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

上传人(卖家):Rabit 文档编号:1005503 上传时间:2021-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谏逐客书谏逐客书 【先秦】李斯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 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 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 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 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 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

2、利 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 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 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 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 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 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 昭 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

3、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 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 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过:错 由余:亦作“繇

4、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 待之。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戎,古代中原人 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 夏南部一带。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逃亡到 宛,被楚人所执。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是辅佐秦穆 公称霸的重臣。宛(yu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蹇(ji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百 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5、宋,国名,或称“商”“殷”,子 姓, 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 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 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公元 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公元前年被齐国所灭。 来:一说作“求” 。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 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晋, 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 之地。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

6、周围小国; 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 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 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春秋后期,公室衰微, 六卿强大。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公元前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 为庶人,国灭祀绝。 产:生,出生。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里的“二十”应当是约数。并,吞并。 孝公:即秦孝公。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 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 称商君。于公元前年和前年

7、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公元前年,秦孝公去世, 被车裂身死。 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殷,多,众多。 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 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 强国。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后国势衰败,公元前年被秦国 所灭。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公元前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 大败魏军。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于公元前年称王。张仪,魏人, 秦惠王时数次任

8、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 君。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于公元前年去世。此句以下诸事,均为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 经作为宰相,执掌秦国权柄,所以以下诸事均出于他的谋划。 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 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年 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战国中期 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公元前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 巴郡。“蜀”,国名,周武王

9、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战国中期建都 于成都 (今四川成都市)。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 在其地设置蜀郡。 上郡:郡名,原为楚地,今陕西榆林。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 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公元前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秦国 于公元前年于此设置上郡。 汉中: 郡名, 今陕西汉中。 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公元前年, 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 省交界地区。 鄢(y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

10、南。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郢(yng):楚国 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成皋: 邑名, 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 地势险要, 是著名的军事重地。 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 公元前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年被秦军攻取。 六国之从:六国合纵的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从,通“纵”。 施(y):蔓延,延续。 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范雎(j),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 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 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封于应 (今河南宝丰县西南)

11、,亦称应侯, 死于公元前年。 穰(rng)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 任将军, 多次为相, 受封于穰 (今河南邓县) , 故称穰侯, 后又加封陶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 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 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 公元前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向使: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陛下,对帝

12、王的 尊称。致,求得,收罗。昆山,即昆仑山。 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 得的美玉。 明月:宝珠名。 太阿():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纤离:骏马名。 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鼍(tu):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说:通“悦”,喜悦,喜爱。 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春秋时建都 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年被韩国所灭。卫,国名,姬姓,始封 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

13、,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 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公元前年被魏国所灭。郑、卫之女,此时郑、卫 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駃騠(ju t):骏马名。外厩(ji),宫外的马圈。 江南:长江以南地区。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青,青雘,可以制 成青黑色颜料。采,彩色,彩绘。 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宛,缠绕,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 产的珍珠所作

14、装饰的发簪。 傅:附着,镶嵌。玑,不圆的珠子。此泛指珠子。珥(r),耳饰。 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缟(go):未经染色的绢。 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佳冶窈窕:妖冶美好的佳丽。佳,美好,美丽。冶,妖冶,艳丽。窈窕(yo tio),美好 的样子。 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 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 河北西南部。公元前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古人多以燕、赵 为出美女之地。 瓮(wng):陶制的容器,古人

15、用来打水。缶(fu),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秦人将瓮、 缶作为打击乐器。搏髀(b),拍打大腿,以此掌握音乐唱歌的节奏。搏,击打,拍打。髀, 大腿。 郑:指郑国故地的音乐。卫,指卫国故地的音乐。桑间,桑间为卫国濮水边上地名,在今河 南濮阳县南, 有男女聚会唱歌的风俗。 此指桑间的音乐, 即本书 乐书 的 “桑间濮上之音” 。 昭, 歌颂虞舜的舞乐。 ”虞,按 史记会注考证校补 引南化本、枫山本、三条本等作 “护”, 当为歌颂商汤的舞乐。武,歌颂周武王的舞乐。象,歌颂周文王的舞乐。太山:即泰山。让, 辞让,拒绝。 择:舍弃,抛弃。细流,小水。 却:推却,拒绝。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

16、,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 周武王。 黔首:泛指百姓。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只能以黑巾裹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 称百姓为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资,资助,供给。 业:从业,从事,侍奉。 赍盗粮:把武器粮食供给寇盗。 赍(j):送,送给。损民以益雠: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力。益:增益,增多。 仇,仇敌。 外树怨于诸侯:指宾客被驱逐出外必投奔其它诸侯,从而构树新怨。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 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

