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的诗歌山亭夏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感恩的诗歌山亭夏日,本文共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感恩的诗歌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
2、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
3、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
4、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篇2:山亭夏日作文 夏天到了,太阳炽烤着大地,知了在枝头大声叫着“知了知了”好像在说:“太热了,太热了,夏天为何如此漫长?” 院子里的玉兰树长得像巨人似的,似乎可以与天比高低,可它还要往上长,像有一种“不碰到天不死心”的意念。玉兰树上长满了一片片椭
5、圆型的叶子。无风的时候,叶子肩并肩耷拉着脑袋,似乎在呼呼睡觉。清风徐来,它们就会随风跳起仙女般的舞蹈,左摇右摆婀娜多姿。有几片叶子边跳舞边脱离了树妈妈的手,好像在说:“妈妈、妈妈、再见了,我要去旅行了。”它们飘落下来,有的落在了一汪清澈的池塘里,有的落在碧绿的草地上。风夹杂着香味向我扑来,院子里开满了淡粉色的蔷薇花,它们露出明艳的笑容,发出淡淡的诱人的清香。似乎在说:“我很香,快来抱抱我吧!”我走近一看,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欢快地做游戏,有的在喃喃自语,还有的爬上高墙遥望远方,像一个警察一样观察来往的动静。我轻轻地抚摸着蔷薇,好光滑啊!呀!有一棵花上面还镶着露珠钻石,肯
6、定是刚才雷公公和雨婆婆留给它的生日礼物。 院子里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楼房,上面铺着黑带灰的瓦片,瓦片上了洒满了阳光,上面还有随风飘落的树叶,黄的、绿的、红的数不清的颜色,真美啊!楼台倒映在波光鳞鳞的池塘里,像极了一副3D的油画。窗子上挂着水晶窗帘,风一吹发出“丁当、丁当”清脆的声音。 夏日真是景色宜人! 篇3:山亭夏日作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题记 “知了,知了”蝉伏在浓密的叶尖唱起夏天的歌谣。阳光企图伸长手指溜进来,最后仍被一层层的叶片挡住了去路。繁茂葱茏的绿树献出一片浓荫,诗人躺卧在树下,心静卧在这片浓荫里,倾听这风和蝉的乐曲。夏日的太阳沉醉于这乐曲
7、中,久久不能离去。 池塘里开出三三两两的荷花,她们努力吮吸这温暖,伸展这婀娜的身姿,犹如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是不是在风中偏偏起舞。清澈的小池平静的如一面明镜映着楼台的.身影,若不是蜻蜓误以为真地伫立其上,荡起一圈涟漪,只怕叫人以假为真。 霎时,一阵风踏着凌波微步悄然而至,撩动拨弄着在阳光下闪耀的水晶帘。星星点点的阳光在颗颗水晶上蹦跳着,嬉戏着,颗颗水晶也互相玩起“拍拍手”的游戏,不想静奏出一曲动听悦耳的欢快之曲。 院里支着的满架蔷薇花听到声音,也侧耳倾听。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把她毫无生气的脸颊照耀的娇艳欲滴,粉嫩如霞,蔷薇花顿时摇身一变,成了阳光下最美的人儿。曲突然停了,原来是风被蔷薇少女所醉
8、,忘了弹奏。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此刻容光焕发的蔷薇少女,来到她的身旁蔷薇少女见到风后,羞红了脸,慢慢低下了头空气中满溢着馥郁花香,芬芳弥漫在四周,攀着阳光不断蔓延,蔓延。 诗人优哉游哉的躺在树下,被树荫所笼罩,被凉爽所覆盖。他安详的心灵被此刻撩人心弦的淡淡芬芳抚慰地愈加舒爽,心旷神怡。 篇4:唐诗山亭夏日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
9、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
10、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
11、闲自在的诗人。 篇5:唐诗山亭夏日 朝代:唐代 作者:高骈 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篇6:初中古诗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
12、蘸水笋穿篱。” 山亭夏日意思: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山亭夏日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
13、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
14、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篇7:山亭夏日改写作文 山亭夏日改写作文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气, 满架蔷薇一院香。 炎热的夏天到
15、了,白天变得漫长起来,太阳公公一早就从东方露出了红通通的笑脸,好像在对人们说:“赶快起床吧!你们看外边的景色多美!” 只见一排排树木长得郁郁葱葱,知了在树上一个劲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啦!”门前的池塘里,几只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动着,她们的脚掌拨动着清水,屁股微微跷起,水面上泛起一道道波纹。它们有时把嘴伸进水里,屁股高高跷起,这时是它们在捕食呢!它们有时会会把嘴伸入自己的羽毛,啄崃啄去,这是它们在替自己洗澡呢!岸边的孩子热得实在受不了了,也“扑通,扑通”跳进水里,嘴里还欢快地喊着“真凉快!”他们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树阴下,人们不停地摇动着扇子,一刻也不敢停下来。在他们身旁还有一只小黄狗
16、,也身着红舌头,不停地喘着气。 突然,不知从哪里吹来一丝凉风,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散发出一阵浓浓的香味,人们陶醉了,夏天真美! 篇8: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这首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表现了诗人 的生活状态。 参考答案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
17、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3)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分)悠闲自在(2分) 二: (1)“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你能说出好在哪里吗?(5分) (2)“水精帘动微风起”,明明是微风先吹起,作者为什么先说“水精帘动”?(6分) 【参考答案】 (1)“入”是映入之意,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池塘中的楼台的影子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2)烈日照耀之下的池水晶莹剔透,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到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了微
18、风。 参考译文 盛夏时节,绿树葱郁,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楼台的倒影。微风拂过, 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可闻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赏析: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
19、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
20、;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
