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年年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统编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 04 04 散文阅读散文阅读 知识划重点知识划重点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 从广义上讲,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现代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 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 性文体。现代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神聚”。 1.“形散” 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1)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 题表达的需要, 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2)行文方式
2、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 景、借景抒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也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2.“神聚” 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表述的中心思想明 确而集 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要受到中心思想的约束。 3.结构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 材料串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 (2)以具体的人、事、
3、物为线索。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4.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语言更具文学特色,风格更具多样性,内涵更为丰富蕴藉。 5.分类 根据写作内容可将散文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思辨等类型。 二、阅读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 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 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
4、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 作者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 答题正确率。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比喻、反衬、对比、象征、排比、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 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他”或“她”可以写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最 后,阅读散文还需留意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
5、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 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更重要的一点是阅读、鉴赏散文 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三、阅读注意点 散文阅读的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阅读 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 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但并非每篇散文都有 必要的“文眼
6、”。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 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 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把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 想象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 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好的散文语言凝练、 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 诗情、 画意的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
7、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 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 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 容而异。 练习划重点练习划重点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 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
8、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 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 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 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 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 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
9、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 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 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 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 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 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
10、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 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 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 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 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 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 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 了,
11、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 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 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 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 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 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12、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 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 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 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 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
13、与残酷,只 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2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 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 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在他几近 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 征意义”,可结合文中的描写回答,也可结
14、合生活常识来回答。如原文中写到“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 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抬脚触地时的病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 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 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不能永远穿 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 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 一个怯懦鬼的。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结合句子可知(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
15、求平安的吉祥 物。(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3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 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 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主要是探究作品的主旨以及自己的感悟,这类的探究性试题,一要结合 文本理解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作品和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文章的第二段说“这是
16、一次真正的人生之 旅”,这是一句总领句,下文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所以对“人生之旅”内涵的理解应该在下文 找,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理解。作者第一次出远门赶考时,由于自身十分贫穷而遇到种种困难想放弃时, 他听见了汽笛声,也看见了有些 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努力,却依然能坐上火车,过上舒适的生活,比他生活 的好。而自己却在穿着破旧的布鞋在脚跟磨破的情况下赶考,让他觉得不公平,这是让他既气愤又无可奈 何的一段生命体验。 它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自己的感悟:当遇 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 当遇到种种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希望,身 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 生存。我们应
17、 处绝境时,有希望才有可能生存。该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向前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 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 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 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是黑的,就缺面无光。 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 本
18、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 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的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 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 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 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祥,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 稍微高一点点的,就
19、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 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 立时,谁还想得到那些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 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 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 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20、 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 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 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 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 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
21、,农村人常有的一 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 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 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传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 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 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 天就有了暖气。 小时候读过一篇火龙衣,说是一
22、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房中,长工冷得受不了, 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 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 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 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 中把身体历练的棒棒的,卧得冷雪,
23、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 下了。 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住在向阳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 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 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 的时间和精力去
24、工作、去生活。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 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项,“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意在 说明“在同样的环境下小树苗成长的艰难”,强调要努力争取“拥有阳光”。故选 A。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通过比喻和比较,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中的日子是紧 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的第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 找阳光”的内
25、涵作铺垫。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中好,就得行动起 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 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内涵,判断运用的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 项,“议论和抒情”错,第 段“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应为“借助记叙和议论”,“过渡到下文对过日子的联想和思考”。故选 B。 3文中第段,母亲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请简述 【答案】“年
