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江津区永兴初级中学2024年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28年初,斯大林连发指令,要不遗余力的“打击粮食商贩和富农”,“逮捕投机商人和囤积粮食的富农”,用严酷的刑罚惩戒“苏维埃政权的破坏者”,以震慑中农。促使斯大林发出这一指令的主要因素是A农业集体化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激化了社会矛盾D战时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仍然存在2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代比例一般为5:5,宋代比例大致为6:4,元代比例为7:
3、3,明代比例高达8:2,清代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A集权制度的强化B地方机构的膨胀C赋税名目的增加D小农经济的发展3“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评价的是A商鞅变法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D王安石变法4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被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表明清政府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5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庆祝十月革命的阅兵式发表讲话:“让我们伟大的祖先的名字,在这次战争中鼓舞着你们!让伟
4、大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作战,此次战役发生于如图中的A处B处C处D处6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7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主张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主张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A现实主义B人文主义C理性主义D现代主义8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
5、后,恭亲王奕诉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A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B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D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9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它们研究视角主要是A社会变迁角度B社会群体角度C近现代化角度D社会思潮角度10下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一部分官督商办企业。由此可以判断洋务运动A有力地维护了清政府的经济利益B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发展C一定程度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未
6、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1下表所列史实说明1949年以前部分学者主张“体育救国”“体育强国”1952年6月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20世纪50年代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反对国际奥委会制造“两个中国”的错误做法,甚至不惜退会A体育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B发展体育可以张扬国威C人民体育体制的逐步确立D体育的教育功能被挖掘12中世纪欧洲盛行封建制度,维系其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A国王的权威B土地与契约C宗教与习俗D宗法与血缘13历史学者李传斌说: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那一年,“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不平等条约时代开始走向崩溃,中国真正展开了
7、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奋斗,废约运动全面兴起,政府交涉和民众斗争交相呼应。作者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新文化运动的发生C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国民大革命的兴起14李鸿章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B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C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D此规定有利于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扩张15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见下图)最为有名,这种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A青瓷系列B白瓷系列C青花瓷系列D珐琅瓷系列16中国
8、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A参知政事B殿阁大学士C内阁D军机处17宋代人对海外的地理概念比前人更加清晰,专门记载海外情况的著作就有好几部,其中对非洲的记述比前代更为广博,如北非的默伽国(今摩洛哥)、勿斯里国(今埃及)、东非的层拨国(今桑给巴尔)、中理国(今索马里)等。据此可知,宋代A世界性的市场经济开始形成B海外贸易的繁荣C商帮兴起促进了市场国际化D重商主义的盛行18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其表现有文人山水画兴起指南针在航海中应用理学兴起彩瓷生产时代到来ABCD19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
9、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20民众用“激愤”、“谋杀”、“哀悼”、“复仇”来表达对巴黎和会结果不满的国家是A中国B苏俄C德国D日本21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甲午一役”直接唤起了国民,催生了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22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该观点意在强调A以契约来限制官吏职权B官吏行使权力需受人民监督C人民有权随时撤换官吏D个人意志可凌驾于公权之上23古代希腊人
10、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最先写出了有别于纯粹编年表的历史书,自由地 思考着世界的性质和生活的目的,而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这表明古 代希腊A民主制推动文化繁荣B科学发展领先世界C神学传统观念被抛弃D人文精神内涵丰富24下面为汉书对西汉时期社会现象的记述。据此可以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情况史料来源西汉建立前后,“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汉书食货志卷二四上西汉建立前后,一些大都名郡逃亡人数占总人数百分之七八十,“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各数(各数指户籍)。”汉书高帝本纪卷一上“建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
11、之。”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卷一六A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B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C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中央集权迫切需要加强25清初洪异的长生殿,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婚姻纠葛。但它不同于一般人视杨贵妃为“祸水”,也不局限于表达改朝换代的“黍离之悲”,而是在揭示杨、李“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同时,对杨玉环追求爱情的专一给予深切同情。这说明A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民众共识B文学写作创新意识有所增强C批判封建礼教成为大势所趋D教化百姓是戏曲的主要功能26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意大利战场形势图,对如图所示战事的发生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BCD2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从职能上看,元朝的中书省大致相当
12、于A唐朝的尚书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代的内阁D清代的军机处28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报道:“过去是母猪不敬神,娘们不算人而现在则完全变了,妇女已上了桌面。人人有了一份财产,共同劳动,共同处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解放区妇女地位的提高29古代雅典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终身研究学问,很少人愿意去担任官职而从政。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雅典A有较为严密的监督机制B知识分子对民主制度彻底失望C自由信仰环境较为宽松D知识分子对社会道德沦丧不满301948年,中共中央颁发文件指示:修订土地改革中损害中农权益的做法,要求对
13、科学、教育、艺术工作者等知识分子加以教育和团结;对中小工商业和一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予以保护。上述指示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维护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发展了科学教育事业D实现了全国各阶级大团结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到来,各国匆忙应对:美国英国法国1930年通过了臭名昭著的 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罗斯福新政时放弃金本位制度,实行美元贬值。1931年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
14、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在提向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摘编自迈克亚达斯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二 19962006年世界总产出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对比联合国20052006年世界经济概览材枓三 问:中方此前回答中美贸易问题时一直使用“贸易摩擦”,但昨天开始使用“贸易战”一词。这一变化原因何在?是不是中方认为中美贸易冲突升级,所以才使用“贸易战”一词?答:你可能对我们的表态有一些过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说,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想打、不愿打,但也绝不怕打。把双方贸易摩擦定义为贸易战并挑起贸易战的是美方,而不是中方。我们采取的反制措施完全
15、是正当防卫。2019年5月15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耿爽答记者问(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国应对危机做法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图表信息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国际贸易体系发展的史实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美贸易战“中国不想打、不愿打,但也绝不怕打”的原因。32英国崛起材料一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
16、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大国衰落之鉴 材料二 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
