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白光(节选)鲁迅陈士成一见县考的榜,便先在十二张榜的圆图里细细地搜寻陈字。陈字也不少,似乎也都争先恐后的跳进他眼睛里来,然而接着的却全不是“士成”这两个字。凉风吹动他斑白的短发,初冬的太阳还是很温和的来晒他。但他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脸色越加变成灰白。这时他其实
2、早已看不到什么墙上的榜文了,只见有许多乌黑的圆圈,在眼前泛泛的游走:考了秀才,上省去乡试绅士们千方百计的来攀亲,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他觉得涣散了身躯,惘惘的走向归家的路。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地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这回又完了!”他大吃一惊,这分明就在耳边的话,回过头去却并没有什么人,仿佛听得嗡的敲了一声响,自己的嘴又说道:“这回又完了!”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便不
3、由嘻嘻的失了笑。然而他愤然了,蓦地从书包布底下抽出誊真的制艺和试帖往外走,刚进院门,却看见满眼都明亮,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别家的炊烟早消歇了,而陈士成还不去做饭。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他还在房外的院子里徘徊,耳边似乎听到急促的低声说:“左弯右弯”他耸然了,记得了。那时他不过是十岁有零的孩子,躺在竹榻上,祖母便坐在榻旁边给他讲有趣的故事。伊说是曾经听伊的祖母说,陈氏的祖宗是巨富的,这屋子便是祖基,祖宗埋着无数的银子,有福气的子孙一定会得到的罢,然而至今还没有出现。至于处所,那
4、是藏在一个谜语的中间:“左弯右弯,前走后走,量金量银不论斗。”今天铁镜的光罩住了陈士成,白光如一柄白团扇,摇摇摆摆的闪起在他房里了。“也终于在这里!”他说着,狮子似的走进那房里去,但不见了白光的影踪。他慢慢的再定睛,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而且在靠东墙的一张书桌下。陈士成不知怎的有些怕了,就张皇的点了灯。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扒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极小心的,一锄一锄往下掘,然而深夜究竟太寂静了,尖铁触土的声音,总是钝重的不肯瞒人的发响。陈士成心里仿佛觉得空虚了。这其间,触着一种古怪的小东西了。他谨慎的挖起那东西来在灯光下仔细
5、看时,那东西斑斑剥剥的像是烂骨头。他已经悟到这许是下巴骨了,而那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且笑吟吟的显出笑影,终于听得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他栗然的发了大冷,同时也放了手,便再不敢向那边看。但忽而耳朵边又听得窃窃的低声说:“这里没有到山里去”陈士成似乎记得白天在街上也曾听得有人说这种话,他不待再听完,已经恍然大悟了。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远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他奔跑着,这白光又远远的在前面了。“是的,到山里去!”他惨然的奔出去了。灯火结了灯花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那是残油已经烧尽了。第二天,有人在
6、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选自鲁迅呐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陈士成在追求功名失败后,失去常态,在幻音、白光引导下疯狂而可怜地追寻银子下落而不得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阴鸷的吃人本质。B小说围绕陈士成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并最终为追逐白光落水而亡来写,以“白光”为题点明了小说的内容,这也是小说的线索。C小说的中间段落描写月光的阴冷,四周的寂静,营造出一种阴森、凄惨的氛围,既烘托出陈士成复杂的内心世界,又为下文陈士成在白光引诱下
7、去寻找银子埋下伏笔。D“他移开桌子,用锄头一气掘起四块大方砖,蹲身一看,照例是黄澄澄的细沙,揎了袖扒开细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来”,这些环境描写很好地表现了陈士成在屋内挖银子时的心态。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鲁迅的小说,内容丰富而深刻,“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是其主题之一。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请结合文本,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巷深深沈裕慎夜,静静的月牙,像被抛在碧海中的一叶小舟。它淡淡的银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把参差斑驳的黑影撒满铺着石子的小巷,只有熬红了
8、眼睛的昏淡的路灯坚守在岗位上。我,踯躅在小巷深处幽深的小巷深处跳出了一星灯火。那灯火在闪烁,在浮动;俄顷,当它在路灯下闪现的刹那,我看清了:那是盏夜宵馄饨担上的小马灯,悬在那颤悠悠的毛竹扁担尖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月夜,在这古城的小巷深处,品味一下传统小吃,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立在我面前的是位50岁左右的汉子。方脸大耳,岁月的犁铧在他的额头上留下的沟壑,是那样醒目,而且极为深邃。听到我的呼唤,他在路口放下挑子后,用手在担子的一头的下层掏呀掏的。谁知,“哗啦”一声,一本厚书落在地上。嗬,是本英汉大词典。想不到这小巷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你懂英语?”我探问道。“只懂一点儿。”他声音极低,从担子的下端掏出
9、一张折叠式的小凳子递了过来,“先生,请坐。”说着,他往小钢锅底下添了根木柴,火苗要时蹿了起来。借着那跳跃的火光,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指针的剪刀已无情地将昨日与今天裁开。“生意做到这么晚,真够辛苦的了。”也许是职业的本能,我对这位沦落小巷深处的人,颇感兴趣。“扁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能让做这营生就算有福呐,前些日子还被追着屁股撵呢!”“个体经营小饮食,中央有政策呀!”“诺,我还有盖着大红印的护照呐。”他笑着指了指担子上挂的嵌在镜框里的“营业执照”。也许是他不愿谈这些,改口道:“贵姓?途经本地?”我点点头:“姓沈,沈阳的沈。”又反问道:“您呢?”“敝姓梅,梅花的梅。”“听口音,府上是苏州一带的?”我
10、的乡音,本以为几十年在上海早将它“荒”掉了,谁料岁月易逝却本性难改,竟被他辨出来。我颔首称是。因为我的老家昆山,确是属于苏州管辖的。“巧呀,他乡遇故知!”他乐了。大概是同饮过阳澄湖的水吧,我们聊得更投机了。原来,他是孤儿,幼时被一对无子女的老师收养,念师范时专攻英文,1949年在国民党军中任了不到三个月的译员。解放后因为这个历史问题,扫过街,种过花,摆过地摊,挑过馄饨担子。“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遣送乡下,监督劳动,落实政策时重返市里。目下重操旧业,业余偶尔为本市的机械、电气公司翻译资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原是上海某报的记者,后因种种原因,被下到工厂劳动。现在刚被改正,特作短暂
