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4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下图甲
2、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下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B.图甲中(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C.图乙突触后膜的兴奋传导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图乙中神经递质的释放需要能量3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侧芽生长快与生长素促进作用有关B.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C.细胞分裂素能抑制顶芽IAA的合成,从而解除顶端优势D.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4对基因型
3、为 AaBb(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个体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有( )A.4 种B.3 种C.2 种D.1 种5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分泌细胞产生分泌物体液传送靶细胞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C.如果分泌细胞是T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B细胞D.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以升高血糖浓度6突触一般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
4、胞体膜或树突膜B.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兴奋在突触单向传递与特异性受体的分布位置有关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用图中标号表示)(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用图中标号表示)。在下面方框中写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名称:_(3)人体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_和_,和相比,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4)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填序号),CO2浓度最高的是_(填序号)。(5)心肌细胞的内环境是_。(6)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8(10分
5、)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1)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填“提高”或“不变”或“降低”)。(2)该地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3)一般来讲,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4)在常绿阔叶林阶段,假设该生态系统中有一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5
6、)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_阶段。(6)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9(10分)在农业用地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一定,该除草剂
7、的培养基不透明)。(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_,需将浸出液进行_处理。(2)要从富含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从物理性质来看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属于_体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_培养基,且_为氮源。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_(填“前”或“后”)进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3)若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的接种方法为_。(4)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5)为计数微生物的数量,一位同学在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样液0.1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
8、55、160、176、149个,则每毫升原土壤样液中上述微生物数量为_。10(10分)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若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_。(2)表示_作用。参与过程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_。(3)由上图可得:碳循环的特点是_。 (二)下图中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2)肉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 (J/cm2a)。 (3)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 鱼才能够产卵,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功能。(4)如图A代表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
9、的升高,输入有机物应增加的原因是_。11(15分)如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内的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1)能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的是_段(用字母表示)。(2)J-k表示细胞处于分裂_期,这阶段的特点是_;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最好在_期,该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_。(3)表示分裂末期的是曲线的_段,该期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较会在赤道板附近形成_,进而形成_,其主要成分为_。(4)完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的概念
10、: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故选D。2、D【解析】据图分析: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代表感受器,代表传入神经,为神经中枢,代表传出神经,是效应器
11、。图乙中 是轴突末梢,是线粒体,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不能传到b和a,A错误;B、图甲中(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的突触结构,B错误;C、图乙突触后膜的兴奋传导形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D、图乙中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D正确。故选D。3、A【解析】AB、甲摘除顶芽,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故A正确,B错;C、保留顶芽同时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侧枝
12、长度增加,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但不能确定细胞分裂素抑制生长素的合成,故C错。D、据图可知,甲乙是实验组,丙是对照组,故D错;故选A。4、A【解析】1、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详解】对基因型为AaBb(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个体进行测交,即AaBbaabb,采用逐对分析法可知,AaaaAa、aa,BbbbBb、bb,故测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有22=4种。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5、B【解析】不同细
13、胞产生的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和引起的生理效应,载体蛋白具有运输的功能,受体蛋白具有识别的功能;甲状腺激素具有反馈作用。【详解】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B、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所以靶细胞可能是垂体,B正确;C、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如果分泌细胞是T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很可能是B细胞,C错误;D、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肌肉细胞上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故选B。6、B【解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
14、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内有组织液,突触后膜为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详解】 A、由分析可知,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A正确;B、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的分布位置有关,C正确;D、传出神经可支配肌肉或腺体,所以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D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 (2) . . (3) ./淋巴液 ./组织液 .蛋白质 (4) . . (
15、5)组织液/ (6)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是淋巴液,是毛细淋巴管壁,是红细胞,是血浆,是毛细血管壁,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小问1详解】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此过程是由于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题图中的组织液。【小问2详解】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是淋巴液,是血浆,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但淋巴液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故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液为单箭头,且来自
16、于组织液,回到血浆,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液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具体如图【小问3详解】人体的组成细胞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小问4详解】中,由于氧气来自于血液中的红细胞,经过血浆、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中被消耗,故氧气浓度最低的是细胞内液,细胞呼吸后产生CO2,由细胞通过自由扩散运入组织液,故细胞内液中CO2浓度最高。【小问5详解】心肌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小问6详解】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
17、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和意义,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1)提高 (2)群落中物种数日的多少 (3) .复杂 .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 (4)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 (5)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 (6) .变快 .未发生改变【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
18、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小问1详解】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变得更复杂,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小问2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小问3详解】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
19、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因此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草丛相比更为复杂。【小问4详解】食物链上的生物彼此之间有调节作用,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小问5详解】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由当地环境决定,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可能发展成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群落。【小问6详解】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自然状态下也是演替为沙漠,因此演替方向未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要求学生有一定
20、的理解分析能力。9、(1) .高 .稀释(2) 固 .选择 .除草剂 .前 .高压蒸汽灭菌法(3)稀释涂布平板法(4)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5)1.6109【解析】1、目的菌株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2、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3、统计菌落数目:稀释涂布平板法: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有多少活菌。【小问1详解】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小问2详解】
21、从物理性质来看,题图培养皿中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是要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所以是以含氮除草剂为唯一氨源的选择培养基。若需要调节培养基pH,应该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且分装前进行,然后再进行灭菌。对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小问3详解】要对活菌进行计数,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小问4详解】在以该除草剂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不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除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外)是不能生长的,即培养基中缺少这些细菌可利用的氮源,这些细菌不能生长,所以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小问5详解】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因为培养后4 个平板培养基上菌落数分别为155、160、176、
22、149 个,平均菌落数为(155+160+176+149)4=160个,根据公式可算出每毫升原土壤样液中上述微生物数量=(1600.1)106=1.6109。【点睛】本题考查目的菌株的分离与计数,需要考生熟记筛选菌株、统计菌株的方法及实验过程。10、 (1).强 (2).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 (3).生物群落 (4).循环流动且具有全球性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外界有机物输入的化学能 (6).5.5 (7).信息传递 (8).呼吸作用 (9).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表示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生
23、物群落内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捕食关系,表示动植物的遗落物和遗体残骸被分解后进入水圈和大气圈,是化石燃料的燃烧。能量流动的过程: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所以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详解】(1)表示绿色植物被动物捕食,如果该关系越复杂说明该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多,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3)过程表示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该过程的所有生物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碳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且具有全球性。(二)(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外界有机
24、物输入的化学能。(2)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5+5.2+0.25+0.05=8J/cm2a,除去呼吸作用消耗的即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所以为8-2.5=5.5J/cm2a。(3)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 鱼才能够产卵,日照属于物理信息,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说明信息与种群的繁衍有关。(4)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到较高的营养级时,能量可能不够,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加。【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知识,关键是考生要能够结合教材中关于这几个过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图
25、形进行分析。11、(1)gm (2) .后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中 .1:2:2 (3) .eg、km .细胞板 .细胞壁 .纤维素和果胶 (4)【解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细胞周期中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其中ab或gh段表示分裂间期;bc或hi段表示分裂前期;cd或ij段表示分裂中期;de或jk段表示分裂后期;eg或km段表示分裂末期。【小问1详解】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图中gm可表示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可知,图中jk段表示分裂后期,该时期的主要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有丝分裂中期,
26、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即图中cd段和ij段,该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比例是1:2:2。【小问3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可以表示分裂末期的是eg段和km段,该时期在植物细胞的赤道板位置上会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周围扩展形成子细胞的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小问4详解】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在间期、前期和中期都是2N,后期加倍为4N,末期又减半为2N,如图:【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