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知识图书馆 文档编号:8101132 上传时间:2024-1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某科研小组利用生长素进行如下实验:配制不同浓度得生长素溶液;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植物甲枝条,均分6组;将植物甲枝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得生长素溶液中,10min后取出,再进行无土栽培;一段时间后,统计每组植物甲枝条得生根数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2、所示。根据以上实验推测正确的是()生长素溶液浓度(mol/L)对照组10-1510-1410-1310-1210-11生根平均值2.13.57.49.26.82.7A.对照组是用不含有生长素的溶液对植物甲枝条进行处理B.实验组中植物甲枝条中生长素的唯一来源是从外界溶液中吸收C.促进植物甲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10-13mol/LD.浓度大于10-13mol/L时,生长素对植物甲枝条生根有抑制作用2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A.abcB.cbdC.bacD.a=b=c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杀灭病菌都属于

3、机体的第二道防线B.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C.B细胞、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A.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B.脾、淋巴结和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C.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它们都在骨髓中成熟D.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中,能够吞噬消化抗原5下图左图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右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图示中的横坐标表示距离刺激点的距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c段和段Na+通道开放,神经纤维膜内外Na+

4、浓度差增大B.若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增大,甲图中c点将上升C.静息电位是指图乙AB之间膜内的电位差D.反射弧中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单向的6利用DNA复制抑制剂,能够实现细胞群体周期同步化。已知正常的细胞周期G1、S、G2、M期依次分別为12h、8h、3h、lh;向细胞培养液中第一次加入抑制剂,细胞都停留在S期;之后更换不含抑制剂的培养液继续培养;第二次加入抑制剂,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第二次加入抑制剂应该在更换培养液之后的A.816h之间B.412h之间C.416h之间D.812h之间7图示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b、c可分别表示同一物种的三个不同

5、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之比是abc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比是abc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有8(10分)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A.干扰减数分裂过程B.使染色体进行连续的复制C.促进细胞融合D.抑制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二、非选择题9(10分)为了探究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叶片中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实验,实验设置两个供氮水平,低氮组(N150)和高氮组(N500),每组再分别设置A、B、C、D四个处理组。A组:不打顶B组:打顶C组:打顶+羊毛脂D组:打顶+含萘乙酸的羊

6、毛脂10天后取棉株相同部位的着生叶测定两种激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写出具体名称)。B、C组结果表明_不影响CTK和ABA的含量。(2)由图1分析可知,低氮环境下生长素可以_(“抑制”或“促进”)细胞分裂素(CTK)的合成。(3)分析图2中C、D组处理结果可知,低氮水平下,施加萘乙酸_(“促进”或“抑制”)叶片衰老。10(14分)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被过度采伐,导致土地日渐贫瘠、森林覆盖率极低。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奋斗,而今的塞罕坝林场森林覆盖率得到极大提高,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请回答

7、下列相关问题:(1)荒原变林海的过程属于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在此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结构日趋复杂,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在地上和地下均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_。(2)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如右下表所示。生物量相对值表中结果显示砍伐强度与树龄、林木生物量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_,_。可见,适度砍伐有利于提高林木生物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据表中数据,可给林场建设者们提出的建议是_。 砍伐强度/%生物量相对值树龄/年24.025938.6391013.2414.7315.641

8、5.22072.5475.0981.0879.630161.87166.10171.12170.0(3)塞罕坝林场的主要树种有落叶松,对落叶松有危害的常见害虫为松毛虫。林场建设者为防治松毛虫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喷施高效农药;二是投放松毛虫的天敌寄生蜂。请利用所学知识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评价:_。11(14分)紫花苜蓿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主要的优质栽培牧草,玉米是禾本科一年生作物。紫花苜蓿和玉米间作种植体系既能提高农牧交错区粮食产量、满足家畜营养需求,又能减轻该地区的风沙危害、维持农田生态环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1)在紫花苜蓿和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二者株高不同,间作能提高植物对_

