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实验班) 考 生注意: 1.本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 I 卷(选择题 7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 即冲破 7000 万元人民币。从
2、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而 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纹章: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
3、态动作抓住了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艺术力量。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 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 2 - 现,则是影
4、视改编的核心。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英国的魔 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
5、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 丰富与提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有斩获,冲破 7000 万元人民币。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才得以重生。 D.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
6、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得以保存。 2.下列理解 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D.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也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 3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改编
7、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B.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C.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D.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与中国画 (节选 ) 钱钟书 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
8、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 “ 当局称迷,傍 (旁 )观见审 ”( 旧唐书 元行冲传 ),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 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 “ 清官判断家务事 ” ,有条有理,
9、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 “ 此中人语 ”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 “ 黑话 ” ,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 言而喻的 “ 假定 ”(supposition) ,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 “ 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 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
10、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 “ 说外行话 ” ,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 “ 载道 ” ,一派要 “ 言志 ” 。事实上,在- 4 - 中国旧传统里, “ 文以载道 ” 和 “ 诗以言志 ” 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 “ 文学 ”的界说。 “ 文 ” 常指散文或 “ 古文 ” 而言,以 区别于 “ 诗 ”“ 词 ”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 “ 他去北京 ”“ 她回上海 ” ,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 “ 早点是稀饭 ”“ 午餐是面 ”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 “ 文载道 ” ,以 “ 诗言志 ” ,以 “ 诗余
11、” 的词来“ 言 ” 诗里说不出口的 “ 志 ” 。这些文体仿佛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 “ 文 ” 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 “ 文 ” 一律理解为广义的 “ 文学 ” ,把“ 诗 ” 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 “ 顿顿都喝稀饭 ” 和 “ 一日三餐全吃面 ” ,或 “ 两口儿都上北京 ” 和 “ 双双同去上海 ” ,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 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4.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
12、是 ( ) A.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 B. 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不屑注意。 C. “ 文以载道 ” 和 “ 诗以言志 ” 在中国旧传统里并非概括 “ 文学 ” 的界说,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 D. “ 中 国诗和中国画融合一致 ” 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 5.第一段中, “ 当局称迷,傍 (旁 )观见审 ” 这句话中的 “ 当局 ” 者和 “ 傍 (旁 )观 ” 者各指什么人? “ 迷 ” 和 “ 审 ” 各指的是什么? 6
13、.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聚宴 符浩勇下班的时候,阿炳打来电话说,让我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去一下。 我犹豫了,从我这儿到他的城南音像店几乎绕大半个城,下班这当儿车流人河,我蹬自行车就得大半个小时呢。我说,有 什么事就在电话里说吧 ? 阿炳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来一下就知道了。随即,他挂了电话,那口气仿佛有什么不见面就不好说或不能说的。我了解他的执拗,知道跟他再说也不会有变,只好骑自行车绕道城郊向着城南蹬去。 - 5 - 我和阿炳认识是在朋友的饭局上。席间,他几乎不动声息,比我的话还少。有好事者欺我不胜酒力,企图借势灌醉我,吵嚷之间,他竟横身夺过我的酒杯往他嘴里倒。这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那晚,阿炳送我回家,到了我楼下,有个孕妇跪在街边,面前摊着一张白纸,写着歪歪扭扭的字,不用看也能猜出大概内容。我竟发现阿炳搀扶着我时,也不忘掏 出五元钱丢在纸上 ? 没想到,我绕道城郊走,路上行人并不稀疏,一条本不宽敞的小路被挤得更窄小了。丁字路口处,那堵围墙后破败的院落,是阿炳曾经上班的地方。阿炳告诉过我,他是参加工作三年后听人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