,突出洞庭湖的阔大壮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是从空间上描写湖面的广阔、浩渺;“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从时间上表现早晚景象的千变万化,写景中暗含作者博大的胸怀和气度。5.“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过渡句,承上启下。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自然引出下文写景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蓄势。6.第三段写景有什么特点?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景物传神地写出洞庭湖阴雨天气的景象,渲染萧条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迁客骚人远离国都,怀念故土,忧谗畏讥的失意忧虑之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

17、“若夫”一词表明是虚拟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白天和傍晚的景色,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景的浓缩升华。多用四字短语,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7.第四段写景有什么特点?选取了富有代表性的景物传神地写出洞庭湖春和景明的画面,渲染喜悦美好的氛围,衬托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悦之情。景物描写的顺序是时间顺序(白天晚上),由上到下。运用了借代、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欢乐相处、喜气洋洋的氛围。(2) 第五段写了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议论,点明主旨,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前两段写景的意图正是为了由景入情,在

18、对比写景的基础上引发议论,突出本段的主旨,为本段做铺垫。8.如何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仁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作者所追求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作者超越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的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以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精神。9.如何理解“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深意? (1)表达了作者与具有旷达胸襟和济世情怀的古仁人同道的希望;(2)表达对滕子京的劝勉和期望。10.主旨立意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

19、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四)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整篇文章融入了扼要的叙事(1)、生动的写景,景中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2-4)以及简明的议论(5)。(2)骈散结合,开头叙述多用散句,写景状物多用四字短语,辞采华美,音韵和谐,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子工整雅丽,富有音韵美。(五)理解背诵1.点明写作此文缘由的一句话是:属予作文以记之。2.总写岳阳楼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从空间上描写湖面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朝晖夕阴

20、,气象万千。3.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光下有风的时候跃动的水波和无风的时候静静的月影的美好之态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4.表现了古仁人旷达胸襟和崇高精神境界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表现作者济世情怀和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一、 文学常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遭到保守派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滁州。醉翁亭记写于此时。二、重点词句:1.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翼然、名之者谁、太守宴也、不

21、知太守乐其乐2.一词多义:乐:乐亦无穷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朝:朝而往,暮而归/云归而岩穴暝/吾谁与归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把酒临风于: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行者休于树而:日出而林霏开/朝而往,暮而归/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杂:杂然而前陈者/杂然相许3.其它实词和虚词而 对于“而”字,初中阶段的学生只需要分清它的两大类用法:顺接和转接就可以了。如果需要进一步解释,就要分清它连接的句中两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区分出“而”字的用法。1.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但是”“却”。 例:(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2)人不知而

22、不愠(论语)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有时可以不译。 例:(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2) 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3) 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3. 用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来”“接着”或不译。例:(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温故而知新(论语)(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醉翁亭记)4.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有时可以不译。 例:(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23、 (2)邹忌修八尺又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5. 用作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动词、形容词前边的表示状态、程度、方式、时间、处所等等的修饰成分)和动词,相当于“地”“着”等,有时可以不译。 例:(1)执策而临之(马说)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柳宗元小石潭记) (3)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4)面山而居(愚公移山)(5)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6. 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7. 用作副词,常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例:(1)久而乃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 已而夕阳在山。(欧阳修醉翁亭

24、记)也1. 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可不译; 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2)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可不译; 例: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3) 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 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4)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语气停顿,不译。 例: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者1.用作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1)可译为“的”例:至于负者歌于途

25、 /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2)可译为“的事(东西)”“的方面”“的原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的方面 中轩敞者为舱(魏学伊核舟记):的部分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的东西2.助词,表示判断(常与“也”字连用)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用在描写的词后面,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26、)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4.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种”“样”。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 三、文章重点理解 (1)文章结构及内容: 第1段:介绍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得名(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移步换景手法),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第2段:描写山间之景(时间顺序):A.朝暮之景晦明变化 B.四时之景春夏秋冬(一季一景)第3段:游玩、宴饮:A. 滁人游(政治清明) B. 太守宴(物资富足、野餐简朴、太守清廉) C. 众宾欢(与民同乐) D. 太守醉(不拘小节) 第4段: 太守归:点明主旨与民同乐(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2)对文中乐的几层涵