9、的利用率。(2)真菌AMF能与紫花苜蓿的根系建立生活体系。AMF从紫花苜蓿获取光合产物,同时能为紫花苜蓿提供无机盐。据此分析,AMF与紫花苜蓿的种间关系是_。(3)假设农田弃耕后演替成茂密的乔木林,如图表示某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A、B图中能反映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图中的_曲线。此野兔繁殖过快,容易泛滥成灾,若要保持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好是在图示的t1时间_(填“前”或“后”)控制兔子的种群数量。若要预测该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应调查该野兔种群的_,该特征是指_。(4)为实现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国家提倡划区轮牧,即将草原划分出若干

10、牧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放牧,轮回利用。相比于自由放牧,划区轮牧具有以下哪些优点:_。减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有利于牧草的恢复有利于年年增加载畜量有利于充分均匀地采食牧草12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是_,物质是_。(2)当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胰岛A细胞活动_(填“增强”或“减弱”)分泌_升高血糖。(3)正常人的血糖浓度正常范围是_。(4)胰岛素常用来治疗糖尿病,它是一种_(填化学本质)类激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分析图表可知:本实验自变量为不同生长素浓度,因变量为生根平均值,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实验设计

11、应遵循对照原则,且无关变量应一致,故对照组是用不含有生长素的溶液对植物甲枝条进行处理,A正确;B、实验组中植物甲枝条中生长素的来源为从外界溶液中吸收和自身合成,B错误;C、促进植物甲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一定为10-13mol/L,为确定准确范围,应在10-1410-12mol/L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进一步实验,C错误;D、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2.1)相比,实验中各实验组均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甲枝条生根的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A。2、B【解析】感受光刺激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部分即伸长区。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使

12、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玻璃隔板可以阻挡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还存在纵向运输。【详解】分析题图可知,第一个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插入玻璃板,使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受阻,因此尽管存在单侧光照,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仍然是均匀的,即a=b;第二个图胚芽鞘尖端中间没有插入玻璃板,受单侧光照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因此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即cd,因此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关系是:ca=bd,分析选项中只有cbd符合该关系,B正确。故选B。3、B【解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

13、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这也是我们虽然时刻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并不会经常感到不适的原因。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有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统称为抗

14、原呈递细胞(APC)。【详解】A、由分析可知,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二道防线,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B、由分析可知,吞噬细胞可参与第二道防线吞噬消灭病原体,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B正确;C、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溶菌酶、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其中外分泌腺细胞也能分泌溶菌酶,D错误。故选B。4、C【解析】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基础,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组成。【详解】A、骨髓是淋巴细胞

15、产生、分化和发育的场所,胸腺不能产生淋巴细胞,但其是淋巴细胞分化和发育的场所,A正确;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脾、淋巴结和扁桃体作为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和作战的场所,B正确;C、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D、巨噬细胞能够吞噬消化抗原,几乎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中,D正确。故选C。5、D【解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

16、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A、ac段是去极化过程,钠离子内流,膜内钠离子浓度升高,段是复极化过程,钾离子外流,A错误;B、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K+浓度影响的是静息电位,膜外K+浓度增大,不改变动作电位的峰值,B错误;C、静息电位是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的外正内负的电位,而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C错误;D、机体内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单向的,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识记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17、,而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6、A【解析】在第一次加入抑制剂、细胞都停留在S期之后,更换不含抑制剂的培养液继续培养;第二次加入抑制剂,若使细胞均停留在G1/S交界处,则S期细胞需要经过G2、M和G1期才能都停留在G1/S期交界处。可见,第二次加入抑制剂应该在更换培养液之后的816h之间,A正确,B、C、D均错误。7、A【解析】图中种群年龄组成a为增长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多;b为稳定型,预测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衰退型,预测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详解】题图反应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正确;据图分析,

18、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成年个体)的个体数的比较应该是bca,错误;a、b、c分别代表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则三个种群的出生率之比是abc,正确;而年龄组成不能反应迁入率与迁出率,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A正确,故选A。8、D【解析】低温或秋水仙素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是低温或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详解】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ABC错误,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 .细胞分裂素含量、脱落酸含量 .羊毛脂 .促进 .抑制【解析

