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测试题.rar

相关 举报
  • (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测试题
    • 2024-2025学年七上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 七上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点击预览
      • 七上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试卷第 1 页,共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4-2025 学年七上初中历史单元测试(第一单元)2024-2025 学年七上初中历史单元测试(第一单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A开始定居生活B种植粟C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D饲养家畜2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A化石、遗址B传说、遗址C遗物、记载D传说、记载3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处应该填入()A修建房屋B制作陶器C打制石器D种植作物4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进步性表现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 会打制石器ABCD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生活方式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发展6七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栽培水稻的原始农耕遗址是()A山顶洞人遗址 B半坡遗址C东湖林遗址D河姆渡遗址7下面图一中的建筑应位于图二中的哪个位置()试卷第 2 页,共 8 页ABCD8公元前 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9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A农作物的种植 B铁器的使用C家畜饲养的出现D聚落10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图中的历史文物可用于探究()A早期人类起源B早期国家产生C炎黄部落联盟D原始农耕文明11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说明()A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B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C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D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12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农业生产的发展D学会了建造房屋13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 1000 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试卷第 3 页,共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14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 6000 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作“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B呈现多元一体C生产力较发达D阶级分化明显15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与其他随葬品比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题干信息说明()A阶级分化明显B已经产生文字C过着定居生活D商业较为发展16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根据以上描述,在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中可信度较高的是()A.神话传说“女娲补天”B.电视连续剧大舜C.出土文物利簋及其铭文D.长篇小说封神演义17在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在男性墓葬品中,大多数是磨制的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生产工具,而女性的随葬品中大部分葬以陶质和石质纺轮以及骨锥、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男女之间的社会分工已相当清楚。”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阶级对立出现B贫富分化显现C原始农业出现D社会矛盾尖锐18祭祖是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女娲和伏羲B黄帝和伏羲C炎帝和黄帝D尧和舜19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礼乐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20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评卷人得分二、识图题(二、识图题(10 分)分)试卷第 4 页,共 8 页21史料是指可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根据的东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A 史记B 中国通史纪录片C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商代铜爵材料二A贾湖遗址出土的古笛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C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D甘肃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1)按照史料的可信程度,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四个史料进行归类。(只写字母即可)4 分一手史料:二手史料:(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能够运用可靠史料说明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能力。任选材料二中的一个图片,说出你能得到的信息。4 分例: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有了审美的观念、掌握了磨制和挖孔技术。试卷第 5 页,共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学习历史需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有哪些?2 分评卷人得分三、综合题(三、综合题(30 分)分)22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材料一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遗址考古发现半坡遗址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3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3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意义。2 分2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1 分)。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 ,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 、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材料二试卷第 6 页,共 8 页 图 1 尧皇让贤 图 2 大禹治水材料三 距今 5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1)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有关中国古代史“早期农业部落居民”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3 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 1 中的“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图 2 中的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4 分(3)根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4 分2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1 分)。材料一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相关结论6 个头盖骨化石 40 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10 万件石器大量的动物化石灰烬、烧石和烧骨等(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3 分)。试卷第 7 页,共 8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二遗址名称部分考古发现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 1 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40 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对应的遗址名称。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填写字母即可)。归纳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4 分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墓葬 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 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 200 多件。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 20 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 100 平方千米。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2 分A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B 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4)结合上述考古发现,谈谈史前社会人类生存生活的发展变化。2 分试卷第 8 页,共 8 页七上初中历史单元测试答题卡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选择题(请用 2B 铅笔填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21 题、22 题、23 题、24 题、试卷第 1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4-2025 学年七上初中历史单元测试(第一单元)2024-2025 学年七上初中历史单元测试(第一单元)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A开始定居生活B种植粟C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D饲养家畜【答案】C【知识点】元谋人【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属于早期的古人类,他们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C 项正确;虽然旧石器时代人类可以制作和使用工具,但尚未进入农业社会,因此他们还没有开始定居生活、种植粟或饲养家畜,排除 ABD 项。故选 C 项。2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最有力的证据是中国原始人类的()A化石、遗址B传说、遗址C遗物、记载D传说、记载【答案】A【知识点】北京人、元谋人【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留在岩石上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具有可信性,是能正面原始人类活动的最有力的历史证据,A 项正确;传说只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并且传说口口相传,具有不可信性,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 B 项;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无法记载,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3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处应该填入()A修建房屋B制作陶器C打制石器D种植作物【答案】C【知识点】北京人试卷第 2 页,共 16 页【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这些石器用于狩猎、采集和其他日常活动,C 项正确;北京人主要居住在山洞中,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庇护所,而非修建房屋,排除 A 项;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而北京人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尚未掌握制作陶器的技术,排除 B 项;种植作物通常与农业文明相关,而北京人还处于狩猎采集阶段,尚未进入农业社会。因此,他们不可能种植作物,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问题。