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8057347 上传时间:2024-11-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5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1.1 神奇的物理学1. 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3.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构成了物理课程的核心素养。1.2 测量长度和时间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单位由大到小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千米(km)、米(m)进率是103,米(m)、分米(dm)、厘米(c

2、m)、毫米(mm)进率是10,毫米(mm)、微米(m)、纳米(nm)进率是103。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图:3. 单位换算格式书写步骤:保留数字,并将单位换成目标单位,进行数的运算,并保留目标单位。4. 刻度尺的三要素: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量程是指测量范围或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分度值是指最小一格代表的值;5. 刻度尺的使用步骤(1)估:测量前先估测目标的大概长度。(2)选:认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并按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3)放:使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并与被测量的一边平行,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4)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5)读:精确的测量

3、需要估读,即读出准确的读数(准确值)后,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6)记: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下测量值,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6. 刻度尺使用的注意事项:(1) 规范测量从零刻度线开始,若零刻度线磨损,可以以某一刻度线为“零刻度线”,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刻度线”上数字。(2) 使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所达到的精确程度不同。测量值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估读位,第二位是分度值所在位。7. 时间: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其单位换算是1h=60min;1min=60s;8. 时间的测量工具一般是停表。9

4、. 停表读数:先观察小表盘的分针过了或者到了那个长刻度线,读出长刻度的读数,记下读数A并写上单位min;然后观察分针是否过了读数时长刻度线后边的短刻度线,没有过时,大表盘的秒针读小于30的数,过了时,秒针读大于30s的数,记下读数B并写上单位s,跟据题目要求写出最终的读数:A min B s或者换算成(60A+B)s。10.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叫做误差。11.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减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和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应该避免的.12.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要

5、去掉错误数值,再求平均值并且最后结果保留的位数要与测量值一致。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 累积法:测量小的量时,可以测量多倍,然后除以倍数,得到结果的方法。2. 体积单位换算图:3. 选用量筒要求:一般选择量程略大于待测液体体积,且分度值较小的量筒。目的是提高精确度,减小测量误差。4. 量筒的使用:一般平视凹液面最低点进行读数。5. 量筒使用注意事项:不能用量筒测量对玻璃有腐蚀性的液体。不能加热(会影响量筒的精确度)6. 量筒的误差分析:测量体积时,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量取体积时,俯视量取的体积偏小,仰视量取的体积偏大。7. 测量固体的体积:一般先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记V1,放入物体

6、后,量筒读数记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8. 常考的长度估测:一页纸的厚度约0.1mm;大拇指宽度约2cm;手掌宽度约10cm;一支铅笔的长度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约26cm;一课桌的高度约0.75m;成年人的身高约1.7m;每层楼高约3m;9. 常见时间估测:国歌播放时间46s;心跳:60-100/min;眨眼约0.3s;平静时呼吸每次约3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大约14s;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1.4 尝试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六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方案、获取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反思。2. 钟摆的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摆动的角度无关,只

7、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球运动的越慢。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 声音的产生实验(1)把正在振动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现象:乒乓球被弹起;(2)把正在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现象:溅起水花;(3)敲击放了小纸屑的鼓面,现象:小纸屑被弹起。4. 转换法:将不明显的实验现象通过另外一种更为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研究方法。5. 真空罩实验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该实验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6. 科学推理法:在实

8、验的基础上,经过概括、推理得出规律的研究方法。7. 介质:声音的传播媒介。8.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和液体。9. 声波: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这种波叫做声波。10. 声速的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状态、介质的温度有关。在不同种类的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传播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传播速度最慢、效果最弱。声速大小与介质温度有关,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声速越快。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11. 一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发声,经空气传播,顺着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再传

9、到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产生听觉。12. 骨传导:不借助鼓膜,而是通过头骨、额骨等方式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方式叫骨传导。骨传导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1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的声音称为回声。14. 分辨两个声音的要求:两个声音进入耳朵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分辨回声至少需要17m。原声和回声间隔低于0.1s时起到增强原声,间隔高于0.1s时起干扰作用。15. 回声测距:当声源静止时,声音从发出到碰到障碍物反射回声源处所走过的距离,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即,其中t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的传播速度,s声为声音传播的距离。2

