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进行改革,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 B 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 C 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 D 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沈志华说:“(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 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可见,革命 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 段。”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A 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B
2、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 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 D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改革不是某种心血来潮,不是恍然大悟改革的实质恰恰在于:它把社会主义 和民主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践上完全恢复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材料中所说的改 革的情况是指 ( ) A 斯大林改革 B 赫鲁晓夫改革 C 勃列日涅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政策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实行工业化政策 5.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
3、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B 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 斯大林的逝世 6.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是( ) A 改革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B 注重农业垦荒 C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发展 D 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 7.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 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 A 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B 建立巩固的工农政策 C 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8.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
4、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 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 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 ) A 余粮收集制 B 企业国有政策 C 粮食税 D 义务劳动制 9.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 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10.下列不属于苏联工业化特征的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中心 B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C 由国家通过“五年计划”
5、的形式来进行工业化 D 通过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11.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 工业化首先从重工业起步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化影响国 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A B C D 12.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 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 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 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 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13.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谈及苏联(俄)历史
6、上的某次饥荒时,这样说道: “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 1500 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 4000 万只,猪 700 万只, 马 400 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造成饥荒的原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农业集体化运动 14.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 式战胜私人资本,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 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这种做法( )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纠正了经济政策的弊端 C 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做法 D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7、15.1929 年,苏联用短短 10 个月的时间建成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参加建设的有苏联 人、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有 730 名。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 化建设( ) A 继承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 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 C 引进了欧美技术和人才 D 开创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16.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 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C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D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17.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年) 一书介绍,斯大林曾 说,“在苏联,约有 2/3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
8、建成的其余的, 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据此不能说明的 是( ) A 苏联是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 B 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利 C 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是凭空想象的美梦 D 苏联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18.读下图漫画赫鲁晓夫在窥探欧洲共同市场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图片反映了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探索 B 其背景是欧盟的成立刺激了欧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C 推动了苏联经济体制向良性发展 D 其学习的效果是纠正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19.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 工业化阶段的无情
9、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20.凤凰网专题苏联 1977中写道:“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 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 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这段评论是针对苏联哪一 位领导人的改革(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 2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 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 A 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
10、效 B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 C 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D 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22.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 A 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 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二、二、 综合题综合题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 1957 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 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 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 年苏联粮食产量比 1962 年减少 3 270 万
11、吨。1964 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苏联史 材料二 19561985 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 苏联兴亡史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趋势。这一趋势与苏联经济改革有何联系? 24.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 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称为“无意 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 材料一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 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 上决定
12、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该书经过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审定,斯大林亲自 撰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材料二 (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 年 2 月和 3 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 7576 起,暗杀 恐怖活动 3263 起,散发传单事件 2009 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 请回答: 材料一、二都反映了苏联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态度,请从史料鉴别的角度, 指出哪条材料更符合事实?并说明理由。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01985 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二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
