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6 2017 学年第 二 学期期 中考 试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为 1-13 题,共 67 分,第卷为 14-20 题,共 83 分。全卷共计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纸上。 2、第卷、第卷均完成在答题纸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纸收回。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文人绘画始终是作为主要的方向。文人常与画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画家的学识、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文学与绘
2、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传统绘画与文学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在绘画创作中首先要得以表现。文学与绘画,追其根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精神现象。 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绘画中的渗透首先表现在传统绘画的创作主题常来源于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和源泉。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取材于古典文学由来已久,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取自文学作品的绘画 当是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此画完全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曹植的洛神赋用诗的语言描绘出了想象中洛神的神韵,表现出了作者寄托的情愫。画家顾恺之用绘画语言将洛神赋所表现出的
3、语言画面展现在纸卷上,准确表现出了诗赋中描绘的梦幻般柔情,使洛神赋图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得益彰。此后,历代取材于文学作品的绘画不胜枚举,成为中国文学与绘画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所独有的特征。 以文学作品作画几乎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必修课,历代众多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已载入中国绘画艺术史,并传颂后世,对传统绘画“尚意”、“尚情”的艺 术追求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人形象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表现的另一题材。唐代著名诗僧寒山与拾得,一直是历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南宋著名画家梁楷和元代著名禅僧画家因陀罗等人都曾创作过寒山和拾得的人物像。以爱国诗人屈原的精神风貌和品格而创作的屈子行吟图是明末画家陈洪
4、缓杰出的版画作品。苏轼回翰林院图是明代画家张路的作品,表现了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神韵。中国古代文人以其与众不同的文人品格,独特的精神风貌,成为画家创作的对象。 中国古典文学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渗透,还表现在创作者的身份上。中 国古典文人大多具备书画家的身份。唐代王维不仅会作诗,还擅长绘画与演奏,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使王维的艺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内涵和情趣。宋代苏轼不仅在诗、词、散文等多方面有较大成就,其书2 法和绘画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书法代表之作黄州寒食诗帖、黄几道祭文帖等都表现出了雄浑奇崛的气势,绘画作品古木怪石图则集中凸显了其厌世疾俗的孤傲与寂寞心灵。 中国古典文学中所表现出的色彩也是传统书画作
5、品蕴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书画所表现的神韵与古典文学所表现出的意蕴,融会成新的艺术境界,使人产生更多新的感受。我们在 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时,不仅仅沉醉于笔墨技法之间,更是在品味作品所表现的文学内涵,畅游于书画与文学相互交织所表现出的意境之中。 (摘编自李晓男论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书画艺术中的渗透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人绘画始终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主要方向,文人的内涵是书画创作内在底蕴的构成要素之一。 B.中国传统绘画创作首先要表现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可见传统绘画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相 互影响的。 C.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笔墨技法是次要 的,更重要的
6、是品味画作表现的文学内涵,畅 游于书画与文学相交融的意境中。 D.传颂后世的历代众多诗画结合的经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绘画“尚意“尚情” 的艺术追求。 2.下列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在传统书画中的渗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 A.古典文学经常成为传统绘画的创作主题,历代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的绘画不胜枚举。 B.中国传统书画的创作者同时兼具文人的身份,如顾恺之、寒山、拾得、王维、苏轼等, 其艺术作品往往体现出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C.以文学作品作画几乎是历代画家创作的必修课,中国传 统文人形象是传统绘画中经常表 现的题材。 D.传统书画作品中蕴涵着古典文学中所表现的色彩,前
7、者的神韵与后者的意蕴融会成为新 的艺术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文学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都是为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 现的精神现象。 B.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最迟在晋代就出现 了取材于古典文学的画作。 C.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成为传统绘画创作的对象,主要是由于其与众不同的文人品格及独特的精神风貌。 D.洛神赋图 与洛神赋相得益彰,没有洛神赋,就不可能有洛神赋图,而没 有洛神赋图,洛神赋也难免黯然失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 (40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
8、文,完成 4-7 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进 3 士登第 ,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 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 ”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 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
9、,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 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 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 疏 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 宰辅 ,
10、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 嗣位 ,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 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 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 注 ,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 ?”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 【注】革:通“亟”,病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谏官许风闻 /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 /苟非职分 /是
11、为侵官 /今乃诋斥平生 /暴扬暧昧 /刻薄之态浸以成风 /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 风闻言事 /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 /苟非职分 /是为侵官 /今乃诋斥平生 /暴扬暧昧 /刻薄之态浸以成风 /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 /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 /苟非职分 /是为侵官 /今乃诋斥 /平生暴扬暧昧 /刻薄之态浸以成风 /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 /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 /苟非职分 /是为侵官 /今乃诋斥 /平生暴扬暧昧 /刻薄之态浸以成风 /请下诏惩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古代科举
12、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 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宰辅,辅政的大臣。一般指宰相。宰相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4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 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
13、,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鲠直。 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5 分 )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5 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阅读下面 这首诗,完成 8-9 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重送,诗人之前已写过一首同题材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 8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 ) 9“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 分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 ( 1)诸葛亮智谋过人,胸怀天下,赢得皇叔三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蜀汉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