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地理必修1必考65个重点知识复习汇编(精华版)1.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1) 坡度判读: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上疏下密表示凸形坡,上密下疏表示凹形坡。(2) 地形判断平原:海拔200_m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丘陵:海拔500_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_m,等高线稀疏较和缓;山地:海拔500_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_m,等高线密集;高原: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山脊:等高线向低处突出。2. 经纬网图(1) 经纬网图中:经线长纬度差111_km(2) 纬线长经度差111cos(km
2、)(为当地的地理纬度)(3) 地球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球面上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3. 地理信息技术上图中的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和,表示“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的是和,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和。4.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1) 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2) 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原理:日地距离适中);(3)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原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4) 有液态水。5.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扰动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2)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3) 两极出现“极光”;(4
3、) 与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有一定的相关性;(5) 对气候有一定的影响。6. 地球自转运动(1) 周期为23时56分4秒,为1恒星日(地球自转了360)。日常生活中的一天是以太阳为参照点的,运动一周时间为24小时,及1太阳日。(2)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极点为0。赤道地区线速度:1_670_km/小时,计算:V任意纬度V赤道cos当地纬度(受海拔因素影响)。(3) 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各地自西向东,约为15/小时。(4) 其他:太阳相对运动,自东向西,约为15/小时;晨昏线移动:自东向西,约为15/小时;在自西向东的飞机或船上看日出、日落,则昼夜交替周期太阳日。7. 地球公转运动
4、(1) 周期为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2) 速度: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近日点最快(1月初),远日点最慢(7月初)。(3) 其他:由于公转速度是非匀速的,使得3月21日9月23日的天数与9月23日次年3月21日的天数是不相等的;北极点极昼天数和南极点极昼天数也是不相等的。8.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决定了太阳直射的范围(02326),决定了极昼(极夜)的范围(906634)。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9. 光照图中的一些规律(1)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18:00。(2)
5、晨线与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为12:00和24:00(0:00)(二分日除外)。(3) 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圈上切点的地方时为12:00和24:00(0:00)(二分日除外)。(4)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5) 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晨昏线与极圈相交,这一天一定不是冬至或夏至。(6)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日出时间(地方时)、日落时间(地方时)、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自转速度相等、季节变化相同。(7) 同一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8) 北半球夜晚:北极星高度(看北极星的仰角)当地纬度10. 昼夜长短及变化规律(1) 直射点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直射点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2
6、) 直射点向北运动时,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直射点向南运动时,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3) 夏至日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赤道上:昼夜等长。(4) 纬度越高,年内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1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 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的区别: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2) 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3)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
7、太阳直射点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4)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而不是整个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因为,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直射现象。(5)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太阳直射20N,则70N以北极昼。如果80N以北极昼,则太阳直射10N。(6)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该地和直射点纬度差|(7) 正午太阳高度确定楼距、楼高:以我国为例,如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12. 日出、日落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极昼区域日出正北、日落正北)。直射点在南
8、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区域日出正南、日落正南)。13.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4.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典型岩石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沉积岩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而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煤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地壳深处承受着高压、高温作用,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15.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中,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是岩浆岩,由一系列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沉积岩,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岩石通过重熔再生重新变成岩浆
9、。地质过程原生物质基础形成新物质上升冷凝岩浆岩浆岩外力作用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各类岩石岩浆16. 板块构造学说(1) 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2)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3)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4) 板块的运动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生长边界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
10、、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17. 褶皱的主要特点及地表形态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山岭谷地谷地山岭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1) 代表地区: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2)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内力作用。(3)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4) 为生产、生活服务: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铁路隧道。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
11、盆地,水库坝址选择点。18. 断层的主要特点及地表形态(1) 代表地区:大断层:成为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上升岩块: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秦岭等;下降岩块:成为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线:发育为沟谷,有时有泉、湖泊。(2) 为生产、生活服务:断层: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_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19.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对地貌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岩石被破坏,碎屑成为风化壳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裸岩荒漠、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干旱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瀑布、峡谷、黄土高原上的千沟
12、万壑、“V”型谷河流流经高原、山地溶蚀喀斯特地貌流经中纬可溶性岩石区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干旱、半干旱、滨海地区流水搬运“泥沙俱下”湿润、半湿润地区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冰碛地貌,颗粒大小不等高山中下部、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山口、河流中下游风力沉积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普遍20.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位置聚落形态原因高原分布于高原上深切河谷两岸狭窄河漫滩上,条带状谷地地势低,气候温暖,泥沙淤积,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山区或蜿蜒分
13、布于山前,或沿河发展成条带状地势低,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冲积平原密度大,沿河或沿海岸发展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便捷21.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特点原因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公路为主,铁路为辅公路成本较低,难度较小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地势相对缓和交通线的延伸方向弯曲度大、总长度大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迂回前进22. 大气的受热过程(1) 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吸收:CO2吸收红外线,O3吸收紫外线。反射:与云层成正相关,是大气对太阳辐射最主要的削弱作用。(3) 地面是近
