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下学期高二语文 4 月月考试题 08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第卷(阅读题, 68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 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
2、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 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
3、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 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是在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
5、“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2 -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 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
6、核心 趋同,核心与周围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 ,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二、
7、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人。父春,湖广提学佥事。廷和年十二举于乡。成化十四年,年十九,先其父成进士。改庶吉士。廷和为人美风姿,性沉静详审,为文简畅有法。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郁然负公辅望。 寻以父卒乞奔丧,不许。三请乃许。阁臣之得终父母丧者,自廷和始也。服甫阕,即召至。 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 谢,因请回銮,不报。 复与大学士蒋冕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帝令谷大用扼关门,乃归。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曰: “ 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 帝再使使谕意
8、,执不从,乃已。 江左比岁不登,中官请遣官督织造。工部及给事、御史言之,皆不听,趣内阁撰敕。 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廷 和力争,言: “ 臣等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不听,顾二三邪佞之言是听,陛下能独与二三邪佞共治祖宗天下哉?宪宗、孝宗爱民节财美政非一,陛下不取法,独法其不美者,何也? ” 因请究拟旨者何人,疑有假 御批以行其私者。帝为谢不审,俾戒所遣官毋纵肆而已,不能止也。 廷和先累疏乞休,其后请益力。三年正月,帝听之去。明年六月卒,年七十一。居久之,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所积几何,时对曰: “ 可支数年。 ” 帝慨然曰: “ 此杨廷和功,不可没也。 ” (
9、节选自明史 杨廷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 线 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性沉静详 审 审:慎重 B 为 文简畅有法 为:写作 C劝帝早朝 晏 罢 晏:晚 - 3 - D还边兵, 革 宫市 革: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廷和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 分) 下诏罪己,求直言 凡十余条,皆切至 驰至居庸,欲身出塞请 天子至尊,不敢渎献 因极言民困财竭,请毋遣 疑有假御批以行其私者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杨廷和少年成名志向远大。他十二岁中举,十九岁时比父亲先考中进士,喜欢考察研 究国家的旧制旧例、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
10、家理论,志向高远。 B杨廷和讲究孝道。父亲去世时,他请求允许奔丧,但皇上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皇上才答应了。杨廷和的做法也开了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先例。 C杨廷和敢于制止皇帝的不合理要求。皇上在宣府打猎,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制旗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认为这些要求不妥,执意不从,皇上只好作罢。 D杨廷和爱惜民力。江东一带连年歉收,宦官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明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求不要派遣,终于阻止了此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帝方猎宣府,使使赐廷和羊酒银币,廷和疏谢,因请回銮,不报。( 5 分) ( 2)廷和等不奉命,因极言
11、民困财竭,请毋遣。帝趣愈急,且戒毋渎扰执拗。( 5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 9 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8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5 分)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连蜂去天不盈尺, 。 ( 2)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3) ,尽西风,季鹰归未? ( 4) 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 ( 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_。 - 4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 14 题。 (23 分 ) 玩 笑 法 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
13、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 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 “ 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 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 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