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高级中学校 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卷分第 I 和第 II 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一律在答题纸上作答。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 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
2、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 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
3、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蚀、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 当。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
4、不得不有所收敛。在2 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 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 ,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因为对天 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
5、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 能得到上天的宽恕。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
6、处,是一种积极的,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 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 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 的 惩罚。 C在中国古代,一
7、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皇帝都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下“罪己诏”,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3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早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 ,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C “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
8、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6 题。( 12 分) 中国核农学的开创者 陈子元 叶辉 陈子元 1924 年出生于上海,大学毕业 后便进入上海四维化学农场,跟随匈牙利籍植物生理学家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然而,陈子元却未能沿着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的路走下去,他走上的是一条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之路。 1956 年,我国第一个 1
9、2 年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原子能和平利用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原子能在农业上的应用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陈子元和同事来到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参加了“原子能和平利用讲习班”,讲习班分设 10 个专题组,陈子元被分在同位素农业应用组并任组长。两个月的培训结束,陈子元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 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开始了我国核农学 艰苦卓绝的先驱之旅。 1959 年,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虽然建成,但条件异常简陋,实验仪器短缺。实验室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边建设边工作,边开展科研边培养人才。同位素实验室建成后,在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的支持下,他们获得了放射源。 1959 年 10 月,农学院谢学民等
10、两位青年教师受命从北京将放射源取回。放射源被送到实验室后,陈子元亲自上阵操作。“你们还没 有结婚,我已经有孩子了,我来吧。”他穿上防护服,取出放射源进行实验。中国核农学的探索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核农学刚刚蹒跚起步时,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停止 了对中国的援助,撤回全部专4 家。核农学研究由热转冷,一些高校刚成立的农业物理系纷纷下马,教师也纷纷离岗。在一片寂寥中,陈子元顽强地坚持着。 1962 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此书向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发出了警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而在大洋彼岸,中国学者陈子元也开始关注卡森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着手
11、研究应对办法 当卡森提出农药污染将对人类造成危害时,陈子元等已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始对农药残留问题进行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初,农药的广泛应用虽然减轻了病 虫害造成的损失,使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农药也导致农作物产品的污染,农药残留导致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农药必须要有安全标准。而 要制订标准,就必须搞清楚农药在作物体及周边环境中的动态、数量、质量的变化,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要获取农药残留的所有信息,就必须对农药从农作物生长、收获、储存到进入人体的全过程进行了解,而要跟踪全过程,就必须给农药做上标记,自此,陈子元开始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农药的合成研究。这是一条前无
12、古人的新路,陈子元成为我国最早把同位素应用于农药残留研究的专家。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的农药公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残留是不当使用农药造成的,而原因是农民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可是,当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农药安全使用的标准。因此,农业部决定,立即制订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3 年初,全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课题正式下达,这是一个需要全国农业及有关系统科研人员协作的大课题,农业部决定由陈子元总负责,统领全国有关科研机构协同作战。 陈子元在研究中引入动力学过程的概念,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与动力学结合的示踪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整整 6 年,陈子元运筹帷幄,决策千
13、 里,协调各方,戮力同心,课题组共编制出 29 种农药与19 种作物组合的 69 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1979 年,我国第一部农药安全使用标准草案编制完成。1984 年,国家正式颁布,这部农药国标一直沿用至今。 (选自 2014 年 03 月 28 日 光明日报 ,有删节) 材料链接: 1985 年陈子元被国际原子能机构科学顾问委员会聘为委员,他是该机构的第一个中国科学家,199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中国核农学第一位院士。 2004 年,中科院前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在陈子元 80 华诞时发来贺信称:“您是我 国著名的核农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五十多年中,您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兢兢业业、治学严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您培养教育的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农学5 事业的骨干力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 ( ) A陈子元大学毕业后跟随蔡古从事无土栽培试验成为“中国无土栽培第一人”,但后来他却走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