14、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地暖大气,高度升100 m,气温降0.6 )。23.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 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素:阴天、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晴朗,大气逆辐射弱。24. 我国太阳辐射能的丰富区、贫乏区形成原因分析(1) 丰富区:青藏高原。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海拔高,云量少,大气能见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2) 贫乏区:四川盆地。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3) 贫乏区:云贵地区。原因:地形崎岖,太阳辐射受阻挡;阴雨天气多,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15、作用强。25. 大气热力环流(1)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3)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面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上空形成高气压;地面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上空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上,空气从高气压区域流向低气压区域。(4) 实例26.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成
16、一夹角27.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1)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2)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由于全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形成的,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3)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8. 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 夏季影响北半球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2)
17、 冬季影响北半球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29. 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夏季风源地 副热带太平洋 赤道附近的印度洋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 冬季风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西北风 东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两熟或三熟温带季风气候: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寒潮等灾害 有利:雨热同期不利:旱涝灾害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30.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气候类
18、型分布规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20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干旱少雨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温带季风
19、气候主要分布于北纬35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内部大陆气团控制夏热冬寒,干旱少雨31. 气候的分布及洋流、太阳辐射的关系图(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32. 大范围气候区形成的综合原因(1)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碗形开口区域,利于海上暖湿气流的深入;沿岸暖性洋流的增温增湿作用。(2) 撒哈拉沙漠的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东北信风从亚欧大陆吹来,加剧了干燥程度;西侧加那利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3)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
20、:终年受盛行西风带的控制;地形轮廓破碎,海水容易入侵,气候的海洋性强;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对盛行西风的阻挡作用小;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33. 锋面系统天气图雨区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出现连续性降雨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场暖”34.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平面图剖面图气压变化典型天气低压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高压顺时针向四周辐散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我国北方“秋高气爽
21、”的天气35. 我国降水和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副热带高压带的关系(1)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大小、伏旱的大小、伏旱的早迟,都与其进退的时间早晚、强度和空间分布有关。(2) 正常情况下的推进过程:45月,锋面雨带停留在南岭一带,此时珠江流域的河流进入汛期(副高在南海上空);6月,锋面雨带停留在江淮流域,徘徊1个月左右,形成梅雨季节(副高在南岭上空);7、8月,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此时,副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伏旱”);9月,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南退,10月后,南退至海洋上。(3) 异常年份:当夏季风较强时:南方干旱,北方洪涝;当夏季风较弱时:南方洪涝,北方干旱。36. 全球全
22、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产生温室气体(CO2、CH4、氟氯烃);森林大量破坏,使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2)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 气候变暖预示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伴随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地区差别:中纬温带粮产区变暖减产;高纬变暖,降水增加,作物增产;总体减产。影响水循环:洪涝、干旱频次、强度增加。(3)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森林,大面积植树造
23、林,降低CO2的浓度;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37.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影响,可采取的措施(1) 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 加强城市规划;(3) 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4) 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5) 加强监测和预报;(6)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38. 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1) 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
24、多,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2) 污染来源:工矿企业、交通燃烧煤、石油,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3) 酸雨带来的影响: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酸雨分布地区,试分析该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该地区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形成了重酸雨的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酸性土壤,风速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4)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
25、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39. 臭氧层破坏(1) 臭氧空洞的成因: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消耗大量臭氧。(2) 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3) 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40. 水循环(1)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2)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过程之一,是海陆之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3) 人类对水循环影响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
26、如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不利的影响有: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排干沼泽、过度用水等。(4) 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气象: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地形:平坦;土壤:疏松空隙大;植被:覆盖高。41. 水资源(1)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自然原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严重,造成水质性缺水;植被破坏严重,陆地蓄水能力(涵养水源能力)减小。(2) 措施:开源:合理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节流: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适当提高水价;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培育耐旱作
27、物;工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高耗水工业发展;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提高水的涵养能力;防治水污染。(3) 我国四种缺水类型:资源型缺水(华北);生态型缺水(西北);水质型缺水(长、珠三角);城市缺水。42. 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1)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2)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海水淡化;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28、;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等。43. 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问题(1) 形成地下水漏斗区,造成地面沉降。(2) 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差,土壤盐渍化等。44. 水库、湖泊等湿地的作用(1) 经济作用:防洪、发电、灌溉、旅游、养殖、航运(有的有,有的可能没有)。(2) 生态环境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讲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5. 河流相关(1) 某地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气候湿润,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例1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例2三峡地区水能丰富,
