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山东省 2021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名校全真模拟卷 历 史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 汉为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加速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 根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可知,材料中
2、的观点认为分封制为秦汉以后中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B 项符合题意。 2我国畜牧业在夏商时代占有一定的位置,商代的大型祭祀尚用牲百头,西周则骤降至 一牛、二羊、一猪,战国时代多个国家都已“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出现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可垦土地狭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B自然环境不适合规模化畜牧业发展 C小块垦殖精耕细作种植业的排挤 D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国有制 C 西周至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块垦殖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势必 会日益排挤粗放的规模化的畜牧业, C 项符合题意; A 项“可垦土地狭小”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排除;夏商时期畜牧业占有一定位置,故 B
3、项排除;D 项“取代了”说法夸大,排除。 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早期佛像既吸收印度佛教造像的特点,又表现出 鲜卑族民族特色;晚期佛像主要表现为褒衣博带,清瘦、细颈菩萨身材修长,俊逸清秀, 迎合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神仙形象。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雕塑艺术进步 C文化碰撞交融 D民族差异缩小 C 从材料表述可知,云冈石窟早期佛像保留印度佛像特点,并表现出鲜明的鲜卑族特 点,而到晚期则呈现出中原文化特色,这是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故 C 项符合题意。 4以南宋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内容, “抑利”将使“义” 本身成为空洞的概念, “既无功利,
4、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永嘉学派的主张( ) A强调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 - 2 - B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宣扬了理学家存天理的观念 D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 D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永嘉学派认为“利”是“义”的物质基础, “义”是 “利”的精神内核,这体现出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观由以往“重义轻利”改 变为“义利一体”的时代特色,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这种新的价值观符合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B 项错误,排除;永嘉学派主张追逐功利, 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背道而驰,C 项错误。 5 全球通史指出:“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
5、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 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 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中西远航出现反差的根源是 ( )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中国远航是出于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其根源是中国 实行小农经济,封闭性较强;西方航海家远航是出于经济目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中西方经济结构的差异是中西远航出现反差的根源,D 项正确;自然地理条件、统治者治 国的指导思想、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也是导致差异的因素,但不是根
6、源,排除 A、B、C 三项。 6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清政府仍不承认这场冲突是一场“战争”,而更倾向于是一场 “边衅”,官方文书中也把英国人看作是“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 表明清政府( ) A认识不到近代战争的残酷 B对殖民者的本质认识不清 C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 D无力应对国家安全的危机 C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爆发一年后对这场战争的认识还是存在误区,说明清政府仍然抱 有天朝上国的观念,不能正确认知中英间的关系,观念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故选 C 项;材 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不是对战争本身的认识,排除 A 项;B、D 两项不符合 题意主旨,排除。 71874 年中
7、国的光启社、博闻社翻译出版了日文西书米利坚志(格坚勃斯原本,日 本学者冈千仞与河野通之合译)。1880 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了日本学者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 。 这两部书后被多次翻印。1903 年, 上海开明书店、 文明书局同时出版日本学者福山义春的华 盛顿传的两种译本。上述史实说明这一时期( ) A清朝译书涉及的领域较广泛 - 3 - B中国借助日本著作了解西学 C美国政体成为日本效仿对象 D中国已经从学习欧美转向学习日本 B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日文西书”“日本学者”“华盛顿传”等可推理出中 国借助日本著作了解西学,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翻译的一些日本关于西方的著述,不 能得出译书领域较广
8、泛的结论,A 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日本仿效美国政体,且日本建立的 是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C 项排除;中国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学习西方,D 项排除。 81920 年 8 月 15 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劳动界周刊,该周刊于 1921 年 1 月停刊,共出版 24 册。通过此周刊我们可以研究(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的开展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北伐战争的开始 C 根据材料信息“1920 年”“陈独秀”“1921 年”“劳动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陈独秀当时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C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A 项错误;国民 革命开始于 1924 年,B 项错误;北伐战争
9、开始于 1926 年,D 项错误。 9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这一观点(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重心 B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 C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 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材料“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 命不会成功”表明毛泽东在国民革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性,阐述了 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这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故选 C 项;“第一次国共合作 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与国民党合作反对“封建军