11、旅行舒展一下筋骨,同时为工作拜访些朋友、老上级”他听得很是入神,馄饨还没有下锅,他竟用勺子在小铜锅里捞了起来!他自知失态了,一边抱歉地摇摇头,一边向我道贺:“恭喜,恭喜!”“你有一技之长,也可以毛遂自荐呀!”“自荐?”他凄楚一笑,“哪个伯乐,能相上我这个还背着黑锅的老马?”“有!”我猛然想起近日市报上的一则有关招聘外语人员的广告,说:“你去报名呀!”“谁要我这个快五十岁的人?”我安慰他:“还不算老呀!”“不算老?现在单位只招年轻人。咳,亲戚帮我在机械、电气公司找点资料翻翻,也是费了不少周折的呢!”也许是太激动了,他似乎有点语无伦次。“你明天再去找,有心报国,还怕无门?”我又给他打气。当然,我也
12、知道,这个年龄确实有点难了。他把一碗热气腾腾的、带有麻油香味的馄饨给我后,说:“对,明天再去试一试。”我告别了这小巷口。月牙儿,这只小舟,依它固有的历史航线前进了一程。那朦胧月色下的河,像只长长的摇篮,静静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泊着的几叶扁舟,像顽皮了一天的困倦的娇子,在母亲轻轻的摇晃中,进入了梦乡(节选自沈裕慎我的花溪情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卖馄饨的汉子的肖像描写,运用了夸张和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其脸上的皱纹又深又长,给人沧桑之感。B文中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手表指针比喻成剪刀,既形象地写出汉子为谋生工作到凌晨的辛苦,又引出下文。C“扁
13、担两头挑着五张嘴哩”一语生活气息浓厚,道出了汉子收入来源唯一而家中人口又多的困窘,也回答了“我”的疑问。D卖馄饨汉子的人生际遇,引起了“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我”鼓励汉子积极面对生活,临别充满希望。2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本文初稿时标题为乡音,定稿标题为小巷深深。标题修改后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上的雕刻了画像的石块,其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认识自然的产物,体现了汉代人的一种宇宙观念。汉画像石中的树包括现实世界中的树和神话传说中的树,这两类树
14、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空间。现实世界中的树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树。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就属于现实世界中的树。从外形看,长青树的原型是柏树和松树。人们认为长青树是不死的树,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其实,长青树还蕴含着积极的精神内涵。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他们把地下世界装饰得不逊于现实世界,希望自己死后比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神话传说中的树也就是所谓的“神树”,其寄托了汉代人希望子孙永世繁衍的愿望。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中说:“现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在迷信思想上有共同的地方,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人和动物一代一代
15、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汉画像石中的神树有很多种,如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扶桑,是象征万物生长的生命之树,是太阳升起和栖居的地方;出现在西王母画像石中的若木生长于西方的荒野,是不死神树,是太阳落入和栖居的地方。在古代人眼中,神树是人们抵达仙界的天梯。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来的理解,渗透在对树木的崇拜中,神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有的古拙大气,有的婉约纤巧,体现了汉代工匠和艺术家强大的造型能力。大部分树纹造型并非以精雕细琢见长,而是以粗狂浑朴取胜。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的美感体现在诸多方面。
16、一、线条美。如武氏祠画像石中的树纹,用流动穿插的线条表现出树木的繁茂,使整个画面显得饱满而富于韵律感。二、内涵美。画像石图案中的树纹造型虽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树,但与汉代的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关系密切,树纹的造型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三、秩序美。很多树形纹饰讲究秩序美,反复、连续的形式组织画面,图像虽然紧密相邻,但毫无拥挤局促之感,整个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秩序美。四、和谐美。如沂南、嘉祥等地出土的树鸟纹画像石,图像中的树与禽、树与畜和谐相处,整个画面不仅体现出内容的和谐,也体现出构图、造型的和谐。汉代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浪漫洒脱、粗犷豪放之美,体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具有极高的
17、艺术欣赏价值,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节选自臧之筠、王志刚汉画像石中树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有现实原型,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死后生活的期待。B汉代人羡慕树木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因此崇拜树木,在画像石上表现扶桑、若木等神树。C汉画像石中的神树表明汉代人对征服天地缺乏信心,希望上天赐予他们征服天地的勇气。D在汉代工匠和艺术家的努力下,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体现出多种美感,极具欣赏价值。2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汉画像石文化内涵的一项是A汉画像石上向摇钱树祈祷的画面反映了汉代人重视金钱和死后继续享用财富的愿望。B汉画像石上的图像常以乳丁纹象征
