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洛市2024届高三尖子生学情诊断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数字技术带来无限想象空间的同时,数字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数字技术应
2、用的典型特点是高度依赖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依托的数字生态,数字生态的不平等、不健康和不安全,导致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治理面临数据滥用、算法乱象、隐私泄露等问题。当下,一些互联网企业奉行“赢者通吃”的规则,在资本无序扩张的裹挟下展开恶性竞争,导致“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数字生态灾难。无论是某些外卖平台企业对外卖骑手的算法剥削,还是电商平台强制要求网店“二选一”,抑或是一些社区团购企业所采取的不正当竞争,都使我们看到数字生态失去控制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消费者个人数据的非法交易和批量泄露,庸俗低俗媚俗的网络内容甚嚣尘上,以及基于算法的大数据“杀熟”,也让人们对数字生态变坏而感到担忧。数字
3、生态就好比自然生态,有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数字生态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治理的依存环境和根基所在,如果数字生态受到污染和扭曲,那么数字中国建设就难以有效推进。对此,“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良好数字生态。良好的数字生态,如何建设?首先,规则先行,加快推动数字生态的制度建设。目前在面对数字生态的问题时,数字治理往往处于尴尬的“守势”,不得不见招拆招,无法做到前瞻性布防。过去,数字生态治理更多表现为一事一策的应急式应对,没有从规则层面扎紧制度牢笼。2020年5月,中央文件提出,数据是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要推动数据要素的流动
4、和交易,并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在数字生态领域,应探索建立更多类似的制度,通过制度型治理来规范数字生态。其次,继续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使数字技术在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中健康发展。数字生态遇到的问题,既有数字技术及其在产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的问题,也有当前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亟待调整和完善的不足。因此,要平衡好监管和发展、规范和成长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对数字生态的有效监管,避免放之任之,又要为数字生态的自愈和自治提供足够的空间,使“成长的烦恼”可以平稳过渡。再次,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为数字生态筑起牢固的“防火墙”。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渗透越广越深,我们对网络安全的依赖性就越强。目前在个人隐
5、私保护方面已有法律可循,但是如何做到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避免人们在互联网上“裸奔”和因隐私泄露而导致“社会性死亡”,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要守住网络安全这条底线,使人们对网络空间的各类活动特别是数字交易充满信心。数字生态由互联网平台企业、各类市场主体、用户、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数字生态治理需要多主体参与。要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聚焦当前数字生态面临的突出问题,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共治,实质性推进数字生态优化。(摘编自马亮快拯救数字生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生态离不开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生态状况的优劣影响到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能否健康发展。B.
6、 “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形象描述了一些互联网企业进行恶性竞争而导致的数字生态灾难。C. 电子平台垄断、个人数据泄露、网络内容低劣及大数据“杀熟”等现象都是数字生态变坏的表现。D. 数字生态涉及多方主体,需各类主体参与共治,聚焦当前突出问题,实质性推进数字生态优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指出数字生态存在的问题以及危害性,然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B. 文章第三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地论证了数字生态和数字中国建设之间的密切关系。C. 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譬如“守势”“见招拆招”“成长的烦恼”“裸奔”等,使道理浅显易懂。D. 文章基于数字生态
7、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治理的关系,探讨了拯救数字生态的急迫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央文件提出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这样可以使数字治理由尴尬的“守势”转为“攻势”。B. 解决数字生态遇到的数字技术自身与外部政策问题,要兼顾数字生态的自愈、自治和对其的有效监管。C.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为避免人们在互联网上“裸奔”和保护个人隐私等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和保障。D. 为了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我国从制度建设、监管原则、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规划和落实。【答案】1. A 2. B 3. B【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数字生态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指出数字技术在带来
