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第一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一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
2、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出现曲柄锄和耧车发明了铁铲和铁锄从耦犁到一牛挽犁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BCD2关于首开甲午海战第一炮的记载,中日不尽相同。中方:倭三舰放真弹,轰击我船。日方:济远(北洋水师军舰)首先向我开炮。对这一不同解读最合理的解释是A日方极力推卸责任B中方记录客观属实C历史文献皆不可信D双方受制各自立场3有学者认为:荀子深刻地认识到,“礼”与“法”是治理
3、国家、安定社会的两大根本手段,于是立足于儒家的“礼治”,吸收、发挥法家的“法治”思想,使“礼”与“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相互渗透,和谐统一。该学者认为荀子A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B背离了孔孟思想的精髓C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D对儒学的发展迎合时代需要4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我们南军怕有几百万人马啦”“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A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B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C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D国民革命运动得到民众支持5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
4、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6晚清民国时期,女子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变化,而评价女人“美丽”的标准也不断演化。下表反映了时间美丽女人标准19001909年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19101919年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19201929年才华横溢的女人19301939年穿着时髦的名媛19401949年投身政治的名女人A女性经济地位得到提高B近代教育推动男女平等C女子开始关心国家命运D社会价值风尚发生变化7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
5、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A哈姆雷特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D西风颂82017年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C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9据记载,王祯的农书(1313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28年)鄂尔泰等编的授时通考(1742年)等三部农书,后两部书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这段材料反映的最主要问题
6、是A从宋朝到清朝农具的品种没有增加B从明朝到清朝农书编写水平停滞不前C从元朝到清朝农具的性能没有变化D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10如图为学生笔记。笔记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国圈地运动B美国“宅地法”C俄国1861年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11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欧看到了苏联的“虚弱”,对苏联的恐惧大大减弱。西欧主动和东欧缓和,与东欧之间的经贸快速发展。据此推知,古巴导弹危机A导致美欧同盟关系破裂B加强了欧共体国家的政治联合C推动不结盟运动兴起D恶化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12宋代的一些地方官在审判中重视调解,并提出情、理、法相结合的理论,不再把民事诉讼视为“民间细故”,而是认为“此其有关于朝廷上下之
7、纪纲”。这一做法A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B推动了地方司法独立C有利于加强地方治理D旨在强化君主的权威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英国的新面貌为了考查一位或许过分敏感的德国人所说的“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的这个“卓越不凡的国家”,而来访问乔治四世(1820年即位)治下的英国的外国人,发现自1821年第一艘轮船在多佛尔和加来之间开始航行以来,行旅往来已经舒适得多了。“即令遇到逆风,”只要风力不太强的话,渡海现在只需要三、四小时。从伦敦驶往荷兰的轮船,甚至驶往汉堡和哥德堡的轮船,在1828年以来就已经把大部分邮件和客运吸取去了现代英国经济史问题(1)列举“荒诞不经的新颖事
8、物”3例。(2)概括“外国人”所发现的英国的主要变化。(不得照抄材料)(3)在“德国人”眼里,当时的英国是个“卓越不凡的国家”,请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作出解释。14(20分)科举与文官选拔材料一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代,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材料二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
9、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
10、。试评析这一现象。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发明了铁铲和铁锄是春秋时期出现,排除;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出现,排除,选择B正确。2、D【解析】中日两国关于甲午战争中谁首先开炮记载存在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想在舆论上争取主动,不想承担挑起战争的责任,这是立场所限,选项D正确;两方都有推卸责任的嫌疑,选项A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中方记录的客观性,排除B;选项C表述绝对,排除。3、D【解析】据题意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选D;荀子是儒家代表,排除A;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并未背离
11、孔孟思想,排除B;荀子主要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吸收诸子百家,排除C。故选D。4、D【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吴佩孚”、“南军”等词可知该事件是国民大革命运动,“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说明老百姓对革命军的支持,故D正确;A是国民大革命后建立的,排除;BC材料未提及,排除。5、A【解析】根据“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唐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封建政权更加彻底的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王权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加强,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
12、和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点睛】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在大一统王朝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对重农抑商政策贯彻的往往更加彻底。6、D【解析】评价女性的标准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从服饰、婚姻思想,再到政治,说明社会价值风尚在变化,选项D正确;近代中国女性的经济地位并未有明显提高,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教育的作用,排除B;选项C错在“开始”,排除。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的是写实,C选项符合题意。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A选项排除。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B选项排除。西风颂属于浪漫主义文学,D选项
13、排除。8、C【解析】材料“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选项符合题意。上合组织属于区域间政府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无关,A选项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是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是为了反恐,经济合作只是上合组织的内容之一,B选项排除。上合组织成员国俄罗斯不属于发展中国家,D选项排除。9、D【解析】“从宋朝到清朝农具的品种没有增加”,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本身就是错误的,该项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并没有材料印证“从明朝到清朝农书编写水平停滞不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14、,故B错误;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没有提及“从元朝到清朝农具的性能没有变化”,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根据材料“王祯的农书后两部书中所开列的农具清单,几乎是前一本书的重复”,说明这段材料反映了从元到清农业生产技术几乎停滞不前,该选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点睛】中国科技16C以后滞后的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限制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文化上:科举制度、思想专制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科技缺陷: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未能向近代理论科学转变10、C【解析】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
15、得一块份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这次改革废除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后,但是农民仍然属于旧村社管理,剥削更加严重,故答案为C;英国圈地运动和美国宅地法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生产关系”矛盾,AB错误;日本明治维新确认土地私有,没有购买份地,缴纳赎金,D错误。11、D【解析】根据“西欧主动和东欧缓和,与东欧之间的经贸快速发展。”可得出这一事件恶化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加剧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美欧同盟关系并不会因此而破裂,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欧共体国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不结盟运动 无关,排除C项。12、C【解析】宋代地方官员强调“情、理
16、、法”三者的结合,重视“民事诉讼”“调解”,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化社会治理,故选C项;宋代诉讼调解活动受“情、理”的影响,但这并未直接推动儒学的发展,排除A项;宋代地方司法受到中央管控,无法“独立”,排除B项;地方司法调解与君主专制权威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万能蒸汽机、蒸汽机车、蒸汽船、焦炭和搅拌炼铁法等。(2)(回答应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技术进步促使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技术进步促使英国获得更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3)(回答应从英国、德国两个角度展开)在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站在了世界现代化的最前
17、沿。同时期的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德国要到1871年统一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解析】(1)根据时间“1821年”得出此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的时期,结合所学可列举出工业革命的发明有万能蒸汽机、蒸汽机车、蒸汽船、焦炭和搅拌炼铁法等。(2)结合工业革命的内容可从技术进步促使人们生活质量提高、技术进步促使英国获得更大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概括。(3)本题主要回答英国在殖民扩张及工业革命过程中不断崛起壮大的表现,可得出在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站在了世界现代化的最前沿。另外可从同时期德国的表现切入回答,可得出德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经济发展缓慢。德国要到1
18、871年统一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4、1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中国则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习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例证。【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各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选官制度,例如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2要评述这一现象可从,中、英两国改变的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在19世纪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内纷纷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科举考试内容无法适应,因此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而英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需要大量人才,而英国的官僚制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于是出现了借鉴中国科举制的呼声,最终完善了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