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卖家):南阳海歌 文档编号:8009356 上传时间:2024-10-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六校联合教研”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试卷共7 页,答题纸 4 页。 2.作答前,考生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学校、姓名、考生号,粘贴考生本人条形码。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草稿纸、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笔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1)_,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的人

2、,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答案】 . 为之于未有 .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省、庶、壹。2. 小李想要送给即将退休的班主任一句诗,以下选项中适合的一项是( )A.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C.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D.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表达准确的能力。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比喻有志向人虽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更侧重于继续奋斗,不太适合送给

3、即将退休的人。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有一种感慨历史变迁、时光流逝的意味,不太符合送退休老师的情境。C.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可以用来鼓励班主任退休后的生活依然精彩,即便到了晚年也能绽放光彩。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某一方面有所失,在另一方面会有所得,与退休的情境不太相符。故选C。3. 下列表达和推理无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A. 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B. 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

4、已经获得了一等奖。C.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D. 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A.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C.两个“大学生”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大学生”这个整体,后者指“大学生”中的一员。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D.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故选B。二、阅读70分(一)(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作品的意义何处寻对一部作品的意义所做的阐释到底有没有限度?历来众说纷纭。张江教授在最近的一

5、篇文章中提出“阐释的正态分布”的说法,他指出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的无限,在于意义可以无限细分下去;它的有限,指意义会局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数学方法会带来启示,也会造成遮蔽。南帆教授则认为:“必须穿过数学语言的帷幕持续地追溯至社会历史范畴:何种历史土壤促成了现代阐释的急速发育?”这一立场,是提醒研究者防止数学语言造成遮蔽。防止“遮蔽”的办法是他所说的“穿过”,但“穿过”以后,就来到了哪里?我们所要追溯的是何种“社会历史范畴”?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打个比方,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书,读完字面意思后,想进一步深入了解,有两条途径:一是去读马

6、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后的意义;二是结合当代的生活、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去理解,从而探讨其当下的指导意义。这两条路径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学者喜欢只是“考古”,倾向于前者;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践。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更多人是兼而有之,更重要的是对两者加以区分。1861年,斐迪南拉萨尔出版了一部法学著作寄给马克思请他提意见。马克思在回信中,针对书中所谈到的“遗嘱自由”的罗马起源,说明不同时代可以对它有着适用于自己时代的理解,从而为当代服务。在这个语境下,马克思写出了一句名言:“被曲解了的形式正好是普遍的形式,并且在社会

7、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是适于普遍运用的形式。”虽然是“曲解”,但“曲解”有其社会根源。从马克思所提出的这一原则来看,我们可以说,应该有对马克思观点的当代理解。然而阐释总是人在阐释,阐释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因而方法也是多样的。“曲解”后会有人要求“正解”,意义衍生以后会有人要求再进行“历史的还原”,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历史范畴”又进行新一轮的辨析。回到本文所涉及的文学解读上来。接受者个体千差万别,当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时,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接受者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而对文本的接受产生差异,也可能会由于各种个人原因,如年龄、性别、个体的差异,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

8、从这个意义上讲,同一部作品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的确可以说,一百万个读者,就有一百万个哈姆雷特。数字在这里没有意义,关键在于谁在决定哈姆雷特的解读。宋人朱熹用“月印万川”来解说他的“太极”,借用到这里,也很有说服力。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条河,在这条河上,会对同一个月亮有不同的反应。然而,正像人们在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后,会接着说“但他不是李尔王”一样,这种阐释的多样性仍然有一个范围。这就是说,在各位接受者那里有种种偏差,但意义的分布点仍然在确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这是一种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是在这个被限定的范围之内出现的。无论意义如何变,哈姆雷特不能变成李尔王,同

9、样,孙悟空不能变成猪八戒,林黛玉不能变成王熙凤,宋江不能变成李逵,关羽也不能变成张飞。“月印万川” 中之“月”,毕竟仍是月而不是日,也不是星星。观者可对此写出多种多样咏月的诗文,但不可将之看成王维所写的照在长河上的夕阳,也不是李白居于高楼上要摘的星辰。无论人们对一物的理解和解读多么不同,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异。对人物的理解也是如此,变异是无限的,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一定的界限。可以说,读者具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在作品中读出多样的意义来。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创造,通过阐释形成自己的发挥。这种阐释还可以具有时代的合理性。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