8、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负面效应。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数字生态失控的危害,并提出了从制度建设、监管原则和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治理的建议。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语言生动,强调了多主体共治的重要性,为数字生态的优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数字生态离不开数字技术应用”错误,原文为“数字技术应用的典型特点是高度依赖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依托的数字生态”,应是“数字技术应用离不开数字生态”。选项主客颠倒。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比喻论证”错,文中用“自然生态”阐释“数字生态”,属
9、于类比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A.“这样可以使数字治理由尴尬的守势转为攻势”无中生有,原文是“要推动数据要素的流动和交易,并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并未说此举可由守势转为攻势。C.“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和保障”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只是说:“目前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已有法律可循,但是如何做到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说明虽然有了相关法律,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方面尚有不足,所以不能说“提供了足够的依据和保障”。D.“落实”错误,文中只说“十四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营造开放、健康、安全良好数字生态”,没有提到“落实”的相关内容。故选B。(二)
10、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表生地质灾害,就是在地球表层(主要为第四系物质)形成的不良地质现象或作用。地球表层(简称“地表”)是岩石(土)圈与大气圈的交汇地带,天地相交、阴阳转化,自然赋予了地面太多的美好人类也是这种变化的产物。同样地,地面也时刻变化着,或沉、或塌、或裂。随着人类活动加强,人为因素已愈加成为地面变形灾害的重要原因。地面沉降是一种“慢性病”,慢到人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当我们把几十年来监测的资料放在一起、做成曲线图的时候,就会发现,脚下的大地明显在下沉。世界各地争先恐后“低调”起来,上海沉降2.6米,日本东京沉降4.6米,美国加州沉降8
11、.5米;长三角某些地区海拔为2米,这意味着海水可以轻易将其淹没;华北地区大于20厘米沉降量的地区超过7万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60%以上。地面沉降可造成地基下沉、港口失效、海水倒灌、管线错断等问题。这使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脚下的大地,它并不是铁板一块它是含有水及各种资源的地层,取走了资源,就要填补那一份空间。地面沉降的原因有构造因素和人为因素。构造作用造成的每年沉降量只有几毫米,而地面沉降已经达到十几到几十厘米。可见,人为的采煤、抽水作用对沉降的“贡献”是占绝大部分的。现在,我国已经出台许多控沉措施,如禁采地下水、回灌地下水、加强重点监测等。所谓“病去如抽丝”,这种地面慢性病“治疗”起来也是个“慢”
12、过程。地面塌陷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造成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根据发育条件和作用因素,可以划分为岩溶塌陷、第四系塌陷和采空塌陷等。岩溶塌陷是岩溶作用的“剧烈化”,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现象。它的实质是大气层与岩石圈假借水的力量而发生的“战争”是大气圈(水圈)向岩石圈的“进军”。岩溶塌陷,无疑造成了大气圈的局部扩张。可溶性岩包括碳酸盐、硫酸盐和卤素岩(如石盐),分布广泛,但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华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华北零星地区。这是因为可溶性岩见之于地表,就成了地
13、上岩溶;埋之于地下,才能形成塌陷。塌陷不仅出现于陆地,也会出现在海洋中。如中国广西乐业“天坑群”,在2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密集排列着28个天坑,其中的“大石围”天坑,直径为420600米,垂直深度613米,坑底还有原始森林、地下暗河,堪称超级“世外桃源”。第四系塌陷是地面水动力条件改变,而诱发地表土层塌陷的现象。这是因为“第四系”是最近地质时期(第四纪)期间形成的堆积物,如黄土、河道冲积土等,它们往往具有多孔结构,松散而软弱,极易被水侵蚀(如黄土陷穴、古河道塌陷等)。采空塌陷则是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一种灾害,由于地下矿体(煤、石膏矿等)被采出,悬空的上覆地层发生弯曲变形、破坏,从而导致地表陷落。
14、地面塌陷就像“定时炸弹”一样,影响着区域内的建(构)筑物,造成房屋、道路、矿山、水库、堤防等工程的破坏,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毁。治理它们,就像“排雷”工作,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地裂缝是一种地表破裂,但是并非所有的地上裂缝都叫“地裂缝”,因它要求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定的形态。它能够造成断裂(即破裂)、错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和塌陷,使地表变得崎岖破碎,使地基变得不稳当。论其成因,既有地质作用因素,又有人为活动因素。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影响在加大,构造只是告诉地表在哪里“裂”,而人类活动却让这数百年、数千年的过程,几乎变成了“一瞬间”。面对上述介绍三种表生地质灾害,我们不禁要问,
