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一、追求智慧的学问(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2.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3.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哲学可以正确或比较正确地反映,也可能不那么正确乃歪曲、错误地反映。(2)真正的哲学之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原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的精华
2、,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4.哲学的作用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整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教材P3-P4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他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哲学起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的思考。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
3、华。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并非所有的哲学都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1)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特点: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发形成、零散的、不自觉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方法论(1)含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
4、本方法。(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方法论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6-P7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是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1)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2)哲
5、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特别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哲学的基本问题P8-P9(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派别P10-P11包括相关链接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1)根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基本形态:(3个,要求区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评价
7、:这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了,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评价: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3.唯心主义(1)根本观点: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 (2)基本形态:(2个,要求区分)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p12相关链接(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
9、哈的唯物主义。(4)社会科学前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p12第二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3-p14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
10、的有机结合。3.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源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p151.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
11、验的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所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
12、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 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
13、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物质(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因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三
1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因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注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的机能,意识是人特有的,其它动物都没有意识)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注意】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
15、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工智能没有意识。整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二、运动的规律性(一) 规律是客观的1.物质和运动关系p21-22(1)区别: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联系
16、: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2.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特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有其运动的规律。【方法论】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规律惩罚。(二) 正确发挥
17、主观能动性:表现及方法论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结材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意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结材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
18、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实际、实情、客观实际、客观事物本身。“是”事物内部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求”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隐蔽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到。“求是”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能脱离群众。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
19、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唯物论常主观题常见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1.整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
20、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2.运用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受规律的惩罚。(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3.规律的相关知识或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答题思路(
21、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2)人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4.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分析做法的合理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材料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
22、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材料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材料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结合材料有选择的运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
23、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6.材料如何坚持(体现)一切从实际发出、实事求是? p25-p26(1)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从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
24、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7.运动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课第二框内容:三目)(1)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人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8.辩证的唯物论(运用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探索世界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知识)(1)物质决
25、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要树立符合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的地位: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联系的含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3.联系的三个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表
26、现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现为: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方法论:联系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发挥主观随意性。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
27、的具体的联系。【知识拓展】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原因从建立的基础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从产生的过程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建立。从产生的结果看: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指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有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方法论: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
28、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更常用)(有时会用到)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又要看到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种整合方式多用于选择题的理解)(1)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联系: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
29、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3)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知识拓展】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
30、能。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常见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 1.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或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分析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材料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
31、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材料(有时会用到: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又要看到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材料)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2、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材料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
33、系要求我们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材料【易错点点拨】1.联系是普遍的,但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可以说任何事物处在联系之中。2.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为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根据人的主观需要)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联系,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与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创造、消灭或改变了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3.整体主导地位,统率部分,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部分),立足关键部分也是错误的。4.整体的功能并不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整体时。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
34、性、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6.区分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二者不能相等。共同点:都强调整体性。不同点:系统优化更强调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7.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不一定是推动;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常见的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知识分析材料?(1)(发展的普遍性)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
35、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3)(发展的状态或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4)(事物发展的途径或趋势)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5)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36、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或用“事物发展的状态或形式”的知识分析材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37、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4)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3.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或用“事物发展的途径或趋势”的知识分析材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或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或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
38、挫折与考验。4.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5用“事物发展的趋势(途径)和状态(形式)”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结合答: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内容。注意:结合材料要有选择地回答.另外:1.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P32相关链接)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特点、呈现的状态
39、、结果 (1)量变含义: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的变更;特点: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结果: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2)质变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特点:是一种根本性质的、显著的变化。状态: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结果: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3.新事物和旧事物(1)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2)判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 区分新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前后,
40、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规律的原因(新事物与旧事物辩证关系): A.新事物相对于旧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根本原因)B.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C.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第三课第三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
41、盾观) 知识结构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含义不同:特点不同:区别同一性联系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关系斗争性基本属性含义及方法论1.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方法论次要方面原理:联系 主要方面原理:地位1.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办事情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原理:联系 主要矛盾原理:地位 1.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
42、史的统一2.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相互转化 相互联结:2点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事事有矛盾方法论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1.含义 2.哲学依据3.地位 4.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方法论含义表现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哲学依据两点论的含义重点论的含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知识点整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
43、矛盾的含义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 矛盾的基本属性(1) 是什么?矛盾对立性(斗争性)和统一性(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2) 对立性和同一性的关系原理:区别:含义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矛盾的
44、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应促进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二、 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
45、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整理:运用矛盾的特殊性(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
46、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结合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分析材料;或者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作用两大角度分析材料。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善于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善于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三、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