10、.2 音调1.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高的声音听起来清脆、尖细,音调低的声音听起来低沉、粗犷。2.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字母f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的物理量。3. 音调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4. 频率与音调的区别:频率是形容声源或者传播介质振动快慢的,音调是形容声音的,描述的对象不同。5. 常见音调的影响因素: 敲打装水的瓶子:水振动发声,水越少,音调越高。 拨动伸出的尺子的音调:伸出尺子的越短,音调越高。 弦类乐器(二胡、小提琴、钢琴):弦振动发声;弦越细、越短、越紧,

11、音调越高; 管乐器(长笛、萧、号、装水的瓶子):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共同规律:同种材质的物质振动发声时,物质越少,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6. 控制变量法:当有多个影响因素时,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7. 人的听觉范围:2020000Hz。不同的物种,发出和听到声音的频率一般不同。2.3 响度与音色1. 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也称为音量。在声学中,通常用分贝作为响度的单位,符号dB,人耳能听到的最弱声音的强度定为0dB。2. 振幅: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3. 振幅和响度的关系:响度与振幅有关,声源的振幅越大,

12、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或发散程度有关,人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 振幅与力度的关系:一般可以用力度控制发声体的振幅和响度。5. 振幅和响度的区别:振幅是描述声源或者传播介质的振动幅度,而响度是描述声音的大小,描述的对象不同。6. 音色:又称为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发生方式等因素决定。一般用音色分辨不同的发声体。同一发声体,如果其结构发生变化,音色也将发生变化。7. 波形图规律:波形图中,左右的疏密程度代表频率和音调,越密音调越高;上下的幅度代表振幅和响度,越宽响度越大;波的形状代表音色。8.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

13、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色和音调在传播过程中一般不变;响度会随着距离和发散程度而减小。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1. 声学应用:很多建筑用到声学知识,如古代的北京天坛中的回音石、三音石、现代的礼堂、音乐厅等。2. 双耳效应:根据声音传播到双耳的时刻、强弱等不同,从而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3. 次声:小于20Hz的声音,也称为次声波。4. 超声:大于20000Hz的声音,也称为超声波。超声和次声都是人听不到的声音。5. 振动发声时,听不到的可能有:超声波或者次声波;真空;响度太小等6.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声音同时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主要表现传递信息,就说声音传递信息,主要表现为传递能量,就

14、说声音传递能量。声音对被传递的对象是否有明显的物理影响(比如改变形状、位置等),如果有则传递能量,没有则传递信息。7. 次声:次声有传播远,容易绕过障碍物的特点。火山爆发、海啸、地震、核爆炸,等常伴有次声波。8. 超声:超声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声能集中等特点。超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回声定位、蝙蝠觅食、倒车雷达、声呐系统、B超检查等。超声传递能量的例子有超声碎石、超蜡烛随着扬声器发声而晃动等。9. 乐音:人们把物体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的声音叫乐音。10. 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通常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刺难听耳、令人厌烦的声音。(2)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

15、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为保证休息和睡眠,白天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5dB ;晚上不超过45dB ; 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80dB;11. 减弱噪声的途径:(声源)防止噪声产生、(传播过程)阻断噪声传播、(人耳)防止噪声进入耳朵。12. 减弱噪声的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噪声检测器只有检测作用,没有减弱噪声的作用。第三章 光和眼睛3.1 光的传播与色散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一般分为天然光源、人造光源。常见的天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天然光源也称为自然光源;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灯泡、火把、LE