10、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选自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3期,有删改)4. 文章第段加点词“考古”在文中具体指_。5. 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 绝大多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更愿意结合实践和当下生活探寻作品意义。B. 只有穿过作品被阐释时的历史范畴才能到达其产生时的社会历史范畴。C. 读者对作品的阐释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自由发挥,但不能违背原著本意。D. 对人物的阐释会产生偏差,但不能逾越界限,模糊了人物性格的差异。6. 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是( )A. “历史的还原”是一种探究无限含义的做法,是在历史语境中解读文本。B. “月印万川”是指在阅读的有限性之中,蕴藏

11、着无限多的解读。C. 在马克思看来,结合当代生活经验和实践去理解文本很有价值。D. 阅读的阐释与发挥,并非任意而为,正如不能无限地“曲解”文本。7.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8. 有人曾说过:“一部红楼梦,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请结合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评析。【答案】4. 研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 5. C 6. A 7. 首先第1段由张江教授的说法,提出“作品意义的阐释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话题。接着2、3、4段,先由南帆教授提出作品意义阐释应追溯到社会历史范畴,再用两个例子表明可以从社会历史范畴

12、的两种途径进行作品阐释。 第5段补充了作品意义阐释的循环特征。然后6、7段从文学解读的角度,提出读者对文本阐释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最后第8段总结全文,再次点明读者 阐释作品可以发挥创造、符合时代合理性,但仍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 8. 从本文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本文作者表达的观点是:阐释者可能会由于民族、文化、时代的差异对文本的接受产生差异,也可能会由于各种个人原因,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但不管阐释如何千差万别,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仍要在确定的范围之内。这种说法虽然体现了红楼梦意义阐释的无限性,读者因为各自身份不同,关注点不同,进而对作品的阐释意义也不同,但是

13、红楼梦的意义阐释的无限性是一种在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的意义多样性,都应限制在红楼梦所涵盖的题材和内容的范围内。因此,这种说法在作品阐释方面有片面性。【解析】【导语】本文探讨了文学作品阐释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文章通过分析阐释者的角度、不同历史背景、以及读者的个体差异,得出结论,即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人而异,但这种理解始终在一定范围内。文章强调,无论阐释如何多样,本质意义仍受初始设计限制。【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根据第三段“一是去读马克思读过的书,再结合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经历,力图了解他所写的书背后的意义;二是结合当代的生活、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去理解,从而探讨其当下的指导意义

14、。这两条路径都很重要。一般来说,学者喜欢只是考古,倾向于前者”可概括出,“考古”在文中具体指研究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绝大多数从事实际工作的人”错误。根据第三段“而从事实际工作的践行者,可能更喜欢后者,将一些道理付诸当下实践。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可知,作者说的是“可能”,是一种推测,并不是定论。B.“只有才能”错误。由第二段可知作者对同一文本有其产生时的“历史范畴”,也有其被诠释时的历史范畴,这很不一样。D.“但不能逾越界限”错误。根据第七段“对同一人物的理解各有所异,可作出无限的解读;但解读也是有限的,不能逾越

15、一定的界限”可知,原文是“一定的界限”。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探究无限含义的做法”错误。“历史的还原”并不是为了追求文本的无限含义,而是旨在尽可能地恢复文本在其原始创作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也就是说,它追求的是对文本最初意义的精确把握,而非无限拓展其含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引用张江教授的说法,即阐释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从而提出“作品意义的阐释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这一核心话题,为后文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段南帆教授提出作品意义阐释应追溯至社会历史范畴,引发对如何进行具体追溯的思考。第三、

16、四段以读马克思的书和马克思对斐迪南拉萨尔著作的评价为例,说明可以从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经历以及结合当代生活、经验和实践需要这两种途径,从社会历史范畴进行作品阐释。这两个例子具体地展示了不同途径下对作品意义的挖掘方式。第五段进一步补充说明作品意义的阐释具有循环特征,“曲解”后会有人要求“正解”,意义衍生后又会有人要求进行“历史的还原”,丰富了对作品意义阐释过程的认识。第六、七段从文学解读的角度出发,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及“月印万川”为例,提出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会因民族、文化、时代差异和个人原因而产生不同解读,体现了阐释的无限性;同时又指出这种阐释的多样性仍有范围,如“哈姆雷特不