13、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 年 3 月,苏 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 年,全国共开垦荒地 3600 万公顷,当 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 盲目扩种玉米,1962 年玉米种植面积比 1953 年增加了 10 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 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 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 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被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
14、果?根据材料分析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在经 济领域陷入困境后又转入政治领域,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 本性变化,改革没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故选 C 项。 2.【答案】D 【解析】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内容相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 A 项错误;“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故 B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 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
15、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 故 D 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在以上四个人的改革中,斯大林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仅仅 是在经济领域,只有戈尔巴乔夫改革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了。 4.【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利用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 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 5.【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斯大林 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6.【答案】D 【解析】A、B 属于赫鲁晓夫改革;C 是三者的相同点;三个改革最大的不同应该是戈 尔巴
16、乔夫改革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故 D 正确。 7.【答案】A 【解析】本题从新经济政策特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8.【答案】A 【解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一位士兵家里的粮食被全部抬走了。结合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士兵的话针对的是余粮收集制,A 项正确;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 内容,排除 C 项;B、D 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 A 项。 9.【答案】B 【解析】解题的难点就在于对材料语意环境的把握要准确到位,材料中的三个“却” 字的使用,再明白不过地表现了苏俄农民的怨愤不满的情绪。A、C、D 三项都不
17、符合 题意的要求,只有 B 项最恰当。 10.【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五年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故 D 项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苏联逐步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故的说法错误, 可排除。 12.【答案】C 【解析】限制农民自由流动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解释与发展重工业关系,故 A 项错误; 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而非农业,故 B 项错误;苏联实施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 重工业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主要加强对农村的统治,故 D 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
1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 19181920 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不可能大肆屠杀,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新经济 政策是苏俄在 1921 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征收粮食 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故 B 项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并没有体现重工业,故 C 项错误;为了摆脱饥荒引发 的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以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损害农民 生产积极性,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屠杀牲畜,与材料意思相符,故 D 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
19、保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可 知会议作出了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决议,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在较短 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 D 项正确;这种做法在实际推行中强迫农民加入农 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错误;这种做法不但没有纠正经济政策的 弊端,反而取消了过去较为成功的新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战胜私 人资本”和“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可知其主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这完 全不同于西方国家做法,故 C 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29 年”,美国大量人才的加盟与 1929 年美国经济大危机 有关。新
20、经济政策 1927 年事实上已经结束,引进人才与新经济政策内容不同,谈不上 继续与发展,排除 A;苏联与欧美制度不同,故“得到欧美国家大力支持”的说法是 错误的;“新型工业化”应该是“知识经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故选 C。 16.【答案】C 【解析】汽车工业是重工业,而“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不能说片面发展重工 业,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轻工业,故不能反映忽视轻工业的生产,故 B 项错误; 材料说的是工业,不是农业,故 D 项错误;汽车是消费品,故 C 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下,西方的技术输出对苏联经济建设的 重要作用,
21、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多国取得胜 利的问题,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苏联在大萧条时期的飞速发展打破了社会主义是 空想美梦的观点,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美英等国家的技术援助,推 动了苏联大量企业的建成,是苏联的一五计划(19281932 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之一,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8.【答案】A 【解析】漫画中赫鲁晓夫试图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建设中借鉴有益的地方来服务苏联 的经济改革。B、C、D 三项均不正确。 19.【答案】C 【解析】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 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
22、式,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反映了赫鲁晓 夫改革的特点,如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等, 正因为如此导致赫鲁晓夫改革“无法与旧模式决裂”而收效甚微。故选 B。 21.【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原有体制框架下的改革,没有创立一种新 的工业化模式。 22.【答案】B 【解析】B 项是十月革命期间颁布的土地法令的内容。 23.【答案】 (1)侧重点:农业。失误: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 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2)趋势:20 世纪
23、50 年代中期和 60 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之后大体上 呈逐年下降趋势。联系: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和 60 年代中期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与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是因为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解析】 24.【答案】材料二更符合史实。 理由:材料一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 庄的热情。材料二是苏联官方的绝密报告,属于内部档案,更能反映农民对农业集体 化的真实态度。 【解析】第一小问是否符合史实,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所以客观性强的史料 更
24、符合史实,从材料一、二的注释区分哪一个更具有客观性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 据注释把区分的理由整理成文即可,例如材料一是苏联官方的观点,斯大林亲自参与 撰写,可能会夸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热情,材料二是苏联官方的绝密报告,属于内 部档案、更能反映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真实态度。 25.【答案】(1)特点:工业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重工业)发展迅速;工业消 费资料生产(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原因: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二战的影响;“冷战”与争霸的需要。(2)重点: 农业方面。结果:短期内增加了粮食产量;但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不利于农业的持续 发展。原因: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解析】第()问分析材料一图表,工业消费资料生产指的是轻工业生产,工业生 产资料生产指的是重工业,从图中可得出这样的信息:轻工业尤其是农业发展极为缓 慢,重工业发展迅速,出现农轻重比例失调和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有直接关系。第 ()问材料二给出了大量关于开垦荒地和粮食生产方面的信息,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的重点在农业方面,材料阐述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是这种不顾客 观实际的做法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