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 2016-2017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第卷 现代文阅读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 ( 9 分)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又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 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 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 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 定,而汉人却是以 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
2、,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 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 渐 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 嗣 才能 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 额 ,每 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 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 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 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
3、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 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 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知坊里 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为 防 止逃 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 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 的经济网络。从汉武
4、帝时代开始,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 , 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2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 3 万人。在中国统一尚表完成时,有 些 学者已经在做文上的 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 ,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 体历史的构建工作 ? 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 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
5、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人多认同自己是汉人,汉朝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 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和犹太人、日耳 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 是以文化来定义。 C.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汉朝对中国的意义更是一个共有身份的认同,这是历史上 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 “ 汉人 ” 这种身份认同 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 汉武帝时代形成的全国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
6、素,直到 19 世纪 40 年代 它才因海运通行被取代。 B.汉朝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启了中国 科举制度几千年的 传统。 C.汉朝政府并没有主动整合全国的经济网络,但当时农村的物品集散机制却无意中织 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 D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各地的精英都可以进入统治集团,政权不再是武装集团 私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 人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迸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 在政治、经济、文化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朝文
7、化,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人几千年的认同。 D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 如吕不韦、刘安、董 仲舒、司马迁等人。 陆谷孙 :低调的 “ 老神仙 ” ( 12 分) 3 刘建芳 74 岁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导陆谷孙,被学生们昵称为 “ 陆老神仙 ” 。 如今,年过古稀的陆先生保持着非常规律而忙碌的生活节奏 每天早晨 7 时左右起床;早餐后,快速浏览 当天英语新闻;紧接着,开始为明年即将付梓的中华汉英大词典审改校样。从这个学期开始, 74 岁的陆先生不再给 科 生上课,他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这件让他牵挂了 20 多年的事。 提及陆先生,他的得意门生、词典
8、编纂团队亲密战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高永伟的语气里充满敬意。 “ 陆老执教四十年,一直坚持为本科生开课,直到本学期才因身体问题,暂时离开复旦的讲台。他的英美散文课是很多复旦毕业生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 2012 年,陆先生以最高票被学生选为 “ 复旦十大杰出教授 ” 。在其荣誉无数的一生里,这是他最看重的一顶 桂冠。高永伟介绍,陆老一直认为教书育人,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两个人,也是一件乐事。几年前,为了通晓世情,与时代 接轨,陆老曾把讲 台搬上微博,在那里化身 “ 陆老神仙 ” ,与网友探讨 “ 小清新 ”“ 萌 ” 等新兴词汇的准确英译。无论在网上还是生活中,他都是那个乐观的老顽童,与弟子们
9、亲密互动,是活词典,也是教科书。去年 11 月开始,他回归内心,独享静思,专注于词典编纂,不再更新微博。 “ 陆老神仙 ” 负责的中华汉英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1 年。那时,英汉大词典刚编完,这一干又是 20 多年。从 “ 文革 ” 期间被 “ 发配去与字打交道 ” 编新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便开始与词典结缘,一编就是一辈子。 1991 年出版英汉大词典第一版, 2007 年第 二版,一字一句的苦心 斟酌背后,是一个求索者青丝变白发的不懈追求。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词典,而在陆先生眼里, 这份极为枯燥而漫长的工作,却乐趣无穷。 在复旦从教数十载,陆先生可谓桃李满
10、天下。他的言传身教,给弟子们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回忆起当年跟随老师编纂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的经历时,高永伟仍然记忆犹新。 “ 那是 2001 年底,我跟随陆先生读博。他首先让我们新人通读第一版,那时我们会把一本词典拆掉,随身带着, 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他想让我们培养对词典的感觉,包括一些微观结构、布局 ? 先仔 细通读,综合多方意见,参考众多资料,反复补充、修订、审定,然后还有层层审稿和校稿。 ” 说这些话的时候,高永伟的语调不自 觉地变得温和起来,他说, “ 有陆老在,我们做得很安心。 ” 让高永伟印象最深的,是陆先生的淡泊名利 他很 少接受采访,颁奖也是避之不及。四年前的师德标兵奖 ,就是
11、高永伟代领的, “ 他太忙了,不想生活受到过多打扰,也不愿把时间耗费在领奖典礼上 ” 。最近荣获第 六届 “ 上海文学艺术奖 ” 杰出贡献奖,陆先生一如往常般低调,就像他面对媒体时反复强调的那样:编词典的 影响没那么大,而且是集体功劳,不能一个人顶着 一组人的名4 义去拿奖。 孜孜不倦的 “ 陆老神仙 ” ,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创新思维,对词典的未来发展也有自己的构想。他认为,以后 的词典应该充满互动性,使用者同时也是编写者,互动性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他说自己编词典是寻章摘句老雕虫,时下也 需要更多精通科技的数字化人才。 修订、审定、审稿 ? 一部词典在问世前要经历层层打磨,编纂幕者若无兴趣,无疑会
12、深受煎熬。在陆先 生身边耳濡目染,高永伟早已学会享受这一份沉默、低调而内涵丰富的工作。 “ 要培养对新词的敏感,你或许是第一个找到它最准确中文释义的人,你无形中会成为一个新词的发明者 ,这种乐趣难以言表。词典是文化的忠实记载者,看词典就像在看一幅历史画卷,这难道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么 ” 说这话时,高永伟眼中闪动着灼人的光芒。 (摘编自新民晚报 2014 年 12 月 17 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一 项是 (3 分) A.“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是陆谷孙人生的最好写照。陆谷孙教本科生、编词典等工作,为低调的他赢得了他并不怎样看重的各种荣誉。 B.陆 谷孙教书、编
13、词典四十年,年龄虽大了,但思想依然年轻。他把 讲台搬上微博,与网友交流,甚至设想将来的词典要有互动性。 C.陆谷孙最初并不很愿意去编词典,他是被 “ 发配 ” 去编新英汉大词典的,但最终这份极枯燥而漫长的工作给他带来了无穷乐趣。 D 陆谷孙教书,得到学生的髙度认可 ;编辞典,获得社会给予的很大荣誉,他做这些事很快乐,并且把这种快乐传递给了他的学生们。 5 .陆谷孙的 “ 低调 ”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分) _ 6.文中用了较多的篇幅写高永伟,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分) _ 阅读照相师一文,完成 下列各 题。 ( 14 分)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 “ 二流子 ”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 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