18、子孙兴旺,以羽人象征升仙,以“四神”象征星象。C曾家包东汉画像石上刻有棕榈树,当时民间有“家有万棵棕,世代不受穷”的谚语。D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塑造人物的方法启示中国美术沿着表现气韵、风骨的方向发展。3下列推断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A汉画像石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研究汉画像石有助于了解汉代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B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是汉代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体现了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思考。C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可以兼具多种美感,但并非每一件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都具有秩序美。D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以粗狂浑朴的风格为主,这与汉代人追求浪漫洒脱的生活有着紧密关系。4、阅读下面的
19、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濬海口;于成龙主疏濬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
20、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为学士时,冬月虑囚,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
21、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注)卫:古代九畿之一。为各级诸侯的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濬:同“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B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C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D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
22、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B大学士,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C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工部是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财政收支等。D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做官者遇父母丧事要回家守孝服丧三年,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去孝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天馥博学多才,历任各部。他学识广博有才能,深得重用,曾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任过职。B李天馥立场鲜明,直陈己见。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提
23、出变法不如守法,奉行现成的法规制度。C李天馥善于识才,爱惜人才。他举荐的多人后来成为名臣;对犯罪而有才的知县李某,他帮忙说情,使其免于死刑。D李天馥事亲至孝,居丧庐墓。他侍奉父母很孝顺,服丧期间在父母墓旁搭盖茅屋守墓,其居室后被称为“白燕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2)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辛弃疾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
24、,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1简要分析上阙“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的作用。2结合全词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6、(1)_,任重而道远。(论语)(2)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衣带渐宽终不悔,_ 。(柳永蝶恋花)(4)君子生非异也,_。(荀子劝学)(5)山河破碎风飘絮,_。(文天祥过零丁洋)(6)我欲乘风归去,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7)江东子弟多才俊,
25、_。(杜牧题乌江亭)(8)_,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7、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答题格式如下:每当国家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工作者一定冲在最前面,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人们
26、于危难之中。根据你的所见所闻,请写一段抒情文字来赞美他们。要求:感情真挚,有文采。8、当学习祝福中有关鲁镇人对絮絮叨叨的祥林嫂态度的内容时,老师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请你读了这则故事后,写出老师通过这则故事所阐明的观点。(不超过50字)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主人捉住猪,猪大声嚎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猪的嚎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羊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在2017年建社65周年之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三国演义水
27、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计136册连环画套书合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领略四大名著的故事精华,为读者奉上一道重温名著经典,感受传统线描艺术的文化大餐。材料二:198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西游记,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据统计,自2017年至今,仅片名包含“西游”二字的网络电影就有26部,但以歪曲、恶搞原著的居多,得到观众认可的极少。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用于班级团支部组织的“致敬经典,传承文化”专题讨论,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1D2不好。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