29、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2) 凌汛发生的原因: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河流有冰期,_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3) 河流航运价值评价: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气候:降水丰富,河水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水量平稳;没有或冰期短;流域内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众多。46. 流域的综合开发流域上中下游开发方向和整治的措施(具体河流具体对待):上游:植树造林、发展林牧业、保持水土;水能发电;旅游。中游:灌溉;养殖;航运;退田还湖;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及过度灌溉)
30、。下游:灌溉;养殖;航运;加固堤坝;防止海水倒灌;供水。47. 河流流域内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对策(1) 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河道弯曲、入海河道单一);气候特征(暴雨集中);地形(地势低洼、海水顶托,排水不畅)。(2)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入河,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下降。(3) 对策: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中游(分洪、蓄洪、裁弯取直);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开挖新河)。(4) 防灾减灾的共同措施:加强监测,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能力和防灾减灾意识。48.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 洋流按
31、性质可分为寒流和暖流。(2)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形成顺时针运动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中纬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3) 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运动,冬季逆时针运动。49.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气候(高、低纬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海洋性气候、不冻港;寒流降温减湿:荒漠形成(南美西岸,世界南北延伸最长,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2) 渔场:四大渔场的成因和具体位置。(3) 航行:顺流快速、省燃料;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北极冰山南下。(4) 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洋流对
32、污染物的携带作用)。50.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1) 大陆架海域:水深浅,光照强,饵料丰富。(2) 温带海域:冬季海水上泛。(3) 河口: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4) 洋流: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海域。如:四大渔场的成因: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秘鲁上升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5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低、高纬度明显(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海陆位置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33、,中纬度明显(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高山、高原地区明显(水平延伸,垂直更替)52. 气候类型与植被、自然带的对应关系5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高山植物区)的相关规律(1) 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2)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3) 雪线高度54. 非地带性分
34、异规律地区原因三大非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暖流增温增湿、信风迎风坡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海拔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弱南半球没有苔原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同纬度没有陆地)温带荒漠的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南北狭长延伸的自然带地形阻挡,洋流影响沙漠里的绿洲冰雪融水55. 气候资源(1) 气候资源(热量、光照、水分)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作物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挖掘气候资源潜力: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和温室措施,生态农业,立体农业。(2) 气候与建筑:城镇街道宜采取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的方位建设;太阳高度与楼房
35、距离:纬度越高,楼房间距要求越大;风与城市规划:居民区布局在工业区的上风向或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向。(3) 气候资源对交通:公路和铁路注意暴雨、泥石流、大风、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水运注意降雨引起的水量、水深大小,低温引起的结冰现象等。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56. 台风台风的本质(气旋)与结构,某地风向与台风中心的关系(1) 形成原因:发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2) 发生时间:夏秋季节。(3) 影响范围:在我国主要发生在粤、台、琼、闽、浙等沿海省区。西北太平洋发生最多,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4) 影响: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的灾害;
36、对我国来说,可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5) 预防措施:加强预警预报;完善在灾后应急系统;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能力。57. 暴雨洪涝(1) 形成原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及台风引起。(2) 发生时间:与旱灾交替出现,我国多出现在夏秋季节。(3) 影响范围:亚洲洪水最多。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4) 影响:淹没或冲毁各种设施。(5) 预防措施: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实行保险制度、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58. 我国长江等流域洪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1) 分析方法:从水的来源、水的去向两方面进行分析(以
37、长江为例)。(2) 原因:自然方面:流经区域为湿润地区,夏季雨季长,降水量大而且集中; 流域面积广阔,支流众多,汛期同时来水,水量较大;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人为方面:上游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道蓄洪、滞洪能力下降;中游地区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汛期来临,分洪能力弱;下游地区泄洪道过少,汛期来临无法及时泄洪。(3)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4) 三峡功能: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59. 干旱(1) 形成原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
38、变化大。(2) 发生时间:与洪涝交替出现。我国北方春旱、南方伏旱比较严重。(3) 影响: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4) 预防措施:修建水利工程;营造防护林、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5) 华北春旱原因: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60. 我国的寒潮(1) 形成原因: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旋出的强冷空气。(2) 发生时间:秋末、冬季、初春。(3) 影响范围: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地区、云贵地区、四川盆地影响较小外)。(4
39、) 影响:强烈降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农场。(5) 预防措施:人员要注意添衣保暖,水产养殖品种应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留意有关媒体报道大风降温的最新信息,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在生产上做好对大风降温天气的防御准备;相关应急处置部门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6) 影响较小的地区:西藏地区。原因:地势较高,寒潮不易入侵。云贵地区。原因:地形崎岖,寒潮难以入侵;不在寒潮移动的主要路径上
40、;距离寒潮发源地远。四川盆地。原因:盆地地形,北侧高地阻挡寒潮进入;不在寒潮移动的主要路径上;距离寒潮发源地远。61. 地震(1) 地震破坏程度影响因素: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离震中越近,破坏越大;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2)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3) 我国地震: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害的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41、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62. 滑坡(1) 成因:斜坡土体、岩体,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2)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道路。(3) 分布:山区、坡陡谷深,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63. 泥石流(1) 成因:山区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乃至砾石。(2)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3) 分布:山区、坡陡谷深,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64. 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1) 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位于地震带,地壳运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_;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不当。(2) 措施:加强对该种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在灾害发生时,及时疏散人群,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恢复植被、工程加固岩体(治标不治本,最好应保护植被)。65. 一般出现自然灾害后应采取的措施(1) 加强对该种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报。(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3) 在灾害发生时,及时疏散人群,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4) 从灾害自身特征入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