17、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问题:(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 (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
18、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时期内,我国采用的是“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这一就业政策被实践检验是与当时国情相符合的。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毕业分配办法,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了双向选择的权利。这标志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入到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新阶段。之后,国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发展“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
19、业制度。摘编自玉彬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大学生就业政策变化的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斯大林采用强制手段收购粮食,实际上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的影响,说明其思想基础仍在,因此D选项正确;此时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尚未实行,A选项错误;B选项不符合当时苏联史实,排除;C选项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故选D。2、A【解析】中央与
20、地方财税分成的比例中中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选A;地方分成的比例越来越小,无法说明地方机构膨胀和赋税命名增加,排除BC;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不能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故选A。3、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对青苗法的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青苗法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4、C【解析】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说明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观念,不能正确
21、认知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排除A;B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C。5、B【解析】依据材料“1941年11月7日”“让我们伟大的祖先让伟大列宁的旗帜指引着你们向胜利前进”并结合二战的过程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莫斯科战役。处是莫斯科,B正确;处是列宁格勒,A错误;处是斯大林格勒,C错误;处是罗斯托夫,D错误。故选B。6、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A项正确
22、;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C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7、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符合“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它强调人的个性,要求追求现世的幸福,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B选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
23、的核心思想,它鼓励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C选项错误;现代主义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荒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D选项错误。8、D【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认为不必遵守条约,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主张“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对条约履行的态度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政策逐渐与国际接轨,D正确;A不符合史实,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均战败,说明其军事力量相对西方列强而言并无根本变化,排除;奕是受咸丰帝委托办理谈判事宜,其态度本身反映了清政府中枢对待条约的态度,而非
24、统治阶级的矛盾,排除B;与列强谈判并守约不等于卖国,排除C。9、B【解析】题干中涉及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集团,可见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选项B正确;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不符合社会变迁、近现代化,排除A、C;题干研究著作并未涉及到社会思潮,排除D。10、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落后的管理方式和各种封建勒索,使企业难以为继,洋务派的官督商办企业大多亏损或倒闭,不利于官督商办企业吸引民间资本及近代工商业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B项排除;官督商办企业发展受限不能说明有效维护清政府经济利益,排除A项;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11、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建国
25、前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根据题干中的“救国”等信息可知,体育事业的主题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故A项说法正确;表格中建国前的体育并不是张扬国威的表现,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题干中的体育并未全是“人民”的体育,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题中的体育并未完全体现教育功能,而更多的是政治意义,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12、B【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国王和大封建主的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逐渐形成。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封主和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这一时期,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建庄园盛行,农奴与领主之间的
26、人身依附关系非常明显。因此,维系中世纪欧洲封建关系的主要基础是土地和契约。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13、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中国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并未与西方签订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倡导西方民主科学,与废约运动的兴起无关,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开始,排除D项。故选C。14、B【解析】材料“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体现的是李鸿章维护上海织布局的利益,对民间织布设厂进行限制,体现的本质是封建专制制度
27、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表现,排除;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C选项排除;此规定的确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扩张,但是这并不是材料的反映的实质问题,D选项排除。15、A【解析】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出产青瓷,冰裂纹瓷器应当属于青瓷系列。故答案为A项。北宋名窑中北方的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排除B项;青花瓷在元朝时出现,排除C项;珐琅瓷在清朝时出现,排除D项。16、B【解析】据材料“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明太祖还设殿阁大学士,故B项正确;参知政事属于宋代,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军机处
28、属于清朝,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太祖废丞相的史实入手,注意题干设问的是“他还设置了”,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17、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海外贸易盛况空前,对海外情况的熟悉程度也随之提高,故答案为B项;世界性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C项发生于明清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宋代”,排除;封建社会的中国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8、A【解析】试题分析:两宋时,文人山水画兴起;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火药武器出现;活字印刷术出现;理学兴起,“程朱理学”由北宋湖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
29、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但是中彩瓷的生产繁荣时代是明清时期。【详解】19、B【解析】根据材料“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可知,秦朝未实行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题干中的“周制”指的是分封制,B正确;周朝为实行郡县制,排除A;秦朝继承了世袭制,排除C;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20、C【解析】根据“复仇”、“巴黎和会”等信息可判断这个国家是德国,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到极为不公平的待遇,激起了国民的复仇情绪,故选C项;中国虽然也遭到不公平待遇,但与“复仇”无关,排除A项;苏俄在一战结束前已经退出战争,“激愤”、“复仇”等情绪与其不符,排除B项;日本是一战战争国和巴黎和会的获利者
30、,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21、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甲午战争之后,爆发了戊戌变法,即统称的维新变法。C正确。考点: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意义【详解】22、B【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即官吏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也要接受人民的监督,B正确;材料强调“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故A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官吏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也可以撤换,C说法片面;D与材料无关。23、D【解析】根据“自由地思考”、“不为任何因袭的正统观念的枷锁所束缚”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古希腊丰富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材料主要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和独立的思考,没有