28、的高远、美好。“受潮的糖塔”的倒塌,准确地表现了陈士成希望破灭的心路历程。而肥皂泡飘忽,没有塔的高耸厚重之感,“肥皂泡破灭”是瞬间的,无法表现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3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以致神智昏乱,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过问;陈士成幻想考中后大家来攀亲、寒暄,可见现实中人们对他的嘲讽、挖苦;陈士成死后,邻居不理,亲人不认,只好由地保埋了,都反映出“凉薄”的人际关系。【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
29、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D项,“环境描写”理解错误,从文句中“移”“蹲”“揎”等词可以得知,这个文句应是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也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
30、表达效果。如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具体而言,先审清题干要求,题干“白光节选中的画线句子,用糖塔倒塌来比喻陈士成希望破灭。如果把糖塔倒塌换成肥皂泡破灭好不好?请说明理由”,做此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语境分析理由;后结合文本分析。“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一句运用比喻修辞,“糖塔”能表现出陈士成“希望”的高远、美好,真切地体现了陈士成科举落榜希望落空后的心理状态。“塔”的倒塌,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肥皂泡破
31、灭”,是一个瞬间的动作,无法形象生动写出陈士成希望一次次破灭的过程。3此题考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此题表面看似是一个“含义题”,其实是一个“主旨题”。 所以说本题实质是考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弄清作者是如何驾驭材料来表现云的特征的。作答时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选文白光,对苦人的凉薄加以解说”,题干已经提示“这里的凉薄指人际关系的冷漠”,结合文本分析概括。结合“他屈指想,十一,十三回,连今年是十六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文章,有眼无珠,也是可怜的事,
32、便不由嘻嘻的失了笑”“连一群鸡也正在笑他,便禁不住心头突突的狂跳”“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读书。回去罢。他迟疑了片时,这才悲惨的说。他们一溜烟跑走了”等分析,陈士成十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始终落榜。因落榜产生白光的幻觉。陈士成总感觉周围一切,甚至连他所教的学童都看不起他。受科举制度的毒害,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品。结合“第二天,有人在万流湖里看见一具浮尸。那是一具男尸,五十多岁,浑身也没有什么衣裤。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但邻居懒得去看,也并无尸亲认领,于是便由地保埋了”及文中“这回又完了!”这个句子分析,增强了陈士成失望心理的效果,他生活在一个孤寂、冷漠的环境中,为下文他出现幻
33、觉并发疯埋下伏笔。内心极度苦闷,然而又无处宣泄,最终精神崩溃。小说以“白光”隐喻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而陈士成连考16次未中,并最终因追求这种功名利禄而死,从而以其为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彰显了小说的主题。2、1C2营造出宁静、祥和而又温馨的氛围,暗合作者遇见老乡倾心长谈后的愉悦心境。照应文章标题,并与开头的景物描写相映衬,为全文增添诗情画意。表达了对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的期盼。3以小巷深深为题,交代出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比“乡音”更能涵盖全文内容。在寓意上,“小巷深深”蕴含的意味更丰富,既指自然环境,也暗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小巷”虽深,但有才华的人终究会有出路;而“乡音”则是单
34、纯地指他乡遇乡亲表达效果上,“小巷深深”是倒装结构,加上叠词的运用比“乡音”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含蓄,更耐人寻味。【解析】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思想内容是文章的主旨,就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就是作者主要要反映的内容,是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艺术特色一般来说,赏析它的结构,独特的修辞,这类题型都要结合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收入来源唯一”于文中没有依据,从这个句子乃至全文都不看不出卖馄饨是收入来源唯一。故选C。2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回答,具体到结
35、构情节、内容主题、人物形象、读者的阅读效果等角度作答。本题文章的结尾是环境描写,所以还应加上环境描写的作用,如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揭示(深化)主题等角度分析。本题“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从结尾分析作用,有照应题目和开头的作用,照应文章标题“小巷深深”,并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夜,静静的。月牙,像被抛在碧海中的一叶小舟。它淡淡的银辉透过茂密枝叶的缝隙,把参差斑驳的黑影撒满铺着石子的小巷”相映衬,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幽美。从景物描写分析作用,“月牙儿”“那朦胧月色下的河静静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像顽皮了一天的困倦的娇子,在母亲轻轻的摇晃中,进入了梦乡”,这些景物渲染了氛围,宁静、温馨,烘托出“我”的
36、心情,遇见老乡倾心长谈后的愉悦之情。结合上文两个人的对话内容,“你明天再去找,有心报国,还怕无门?我又给他打气。”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从内容主题上分析,能够让读者体会出“我”对人才能够有用武之地的期盼。3本题考查探究小说题目内涵和筛选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小说标题意蕴一般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是指在文中的引申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且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联系紧密。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理解名词含义、塑造人物性格以及揭示小说主旨等角度加以探究。作答本题还要体现比较。小巷深深表层含义上,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标题还有象征义,蕴含的意味更丰富,“幽深的小巷深处跳出了一星灯火。那