10、阀”,A 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 B 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国共十年对立时期提出的,D 项 排除。 10下图为近代后期中国某次战役示意图,该次作战行动( ) - 4 - A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席卷长江流域 B是中国革命由发展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C增强了中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D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 C 地图信息显示战事地点在华北地区,作战军队为八路军,作战目标是攻克敌人据点 和破坏敌人交通线,故可以判断此次作战行动是百团大战,其意义是在抗战低潮时期,振奋 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C 项正确;A 项是北伐战争的意义,B 项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意义, D
11、 项是淞沪会战的意义,都不正确。 11右图为 1993 年 5 月 10 日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在注销最后一 批粮票。随着粮票的普遍注销,在北京推行了几十年的粮票制度宣告终结。 此现象说明( ) A农村推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蓄势待发 C国家放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票制度宣告终结代表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市场 经济体制取代,D 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农业增产增收并不能 决定粮票制度是否终结, A 项错误, 排除;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早已开始, B 项中的“蓄势待发” 错误,排除;C 项与史实
12、不符,排除。 12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规定:凡被外籍人解放的奴隶称为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 罗马城及其周围 100 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而民 法大全规定: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俱来自由人相同的权利。这主要是由 于( ) A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善 B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C罗马公民权的日益扩大 D奴隶阶级的不懈斗争 B 罗马法在本质上是保护奴隶制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罗马法也不断 - 5 - 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 B 项正确;A 项无法回答题干设问,排除;材料涉及的 是奴隶解放问题,与罗马公民权扩大无关,排除 C 项;奴隶阶
13、级的斗争始终存在,不是材料 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13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年),英国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也有农民破败的茅屋 草舍;既有工厂主舒适的生活享受,也有失业工人绝望的生存挣扎。当时的保守党领袖迪斯 雷利曾说,英国是“两个民族”的国家, “当茅屋不舒服时,宫殿是不会安全的”。这一时代 的现象表明( ) A英国进行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B英国民主政治的基础被动摇 C工业化带来一定的社会危机 D自由主义不再适应社会需要 C 题干材料中,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 年)属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庄园与茅屋草 舍、工厂主与失业工人的对比反映出工业时代英国贫富分化加剧;“当茅
14、屋不舒服时,宫殿 是不会安全的”说明贫富分化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危机,故答案为 C 项。 1418981908 年,法国盛行野兽主义绘画,该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 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而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这反 映出( ) A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的追求 B现代画派具有共同源头 C现代主义具有反理性的特征 D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D 根据“该派画家发现了原始魅力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 绘画传统”可知,这体现了世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D 项符合题意。 15下表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关于国际投资的统计数据。 19901993 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
15、资状况 199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 金额(单位:亿美元) 310 390 510 800 占世界直接投资的比重 15% 24% 32% 41% 据此可推断( ) A新兴资本市场逐渐崛起 B跨国公司全球经济行为活跃 C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加快 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投资增加 - 6 - A 结合表中数据信息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初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额逐年 增加,其占世界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增长,这体现了新兴资本市场的逐渐崛起,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16、汉代最初流传下来的春秋等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的。古文经学依 托先秦古文经典,强调文字训诂。为了研究与推广,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经 典,形成今文经学。他们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 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六经的次第应 当按史料产生的早晚排列。今文经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 古改制”的工具。孔子所看重的不在于六经的文字事实,而在于经学的微言大义。六经的次 第当然要按程度的浅深来排列。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东汉时被古文经学超越。 摘编自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 材料二 道光、
17、咸丰年间,今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沉 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 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 经术为治术。 摘编自李军论清代今文经学 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朝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区别,分析西汉今文经 学受到尊崇的原因。(7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7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一中“汉代最初经典文献,都是用古篆文写成 的一些经学家用通行的隶书来解读古文经典,
18、形成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强调文字 训诂今文经学从现实政治出发,常常附会经义”“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一史学家, 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今文经学家视孔子为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六经只是孔子托 古改制的工具”等信息,从文字、传本、研究方法、对六经与孔子的认识等角度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时期政治需要、思想发展、字体传播等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 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二中“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等信 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发扬今文经学的传统、促进传统儒学更新、向西方学 习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 (1)区别:文字和传本不同(前者古篆文,后者隶书);研究方