16、D灯等。常见的非光源:月亮、自行车的尾灯、公路上的交通标志牌、放电影时的银幕、钻石。2. 人眼看到物体必须有光进入眼睛。黑色是指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或者进入眼睛的光跟周围相比很少,人眼就看到了黑色。没有黑色的光。空气中的光不显示光路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3.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也称光沿直线传播。4. 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用实线画,并有箭头,若是光的反向延长线,则用虚线画。5. 理想模型:为了研究或者理解,抽象出来的概念。理想模型不是实际存在的。常见的理想模型有光线、点

17、光源等。点光源是指向四面八方发出光线并理想化为点的光源。一般用字母S表示。6. 光的直线传播应用:有小孔成像,取直线时的激光准直、整队集合、射击瞄准;限制视线类型的坐井观天;一叶障目;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等。7. 影的形成原因:光在一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称为“影”。8. 透明物体:光能穿过的物体;不透明物体:光不能穿过的物体。9. 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立实像,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现象叫小孔成像。10. 小孔成像的特点: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由物体本身决定,与小孔的形状无关,但孔必须足够小。由物距和像距的大小

18、关系决定。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体大,反之,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体小。11. 光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近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近约为。12. 光年: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光年是天文学上的长度单位,光年的符号是l.y.。13. 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不是单色光。在光的色散中,紫色光偏折角度最大;红色光偏折角度最小。彩虹的外侧是红色,内测是紫色。常见的色散现象有雨后彩虹等。14. 物理学史:16

19、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15. 三原色:人们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大量实验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就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而红、绿、蓝三种色光都不能由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彩色电视机、电脑屏幕等都是运用光的三原色,通过调节比例显示出不同的颜色的。16. 物体颜色:一般来说,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由物体对不同色光的作用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决定,如果一个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颜色的光,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就是无色透明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反射照射在它表面的各种色光,我们就说它是“白色”

20、的。一个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色光,我们就说它是“黑色”的。17. 可见光谱: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的可见光谱。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在光谱的紫光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光是电磁波。18. 红外线:红外线的热效应强,穿透云雾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一切物体都在不停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越强。红外线常见应用有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遥控器等;19. 紫外线:紫外线有较强的化学作用,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鉴别钞票的真假,如验钞机;能杀死微生物,用来灭菌,如紫外线灭菌灯。2

21、0. 丁达尔效应:光通过某些物质时,能够显示出光路的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原理是光通过某些物质时,大部分的光沿直线传播,少部分的光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反射,从而看到光路。该研究方法是转换法。3.2 光的反射定律1.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表面时,会有一部分光在介质表面反射回原介质中,这种传播现象叫光的反射。2. 人们能看见不是光源的物体的原因: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产生视觉。3. 一点、三线、两角(1)“一点”:投射到两种介质表面上的光线与表面的交点叫入射点,一般用O表示;(2)“三线”:入射到介质表面的光线叫入射光线;经入射点做垂直于两

22、种介质表面的辅助虚线叫法线;经介质表面,反射回原来介质的光线叫反射光线;(3)“两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i);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r)。4.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考点 (1)验证三线共面:沿折板中轴折转光屏,使光屏不在同一个平面时,是否还能看见反射光线;(2)验证两线分居: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中轴两侧;(3)验证两角相等: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并比较大小;(4)观察光路是否可逆:沿原反射光线路径投射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5)本实验是一个归纳性实验,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6)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

23、路径;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7)折转光屏用白色的目的:显示光路;白色可以更好的显示光路,任意颜色的激光都能显示。(8)实验应选较暗的环境目的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9)实验时,折板应与平面镜垂直的目的:否则折板上看不到反射光;(10)当光垂直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零,为什么看不到反射光线:有反射光线,但反射角也为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一条直线上。5.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6.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所有光的反射现象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4、和光路可逆。7. 反射角随着入射角增大而增大;法线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8. 作图注意事项: 看清楚题目要求。 解答时,写如图所示,并且用尺规和量角器作图。 代表实际存在的线用实线,不是代表实际存在的线用虚线。 光线要有箭头,并且不要断开。 有垂直关系的要画直角符号,比如法线与平面镜。 画平面镜时,要用斜线标注出背面涂层。 多次传播的光路,分步画。9. 光的反射定律作图:(1)画反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作图步骤:找到入射点标上O;根据法线和镜面垂直,用虚线画出法线;标出直角符号;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用量角器描出反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经过的点;然后用尺画出反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根据题目