17、能变成李尔王”等,表明阐释的有限性。通过具体的文学形象对比,明确了所有意义的多样性是在被限定的范围之内出现的,即阐释的无限性是在有限范围内的无限。第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者在作品阐释中具有很大自由,可以进行创造并具有时代合理性,但同时所有阐释仍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再次回扣主题,即作品意义的阐释是有限制的无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明确本文作者的观点,首先,作者在文中提到“接受者个体千差万别”,可能因为民族、文化、时代差异以及个人原因对同一作品产生不同解读,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阐释具有多样性。接着,作者以“但他不是李尔王”以及一系列人物

18、不能相互混淆的例子,指出阐释的多样性有一个范围,即意义的分布点在确定的范围之内,是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最后,作者明确提出“读者可以有自己的创造,通过阐释形成自己的发挥。这种阐释还可以具有时代的合理性。然而,所有这些阐释仍是要受到原初对意义设计的制约,所有的阐释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进一步强调了本文的观点。作品的阐释因各种差异而不同,但又受原初意义设计制约,在确定范围内。接着分析所给说法,指出其体现了红楼梦意义阐释的无限性,因读者身份不同产生不同阐释意义,这与本文观点中阐释的多样性相呼应。然而,又强调红楼梦的意义阐释是有限范围内的无限,所有意义多样性应在其题材和内容范围内,进而说明该说法在作品阐释

19、方面具有片面性。(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写在门上的一生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事情发生在十年前,但是对于我而言,同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就住在那个名叫普里皮亚季的小城里。就生活在那座城市里。我不是作家,描绘不出当时的情景。事实上,我甚至无法想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连我的大学证书也无法帮我弄明白这一切。这就是你:一个普通人、一个小人物。你和其他人都一样你去上班,然后回家。你拿着和大多数人一样多的薪水。每年,你都会外出度假。你就是个普通人!然而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变成了一只动物,一件所有人都感兴趣但与此同时却一无所知的东西。你

20、想像以往那样,继续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但是现在,你却做不到了。人们看你的目光都变得与众不同,他们会问你:你觉得那一切可怕吗?电站到底是怎么着火的?你看到了什么?还有,你也知道的你还能生孩子吗?你的妻子是不是已经离开你?一开始,我们所有生活在那儿的人都变成了动物。“切尔诺贝利”就像是一个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一个符号。所有人都回过头来看着你“他就是从那儿来的”!事情发生之初,情况就是如此。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城市,我们失去了全部的生活。事故发生的第三天,我们就离开了那儿。反应堆着火了,我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说过这样的话“这闻起来就像核反应堆”。那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气味,你根本无法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但

21、是眨眼间,它已经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头条。这些报道看上去就像是一幅卡通漫画,但事实上,它们把切尔诺贝利变成了一个极度恐怖的地方。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情,说一说我看到的真相。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在广播里通告全城居民你们不能带走自己的猫。所以,我们就把小猫塞进了行李箱,但是它并不想走,从箱子里爬了出来,抓伤了大家。他们说你们不能带走自己的东西!那好吧,我不会把自己的东西都带走,我只带一件。唯一的一件!我要把我公寓的大门拆下来,带走。我不能离开这扇门。我会用一些木板把房子的入口封住。我们家的大门它是我们的护身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的父亲曾经躺在那上面,我不知道这是从哪一辈流传下来的

22、传统。这个传统有些特别,但是我的母亲告诉我,死去的人必须被放在自家的大门上。他一直在那扇门上,直到他们取来棺材。那天晚上,我一直守在父亲身边,而他就躺在这扇门上。整个晚上,房子的大门都是敞着的。这扇大门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那些都是我成长的痕迹:一年级、二年级七年级、入伍前。在这些痕迹旁边的那些则是我儿子的成长足迹,然后是我女儿留下的痕迹。我的一生都写在这扇门上。我怎么可能把它留在这儿,不带走它呢?我向我的邻居寻求帮助他有一辆车“帮帮我吧。”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似乎是在说:“你疯了吗?”但是,我还是带走了那扇门。趁着夜色的掩护,我骑着一辆摩托车,带着我的门,开进树林里。警察跟在我身后,大叫:“站住