27、义的理解 山水之乐:纵情山水、派遣抑郁 宴酣之乐:在太守治理下政治清明、为自己的政绩而乐 与民同乐(本质):与民共享山水之乐、宴酣之乐(3) 文章是怎样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是太守忘却失意、排遣抑郁的方式,写“醉”的目的是为了写“乐”;“乐”是本质,欧阳修在失意之时并没有沉沦,而是励精图治,努力寻求快乐,实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可见他是个乐观豁达、积极上进的人。(4) 主旨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5)写作特点:写景与

28、抒情相结合,情感和主旨的表达含蓄委婉;语言优美,多用长句,语句散中有整,错落有致,节奏感强,“也”“而”字的大量使用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文气舒缓从容,行文潇洒自如,充分体现作者悠然自得的姿态;以“乐”字提挈全篇,贯穿全文,环环相扣,巧妙运用悬念和照应,一气呵成,结构完整而严谨。四、理解背诵1.为本文奠定抒情基调的两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4.表现滁州百姓生活安乐,滁州政治清

29、明的句子是: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5.文章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湖心亭看雪一、 文学常识作者及作品: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写于作者明亡入山之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二、重点字词句翻译1.一词多义:余:余住西湖/余舟一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邹忌求八尺有余独:独往湖心亭看雪/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更: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绝:湖中人鸟声俱

30、绝/沿溯阻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往来而不绝者/绝巘多生怪柏一:余拏一小舟/上下一白(长烟一空)/便得一山/一鼓作气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赏赐百千强是: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客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大:见余大喜曰/三大白而别(大雪深数尺)见:见余大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见往事耳/席上见赠/乃入见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它重点字词更定、拏、拥、毳衣、雾凇、沆砀、惟、芥、而已、毡、对坐、焉得、强饮、别、其、及、舟子、莫、相公、似者三、 文章重点理解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首句点明了事件的时间、地点。此文写于明朝灭亡

31、之后,作者为什么还用明朝纪年?答:任沿用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赏析这个句子。 答:此句妙在不以视觉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写景,一个“绝”字突出了冰天雪地、人鸟受冻、万籁无声的肃杀、冷寂的氛围,为下文写自己和亭上两人的“痴行”做铺垫。3. 赏析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惟长堤一痕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总写雪中西湖,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白茫茫地连成一片,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广阔辽远之势。“湖上影子两三粒而已”是由面到点、由远及近,具体写雪中特色之景的句子。“痕”“点”“

32、芥”“粒”这些量词刻意把人和物缩得很小,与前文的辽远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天地的苍茫浩大,世间人、物的渺小,由此生发出人生渺茫(人生如沧海一粟)的慨叹,也映射出作者高洁傲岸的人格,不媚流俗的精神追求。此句写景还运用了白描手法,即对描写对象的特点、状貌作真实地勾画,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烘托。文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就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4.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并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在这艘小船上,只有他是带着闲情雅致去赏雪

33、的,他认为舟子不可能与他志趣相投,别人对他的行为和心中所想也是不理解的,所以称自己为“独往”,“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孤傲清高、超凡脱俗、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寂。5.体会“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两人的答非所问,可见两人的同样是清高孤傲之人,含蓄的表达出作者对知己难再遇的淡淡惆怅之情;此处提到的“金陵”,乃是明朝旧都,因此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6. 文章以舟子的话作结有何作用?答:借舟子口中的一个“痴”字,突出凡夫俗子对张岱的不解,而这正是他得意和感慨之处,“痴”字表现出作者对西湖雪景的喜爱之情,他得意于自己

34、能赏别人不能赏之景;表达出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得意于自己超凡脱俗、不同流俗的情致和个性;也含有对故国割舍不下的一份“痴”情。结尾是借舟子之口,含蓄地升华了主旨。四、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追忆西湖乘舟赏雪之事,写出了雪后西湖的清新雅致,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五、 写作特点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人赏雪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

35、,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六、 理解背诵1.从听觉角度描绘西湖寒冬静默图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运用白描手法勾勒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诗词曲五首行路难1. 文学常识:李白, 代著名诗人,字 ,号 ,被誉为“ ”,与杜甫并称“ ”,其诗风大多飘逸洒脱,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

36、主义色彩。创作背景:李白奉诏入京,却没有得到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谗毁排挤,后被“赐金放还”,此时写于离开长安之时,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政治上遭遇挫折后抑郁不平之感。2. 重点字词:珍羞、直、投箸、四顾、茫然、渡、塞、满、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边、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直挂云帆、济、沧海3. 诗句内容、结构及心理变化 美酒佳肴(夸张) 抑郁不平 不食拔剑(衬托) 苦闷无奈 道路艰险(比喻、虚写) 引用典故 从政期待 前路崎岖(反复) 焦虑迷茫 长风破浪(引典) 乐观坚定、执着追求4. 诗句赏析 (1)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朋友为李白准备的盛宴佳肴丰富,为下文