17、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 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 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 治安定,国力强盛。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 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 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废 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 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

18、来,客卿哪有什么对 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 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 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 灵鼍之皮的好鼓。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 呢?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秦廷的装饰;犀 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 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

19、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 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入耳目的所有这些都 要是秦国生长、 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 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 耳上的玉坠, 丝织的衣服, 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 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 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 韶虞,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官能的需

20、要么?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 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 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 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 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 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 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

21、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 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 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 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文言现象】 1 1、通假字、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纳”。 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而陛下说之: 通“悦”,喜悦,喜爱 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2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西 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向西 西 并巴蜀:名作状,向西 使之西 面事秦:名作状,向西 使之西面事 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蚕 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娱 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 耳目者:使动,使愉快 故能明 其德:使动,使德明 却宾客以业 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 强强公室:使动,使强大 3、重点重点加点加点文言词释义文言词释义 窃 以为过矣:私下 窃以为过 矣:过错 移 风易俗:改变 举 地千里:占领 拔 三川之地:攻取 包 九夷:吞并 制 鄢、郢:控制 遂散 六国之从:瓦解 功施 到今:延续 杜私门 :贵族豪门 向使 四君却客而不内:从

23、前假使 向使四君却 客而不内:拒绝 今陛下致 昆山之玉,:获得 服 太阿之剑:佩带 树 灵鼍之鼓:陈设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 郑卫:取用 退 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 非秦者去 :离开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也:方法 是以太山不让 土壤:排斥 故能成 其大:形成,实现 此所谓“藉 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 盗粮”者也:赠送,给予 今逐客以 资敌国:来,表目的 不可得 也:实现 4、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 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西取由余于戎:

24、状语后置 5、理解性默写 、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此四君此四君 者,皆以客之功。者,皆以客之功。 、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如此

25、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 所当为。所当为。 、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故能成其 大;大; 河海不择细流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以为过矣。”,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 的。的。 .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直接落

26、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了解作者】 李斯(公元前 284 年公元前 208 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人。秦朝著名 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 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 践着法家思想。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

27、制。又提出 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 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后世评价:1、司马迁: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 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 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 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2、曾国藩: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3、鲁迅:秦之文章,李斯一

28、人而已 【背景介绍】 公元前 238 年,地处秦国东邻的韩国,因忧患秦国吞并六国,故派水工郑国入秦,借为秦国 筑渠兴修水利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阻止秦国东征。郑国阴谋败露,秦国宗室 大臣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 秦始皇在公元前 237 年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 有名的谏逐客书,劝阻秦王。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派人将李斯追回,任命为廷尉 (最高司法官),并下令废除逐客令。 【知识卡片】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一、从属性上区别: 类比论证是用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甲事物(指客体)具有某种属性, 从而论证乙事物(指主体)也具有某种属性。邹

29、忌和齐王同为统治阶级,他们具有同样的阶 级属性。邹忌通过自身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故美于徐公。推出同为统治 者的齐王也具有相似的属性:宫妇左右莫不四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王之蔽甚矣。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 易懂的具体事物证明人们较生疏的、 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 的一种论证方法。喻体和主体两个事物属性不同(即不是同类),而只是有某些相似点。譬 如:谏太宗中,治理国家需要积累德义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本身属于不同属 性的事物,只是存在相似点。这一点是基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从论证的基础不同上区别: 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 应从事实出发, 又要回到

30、事实, 并受事实的检验。 如 邹 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不是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那么,类比推理就没有起点。又如 齐威王没有和类比的事实有相同的属性, 也不能推出 “王之蔽甚矣” 的正确结论。 由此可见, 客体事物(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的事实) 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齐王“蔽甚矣”) 的作用。 比喻论证的基础是比喻辞格,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 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 “滥竽充数”的南 郭先生是在当作寓言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出现在古籍中的,它具体形象地 说明革命队伍中的某些不懂装懂的人。 鲁迅 拿来主义 孟子 “

31、缘木求鱼” “五十步笑百步” 。 三、从论证效果上区别: 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 性“妻私”、“妾畏”、“客求”和“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 人信服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因此,类比论证是在 严密的说理中使人信服地承认某个道理。 比喻论证却侧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譬如谏太宗中,文章开头的一段比喻论 证的目的在于说明“积累德义对于国家安定的重要性”,由于德义本身比较模糊,可能导致 说理较抽象。所以就运用比喻论证,使得说理显得生动、形象,让人易于理解。 【字音】 缪 m 蹇 jin 施 y 穰