15、是谁在主导着大地?如何才能让地表“安稳”下来?易经“否”卦中说,“有命,无咎,畴离祉。”这就是告诫人类,从自然中取之一分,也要还之一分。人类与自然是一对共生关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要以“感恩者”和“照看者”的态度对待自然,这样才能实现“人-地”共长安。(摘编自徐继山 彭建兵 卢全中谁主沉浮大地)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面沉降是一个发展缓慢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几十年的监测资料,并将其做成曲线图的时候才能发现。B. 表生地质灾害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人为因素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控制。C. 岩溶塌陷的本质是大气层与
16、岩石圈在水的力量下进行的较量,如果发生岩溶塌陷,就会造成大气圈的局部扩张。D. 具有一定规模和特定形态的地表破裂才会被称为地裂缝,人类活动使这原本需要数百年或数千年的过程变得极短。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地面沉降比作一种慢性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面沉降是一种形成过程很慢的地质灾害。B. 文章第七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了乐业天坑群密度大、生态资源丰富等特点。C. 文章引用易经中的语句,意在说明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一分,也要还自然一分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文采。D. 作者把人的采煤、抽水等行为对地表造成的危害说成是“贡献”,是用了反语的
17、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行为的愤恨。6. 地面塌陷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如何产生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4. A 5. D 6. 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受到自身洞体扩大或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顶板失稳而产生岩溶塌陷。最近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表土层极易被水侵蚀,当地面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就容易产生第四系塌陷。采空塌陷是由于地下矿体被采出,悬空的上覆地层发生弯曲变形、破坏而产生。【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详细描述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三种表生地质灾害,揭示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文章运用了比喻、举例、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使复杂的地质现象变得生动易懂
18、。引用易经中的语句,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深度。整体而言,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有科学性又具文学性,成功引发读者对地质灾害及其治理的关注和思考。【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我们只有才能”错误,文中为“当我们把几十年来监测的资料放在一起、做成曲线图的时候,就会发现,脚下的大地明显在下沉”,前后内容是充分条件关系,不是选项的必要条件。即并没有说“通过研究多年的监测资料,并将其做成曲线图”是发现地面沉降的唯一条件。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行为的愤恨”过度解读,这里运用反语手法,表
19、现作者对这些行为造成地面沉降而感到担忧。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岩溶塌陷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可知,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受到自身洞体扩大或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其顶板失稳而产生岩溶塌陷。结合“第四系塌陷是地面水动力条件改变,而诱发地表土层塌陷的现象是因为第四系是最近地质时期期间形成的堆积物,如黄土、河道冲积土等,它们往往具有多孔结构,松散而软弱,极易被水侵蚀”可知,最近地质时期形成的地表土层极易被水侵蚀,当地面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就容
20、易产生第四系塌陷。结合“采空塌陷则是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一种灾害,由于地下矿体(煤、石膏矿等)被采出,悬空的上覆地层发生弯曲变形、破坏,从而导致地表陷落”可知,由于地下矿体被采出,悬空的上覆地层发生弯曲变形、破坏而产生采空塌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遭遇“王六郎”(节选)梁晓声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
21、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他反问:“您自己不会?”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他笑道:“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做解释。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那”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
22、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