37、“不能食”做铺垫。(2)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连用几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3)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政治道路困难重重。(4)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引用两个典故(典故内容见课内注释),表达诗人渴望再被朝廷启用,对从政仍有所期待。(5) 引用“长风破浪”的典故(典故内容见课内注释)表现作者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重树信心,坚定信念,相信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6) 本诗多处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如1、2句是虚实结合,3、4句写实,5、6、7、8句都是虚写,最后两句也是虚写。5.主

38、旨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又表现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自信、乐观的心态。6.理解背诵 李白的行路难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 文学常识:刘禹锡,字 , 代诗人、文学家,其诗刚健豪迈,雄浑老苍,因此有“ ”之称,与 并称“刘白”,其文长于说理,与 合称“刘柳”。创作背景:作者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后终于得以返回都城洛阳。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神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2. 重点字词:酬、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39、、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过、病树、春、歌一曲、暂凭、长3.诗句内容及情感 首联:贬谪生活(叙述)辛酸、愤懑 颔联:归来感慨(用典)怀旧、隔世之感 颈联:身世之感(比喻)豁达昂扬尾联:席间赠言(抒情)感谢、振作4.主旨 自述被贬的坎坷遭遇,既表达了被贬的辛酸和愤懑,又表达了诗人亲历荣辱之后的旷达胸怀和坚定信念。(诗歌情感变化:辛酸、愤懑坚定、乐观)5. 名句赏析(1) “闻笛赋”的典故:西晋向秀经过嵇康故居,听见笛声,作思旧赋怀念旧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牵连的旧友们的怀念。(2) “烂柯人”的典故:借晋人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被贬在外

40、,乍回家乡,仿佛有恍若隔世和生疏之感,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达对时事变迁的感慨以及亲历人世荣辱之后的豁达乐观。现在也用这两句诗来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水调歌头1. 文学常识:苏轼,字 ,自号 , (朝代)文学家, (派别)词人代表之一。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被称为“三苏”中的“ ”,三人同为“ ”。苏轼的散文与 并称“欧苏”,诗与 并称“苏黄”,词与 并称“苏辛”。创作背景:写于苏轼被贬密州太守之时,其弟则在济南,两人已有七年没有见面。丙辰年中秋节的夜晚,苏轼乘着酒兴,写下这首抒怀思亲的词作。2.重点字词:

41、把酒、天上宫阙、今夕、乘风归去、恐、琼楼玉宇、不胜、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恨、何事、长、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共、婵娟3.诗句内容及情感 上片:望月问天 即景想象矛盾心理:企盼又无奈 情景交融 思亲情切出尘(过渡)入世 人生哲思 旷达胸襟 下片:怨月思亲 对月怀人 人生感悟 议论抒情 美好祝愿 4. 重点诗句赏析(1)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联系当时作者“政治失意”的背景理解这句话,表面上写月夜清冷,实际是说“我想回到朝廷中去,但又担心党派竞争不休,难以容身,我经受不住”,含蓄表达内心的矛盾心理。(2)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在此诗中“天上

42、宫阙”指朝廷,那么“人间”即指苏轼现在做官的地方。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的好;既然朝廷回不去,不如在地方上奋发有为,同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样想通了,不禁对月起舞,舒缓排解抑郁之情。因此,这两句诗是苏轼由出尘之想转入下文入世情怀的过渡。(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诗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如何理解? 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与月亮有圆总有缺一样。世间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这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以旷达乐观的胸襟,去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才能克服困难,积极面对生活(人生哲思)。5. 主旨:6. 写作特点:多种表达方式相融合,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全词将写

43、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层次结构跌宕起伏,感情抒发曲折变化。作者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表现自己豁达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情怀,语言朴实无华,含义深刻。7. 理解背诵:(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写他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苏辙)的手足深情,也含蓄地表示了对

44、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旷达乐观的心理变化,很有哲理意味,为千古名句。(5)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旷达、乐观的情怀,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典小说智取生辰纲一、 文学常识 1.水浒传明代长篇白话文小说,元末明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九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重要篇目知识点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