23、,不然我们就开枪了!我们要开枪了!”他们以为我是一名小偷。我就是这样偷走了我家的大门。我带女儿和妻子去医院。她们全身都长满了黑色斑点。这些斑点长出来后,过段时间就会消失,其大小和五分钱的硬币差不多,但是长在皮肤上却没有任何感觉,不痛也不痒。他们给她们做了一些检查。我向他们索要体检报告单。他们答道:“不是给你的。”我反问道:“那你们会给谁?”当时,所有人都在说同样的话:“我们马上就会死掉,我们就快死了,等到了2000年,白俄罗斯人就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的女儿当时才六岁。我把她放在床上,她在我耳边轻声说道:“爸爸,我想活下去,我还这么小。”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她什么都不知道。一间病房里住着

24、七个光头的小女孩,你能够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吗?在那间病房里,住着七个这样的小女孩可是,这已足够了!我受够了!每当我说起此事,我都有一种感觉,我的良心对我说你背叛了他们,因为我需要用平和的口吻来描述这一切,就像自己只是个陌生人。我的妻子从医院回来,她已经无法再承受这一痛苦:“我宁愿她死,也不愿让她受到这样的折磨。或者,干脆我死掉好,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用目睹这一切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无论如何,我都不想再看着她们受苦了。不!我们把她放在那扇门上放在那扇我父亲曾经躺过的大门上,直到他们送来一副小棺材。那棺材很小,看上去就像是用来盛放大洋娃娃的盒子。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我的女

25、儿死于切尔诺贝利事件。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尼古拉弗米奇卡卢金(一位父亲)选自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9. 文章大部分时候用第一人称,但第段改用第二人称,请分析这样写的原因。10. 赏析文章第段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11. 分析文章第段的作用。12. 文章以“写在门上的一生”为题,有何深意?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答案】9. 文章主要用第一人称给人真实感,符合文章特点;第段用第二人称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有直面倾诉的代入感,更能深切体会到作者要表现的倾诉者的巨大痛苦一一核灾难突然发生后当地人们生活上的茫然失措,以及人们的好奇心给这些背井离乡的灾民心灵上带来的疏离感。 10

26、. 第段在平静的叙述后会突然中断而进行直接的抒情,如“可是,这已经足够了!我受够了!”“不,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以口语化的倾诉表达了叙述者对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众多孩子无辜死去的无奈与自责,以急促的短句反复呼告,表现了强烈的情感宣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叙述者无法抑制的巨大痛苦,痛苦到接近崩溃的情绪。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11. 呼应文章开头,点明女儿的悲剧结局,表达了叙述者无尽的悲伤与痛苦,更强烈地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当局想要掩盖真相的勇敢揭露和愤怒控诉。 12. “写在门上的一生”这个标题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兴趣,是突出本文主体内容的重要意象,具

27、有丰富的表现力;这扇大门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记录了“我”和“我”的儿子、女儿成长的足迹,弥足珍贵;这扇大门因为家族的传统而成为了年老父亲的安息之所,对“我”有特殊意义;这扇大门本来是用来为家庭遮风挡雨、守护安全的,却成为了核灾难之后年幼女儿的安息之所,铭刻了“我”痛苦的经历;这扇大门蕴含了这位不幸的父亲心中对亲人最深的情感。【解析】【导语】文章通过一位父亲的视角,展示了切尔诺贝利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转换,增强了代入感和震撼力。细节描写生动,情感真挚,特别是那扇记录着家庭记忆的门,象征着逝去的和平生活,强调了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深重创伤以及永恒的记忆。以小见大,通过个

28、体的记忆和痛苦,反映出历史事件的沉痛和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助与坚定。【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变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章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而第段改用第二人称“你”,目的在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读者的代入感。作者通过“你”将读者置于切尔诺贝利灾民的处境,使读者设身处地地感受灾难带来的冲击。作者在第段写道:“你就是个普通人!然而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个切尔诺贝利人,变成了一只动物,一件所有人都感兴趣但与此同时却一无所知的东西。”这句话用“你”直接与读者对话,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从普通人到“切尔诺贝利人

29、”的身份转变,体会到这种身份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和被异化的痛苦。此外,第二人称的使用也增强了倾诉的力度。作者通过“你”向读者直接倾诉灾难带来的茫然失措和被疏离的痛苦。作者在第段写道:“你想像以往那样,继续做一个和大家一样的人,但是现在,你却做不到了。人们看你的目光都变得与众不同”这种直接的倾诉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深切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段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叙事的交织。在平静的叙述中,作者突然插入直接的抒情表达,如“可是,这已经足够了!我受够了!”这种直接抒情打破了叙述的平静,将读者直接带入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绝