25、要求,标出反射角或者入射角。(2)画平面镜的作图步骤:用虚线作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此线即为法线;过入射点用实线作法线的垂线;标出直角符号;用斜线标注出背面涂层。(3)确定发光点的位置的作图步骤:根据两条反射光线作出入射光线,则入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4)特殊情况:射入互相垂直的镜面,第二次的反射光与第一次的入射光平行。10. 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1. 镜面反射:当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也平行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个别方向特别亮其他方向暗,是镜面反射。12. 漫反射:当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反射光会朝四面

26、八方射出,这种反射叫漫反射。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漫反射。3.3 平面镜成像特点1.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考点(1)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的目的是: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为清晰,实验现象更明显;(2)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像的位置。(3)实验中,使用两支完全相同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5)实验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目的是:防止两个镜面的像互相干扰。(6)改变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排除实验的偶然性。(7)

27、蜡烛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8)实验中,玻璃板要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否则未点燃的蜡烛和点燃的蜡烛将不能完全重合;(9)另一只蜡烛未点燃是防止点燃蜡烛后的光对实验造成干扰。(10)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的优点是所成的像比较亮,便于观察;2. 等效替代法:用相似或者由共同特征的现象来替代的研究方法。该实验中用到等效替代法的有: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未点燃蜡烛代替像,实验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替代像的位置。3.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的作用有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4.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

28、离相等,像和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成像是虚像。简记:等大、等距、垂直、虚像。5. 实像:能在光屏上显示的像,也就是由光会聚而成的像。6.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显示的像,也就是不是由光会聚而成的像,一般是反射光或者折射光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7.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另一种表述: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8. 平面镜的其他特点: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上下相同。自己观察全身的像,至少需要一半身高的平面镜。潜望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9. 平面镜成像作图(1) 画像或物作图步骤(已知物或者像点)用虚线作垂线并画直角符号;取等距离;描出各点,标注字母;根据各点画虚像或实物。(2) 画平面

29、镜的作图步骤用虚线连线物与像;用实线画连线的中垂线,并画出直角符号;在像的一侧画上斜线,表示平面镜的背面涂层。(3) 已知两条反射光线画像点: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为像点,注意像一侧的线用虚线,并标上字母。10.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如汽车的后视镜、街头路口的反光镜等;11. 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如汽车前照灯的反光装置、太阳灶等。3.4 光的折射规律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 一点、三线、两角(1)“一点”:入射光与分界面的交点叫入射点;(2)“三线”:入射到两种介质表面的光线叫入射光线;过入射点且垂直于两种介质

30、分界面的辅助虚线叫法线;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叫折射光线;(3)“两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i);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r)。3. 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可以同时发生。4. 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简称三线共面。(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简称两线分居。(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简称空气角大。(4)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5)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 双线异介:折

31、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两种介质中。6. 光的折射成像:由于光的折射,从一种介质看另一种介质中的物体时,所看到的一般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由光的折射所形成的物体的虚像。7. 全反射:光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时,当入射角较大时,不再反生折射现象,只有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全反射;8. 光的折射规律作图常规画折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 找出入射点,并标上字母O(像和眼睛的连线与界面的交点也是入射点) 用虚线画出法线,并画出直角符号。 根据空气角大,画出折射光线或者入射光线。 根据题目需要补充完整的光路。3.5 奇妙的透镜1. 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由透明物质制成,一般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