32、rng 鄢 yn 郢 yng 皋 go 鼍 tu 赍 j 瓮 w ng 髀 b 駃騠 ju t 【赏析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 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 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 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 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

33、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 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 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 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公文所产生的客观 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 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 办理时讲 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 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 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 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

34、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 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 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 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 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 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

35、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 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 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 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 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 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 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 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

36、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 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 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 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 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 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 理由, 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 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 更要情至理足。 谏 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

37、客, 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 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 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 ( 史记集解 新序 : “斯在逐中, 道上上谏书。 ”) ,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 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 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 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 傍,且经过精心选择, 因而显得可靠典型。 从铺排的技巧

38、来说, 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 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 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 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 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 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 “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 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

39、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 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 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 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 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 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 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

40、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 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 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 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 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 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 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 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

41、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 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 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 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 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 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 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 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

42、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 “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 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 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 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 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 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 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

43、。 当然, 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 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 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 指出逐客之错, 使秦王为之震动。 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文章探究】 第一段: 1.本文开头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语气谦和,有话直说,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2、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驳斥当时的舆论?请简要说明 例证。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论证有力。 反面论证。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结合,引人深

44、思。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 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对比论证。以正面的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与反面假设后果形成对比,说理有 力。 第二段: 1、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结论: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2、本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 段内几层意思差不多,可是或顺说,或倒说;或陈述,或反诘;或略换几个字,或略变一 下手法,跌宕生姿,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5、。 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结构跟上段相似。行文上前后呼应一气贯通,全文不枝不蔓, 紧凑缜密。 3、本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多用排比、对偶 整散兼有, 语言形式整齐错落, 音节上抑扬顿挫, 使全文增强了溜溜不绝, 雄放不羁的气势。 第三段: 1、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2、名句精读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 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

46、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第四段: 本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结合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逐客国危 【写作特色】 善用铺陈。本文铺陈有以下特点。 角度的变化。 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如第 1 段连写 四位君王“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穆公用客卿强调人才来自四面八方,重在广纳 人才;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惠王用客卿, 以连衡打破合纵,侧重于四面扩张;昭王用客卿,“废穰侯,逐华阳”,侧重于打击豪门。其 实四位君王在重用客卿、提倡耕战、富国强兵、对外扩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

47、里有意避 同取异,显得各有千秋。角度的变化既突出了各自的主要特点,又避免了雷同。 用词的变化。 如第 1 段写穆公八方求士, 用“取”“得”“迎”“来”四个近义词, 实际含义一样。 由于变化就避免了重复。写惠王的四面扩张,连用“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九 个动词,灵活多变。第 2 段写秦王获取珍宝,用“致”“有”“垂”“服”“乘”“建”“树”七个动词, 分别与一定的名词搭配,贴切自然,这些都是用词的变化。 句式的变化。如第 2 段中,在铺陈大量珍宝时,就采取了多变的句式,写了十几种东西。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树灵鼍之鼓。而陛下说之,何也?”在这一段话中,前面先用七个

48、动宾结构,极力铺陈,而且是肯定性的铺陈;接着用一个反问句“何也?”又把前面的铺 陈全面提领起来。下一句是“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西蜀丹青不为采”。在这里则是先用 一个假设句总提,然后连用六个主谓句进行铺陈,而且是否定性铺陈。这两段话都是铺陈珍 宝,但一个是先铺陈后反问,一个是先假设后铺陈;一个是肯定性动宾结构铺陈,一个是否 定性主谓结构铺陈。对美色的铺陈也有所变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由于铺陈中同 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使大量铺陈错综复杂又一气贯通,既恣肆又严谨,读之但觉势如奔 马,而又不觉得烦琐、累赘。 【劝谏艺术】 伴君如伴虎,劝谏何其难,本文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的劝谏艺术 。 李斯既亦在逐中,若开口便直斥逐客之非,宁不适以触人主之怒,而滋之令转甚 耶!妙在绝不为客谋,而通体专为秦谋。作者时时处处都始终针对秦王意欲富国强兵、统一 天下的心理,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全文各小段的小结,借以晨钟暮鼓般的语气,着重强调逐 客之害,他会使秦“无强大之名”、“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藉寇兵而赍盗粮”、“求 国无危,不可得也”, 句句都可使秦王怦然心动。再加上举例子与讲道理,还富于文采,理 足词胜雄辩滔滔。 对比烛之武退秦师、李密陈情、邹忌讽齐王 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部编版《谏逐客书》知识梳理(详细版).docx)为本站会员(Rabit)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