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的进步性表现在()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 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 会打制石器ABCD【答案】B【知识点】北京人、山顶洞人【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使用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得多,符合题意,B 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北京人也会制作打制石器,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生活方式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D 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饲养水平的提高”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不能全面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6七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栽培水稻的原始农耕遗址是()A山顶洞人遗址 B半坡遗址C东湖林遗址D河姆渡遗址试卷第 3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答案】D【知识点】河姆渡人【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遗迹的遗址是河姆渡遗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 7000 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D 项正确;山顶洞属于原始人类,不会人工种植农作物,排除 A 项;半坡遗址地处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粟,排除 B 项;东胡林人所处的时代在考古学分期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了炭化粟,排除 C 项。故选 D 项。7下面图一中的建筑应位于图二中的哪个位置()ABCD【答案】B【知识点】半坡人【详解】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展示的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也就是,B 项正确;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发现了河姆渡遗址,排除 A 项;位于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区域发现大汶口遗址,排除 C 项;位于辽河流域,这一地区发现红山文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8公元前 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反映出()A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B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C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D中华文明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答案】D【知识点】半坡人试卷第 4 页,共 16 页【详解】根据题干“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迅速发展,无论是从地理还是文化的意义上,都为此后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 7000-5000 年,引领了后来中华文明的发展,D 项正确;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排除 A 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征,排除 B 项;题干反映仰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未体现仰韶文化最早形成文化圈,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A农作物的种植 B铁器的使用C家畜饲养的出现D聚落【答案】B【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原始农业主要依赖于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单工具进行耕作和收获,而铁器的使用则是后来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因此,铁器的使用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B 项符合题意,选择 B 项;农作物的种植是原始农业的核心内容。通过种植农作物,人类能够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这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因此,农作物的种植无疑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家畜饲养是原始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饲养家畜,人类可以获得肉类、奶类、皮毛等多种资源,这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和生活方式。家畜饲养的兴起与原始农业的兴起密切相关,因此它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聚落。聚落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交流,还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聚落也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0历史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图中的历史文物可用于探究()A早期人类起源B早期国家产生C炎黄部落联盟D原始农耕文明【答案】D试卷第 5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详解】根据“河姆渡骨耜、河姆渡猪纹陶钵、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遗址碳化稻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 6000 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半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 7000 年左右,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所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生活,D 项正确;早期人类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相关,排除 A 项;早期国家产生是在夏商周时期,图片没有反映,图片体现的是原始农耕生活,排除 B 项;远古炎黄联盟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图片没有提及,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1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这说明()A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B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C氏族成员之间出现了贫富分化D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答案】A【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仰韶文化发现多处墓地,且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可知当时社会尚未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这表明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都体现了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A 项正确;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墓葬,等级化差别明显,反映氏族成员之间有阶级分化,就会出现贫富分化,而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排除 BC 项;氏族成员过群体生活,是指氏族成员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共同战斗,财产公有,并且有共同的语言、崇拜、葬地等,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2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农业生产的发展D学会了建造房屋【答案】C【知识点】农业起源与定居生活关系【详解】远古居民之所以能过上定居生活,是因为有了固定的食品来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人类在长期的采摘生活中掌握了动植物的习性,学会了农业生产,如种植粟、水稻等,以及学会了动物养殖。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促进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试卷第 6 页,共 16 页原因,C 项正确;ABD 项是过上定居的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故选 C 项。13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 1000 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答案】B【详解】根据“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 1000 万立方米”联系所学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 5000 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通过物品交换来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排除 A 项;商朝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 C 项;牛耕技术开始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4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 6000 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作“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 B呈现多元一体C生产力较发达D阶级分化明显【答案】B【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人、良渚文化【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满天星斗说”“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圈,又叫作最初的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早期文明起源和发展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指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分布广泛,各具特色,而一体则是指这些不同的文化区系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B 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最终融合形成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的早期文明,与部落联盟无关,排除 A 项;生产力较发达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C项;阶级分化明显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社会分工、血缘关系、财产分化、人身依附等方面,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5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与其他随葬品比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题干信息说明()A阶级分化明显 B已经产生文字C过着定居生活D商业较为发展【答案】A试卷第 7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知识点】良渚文化【详解】根据题干“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与其他随葬品比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通过墓葬随葬品的对比说明良渚古城时期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A 项正确;随葬品的多少与文字无关,排除 B 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定居生活,排除 C 项;墓葬的比较无法说明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6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根据以上描述,在历史研究中,下列选项中可信度较高的是()A.神话传说“女娲补天”B.电视连续剧大舜C.出土文物利簋及其铭文D.长篇小说封神演义【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欧美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出土文物是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是可信度较高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出土文物利簋及其铭文”,可信度较高。C 项符合题意,ABD 项都属于第二手资料,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 C。