23、不知道。“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了他,庆幸不已。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他笑道:“您是长辈嘛。”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
24、对话。看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小时候姑且
25、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人。”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然而他的手机响了。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
26、提出这种请求。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那篇可视为佳作!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7. 下
27、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 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而道歉。C. “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揭示了“我”怕被他拒绝而尽显真诚的心理。D. 选文以“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作结,独句成段,语气表达更加强烈,使“我”的遗憾之情溢于言表。8. 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王六郎”的人
28、物形象。【答案】7. B 8. 第一次是“我”初见“王六郎”时,看到他的脸,就联想到聊斋志异中善良而才情内敛的小书生,以此描写“王六郎”的外貌,表达了“我”对这个大男孩的喜爱之情。第二次是“我”发现男孩的网名叫“王六郎”,便想到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王六郎,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表明男孩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同时照应了小说标题。 9. 面对“我”的提问,“王六郎”郑重其事地依次回答,逻辑清晰,说明他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王六郎”连用两个反问来说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高中生未来没什么出息,也不利于中国将来的发展,这表明他是一个有主见的爱国青年。“王六郎”说自己“很有一些识人经验”,且“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
29、信”,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的阳光男孩。“王六郎”最后还谈到“面相学”,并通过面相学分析得出对“我”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面较广的高中生。【解析】【分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一位退休大学教授与一名高中生的偶遇,展现了两代人之间的温暖互动。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男孩“王六郎”的阳光、聪慧和助人为乐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我”对新事物的陌生和对年轻人的欣赏。对话自然流畅,情节温馨感人,结尾的遗憾更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可贵。整篇文章充满了人情味,令人感动。【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错误。在
30、得知“我”的身份前后,他的态度并没有明显变化,最初交流时他就称呼“我”为“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提及聊斋志异:文本第三段“我”一开始见到大男孩时,写男孩的外貌时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的“小书生”。聊斋志异中那些小书生善良而才情内敛,是“狐仙鬼妹们喜欢的喜欢的类型”;“我”眼前的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与小书生有相似之处,借此表达了“我”对这个男孩的喜爱之情。第二次提及聊斋志异:文本倒数第三段“我”看见手机上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便想到聊斋中“王六郎”。男孩赞许聊斋“王六郎”的有情有义,并以此作为网名,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作者也认为男孩
31、也是有情有义之人,并以此作为标题,表达对男孩的赞许。【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整体表达看,画波浪线的部分是“王六郎”对“我”的提问的回答,“先回答第一个”“再回答第二个”,他郑重其事地“依次”回答,表明他逻辑清晰,做事有条理。从句式看,第一个反问句“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说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高中生未来没什么出息;第二个反问句“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说明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高中生越来越多的话对中国将来的发展非常不利。两个反问句连用,增强语气,表明他关心未来,关心国家,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爱国青
32、年。“很有一些识人经验”,是“王六郎”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更加表明了对自己的认可态度。面对教授,他如此真诚坦率地回答,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信、阳光的男孩。“从面相学来看”,从回答“我”的问题到转入对“我”的评价,结合下文“我也笑了”可以看出“王六郎”是一个幽默的人;“绝不会”,这一词语是通过面相学分析对“我”为人的肯定,由此可见,他还是一个知识面较广的学生。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材。武后时,累迁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中,监察御史孙承景监清边军,战还,自图先锋当矢石状。武后叹曰