19、】分析题图和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供氮水平、是否打顶、是否施加萘乙酸,因变量是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脱落酸的含量。【详解】(1)该实验探究的是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叶片中细胞分裂素(CTK)和脱落酸(ABA)的含量变化,且从图1和图2的纵轴也可看出因变量是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和脱落酸的含量。B、C组的变量是打顶后是否涂抹羊毛脂,结果表明羊毛脂不影响CTK和ABA的含量,以消除羊毛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A组不打顶,合成生长素较多,B组打顶,合成生长素较少,由图1分析可知,A组和B组对比可知,低氮环境下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合成。(3)分析图2中C、D组处理结果可知,低氮水平下,施加萘乙酸,抑制脱

20、落酸的合成,抑制叶片衰老;高氮水平下,施加萘乙酸促进脱落酸的合成,从而促进叶片的衰老。【点睛】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10、 (1).次生 (2).垂直结构 (3).一定砍伐强度范围内,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4).同一砍伐强度下,砍伐30年树龄的落叶松更有利于提高林木生物量 (5).采用砍伐强度为38.6%砍伐30年树龄的落叶松更有利于提高林木生物量 (6).喷施高效农药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易导致虫害再次暴发,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可取。投放寄生蜂可以长期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不会造成环境

21、污染,可取。【解析】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的优势取代。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斗争或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衍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第三相对稳定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详解】(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为初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22、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为次生演替,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分别的现象。(2)分析表格的数据时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相同砍伐强度对不同树龄的生物量的影响和不同强度砍伐量对相同树龄的生物量的影响,故一定砍伐强度范围内,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砍伐强度下,砍伐30年树龄的落叶松更有利于提高林木生物量。综合分析,在砍伐强度38.6,树龄为30时,其生物量的相对值最大,故其建议是采用砍伐强度为38.6%砍伐30年树龄的落叶松更有利于提高林木生物量。(3)对方案进行评价时,要从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展开,才能形成两者的对比,最终选择其中一个方案

23、,故答案为喷施高效农药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易导致虫害再次暴发,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可取。投放寄生蜂可以长期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取。【点睛】本题的关键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要用专业的生物学术语进行表达,防止白话,阐明自己观点时,要有一定的逻辑性。11、(1)光能(2)(互利)共生(3) .B .前 .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4)【解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

24、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适合植物或者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小问1详解】在紫花苜蓿和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二者株高不同,对光能的利用有差别,从而能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小问2详解】真菌AMF能与紫花苜蓿的根系建立生活体系。AMF从紫花苜蓿获取光合产物,为紫花苜蓿提供无机盐。据此分析,AMF与紫花苜蓿之间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小问3详解】野兔刚迁入到茂密的乔木林的初始阶段会增长较快,但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内竞争激烈,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

25、等时,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水平,因此是B曲线。若要保持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好是在图示的t1时间前控制兔子的种群数量,因为这样不会让野兔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避免野兔泛滥成灾。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具体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小问4详解】为实现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国家提倡划区轮牧,即将草原划分出若干牧区,按照一定次序逐区放牧,轮回利用。相比于自由放牧,划区轮牧具有减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有利于牧草的恢复、有利于充分均匀地采食牧草等优点。任何环境都有一定的承载量(K值)划区轮牧也不一定会年年增加载畜量 。故选。12、(1) .肝糖原

26、 .非糖物质 (2) .增强 .胰高血糖素 (3)3.9-6.1mmol/L (4)蛋白质【解析】1、血糖来源和去路:“三来”-食物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转化,“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非糖物质。2、据图分析: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表示肝糖原的分解,表示非糖物质的转换,表示氧化分解,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表示转化为非糖物质。【小问1详解】物质是肝糖原的分解,物质是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小问2详解】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强,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换以升高血糖。【小问3详解】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维持在3.9-6.1mmol/L。【小问4详解】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中的血糖的去路与来路,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的来源与去向 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生物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广东省普宁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知识图书馆)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