17在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中发现“在男性墓葬品中,大多数是磨制的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生产工具,而女性的随葬品中大部分葬以陶质和石质纺轮以及骨锥、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男女之间的社会分工已相当清楚。”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阶级对立出现B贫富分化显现C原始农业出现D社会矛盾尖锐【答案】C【知识点】大汶口人【详解】根据题干“在男性墓葬品中,大多数是磨制的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等生产工具,而女性的随葬品中大部分葬以陶质和石质纺轮以及骨锥、骨针等纺织、缝纫工具,男女之间的社会分工已相当清楚”可知是原始农业出现,C 项正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的出现标志着阶级对立出现,排除 A 项;在墓葬中出现的陪葬品体现不出贫富分化显现,体现的是社会分工相当清楚,排除 B 项;题干没有反映出社会矛盾尖锐,排除 D项。故选 C 项。试卷第 8 页,共 16 页18祭祖是东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女娲和伏羲B黄帝和伏羲C炎帝和黄帝D尧和舜【答案】C【知识点】炎帝与黄帝【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展开一场大战,炎帝失败后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 项正确;“女娲补天”,“伏羲画卦”都是我国古代流传着的有关人类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迹的神话与传说,排除 AB 项;尧和舜是实行禅让制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9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礼乐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答案】C【知识点】大禹治水、禅让制【详解】根据题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部落首领年老时把首领之位让给有贤能的人,例如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禅让制,C 项正确;礼乐制度是一种以礼制人、以乐陶冶人性的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提升人的修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项;宗法制是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20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反映的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的代表及早期文明,A 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试卷第 9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时期的特征,排除 B 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 C 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征,排除 D 项。故选 A 项。评卷人得分二、识图题二、识图题21史料是指可以研究或讨论历史根据的东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A 史记B 中国通史纪录片C二里头宫殿复原图D商代铜爵材料二A贾湖遗址出土的古笛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D甘肃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1)按照史料的可信程度,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四个史料进行归类。(只写字母即可)一手史料:二手史料:试卷第 10 页,共 16 页(2)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能够运用可靠史料说明问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能力。任选材料二中的一个图片,说出你能得到的信息。例: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有了审美的观念、掌握了磨制和挖孔技术。(3)学习历史需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有哪些?【答案】(1)D ABC(2)示例:选择 A:贾湖人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作乐器。(其它符合题意即可)(3)信息:利用网络、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书籍等。【知识点】山顶洞人、青铜器、司马迁与史记、良渚文化【详解】(1)分类:按照史料的可信程度,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 属于一手史料;ABC 属于二手史料。(2)示例:本题答案不唯一,任意选择一幅图片,简要说明图片的基本信息即可。如选择A,能得到的信息是贾湖人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作乐器。(其它符合题意即可)(3)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学习历史需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如:利用网络、参观博物馆、阅读历史书籍等。评卷人得分三、综合题三、综合题22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试卷第 11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一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遗址考古发现半坡遗址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3)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意义。【答案】(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影响: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2)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3)意义: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比较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可知,原试卷第 12 页,共 16 页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影响:根据材料“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2)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可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3)意义:根据材料“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可知,陶器出现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比较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23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有两种原始居民分别住在长江流域和 ,他们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 、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材料二 图 1 尧皇让贤 图 2 大禹治水材料三 距今 5000 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他们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华夏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1)构建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下面是某同学所做的有关中国古代史“早期农业部落居民”的结构示意图。请你帮助他完成未填写的内容。试卷第 13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 1 中的“尧皇“把位置让给了谁?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图 2 中的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3)根据材料三,说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答案】(1)干栏式房屋;水稻;黄河流域(2)舜;禅让制;疏导的方法(3)黄帝、炎帝。特点: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知识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禅让制【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处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是干栏式房屋。:根据材料可知处生活的是河姆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是水稻。:根据材料可知处生活的是半坡居民,和结合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2)人物:根据材料二图 1“尧皇让贤”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尧将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制度:根据材料二图 1“尧皇让贤”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时期,尧通过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这种“让贤”的制度在历史上被称为禅让制。方法:根据材料二图 2 大禹治水和结合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了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3)人文初祖:根据材料“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和结合所试卷第 14 页,共 16 页学可知,炎黄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后来逐渐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特点:根据材料“联合、交融、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可知,华夏民族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的。2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11 分)。材料一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清单相关结论6 个头盖骨化石 40 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10 万件石器大量的动物化石灰烬、烧石和烧骨等(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3 分材料二遗址名称部分考古发现用牛或鹿的肩胛骨制作的骨耜和刃口呈锯齿状的骨镰;大量的稻谷遗存,最厚处超过 1 米;干栏式建筑遗迹;刻有猪纹的陶钵等40 多处圆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屋遗迹;石斧、骨针、彩陶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多达数斗的粟;贮存芥菜或白菜菜籽的陶罐等(2)依据材料二,请写出对应的遗址名称。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填写字母即可)。归纳处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点。4 分材料三 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部分考古发现试卷第 15 页,共 16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陶寺遗址的墓葬 89%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8 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 200 多件。良渚古城北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 20 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 100 平方千米。良渚城内权贵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陶寺古城的内城面积超过 200 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3)请用材料三中的史实证明下面的观点。(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2 分A 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和组织能力。B 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相当明显。(4)结合上述考古发现,谈谈史前社会人类生存生活的发展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新部编)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测试题.rar)为本站会员(QXX)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历史 > (部)统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24)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