26、”和“月”是就时间概念来说,时间很容易度过,“日子”是指生活,“过日子”指人生活 在世间;在世间有各种各样生活环境,有酸甜苦辣,生活需要无尽的付出,是艰难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年好过,月好过”,这里的“年”和“月”是相对于漫长的“时 间”概念说的,意思是时间很容易过去。“日子难过”的含义,可结合上文提到的“谁的日子过得宽裕, 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 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等句子来理解:“日子”是指生活,“过日子” 指人生活在世间;每个人的境遇不同,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需要为
27、生活不断劳作、付出等,因此生活 在世间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日子难过”。可启发考生思考他们的生活经验:快乐时觉得短暂,转瞬即逝; 痛苦时时间显得漫长、难捱。 4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水到渠成,点明题意,升华了“积极行动、不断奋斗”的主题;首尾相应,文章以拉家常写起, 又以人物对话结束,结构完整;作者不但是“说”而且在“做”,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理解“挖光阴”的含义,根据上文“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 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 乡,把会过
28、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 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可知“挖光阴”就是“要行动”“要努力奋斗”。 当熟人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我”回答“正在挖光阴呢”,这个回答既水到渠成,又点明了 题意,照应题目,升华了主旨:要积极行动,不断奋斗。这个结尾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作者不但是“说” 而且在“做”,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同时,从文章结构上看,文章开头写“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 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而结尾写“我”与熟人的对话,这个结尾与文
29、章开头的闲话家常相呼应,结构完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 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 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 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 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
30、,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 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 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 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 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
31、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 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 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 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 婆娑有致, 不畏霜雪, 四季常绿, 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 便凌云去也无心”, 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 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
32、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 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 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 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 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5 月 2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
33、识分子家庭。1924 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 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 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坚如磐 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令我高山 仰止。原来在 1928 年年底,曾志
34、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 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 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 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 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 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
35、,还有竹鞭;竹鞭砍 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 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 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 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
36、牺牲 的高洁品质。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了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前文“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文末“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 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 项,“前后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井冈山既 敬且畏的纠结心理”说法错误。前文中的“命”是说自己没有打算到井冈山,结果却因为学习来了井冈山, 命中注定与井冈山有缘;而文末说“不是宿命,而是必须”,是因为作者在这次井冈山之行中产生了很多 感悟,井冈山对其人生有很多启迪。所以二者并不矛盾,也没有纠结心理。故
37、选 D。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 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 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的独特的 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 项,“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 位
38、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说法错误。“魂归故里”错,革 命老人曾志是“魂归井冈山”故选 C。 3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答案】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 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深化了革命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某个段落或内容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概括出写了什么内容,然后从结构、手法、 主题等角度分析其作用。题目是,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首先看 曾志与
39、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 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实际上她 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 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除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 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再看效果。比起光写竹子,曾志属于具体体现竹子 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 4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 【答案】井冈山
40、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 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革 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 年的愿 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了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敬畏”和“心安”。先找“敬畏”的原因。 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 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由此可见,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 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
41、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除了这些竹子之外, 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这些革命者的高贵品质,令作者敬畏。再分析“心 安”的原因。开头作者说“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 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 的事迹。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30 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 一面,骑白马驰骋
42、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 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里。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 “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 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 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
43、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我很有 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中,画家柯敬仲 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 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贵。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 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欣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 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
44、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 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 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 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 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 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 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
45、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 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 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现代 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 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 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 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
46、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 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 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它缠绕过落魄的杜牧、客居他乡的陈与义与写词赠友的 虞集,也让现代人十分向往。 B文中运用了许多引用、比拟等手法,典雅地表现了“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C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是一种怀旧的情愫,它既是对古典意蕴的怀恋,又包含着对现代生活 失去传统诗意的感慨。 D文章的结尾通过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进一步表现了
47、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被雨淋湿的幸福感, 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D 项,“对江南春雨的直接描写”“被雨淋湿的幸福感”错误。 原文写了小城雨巷的舞蹈引起共鸣,引用余光中先生的话,从而表现江南春雨的美,属于间接描写。 又根据原文“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说的是“被雨淋湿也是一种幸福”,但是这 只是表面现象,由“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人们是怀旧 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等表现人们是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向往,从而深化主题。故选 D。 2“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中“这句词”指的是什么
48、?根据文意说说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 【答案】指的是“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因为它最能体现江南美丽而忧伤的特质。“杏花”开放让人联 想到江南的美丽景象;人生多苦难,“春雨”滴落的淅沥声,极易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杏花可以开在人 们的心头,江南雨又可以滴在人们的心里。所以,这句词曾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由原文第二段“我很有兴 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等关于“杏花春雨江南”的描写,从而道出“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 人的共鸣”,由此可知“这句词”指的是“杏花春雨江南”。从文中来看,第三段的结尾说“这句词曾引 发了无数人的共鸣”,由此
49、可以确定设题的区域,应该以此为中心往上文和下文延伸,如第二段“在很多 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和第三段“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 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情结”,这是原因之一,它最能体现江南美丽而忧伤 的特质。第五段“江南是美丽的江南又是忧伤的”和第六段“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 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 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可见“杏花”开放让人联想到江南的美 丽景象;人生多苦难,“春雨”滴落的淅沥声,极易让人产生淡淡的忧伤;如第七段“生命不可缺少诗意” “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 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可知杏花可以开在人们的心头,江南雨又可以滴在人们 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