37、灯火在闪烁我看清了:那是盖夜宵馄饨担上的小马灯,悬在那颤悠悠的毛竹扁担尖上”,小巷深处是那个卖馄饨的有才能的人,结合人物对话,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小巷虽深,但希望有才华的人终究会有出路,凸显了主旨。在手法上,“深深”运用了叠词,小巷深深用了倒装结构,是“深深的小巷”。从以上标题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及手法分析小巷深深比乡音更有寓意,更能凸显主题,更有节奏感,更耐人寻味。【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
38、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3、1D2D3D【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相符”,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逐项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死后生活的期待”错误。依据“树形纹饰呈现出树木的自然本性,点缀着画面,美化着环境
39、,体现了墓主人对死亡的一种乐观态度”可知:第一,汉画像石中的长青树并不体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不满”;第二,只是体现人们对待死亡的乐观态度,而并不是体现对死后生活的“期待”。B项,范围扩大,“因此崇拜树木”错误。依据“人和动物一代一代死去,可是有些植物活了几百几千年,人们崇拜这种超越人类的力量”可知,人们崇拜的并不是所有的树木,而是那些“活了几百几千年”的“神树”。C项,曲解文意,“表明汉代人对征服天地缺乏信心,希望上天赐予他们征服天地的勇气”错误,依据“人们把对自然、生命、未来的理解,渗透在对树木的崇拜中,神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可知,神
40、树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征服天地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而不是缺乏勇气。D项,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D项,答非所问。“汉画像石文化内涵”指的是汉画像石中所包含的文化寓意,此项是说汉画像石的绘画方法。故选D。3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
41、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曲解文意,“以粗狂浑朴的风格为主”“这与汉代人追求浪漫洒脱的生活有着紧密关系”错误,依据“大部分树纹造型并非以精雕细琢见长,而是以粗狂浑朴取胜”可知,“以粗狂浑朴取胜”取胜并不等于“以粗狂浑朴的风格为主”;文中写“汉代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显示出浪漫洒脱、粗犷豪放之美”,“树纹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能并不等于“汉画像石中的树纹造型的粗狂浑朴”。 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
42、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4、1A2C3C4(1)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全部陈述出来毫无隐瞒,圣祖皇帝很器重他。(2)李天馥侍奉我三十多年,不曾有过过失。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命令(有关部门)把李天馥担任的官职暂时空缺起来等他守孝期满回来。【解析】1本题考
43、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首先从句子结构相似的角度来断句,“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这两个句子结构相似,且句子结构完整,所以“高家堰”前面要断开,可排除CD。再比较AB两句,“上召二人诣京师”的主语是“上”,“各持一说”的主语应该是“二人”,所以“入对”作“召”的宾语,要在“入对”后面断开。所以A项正确。原句标点为: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濬,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
44、。意思是: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两人)仍然各自坚持自己的说法,(皇上)将此事下达给朝中大臣详细讨论,李天馥认为下河海口应当疏通,高家堰重堤应该停止修筑,皇上认为李天馥说得对。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财政收支”不是工部掌管,“财政收支”是由户部掌管。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
45、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他帮忙说情,使其免于死刑”不符合原文。原文说李天馥以此人有才为由帮他说情,使其暂缓处决,后因遇上大赦才得以免除死刑的。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侍直”当值侍奉皇上;“见”见解; “陈”陈述;“器”器重。
46、第二句得分点:“失”过失;“易过”很快就过去了;“悬缺”职位空缺待补。【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 李天馥,字湘北,
47、河南永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因为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在合肥安了家。祖辈中有一个同宗族的子弟是永城卫籍贯,李天馥就以永城卫的籍贯(参加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精要,穷尽心思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后担任内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全部陈述出来毫无隐瞒,圣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司审查复核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馈赠贿赂,性情严峻,不徇私情,(人们)称赞他考核官吏政绩时非常公平。康熙二十七年,升任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建议修筑高家堰重要堤防,约束黄河水道使之从清口流出,停止疏通海口;于成龙主张疏通下河(入海口)。皇上召两人进京入宫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