33、:“御史乃能如是乎!”擢为右肃政台中丞,诏仁愿即叙其麾下功。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仁愿韵奏承景同上,虚列虏级。贬为崇仁令,以仁愿代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迁并州都督长史。朔方军总管沙陀忠义为突厥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既至,贼已去。引兵踵击,夜掩其营破之。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涯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解,然后料兵渡而南。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仁愿固请,中宗从之。表留岁满兵以助功。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禽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又于
34、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损费亿计,减镇兵数万。初建三城也,不置座门、曲敌、战格。或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攻取,贱退守。寇至,当并力出拒,有回望城者斩。何事守备,退归其心哉!”后常元楷代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益重仁愿而轻元楷。景龙二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伏。按边抚帅,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孙子曰:“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仁愿筑受降城,而绝虏南寇路。又曰:“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阙,过则从。”仁愿不置壅门,而令使并力拒敌。又曰:“赏罚孰明。”仁愿赏罚
35、必直功过是也。(节选自张预张氏集注百将传)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尽斩A城下B军中C股栗D役者E尽力F六旬G而三城H就。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虏级,“虏”对敌人的蔑称,“级”指首级。文中“虏级”指取得的敌人的首级。B. 南,名词做动词,向南侵犯。与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不同。C. 以下,表示“某个时代之后”,与现代汉语中“零度以下”中的“以下”含义不同。D. 岁满兵,岁满,指服役时间已满。文中“岁满兵”意为服役期满即将返乡的士兵。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36、项是( )A. 孙承景用自己画的“作战图”中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武后,并因此得到了提拔。B. 张仁愿替代沙陀忠义的职位后,紧随敌军,趁夜偷袭,打败了突厥的军队。C. 张仁愿不顾大家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在黄河北岸修建了三座受降城。D. 受降城和烽火台的修建,既安定了边疆,也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仁愿先问承景破敌曲折,承景实不行,所问皆穷。(2)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张仁愿首先询问孙承景和敌人作战的详细情况,孙承景确实没有做那些事情,问到的情况都说不出来。 (2)后代
37、人想念他,给他在受降城建立祠堂,出征的时候就祭祀他。【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记述了唐代名将张仁愿事迹,展现了他文武兼备、严明赏罚、勇于创新的形象。通过对比孙承景的虚伪和张仁愿的实干,突显了张仁愿的忠诚与智慧。他在边疆修筑受降城,成功遏制突厥南侵,安定边疆,节省军费,功绩卓著,深受后人敬仰。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全部杀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自此以后,参加筑城的人都很卖力,仅用六十天就将三座城垒修好了。 “城下”作“尽斩”的后置状语,故“城下”的后面B处应断开; “军中股栗”为完整的主谓句,故D处应断开; “役者尽力”为
38、完整的主谓句;“六旬”作“三城就”的时间状语,故F处应断开。 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B.“用法不同”错误。“南”,名词做动词,向南侵犯/“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句意:然后再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向南侵犯/沿长江顺流向东进发。 C.正确。古义:某个时代之后/今义: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句意:两汉以来都在黄河北岸固守。/“零度以下”中的“以下”指低于某一温度。 D.正确。 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张仁愿不顾大家反对”错。根据原文“唐休璟以为:两汉以下皆北守
39、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可知,提出异议的是唐休璟一人,不是“大家”。 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曲折”,详细情况;“不行”,没有做;“穷”,说不出来。 (2)“思”,想念;“为立祠受降城”,省略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受降城为(之)立祠”;“享”,祭祀。参考译文: 张仁愿,华州下邽人。有文韬武略。武则天当政时,累次升迁至殿中侍御史。万岁通天年间,监察御史孙承景负责监察清边军,作战回到朝廷,画了一幅作战图,表现自己身先士卒抵挡箭支和石头的情景。武后感叹说:“孙御史竟然能做到这样勇敢的地步呀!”提拔孙承景做右肃政台中丞,下旨让张仁愿来汇报他
