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人类游戏的产生 1、含义:从一般意义上说,有意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 广义:就是儿童“玩”的各种活动 狭义:指幼儿园中教师设计、提供或引导儿童自发进行的“玩”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建筑 游戏、表演游戏等 学龄前阶段是出现游戏活动的高潮阶段,也是游戏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 2、游戏产生的基本前提 一个是人类的出现,这使活动具有了是在的主体;二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这为 游戏活动提供了现实的内容。 人类最早的游戏产生于原始社会,并且游戏的产生同劳动紧密相关。 3、原始社会的劳动特点:一是这个 时期的劳动与动物活动已有
2、本质的区别,这时的劳动既 是满足物质需要的活动,又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活动;二是这种劳动指表现了较 低程度的创造性 4、人类游戏早期发展的特点:模仿的直接性模仿的神秘性模仿的混合性 二、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 主要论点: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 2、松弛说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主要论点: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3、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论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视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视祖先进 化过程中产生的动
3、作和活动 4、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论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5、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而不是单纯 的一种机能,如儿童经常表现出运动的无方向性、冲动性、好动等。 6、影响 早期游戏理论上基本肯定了游戏是儿童的一种重要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 有局限性,如较多地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本能、欲望,从生物的角度来解 释和分析游戏,这些理论具有一定思辨性,但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
4、伊德和艾里克森 主要论点:认为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是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 在动物界是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可以随意争抢,甚至可以随意发生性行为。 艾里克森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驭 世界 第三阶段成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 方法,是思维和行动想结合的方法,也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5、:练习性游戏(02 岁),即感知运动阶段象征性 游戏(27 岁),即前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7 岁11、12 岁),即具体运算阶段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维鲁列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维果茨基 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 艾利康宁 角色游戏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与儿童在历史发展个阶段中的社会地位有关: 游戏是社会性的活动,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 戏是儿童主要的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 列昂节夫 游戏的特点是游戏行为的动机不在于行为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过程本身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和类型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 (一)游
6、戏有利于儿童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二)游戏有利于儿童智能的发展 1、游戏有利于儿童探索行为的发展 2、游戏有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3、游戏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游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四)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二、游戏类型 (一)根据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游戏主题划分游戏的类型 1、现在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莉莉佩勒提出了四组游戏主题(四种类型) 第一组游戏,游戏使儿童有能力去幻想并控制行动 第二组游戏,游戏帮助儿童控制情感上对失去母亲的恐惧 第三组游戏,游戏充当了儿童适应成人的关系,幻想成人角色的中介 第四组游戏,儿童开始面
7、向现实,并倾向于集体依恋而不是前一时期的恋母集点 2、伊丽莎白赫劳克以松散的描述性的分类方法描绘游戏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 玩具阶段 第三阶段 学龄儿童的游戏阶段 第四阶段 白日梦阶段 3、萨拉斯米兰斯基也界定了游戏的四个阶段 (二)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游戏进行分类 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可将游戏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游戏;二是规则游戏 (三)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分类 根据幼儿行为表现又可以把游戏分为: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筑性游戏、 角色扮演性游戏等。 (四)根据所涉及的教育领域分类 可把游戏分为音乐游戏、体育游戏、社会性游戏(以角色游戏为核心)、语言游
8、戏、科学游 戏、数学游戏等。 第三节 生态学视野中的儿童游戏 一、童年期与游戏 儿童处于成人的保护状态下,处于人类生态的避护地,可以尽情游戏。正式儿童的游戏,为 人类认识自身提供了钥匙,童年期不仅是文化进步的源泉,也是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人类生态学框架中的游戏 微观系统中不仅应鼓励儿童游戏,给予儿童爱抚,还应教导儿童如何进一步开展包括游戏在 内的其他活动,以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 中间系统在儿童面前的展现,意味着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开始体验更为复杂的现实。中间系统 的丰富程度有微观系统间的关联量、价值认同程度及差异水平来衡量。 外系统是对儿童生活产生更大影响的一些背景。它对儿童游戏有两方面的影响。
9、一方面,如 果外系统使父母、教师的生活变得更轻松,则可促进儿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 某些决策因 素。 中间系统和外系统常常被嵌入大范围的思想意识体系和某一特定文化、亚文化的制度和模式 之中。 三、生态心理学关于游戏的探索 生态心理学家关于游戏的探索采取了非常简单地理论推论和非严格的实验设计的方式,他们 更多地采用对自然,状况下儿童的游戏行为作为客观记录和描述,在对这些记录采用结构分 析的方法。 生态心理学家较为注重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单元分析和研究。 第四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 (一)含义 也称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幼儿自己创造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典型的、有特 色的游戏。 (
10、二)主要特点 1、儿童角色游戏具有独立自主性 2、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想象活动 (三)构成要素 1、角色扮演 2、对物质材料的假想 3、对游戏动作的假想 4、对角色互动的假想 (四)角色游戏的指导 1、引导幼儿开发游戏主题 2、使幼儿学会分配和扮演角色 3、提供不同性质的游戏材料 二、结构游戏 (一)含义 也称建筑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进行建 筑、构造的游戏。 (二)主要特点 1、与幼儿的智慧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2、结构游戏是以建筑与构造为基本活动的及物活动 3、此外,延伸出的一点就是结构游戏场地的多样性 (三)构成要素 1、对结构材料的选择 2、对游戏主题最后建构物的假想 3、最后建构物的建构 4、对最后建筑物功能的假想与实现 (四)结构游戏的指导 1、丰富幼儿对最后建构物实体的感性经验 2、提供丰富、多样的建构材料 3、注意培养幼儿从事建构活动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