32、部分。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2.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每个透镜都有一条主光轴。3.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如图所示,用字母“O”表示,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4. 焦点:(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2)凹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主光轴上一点,叫作凹透镜的焦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也叫凹透镜的虚焦点。(3)一般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33、且对称,用字母“F”表示。5. 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透镜两侧焦距相等,用字母“f”表示。6. 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聚作用是折射光比原入射光的延长线更靠近主光轴。7. 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是折射光比原入射光的延长线更远离主光轴。8. 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记)(1) 过心不变: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 平行过焦: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经过凹透镜后反向延长线过焦点.(3) 过焦平行:过焦点的光线过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延长线过焦点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3.6 凸透镜成像规律1. 物距的指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一般用u表示;

34、像距是指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一般用v表示。2.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考点:(1) 实验前,应把烛焰中心、光心、光屏中心调到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呈在光屏中心。(2) 找不到像的原因:物距小于或等于一倍焦距。像距过远,像在光具座外,光屏移动不到。烛焰中心、光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成像在光屏的上方或者下方。(3) 实验环境要求: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4) 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位置,使镜后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此时光斑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调节蜡烛和光屏,呈倒立、等大的实像,且像距等于物距,此时蜡烛到光心的距离为二倍焦距。(5) 遮住凸透镜

35、一部分后,依然在光屏上成完整的像,只是会变暗些。(6) 光屏成清晰的像时,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依然能成清晰的像;依据是光路可逆。(7) 蜡烛变短后,像在光屏位置变高,此时应将光屏上移;将蜡烛上移;将凸透镜和光屏下移(8) 用LED灯替代蜡烛的好处:成像更稳定;准确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换成带方格的光屏)。3. 凸透镜成像静态规律:(1)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像类型是照相机,像距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小于物距,像与物异侧。(2) 当物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异侧。(3) 当物距在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类型是投影仪,

36、像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异侧。(4) 当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可用于测量焦距。(5)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类型是放大镜,像距大于物距,像与物同侧。4. 凸透镜成像静态规律表格凸透镜成像规律(静态)(三个区间和两个特殊点)类型物距u像的性质应用举例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同侧或异侧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像距v与物距u的关系区间u2f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u2fvu照相机特殊点u=2f倒立等大实像异侧u=2fv=u测焦距区间fu2fvu投影仪特殊点u=f不成像,光经过凸透镜成平行光源测焦距区间uu放大镜5. 凸透镜成像动态规律:(1) 物近焦点像远大:

37、物体靠近焦点,像就会变远变大。(2) 物像移动同方向:凸透镜不动时,物体左移,像就左移;物体右移,像就右移。(3) 加一个凸透镜可使像变近;加一个凹透镜可使像变远。6. 凸透镜成像特点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倒立并异侧,虚像正立且同侧。物近焦点像远大;(1)一倍焦距分虚实: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以及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2) 二倍焦距分大小: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7. 凸透镜成像规律作图:(记) 大于二倍焦距(u2f) 等于二倍焦距(u=2f) 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fu2f) 等于一倍焦距(u=f) 小于一倍焦距(uf)8. 照相机:照相机成倒立

38、、缩小的实像。9. 投影仪: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10. 放大镜: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11. 凸透镜解题技巧:(1)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小于物距,成像特点是照相机类型;像距大于物距,成像特点是投影仪类型。(2) 像距v和物距u图像:这类图像解题思路是找像距等于物距的点,该点即是特殊点u=2f的点。3.7 眼睛与光学仪器1. 眼睛的视物原理类似照相机成像,正常眼睛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焦距变远,对光的折射能力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焦距变近,对光的折射能力强。 远处 近处2. 近视眼: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一般是晶状体太厚导致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

39、向太长造成的。要用凹透镜纠正。3. 远视眼: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一般是晶状体太薄导致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造成的。要用凸透镜纠正。4. 眼镜的度数等于镜片焦距的倒数乘以100得到的数值。远视眼镜(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近视眼镜(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5. 在望远镜和显微镜中,物镜是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目镜是靠近眼睛的凸透镜;望远镜的物镜焦距一般大于目镜,最终成倒立、缩小的虚像,虽然成缩小的像,但视角变大了,看物体更清晰了,物镜和目镜成像特点可以简记为望远镜=照相机(物镜)+放大镜(目镜);显微镜的物镜焦距一般小于目镜,最终成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和目镜成像特点可以简记为显微

