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陕西省西安市 2018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兼容 阿里巴巴金融对小微企业实行贷款,目前已有了几十万家用户借助这个平台完成了贷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不断蚕食,传统金融行业如果不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将会很快被时代所抛弃。实际上,信用模型的建立并非偶然,它受到技术、资金、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其中最易被忽略、但却最关键的因素则是社会关系诚信资本的原 始积累。 成功企业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诚信资本原始积累,腾
2、讯微信从一开始的大量用户的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渐发展,先是社交平台后来发展到支付平台,最后是理财,最终涉足金融领域,这些都和社会资本初步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社会诚信资本,才会有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聚集,这样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分析。针对金融服务领域,社会关系的诚信资本能够提升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借贷的成功概率,有效降低违约率,降低交易成本等,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它需要被银行所重视。 虽然小微企业的年均银行贷款金额的攀升速度比 较快,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满意度仍然很低。对于信贷来讲,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有着较大差距,普惠信贷重视社会性和公益性,旨在解决中小企业
3、等的融资难问题,而传统金融则注重盈利性。中小企业贷款,由于抵押担保的信用程度比较低,信息出现了极大的不对称,贷款机构的风险成本相对而言较高。此外,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度一般较小,因此,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传统金融,显然并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多种奖励措施,但是仍旧不能有效弥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 营业点数量少、业务经 理人数有限是国有银行推行普惠金融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互联网的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为普惠金融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几年,银行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缺乏主动性,加上完全脱离了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新的、操作更为便捷的支付形式
4、的出现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急需借助互联网来拓宽自身的业务领域,应对互联网金融下几何级2 增多的客户量。传统的商业银行逐渐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潮流开设了各自的银行微信公众号。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开放与连接。传统金融机构开展 普惠金融中的难点就是信息成本较高,而双赢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该问题。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在不断壮大,其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使得供应链金融可以得到高效发展。供应链金融脱离了仅仅针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通过深化和核心企业的合作,结合贸易背景实行真实的审查,在中小企业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资产基础上,提供配套金融业务。在电子商
5、务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基础上可以极大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 (选自互联网金融之问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在与未来,有删 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传统金融行业由于没有利用大规模的电商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模型,受到互联网金融不断 蚕食,即将被时代所抛弃。 B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均旨在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传统金融以盈利性为主, 而普惠信贷则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 C传统的商业银行应紧跟潮流,借助网络实现操作业务平台的扩展,开办网络银行办理业 务的同时,还可开设银行微信公众号。 D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所拥有的大数据优势和双赢