30、望与愤怒。使用如“我受够了!真的受够了!”这样的口语化表达,使文本更贴近日常对话,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性与紧迫感。这种直接的、几乎脱口而出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叙述者情绪的即时性和强度。作者运用短句和重复的手法,如“不!”的多次出现,以及“受够了”的反复强调,这种语言的节奏感强化了情感的爆发力,使叙述者的情绪波动更加鲜明,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其内心的挣扎与崩溃边缘的状态。整段文字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宣泄,从对无辜孩子死亡的无奈与自责,到对现实的彻底绝望,这些情感通过直接、激烈的语言表达,触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叙述者所经历的痛苦。通过上述语言手法的运用,文本不仅传达了深刻的个人情感,也增强了

31、故事的真实性。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事件的残酷性和叙述者无法抑制的巨大痛苦,这种真实性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构上:呼应开头,第段中的“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与文章开头的“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形成呼应,结构上形成了闭环,使得文章整体结构更加严谨完整。第段明确揭示了女儿的悲剧结局,“我们把她放在那扇门上放在那扇我父亲曾经躺过的大门上,直到他们送来一副小棺材。”这句话简洁而沉重,点明了故事的最终走向,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情感上:通过描述将女儿安置在象征家庭历史与记忆的大门上,直至送入小棺材的场景,强烈地表达了叙述者内心深处的无尽悲

32、伤与痛苦。这种情感的直接流露,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主人公的悲痛之情。第段通过叙述者坚决的宣言“我要成为见证这一切的证人”,展现了个体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勇气,以及对真相的执着追求。这种情感的升华,让读者思考灾难背后的人性光辉和社会责任。同时,叙述者再次强调“而他们想要我们忘记这一切”,这里的“他们”暗指那些试图掩盖灾难真相的官方或权威力量。通过这句话,叙述者不仅表达了对当局企图抹杀事实的愤怒,也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勇于面对和揭露真相。【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人的“一生”怎么会写在“门上”?这个标题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兴趣,是突出本文主体内容“门”在主人公一生中是

33、重要事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根据第段“这扇大门上有一些细小的划痕。那些都是我成长的痕迹然后是我女儿留下的痕迹”可知,这扇门记录了“我”和家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是家庭历史的见证,承载了家庭的记忆和情感,是生命历程的象征。根据第段“死去的人必须被放在自家的大门上。他一直在那扇门上,直到他们取来棺材”可知,这扇门因为家族传统成为父亲的安息之所,寄托了“我”对家庭传统的珍视和对已故亲人的怀念。这种传统赋予了门以特殊的情感意义。根据第段“我们家的大门它是我们的护身符,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可知,这扇门象征着对家庭的保护和安全的寄托。在切尔诺贝利灾难之后,它成为唯一可以带走的“护身符”,却又无奈地成为女儿的

34、安息之所,象征着个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与痛苦。根据第段“我们把她放在那扇门上直到他们送来一副小棺材”可知,这扇门见证了女儿的死亡,将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浓缩在一起,成为家庭悲剧的见证。门上记录的不再仅仅是成长的痕迹,更是切尔诺贝利事件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创伤。(三)(8分)阅读下面诗歌作品,完成各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宋)叶梦得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注叶梦得: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59岁的叶梦得卸任归居吴兴。此词为他独登卞山绝顶亭时北望中原的抒怀之作。13. “点绛唇”是这首词的_。14. 下

35、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首句“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B. “笑谈独在千峰上”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的孤独之感。C. “万里横烟浪”句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D. “莫学”句意在对比“少年豪放”,突出自己的老态,照应前面的“老去”。15. 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13. 词牌名 14. D 15. 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

36、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解析】【导语】叶梦得的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通过登高远望,借景抒情,展现了词人独立于千峰之巅的豪迈与孤独。面对“万里横烟浪”的壮阔景象,词人既怀念年轻时的豪放情怀,又对老去后的无奈和寂寞感到惆怅,充满复杂的情感。【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点绛唇”是这首词词牌名。词牌名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得名。【14题详解】本题考

37、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突出自己的老态”错误。根据“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可知,这里并没有突出自己的老态之意,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豪放的气概,积极进取,不要像自己这样年老时才感到无奈和遗憾。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可知,叶梦得虽然年岁已高,但仍心系国家,有着恢弘的抱负和理想,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这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并未因年老而消减。根据“空惆怅”一句可知,尽管词人心中充满激情和理想,但现实却是壮志难酬,无人理解和支持,被迫退居山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内心充满了无奈和失落