40、镜=投影仪(物镜)+放大镜(目镜)。6. 视角:从眼睛的光心向观察物体的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视角越大,看物体越清晰;物体越大,距离越近,视角就越大,看物体越清晰。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4.1 从全球变暖谈起1.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 常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3. 温度计的种类:常见温度计有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实验室温度计内的液体一般是煤油;体温计内的液体是水银;寒暑表内的液体一般是酒精;4.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

41、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用摄氏度作为温度测量标准时称为摄氏温标。5. 常见温度值: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0,水的沸点:100;人体正常体温:3637;我国最高气温:约50;我国最低气温:约-50;常温一般指20;绝对零度:-273.15(无法达到的温度);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028;洗澡水的温度约为:3442。6. 温度计的读法:数字+摄氏度;特殊读法:“负”读作“零下”。7. 热力学温标: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基本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单位符号:K,绝对零度的温度设为0 K。若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摄氏温度用t表示,则关系是T=t+273.15 。8.

42、温度计的使用:“六会”:(1)会选:测量前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2)会认:使用前,应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有零刻度线时要注意零刻度线避免误读。(3)会拿:只能拿温度计的上部,不可让手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4)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要碰到容器底或侧壁。(5)会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6)会记:记录温度值时,不用进行估读,但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不要忘记写负号。9. 体温计:玻璃泡内的液体是水银、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主要结构有玻

43、璃泡、细玻璃管(细管)、直玻璃管(直管)。其特点是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水银变冷收缩时,在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就不能退回到玻璃泡内,从而保持读数不变。10. 体温计使用方法(1)甩: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往下甩几下,让直管内的水银流回玻璃泡内,然后再进行测量。(2)取:等读数稳定时,应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取出来。(3)读: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读数时精确到0.1,不用估读。(4)注意事项:其他体温计不能甩。体温计不甩时,示数不降低,即测量温度低于体温计的原温度时,体温计不会显示测量温度,只会显示原温度,当测量温度高于原温度时,可以显示测量温度,即正常测量。11. 自制温度计:同

44、种液体时,液体越多、玻璃管越细,温度计的精确度越高。12. 物理学史:摄氏温标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在1742年首先制定的;热力学温标是184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创立的。13. 热岛效应:城市的气温比周围郊区的高,这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4.2 汽化和液化1. 物质的三态:自然界中物质常见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 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温度是物态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温度的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一般都会发生物态变化。3. 从左往右的变化物体吸热,从右往左变化物体放热。如图所示(记)。液化 放热凝固 放热熔化 吸热汽化 吸热升华 吸热凝华 放热固液气4. 物态变化名称

45、及吸放热情况判断:判断发生物态变化前后物质的状态;把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找出符合的物态变化名称。判断此物态变化对应的吸放热情况。5.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都要吸热。6.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叫做蒸发。7.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种类、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速。同种液体,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上方空气流速越快,蒸发得越快。不同物质蒸发的快慢不同。8.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9. 蒸发的应用:液体蒸发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致冷作用。10.

46、 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1. 探究水的沸腾(1) 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用温水进行实验;用适量的水(减少水的质量)进行实验;调大酒精灯的火焰,并用外焰加热;在烧杯上加带小孔的盖子,以减少热量损失; 水沸腾前 水沸腾时 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2) 沸腾现象:水沸腾前,气泡少,且由大变小;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上升,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释放出水蒸气。(3) 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酒精灯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实验时,烧杯内的水要适量。水太多,加热时间会太长;水太少,温度计的玻璃泡会露出水面或在很短时间内水杯烧开,导致实验观察时间太短;刚撤去酒精灯时,水还会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这是因为此时石棉网和烧杯底的温度暂时还高于水的沸点,水还能从石棉网和烧杯底继续吸热。12. 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13. 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14.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物理 > 粤沪版(2024) > 八年级上册(2024)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沪粤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