19、法不同(前者重文 字训诂,后者重阐发应用);对六经的认识不同(性质不同,排序不同);对孔子的评价不同。 (4 分)原因: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学(儒学自身的发展);隶书字体易于被人 们接受和传播。(3 分) - 7 - (2)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4 分)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 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 向世界,向西方学习)。(3 分) 17(2020济南二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19 世纪中叶以前,山东交通以河运和官路运输为主。大运河的开通大大改善了山 东西部地区的商贸环境
20、和条件,促进了鲁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济宁、临清、聊城、德州 等地依托大运河的交通优势,迅速成为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运河沿岸成为明清时期山东经 济较为兴盛的地区。进入近代以来,运河沿岸因交通优势丧失而相继衰弱,昔日繁荣的局面 也随之消失。1909 年镇江海关报称:“山东、河南两省来货逐渐减少,向来该两省由运河抵 本口之货物,显然已趋向青岛。 ”明清两代,朝廷实行海禁,山东沿海地区的商贸往来非常有 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烟台、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的被迫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的经 济开始了飞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以青岛、烟台、济南为中心,以胶济铁路沿线为主干的新的 经济中心。史载: “凡山东西部及山西、河
21、南等省之土货,欲输往外洋者,先集中于济南,再 运集于青岛。故济南为鲁晋豫三省出口土货最初集中市场,青岛为其出口之商埠。 ” 摘编自董建霞胶济铁路的修建 与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9 世纪以来山东经济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 变化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变化。(6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19 世纪中叶以前运河沿岸成为明清时期 山东经济较为兴盛的地区”“逐步形成以青岛、烟台、济南为中心,以胶济铁路沿线为 主干的新的经济中心”等可概括得出 19 世纪以来山东经济格局的变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
22、中“进入近代以来,运河沿岸因交通优势丧失而相继衰弱,昔日繁荣的局面也随之消失” “随 着烟台、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的被迫开放以胶济铁路沿线为主干的新的经济中心”等 信息可从运河地位的衰弱、近代沿海城市的开放和胶济铁路的修建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列强侵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答案 (1)变化:从以运河沿岸为中心到以胶济铁路沿线为中心。 原因:运河地位的衰弱;近代沿海城市的开放;胶济铁路的修建。(6 分) (2)近代沿海城市的开放是列强侵略的产物,但客观上推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 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山东经济由“西强东弱”到“
23、东强西弱” ,这种经济格局的影响 至今犹存。(6 分) 18(2020德州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 1381 年理查二世颁布了英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海法,规定“为扩充衰退的海军,国 王的所有臣民只能使用本国船只运送货物,违反者将被没收所有货物”。 - 8 - 1651 年英荷谈判破裂后,英国的航海条例正式颁布。 航海条例全称为关于扩 大商船队和鼓励英吉利民族航运的法令 ,它声称“航运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 要的手段” ,其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亚非美各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船只直接运送到英 国,并禁止外商参与英属殖民地贸易;二是欧洲出产的产品只能用英国或原产地国家船只
24、运 送到英国,同时禁止外国船只参与英国内部贸易;三是禁止外国人在英国领海捕鱼和向英国 出售鱼类商品,鱼类从英国出口只能用英国船只。 整理自薛强英国航海法演变 与 1651 年航海条例的颁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1651 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做出合理解释。(14 分) 解析 根据材料“航运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等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 航海条例是英国议会通过的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其 订立的目的在于保障英国本土的产业发展,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尤其是荷兰在贸易上的竞争, 是当时重商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也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对
25、外殖民活动增强的体现; 航海条例以国家政权力量干预贸易,体现本国利益至上,兼有 发展海军力量和谋求商业霸权的目的,适应了当时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英 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激化了英荷矛盾,损害殖民地人民的利益。 答案 航海条例颁布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对外殖民活动 增强;英国海军力量日益增长;英荷贸易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航海条例 以国家政权力量干预贸易,体现本国利益至上,兼有发展海军力量和谋求商业霸权的目的。 它的颁布,在当时促进了英国航海业发展,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反映了英国资本主 义发展的要求;但同时也激化了英荷矛盾,损害
26、殖民地人民的利益。(14 分) 19史学编撰与史学原则。(15 分) 材料一 至于这场战争中发生的各种事情,我认为在叙述它们的时候我的责任是不相信 任何一个偶然的消息,也不相信在我看来很有可能是真实的事情。我列举的事件,无论是我 亲自参与的还是我从其他人那里得到的,都经过了精心审核。因为事件的目击者拥护一方反 对另一方。 我的叙述由于缺乏虚构很可能不会那么引人入胜,但是那些希望清晰地了解业已发生的 事件以及希望借鉴历史经验的人,如果认为我的历史叙述是有益的话,那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的确,它是为了垂诸久远才编纂的。 摘编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二 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司
27、马迁说,本纪的撰写应是“网罗 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下表为刘知几(661721 年)与章学诚 (17381801 年)对史记本纪的认识。 刘知几 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纪者,既以编年为 - 9 - 主,唯叙天子一人 章学诚 纪、传之体,判如方圆水火之不可相混,乃是史文体例有然,而非有关于尊卑褒贬 之义法也。(本纪是)一史之纲维。盖为春秋编年纪月,备天道以系人事也。即 帝王一己之事,不关大书特笔例者,皆不当以入纪 (1)阅读材料一,说明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撰写史书的原则。(8 分) (2)分别说明刘知几和章学诚对史记本纪的认识。(7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一“精心审核”“缺乏虚构”等可得出寻找历史真 相;根据材料一“有益”“垂诸久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史为鉴、垂范后世。第二 小问在第一小问答案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表格信息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目的: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鉴,垂范后世。(4 分)原则:充分掌握历史信 息;真实客观。(4 分) (2)刘知几强调本纪只是记载王朝的统治世系和帝王个人事迹; 而章学诚强调本纪与其他 的叙述体例无尊卑的不同。本纪是历史的纲要,只有体现历史发展趋势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大 事才能列入本纪。(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