38、。根据“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可知,词人在欣赏壮丽山河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因为没有知己可以一同分享这份美景和心中的抱负,表达了他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根据“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可知,词人鼓励年轻人应该保持豪放不羁的性格,胸怀大志,不要过早地陷入衰老的心态,这是他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和激励,希望他们能够勇往直前,不负韶华。(四)(17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

39、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于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积苦眩瞀

40、,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选自宋史刘敞传)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使还,求知扬州( ) (2)旋改集贤院学士(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A.交通 B.沟通 C.畅达 D.交往(2)持府县短长( )A.挟制 B.握有 C.扶助 D.通“恃”18. 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B.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

41、下耳C.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D. 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19.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20. 第段画线句反映了皇帝对待刘敞怎样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敬重B. 关怀C. 信任D. 感激21. 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答案】16. . 掌管 . 不久 17. . D . A 18. C 19. 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

42、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 20. C 21. 一是因为刘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故意绕弯路时他能准确指出路径的不当;二是因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而且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1)“使还,求知扬州”句意: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知,管理,掌管。(2)“旋改集贤院学士”句意: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旋,随即,不久。【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1)“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意思是:但是我们两国友好交往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通,交往。可以根据文段语境推断,语境讲述出使契丹的

43、情况,应是两国交往的问题。故选D。(2)“持府县短长”意思是:挟制官府。持,挟制。语境说当地大户屡次犯法,因此应是挟制了官府的短处,官府不敢处置。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尧禅之以位”是状语后置句,“以位”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B;“孝友”作“德”的定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关键词:“奉使契丹”省略主语;“素”,向来;“习”,熟悉;“回屈”,弯弯曲曲;“殆”,大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每

44、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写皇帝每次会见气体其他学士的时候,一定问询刘敞是否安康;皇上吃到新橙时,敕令赐给刘敞。这说明皇帝关心刘敞的身体和饮食等。再结合“帝固重其才”和前文可知,皇帝因为刘敞的功绩敬重并感激刘敞,才如此爱护关心他,并非信任。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题干问“契丹人为什么对刘敞表示叹服”,快速定位至第2段。由“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可知,面对契丹绕路远行,夸示险远,精准地指出应当从松亭趋柳河,道路好走,用时短。由“顺州山中有异兽,

45、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可知,契丹的野兽契丹人不认识,而刘敞却学识渊博,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识别的野兽,还能援引古书来例证。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庆历年间考中进士,廷试时得了第一名。编排官王尧臣,是他的内兄(妻子的哥哥),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刘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来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向导给他引路,从古北口到柳河,弯弯曲曲走了大概有千里之远,想要夸耀契丹的险峻遥远。刘敞质问翻译说:“从松亭赶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几天就可抵达中京,为什么要走这条旧道?”译人向导相互看着,又惊又愧地说:“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两国友好

46、交往以来,设置的驿道就是这样的,不敢擅自改变。”顺州山地中有一种奇异的野兽,长得像马却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识别它,问刘敞。刘敞回答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駮。”为他们说明它的声音形状,并且背诵山海经和管子中的描述晓谕他们,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请求出任扬州知州。刘敞因为议论政事与众人相违背,请求出任永兴军知军,授为翰林侍读学士。大户人家范伟以奸诈手段获取利益,贪污同姓各户的赋税五十年,挟制官府,几次犯法。刘敞极力惩治范伟的罪行,范伟伏罪。还未给范伟施刑,刘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伟马上推翻前案,达到四五次,最终将他交御史判决。刘敞侍奉英宗讲读,常常联系时事引经据典,用委婉的言辞进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挑拨离间,进谏的人有时揭发别人的过失而过分直率。刘敞讲读史记,读到尧把天下授给舜时,拱手而说:“舜在微贱之时,尧将帝位禅让给他,天地享有,百姓爱戴,没有别的道理,只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罢了。”英宗起身改变容态,了解到刘敞是以义理劝谏。长期的劳作使刘敞眼睛昏花,几次准予休假。皇上非常看重他的才能,常常在会见气体其他学士的时候,一定问询刘敞是否安康;皇上吃到新橙时,敕令赐给刘敞。他疾病稍好期间,又请求出任外职,任为汝州知州,随即改任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五)(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六校联合期末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为本站会员(南阳海歌)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