40、部下的战功。张仁愿首先询问孙承景和敌人作战的详细情况,孙承景确实没有做那些事情,问到的情况都说不出来。张仁愿上奏章弹劾孙承景欺瞒皇上,虚报俘虏的人数。孙承景被贬为崇仁县令,张仁愿替代他做了右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升迁为并州都督长史。朔方军总管沙陀忠义被突厥的军队打败,皇帝下旨让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的职位去代替沙陀忠义。到达之后,敌军已经撤走。张仁愿带领军队紧随敌军攻击,在夜里趁敌军不注意击败了他们。最初的时候,朔方军和突厥军队以黄河作为界限。黄河的北岸有一座拂云祠,突厥每次进犯边境时,必定先拜谒拂云祠祷告,然后再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向南侵犯。当时突厥首领默啜带领国中全部军队向西攻打突骑施汗国,张
41、仁愿请求趁着突厥国内空虚夺取漠南之地,在黄河北岸建了三座受降城,断绝了敌国向南侵犯唐朝的道路。唐休璟认为:“两汉以来都在黄河北岸固守,现在在匈奴的腹地筑城,最终也会被敌人占有。”张仁愿坚决地向朝廷请求(筑城),唐中宗答应了(他的请求)。仁愿还上表请求准许其把服役期满即将返乡的士兵留下帮助筑城。当时有成阳籍镇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愿派人抓回后,全部杀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自此以后,参加筑城的人都很卖力,仅用六十天就将三座城垒修好了。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火瞭望台一千八百个,从此以后.突厥人再也不敢越过阴山放牧,朔方地区不再有敌人侵扰了。每年可节省上亿的军费开支,缩减边镇兵数万人。当初修建
42、三座受降城的时候,没有修建瓮城、内郭城和防御用的障碍物。有人提出:“边城没有守城战备设施,行吗?”张仁愿说:“用兵的原则贵在进攻,不应只是退守。敌人来了,应当奋力出城抵抗,有回头看城池的杀。为什么还要准备守城战备的设施呢,真是太畏缩了!”后来常元楷代替张仁愿做了总管,才建了瓮城,评论者更加尊重张仁愿却很轻视常元楷。景龙二年,授于(张仁愿)左卫大将军之职、同中书门下三品官,封赏韩国公。回到朝廷,就去世了。张仁愿做将领的时候,军令严格,将士小吏都信任并拜服他。巡视边境,慰问将领,赏罚一定公正地考察功劳和罪过。后代人想念他,给他在受降城建立祠堂,出征的时候就祭祀他。 孙子说:“使敌人不能达到预定地点
43、,是制造困难阻止它的结果。”张仁愿修建受降城,就是断绝了敌人向南侵犯的道路。孙子又说:“士兵的心理是:被包围就会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战斗,深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张仁愿不修建瓮城,却命令军队努力抵抗敌人。孙子又说:“能够明确区分和处理好行为的好坏、对错,采取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张仁愿真是一个对功过赏罚分明的人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苦雨初霁李觏积阴为患恐沉绵,革去方惊造化权。天放旧光还日月,地将浓秀与山川。泥途渐少车声活,林薄初干果味全。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
44、上句写久积的阴雨是祸患,既照应标题的“苦雨”,又为下句的“惊”蓄势。B. 颔联承接前句的“造化”,运用对比手法写日月重光、山川增秀,展现造化之功。C. 颈联上句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写雨过天晴之后车子在道路上行驶的状态。D. 颈联下句炼字精妙,“全”字虽平常朴素,却写出了雨后林中果香四溢的感受。15. 有人评论尾联:“语重心长,深得抑扬顿挫之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案】14. B 15. 尾联采用拟人手法,劝告残云要懂得知足,不要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兴云作雨。对于苦雨太久、心有余悸的人们而言,这样的寄语显得语重心长。诗歌前六句写久雨之后新晴的美好,尾联两句则笔锋一转,写出了对新晴不能长
45、久、旧雨还要重来的担心,具有抑扬顿挫之妙。【解析】【导语】李觏的苦雨初霁通过描写久雨初晴后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雨后新生的欣喜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雨前雨后的巨大变化,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尾联更是语重心长,富有哲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运用对比手法写日月重光、山川增秀”错误,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天把旧光还给了日月,地把浓秀赋予了山川,并没有运用对比手法。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意思是,“寄语天空中的残云:你要知足啊,不要因为依靠着银河里的流水再来沛然作雨。”诗句采用拟人手法,和残云对话,劝告残云要懂
46、得知足,不要靠着天上河汉的水势再来再来油然兴云、沛然作雨,破坏这美好的晴光。这一结束,语重心长,写出作者不要再下雨的希望,期盼。对于苦雨太久、心有余悸的人们而言,这样的寄语显得语重心长。诗歌第一句的“恐”写出作者为久雨所苦或担心久雨不晴的心情;第二句中的“惊”表达出大自然变化的惊讶之情;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表达出作者久雨初晴的喜悦之情。诗歌前六句写久雨之后新晴的美好,尾联两句则笔锋一转,写出了对新晴不能长久、旧雨还要重来的担心,诗歌由喜而忧,具有抑扬顿挫之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两句与“烽火扬州路”形成
47、对照,辛弃疾深感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四顾苍茫,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2)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3)小刚在翻阅唐诗精华时发现“天涯”意象频频出现,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艺术性,例如“_,_”。【答案】 . 佛狸祠下 . 一片神鸦社鼓 .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祠、鸦、哀、臾、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活在凡尘俗世的演员,也有遗憾和念想,那些难以企及的目标、无法圆就的梦想,只要登上戏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