31、涉及民主制和神学观念,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从体现科学发展领先世界,排除B。故选D。24、B【解析】从汉代建立前后经济萧条到文景时期的“富厚如之”和人口增多,可见当时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A项表述夸大了史实,排除;据材料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王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主要是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故选B25、B【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文学发展状况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可知,清初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中的人物评价都出现了很大变化和创新意识,故B项说法正确;清初婚姻自由不可能成为共识,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清初的时候尚未体现出较多的批判封建礼教的现象,故C项说法错误
32、,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文学创造中人物评价定位的转变,未提及教化功能,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26、C【解析】是北非登陆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11月美英法盟军在法属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实施的登陆作战。是意大利南部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于1943年9月10月在意大利南部实施的进攻战役。是突尼斯战役,爆发于1943年3月17日5月13日。是阿拉曼战役,爆发于1942年10月23日1942年11月3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时间顺序是,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27、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职能上看,元朝的中书省大致相当于唐代的尚书省,A项正确;宋代的枢密院掌握军事,与中书
33、省职能不同,B项错误;明代的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清代的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的机要部门,两者与相当于丞相制度的元代中书省不同,CD两项错误。28、C【解析】材料现象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末,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材料时间和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婚姻自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不符,故排除B项;D项表述属于材料现象,不是导致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29、A【解析】雅典为了维护其民主制度制定了严密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导致很多人不愿担任官职。A正确;彻底
34、失望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不愿担任官职与自由信仰无关,C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的道德沦丧,D错误。故选A。30、B【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可以判断出此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央对各阶级的政策调整主要是为解放战争服务,有利于维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正确;材料不光涉及工农阶级,A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共同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实现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短期内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但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
35、更加紧张;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2)现象:世界贸易总体上以高于世界总产出的速度增长。原因: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3)原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解析】(1)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中“美国将2万多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实行美元贬值。”、“英国对进口货物征税50%”、“法国在提向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等信息可概括得出三国应对危机做法的共同点。影响: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从短期对国内市场发展有利、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
36、更加紧张、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分析其影响。(2)依据材料二中“19962006年世界总产出与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对比”的信息可从总体上得出此时出现的经济现象。原因:依据材料二中“1996年”等信息结合所学从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3)结合所学从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方面分析中美贸易战“中国不想打、不愿打,但也绝不怕打”的原因。32、(1)新航路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商路和贸易中心;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政治:英国发生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7、和议会至上原则;思想: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洛克提出分权学说。(3)参考答案:(1) 答案示例一:“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英国模式所体现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适用于对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工业化的研究。欧美其他国家以及日本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开始本国的工业革命,向工业社会过渡;印度等殖民地在英国的影响下,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向近代社会过渡;19世纪后期,在外国近代工业在示范作用下,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外国输入机器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英国模式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综上所述,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性。拓展升华:强调“英国模式”的特
38、殊性,也就是强调不同文明的共生与并存,世界文明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解析】试题分析:(1)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主要是以时间为切入点,找到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的方面有积极作用的历史事件。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的形成。(2)以17世纪的英国为切入点说明其改造,政治方面的改造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议会至上原则,思想方面是霍布斯提出国家学说、洛克提出分权学说。(3)本类题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
39、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就本题而言,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具体是什么,主要有两个观点:“英国模式”具有普遍意义、“英国模式”具有特殊性。然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具体阐述即可。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详解】33、(1)政策变化:从实行“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能够保
40、障各地区、各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保障了大学生就业稳定、公平;借鉴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大量人才;调整毕业生分配政策,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多元需求;随着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就业更需要效率和社会公平并重。(2)意义:改革开放前,面对经济基础薄弱、人才资源匮乏的现状,统一分配政策有利于集中人才资源建设国家重点项目或行业,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就业机会公平,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满足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促使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有利于
41、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创新品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就业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信息“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国家出台多个文件指导发展“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得出:从实行“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长时期内,我国采用的是以指令性计划为基础,由国家政府部门按照各地发展的社会现实需要,实行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保障了大学生就业稳定和公平、借鉴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等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前的原因;由材料信息“这标志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进入到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适应经济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多元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就业更需要效率和社会公平并重等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的原因。(2)“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前,有利于集中人才资源建设国家重点项目或行业、为国家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政权;改革开放后,满足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促使就业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有利于开拓新的经济领域和创新品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