6、的互接平台可以解决传统金融 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中的所有 难点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 1、 2 两段,以腾讯微信的发展为例,论证了诚信资本的原始积累无论对互联网 金融还是对传统金融都是极为关键的因素。 B文章第 3 段,对比传统金融理念与普惠金融的内涵的差距,论证了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 贷款而出现的风险和效率损失较大。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的优势,论证了传统商业银行与 互联网金融的兼容的必要性。 D文章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论述了传统金融存在的弱点,目的是为了阐明现代互联网金融 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和美好前景。 3根据原文内容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聚集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社会诚信资本。 3 B.政府采用多种办法来推行普惠金融的发展,考虑到贷款存在的风险与损失,还是处于不情愿状态。 C传统商业银行急需借互联网开展业务,源自作为电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缺乏主动性和完 全脱离银行支付形式的支付宝等便捷酌支付形式的出现。 D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发展 解决融资流程中原始信息不对称造成 的融资和担保困难等问题,深化与小微企业的合作。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清水湾 阎连科 世界是相异相悖的。 北京很夸张地把湖称为海,不
8、知是见识所致,还是狂傲的结果。都城嘛,也许是应该的。 云南那,那么巨大的湖,竟就叫为池,相比北京就真有边陲仆从的感觉了。而港岛的东陲西贡, 有一地方叫作“清水湾”,以中文和中原的世俗文化去理解,清水湾既是一地名所赐,那就一定缘于一条河流的弯道和弯道所箍围的村落。潺潺水澈,袅袅烟青,如同一首诗或是一篇富有韵致的散文吧。 然而,清水湾并没有那河水的湾流和坎烟。原来在山上 原 来香港是岛也是山;原来世上的岛屿都是山;原来世上所有的岛山都是被海裂从地下挤压出来的肿岩而被时间拂抚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 原来香港也是这样儿。而落寞在西贡山上的清水湾,现在却还持重禀赋,无瑕玉守成这样儿。在一
9、片岛山云雾里,匿藏了香港固有村屋中的“丁户房”和山脉间的筋道与人烟。那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丑;无所谓现代、传统和落伍,它就那么方方正正,半高不高,千篇一律地守着它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九龙、港岛那里的繁闹是在它的窗眼下面开始的。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 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也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如同一位百岁老人,整齐地收藏在他的杂物箱中的旧发卡和废锅勺。时间于它就像无始无终的海,记忆于它就是海里的点点岛码和礁石。时间比记忆长到无法说,一如大海比起岛屿大到无法说。可是那又怎样呢?虽然你生了我,而我依着你的嘱托,默默地守着和活着,持之以恒地记忆
10、着,当你需要人类的物是物非、人是人非时,不是还要到我的百宝箱中去翻找、取用和挪拿吗? 我活着,就是为了记忆。被遗落,则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证明。 当记忆丰满、久远到如同一座岛屿上四 季不衰的翠青时,我就长生了,如同海水、山脉、时间、星辰、云流和土地。清水湾就是这么去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这么守在繁闹香港西贡边远的山皱里,如被时间设置在荒芜间的路标和岁月中桩钉不锈的钉子。取名清水湾,4 并不依着一 条四季不息的河,也不取悦于一首诗或一篇文,而是那么散散撒撒,坐落下来的一处处的村屋,一丁户又一丁户的老房。大家都一概儿环湾赋形,依光走向,面对着阔大云连、无边无际,又水碧云澈的海 原来村村户户都拥有一片
11、这样的海。原来清水湾间的村屋丁户们,竟都坐落在一湾碧澈的海边和山间的林木里。因为这样它才叫了清 水湾。一湾儿海水和海水中错落有致的一个又一个的岛,都是时间的永存和常翻常新、永远翻掀不尽的老挂历。有海不说海,如同北京和云南,是湖不说湖。但它把自己拥有的大海谦为一湾时,却没有滇池那种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北京的北海、中南海那样称谓的狂傲和虚浮心。“湾”是一种态度、性情和人格力;“清”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而“水”,就是常人、常心,那与谁都是一样的普罗大众了。 清水湾,真是一个好名字。 从前年到了这儿后,朋友和同仁就使我心遂所愿地每年都到这儿来,如朝圣的人每年都到西藏去,都到耶路撒冷的 圣山与圣墙
12、的下面。然后呢,清水湾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了。如同一个农人终于认定深山中的一棵枯枝老树,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神树。 (选自 2017 年 6 月 21 日扬子晚报)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用“世界是相异相悖的”开头,既统领了全文,又引出北京把湖称为海、云南把湖称为池,再引出清水湾这个叙述对象。 B 清水湾坐落在一片岛山云雾里,虽然落寞,但仍保留着人世 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 C 作者介绍清水湾取名时,将其与北海、中南海、滇池比较,突出它没有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狂傲和虚浮心的特点。 D 结尾
13、写作者自从到香港后就年年带着朝圣般的虔诚来到清水湾,体现了清水湾在其心目中的分量。 5.文章的第自然段在叙述清水湾时,多次变化了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6.请结合全文探究“清水湾”的深厚意蕴。(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 2017 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 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5 份额 36.30% 21.70%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7 年 10 月 13 日 材料二 : 今年 6 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 40 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 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