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18 届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 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 “ 一带一路 ”
2、 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
3、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 “ 青海道 ” 和吐蕃控制的“ 青唐道 ” 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 “ 青海道 ” 又称 “ 吐谷浑道 ” , “ 青唐道 ” 又称 “ 吐蕃道 ”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 “ 草原道 ” 大量转输到西 方。 “ 安史之乱 ” 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 “ 回纥道
4、” 之称。 “ 吐谷浑道 ”“ 吐蕃道 ”“ 回纥道 ”? 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 2 -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 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
5、贸易中, “ 惟茶最为所欲之物 ” 。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 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
6、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 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 “ 一带一路 ” 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8 日人民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
7、的桥梁。 B.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 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 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丝路方面 做出了重要贡献。 D. 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 3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B. 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C. 汉代开
8、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 和兴盛。 D. 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 “ 一带一路 ”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C.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 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
9、 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和思想。 【答案】 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因果关系不成立,因草原古道的开通,促进了交流,但并不一定是为了交流才开通古道。 2. 试题分析:文中只说回纥是这样。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A 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 A 项,还为了 “ 经营西域 ” ; B 项, “ 将 ” 错,是 “ 进一步 ” 。原文第一段,“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
10、 ? 桥梁 ” ; C 项, “ 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 错。 文学类文本阅读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裸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 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
11、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 “ 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 ” 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裸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 “ 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 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
12、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 “ 家 ” ,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 。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最 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 ?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 “ 见到 ” 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
13、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 “ 阴谋 ” 。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 5 - ?终 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的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 ?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 在为它不幸的爱人 而号哭 ? (选自 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把 “ 双琴 ” 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 “ 姻缘 ” ,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B. 第 段画线句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