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人大附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的相关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1中的曲线A代表正常人,曲线B代表糖尿病患者B.图2中的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C.图3中的a激素为胰岛素,b激素一定是胰高血糖素D.图3中的a和b两种激素共同调
2、节,使血糖浓度相对稳定2V-ATPase为溶酶体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其形成过程类似于分泌蛋白。v-ATPase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到溶酶体内。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V-ATPase运输H+的方式为被动运输B.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C.由V-ATPase的特性可说明溶酶体膜蛋白具有催化、运输的功能D.参与V-ATPase合成、运输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3下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表皮或黏膜屏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
3、上抗体结合C.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中抗体发挥作用的场所相同D.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4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 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B.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a2,同时为维持体温恒定,则需b1b2,B项错误;人在寒冷环境中需增加产热并减少散热,此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
4、代谢使产热增加,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水,产热越多生成的水也越多,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所以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 ,C项正确;寒冷刺激时体温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正确。【点睛】易错点:1.为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体在寒冷条件下产热多散热也多。恒温动物才有体温调节机制,变温动物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5、D【解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
5、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其内部均有竞争现象,因为聚集在一起的不同物种会因为空间、资源而竞争,A错误;B、草地上的某种植物的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
6、特征,B错误;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几个阶段,C错误;D、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生物的种类会逐渐增多,营养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会越来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即该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故选D。6、C【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相对茎而言,根对IAA和GA更敏感。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GA只有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详解】A、根表现出向地性时,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且近地侧抑制生长,远地侧促进生长,所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b,A正确;B、茎表现出背地
7、生长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近地侧,且远地侧比近地侧长得慢,所以远地侧IAA浓度一定不为c(最适浓度),B正确;C、该实验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IAA与GA对根和茎有促进作用,超过一定范围IAA有抑制作用,是没有两种激素联合使用的实验结果,不能表明二者对根和茎的生长表现为相互促进,C错误;D、该图示中,横虚线以上都表示促进,横虚线以下表示抑制,故图示浓度范围内,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D正确。故选C。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 .树突状细胞、B细胞 .辅助性T(2) .细胞因子 .抗体(新冠病毒抗体)(3) .抗体和记忆B细胞(细胞d) .第二次接种疫苗时,记忆B细胞再次
8、接触相同的抗原性物质,迅速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4) .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细胞b【解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体液免疫过程,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记忆B细胞,e表示浆细胞,物质甲表示细胞因子,物质乙表示抗体。【小问1详解】据分析可知,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小问2详解】物质甲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乙表示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小问3详解】接种新冠疫苗后,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细胞d),从而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由于第二次接种疫苗时,记忆B细胞再次接
9、触相同的抗原性物质,迅速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故新冠灭活疫苗需要接种两剂次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小问4详解】抗体只能作用与细胞外的抗原,当新冠病毒侵入患者细胞时,仅靠图中过程不能清除,需要启动细胞免疫,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该细胞的活化需要靶细胞和细胞b(辅助性T细胞)参与。【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等相关知识。8、 (1).根尖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放射性 (5).优先向经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子叶移动并积累 (6).细胞分裂素具有抑制或延缓叶绿素分解的
10、作用【解析】1、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
11、落;促进多开雌花。2、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使研究细胞分裂素对植物体内营养成分转移的作用,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来观察营养物质的转移情况。【详解】(1)细胞分裂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除细胞分裂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其中脱落酸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与细胞分裂素成拮抗作用。(2)该实验是探究细胞分裂素对植物体内营养成分转移的影响,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图中X处理是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若X处理的比清水处理的子叶的放射性强,则说明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优先向经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子叶移动并积累。(3)
12、由于细胞分裂素具有抑制或延缓叶绿素分解的作用,在生产上,细胞分裂素还具有使绿叶保鲜的作用。【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9、 .不同 .不促进不抑制 .两重 .促进 .抑制【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属于极性运输,即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1)对于根、芽、茎等不同器官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相同,根为10-10mol/L、芽为10-8mol/
13、L、茎为10-4mol/L,其中根的敏感性最高。图中E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2)对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表现为促进,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芽的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1) .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寄生(2) .下丘脑 .发冷期(3) .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按蚊种群中抗杀虫剂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无污染、不易形成抗性、具较长的持效期、节约人力物力等【解析】信息种类包
14、括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种;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四种;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原理是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小问1详解】气味属于化学信息,温度属于物理信息,根据“雌按蚊吸血时往往将其体内的疟原虫传染给人类”可知:疟原虫与人的关系是寄生关系。【小问2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体温调定点设定提高后,在体温上升至体温调定点的过程中,下丘脑产生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冷觉,故此时患者处于发冷期。【小问3详解】由于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按蚊种群中抗杀虫剂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因此第一次使用化学杀虫剂时,往往可杀灭大量的按蚊,但是随着杀虫剂使用次数的增加,被杀死的
15、按蚊数量越来越少;若在按蚊幼生生长的水体中放养捕食按蚊幼虫的鱼类,可以将按蚊的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则利用的是生物防治,优点有无污染、不易形成抗性、具较长的持效期、节约人力物力等。【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1、 .取野生型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雄性不育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 .一 .显 .A1对A2为显性;A2对A3为显性 .雄性不育 .A2A3:A3A3=1:1 .母本行中雄性可育【解析】分析遗传图:杂交一中,雄性不育
16、植株与品系1杂交,F1全部可育,F1自交产生的F2中育性正常:雄性不育=3:1,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交二中,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3逐代杂交始终出现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所以雄性不育为显性性状。【详解】(1)基因突变属于点的突变,在显微镜下不可见,而染色体加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取野生型植株和雄性不育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雄性不育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杂交试验一的结果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杂交试验二的结果说明雄
17、性不育为显性性状。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杂交一与杂交二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A1、A2、A3)决定的,且品系1、雄性不育株、品系3的基因型分别为A1A1、A2A2、A3A3,则根据杂交一的结果判断,说明A1对A2显性;根据杂交二的结果判断,说明A2对A3显性。(3)据图分析,经过图中虚线框内的杂交后,可将品系3(A3A3)的优良性状与雄性不育(A2A2)性状整合在同一植株(A2A3)上,该植株与品系3(A3A3)杂交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2A3:A3A3=1:1。将上述种子种成母本行,将基因型为A1A1的品系1种成父本行,用于制备YF1(兼具品系1、3优良性状的油菜杂交种子)。为制备YF1,油菜刚开花时应拔除母本行(A2A3:A3A3)中育性正常的植株,否则得到的种子给农户种植后,会导致油菜籽减产,其原因是母本中育性正常个体自交后代为纯合子,其产量低于杂合子。【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实质,了解杂交试验的过程以及判断相对性状的方法,能够根据两组杂交试验判断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的对数以及性状的显隐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