21、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篇9:山亭夏日的诗句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
22、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
23、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
24、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篇10:山亭夏日阅读答案 山亭夏日阅读答案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这里用来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_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_ 参考答案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
25、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映池中的真实情景。 山亭夏日作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题记 “知了,知了”蝉伏在浓密的叶尖唱起夏天的歌谣。阳光企图伸长手指溜进来,最后仍被一层层的叶片挡住了去路。繁茂葱茏的绿树献出一片浓荫,诗人躺卧在树下,心静卧在这片浓荫里,倾听这风和蝉的乐曲。夏日的太阳沉醉于这乐曲中,久久不能离去。 池塘里开出三三两两的荷花,她们努力吮吸这温暖,伸展这婀娜的身姿,犹如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是不是在风中偏偏起舞。清澈的小池平静的如一面明镜映着楼台的身影,若不是蜻蜓误以为真地伫立其上,荡起一圈涟漪,只怕叫人以假为真。
26、霎时,一阵风踏着凌波微步悄然而至,撩动拨弄着在阳光下闪耀的水晶帘。星星点点的阳光在颗颗水晶上蹦跳着,嬉戏着,颗颗水晶也互相玩起“拍拍手”的游戏,不想静奏出一曲动听悦耳的欢快之曲。 院里支着的满架蔷薇花听到声音,也侧耳倾听。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把她毫无生气的脸颊照耀的娇艳欲滴,粉嫩如霞,蔷薇花顿时摇身一变,成了阳光下最美的人儿。曲突然停了,原来是风被蔷薇少女所醉,忘了弹奏。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此刻容光焕发的蔷薇少女,来到她的身旁蔷薇少女见到风后,羞红了脸,慢慢低下了头空气中满溢着馥郁花香,芬芳弥漫在四周,攀着阳光不断蔓延,蔓延。 诗人优哉游哉的躺在树下,被树荫所笼罩,被凉爽所覆盖。他安详的心灵被此刻撩
27、人心弦的淡淡芬芳抚慰地愈加舒爽,心旷神怡。 篇11:山亭夏日阅读答案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这是一首写景诗,诗歌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说,“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这首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 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表现了诗人 的生活状态。 篇12:山亭夏日阅读答案 (1)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夏日午时,晴空骄阳,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化静为动,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
28、映池中的真实情景。(意对即可) (3)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分)悠闲自在(2分) 篇13:山亭夏日古诗赏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白话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
29、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诗题中的山亭,是山中别墅的一个亭子。诗人当时正在山亭上乘凉,见到山亭夏日的景致,有感而作此诗。 篇14:高骈山亭夏日古诗 高骈 高骈(pin)(8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高骈能诗,计有功称“雅有奇藻”。他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全唐诗编诗一卷。 篇15:描写夏天的诗句山亭夏日 这首诗写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
30、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的作者介绍 高骈,唐末大将。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侯、秦州刺史。咸通(860874)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僖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剑南西川节度,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俄徙淮南节度副大使。广明(880881)初,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
31、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 篇16:描写夏天的诗句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
32、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
33、”。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
34、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篇17:独坐敬亭山诗歌赏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
35、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
36、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
37、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篇18:独坐敬亭山诗歌鉴赏 (1)尽:没有了。 (2)孤云: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3)独去:独去,独自去。 (4)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5)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6)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
38、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独坐敬亭山原文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篇19:独坐敬亭山诗歌鉴赏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
39、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敬亭山内容简介: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字词解析: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篇20:独坐敬亭山诗歌鉴赏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
40、,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
41、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42、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