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

上传人(卖家):luzy369 文档编号:917295 上传时间:2020-12-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五五年级年级语文语文上上册册第第七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单元知识梳理填空 班级班级 考号考号 姓名姓名 总分总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附:参考答案附:参考答案 课文 21 古诗词三首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孙:sn(孙子、孙女、外孙) 泊:b(停泊、泊船) 愁:chu(忧愁、发愁) 寺:s(寺庙、寺院) 榆:y(榆关、榆树) 畔:pn(河畔、池畔、耳畔)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更:gng(打更、五更) 聒:gu(聒耳、聒噪、聒碎) 三、多音字 泊:b (停泊)p(湖泊) 更:gng(更改)gng(更加) 四、作者简介 1.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2、世称“王右丞”,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 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与孟浩然 合称“王孟”。主要作品: 竹里馆 山居秋暝等。 2.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 有影响。主要作品: 枫桥夜泊 。 3.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其词在中国词坛上享有很高声誉。主要作品 : 通志堂集 纳兰词 。 五、理解诗意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山上刚刚下过一场雨,晚上天气凉爽带来了秋意。松林沐

3、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 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物的女子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 叶。任凭春天的花凋谢,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面对着江边的枫 树与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 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

4、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 点起了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风雪声搅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六、问题归纳 1.山居秋暝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当然,山 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3 2.枫桥夜泊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 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 3.长相思 :你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读懂了什么?

5、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词人在这里强调的是“身”向榆关,那也就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 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 “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 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 4.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作者由描写白天的人声鼎沸、骏马嘶鸣转入对“夜深千帐灯”的静态描写。这里借描述周围 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 5.从“聒碎乡心梦不成”能感受到什么? “聒碎乡心梦不成” 与上阙 “夜深千帐灯” 相呼应, 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 结句的 “聒” 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 七

6、、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 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 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长相思描写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声中辗转反侧的状态,全词于写景叙事之 中,表达了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八、教材课后习题 读一读,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 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

7、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 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 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 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这二句既描写 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落月、江枫、满天霜是静景,乌啼、渔火是动景。特别 是

8、江枫、渔火,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 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课文 22 四季之美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黎:l(黎明、巴黎、黎民) 晕:yn(红晕、光晕、日晕) 漆:q(漆黑、喷漆、油漆) 幕:m(夜幕、帐幕、开幕) 愈:y(愈发、愈加、愈合) 愈:kung(空旷、旷野) 怡:y(怡人、怡悦) 逸:y(闲逸、安逸、逃逸) 免:min(未免、免除、避免) 14 二、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凛:ln(凛冽、凛然) 冽:li(凛冽、清冽) 三、多音字 晕:yn (晕倒)yn (圆晕) 朝:cho(唐朝)zho(朝气) 四

9、、近义词 明亮光亮 固然虽然 漆黑黑暗 朦胧模糊 寒冷严寒 和谐和睦 急急匆匆急急忙忙 成群结队三五成群 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五、反义词 黎明黄昏 明亮黑暗 朦胧清晰 凛冽炎热 闲逸忙碌 寒冷温暖 扫兴尽兴 急急匆匆不慌不忙 成群结队形单影只 六、理解词语 翩翩飞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朦胧:不清楚;模糊。 红晕:中心浓而四周渐淡的一团红色。 成群结队:许多人或动物聚集成群体。 比翼而飞:形容鸟类翅膀挨着翅膀起飞。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凛冽:刺骨地寒冷。 闲逸:清闲舒适。 七、句子解析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 的彩云。 主

10、要描写天空、云。作者是抓住景物的静态美,描写了景物的色彩,如“泛着鱼肚色的天空” “染上微微的红晕” “飘着红紫红紫的云” 。 2.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泛”表示大面积微微出现, “染”增强了颜色的立体感, “飘”体现了天空的动态美。这些 词语表现了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 3.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 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第一句总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第二、三句概括介绍了夏天夜晚的美景。 八、问题归纳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11、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写的。 2.归鸦为什么用点点?大雁为什么用成群结队?虫鸣为什么用听? 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 大雁南飞,成群结队,这样写比较真实可感。这是视觉描写。 夜幕降临后,看不到虫子,但是可以听到叫声,这是听觉描写,这样写符合常理。 3.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对冬天早晨的赞美?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既写出了冬天早晨的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美景,又点出了自己的喜 爱与赞美之情,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 :写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重点写了天空。 15 第二部分(2) :写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重点写了萤火

12、虫。 第三部分(3) :写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重点写了归鸦和大雁。 第四部分(4) :写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重点写了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时清晨闲逸的心情。 十、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列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 的黄昏、冬天的早晨。作者细致描写自然界中出现的各具特色的景物,从而赞美四季的美,表现 了对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 十一、教材课后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 (1)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 人。 (2)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3)成群结队的

13、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这三句话都是动态描写。第一句话描写了萤火虫在夜晚的细雨中飞行的情景,用“迷人”一 词进行修饰,展现出萤火虫飞行的情态之美。第二句话描写乌鸦归窠,乌鸦数量不多,且分布散 乱,所以用点点,这是视觉描写,突出“动人” 。第三句话描写大雁南飞,成群结队,比较真实可 感,点出其让人“感动” 。这些动态的景物描绘,赋予景物以运动感、活力感、变化感,使景物栩 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十二、小练笔: 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 致。 黄昏时的西湖美艳动人。湖面很平,湖水清澈见底,水的颜色由浅到深,银白、浅蓝、墨绿

14、, 界限分明。天上的白云和两侧的山峰清晰地倒映在水里,天、山、湖融为一体。在这平静的湖水 中,唯一活动的是鸭子。一群白鸭边游边叫,一会儿张开翅膀扑打水面,溅起无数的水花;一会 儿用脚掌在水中拨动,荡起一圈圈波纹。 课文 23 鸟的天堂 一、给我会写的字注音并组词。 桨:jing (划桨、飞桨、桨板) 榕:rng (榕树、榕城、榕径) 纠:ji 纠 (纠结、纠正、纠纷) 桩:zhung (木桩、树桩、打桩) 涨:zhng (涨价、涨钱、涨潮) 塔:t (宝塔、佛塔、灯塔) 梢:sho (树梢、梢头、辫梢) 暇:xi (闲暇、无暇) 眉:mi (眉毛、眉目、皱眉) 抛:po (抛弃、抛舍、抛售)

15、二、多音字 数:sh(数落)sh(数字)shu(数见不鲜) 禁:jn(情不自禁)jn (禁止) 应:yng (答应)yng(应该) 划:hu (划船)hu (计划) 三、近义词 纠正更正 逼近靠近 展示展现 照耀照射 茂盛茂密 光明光亮 热闹喧闹 兴奋高兴 留恋依恋 陆续连续 不可计数一数不胜数 继续持续 应接不暇一目不暇接 16 四、反义词 天堂地狱 缓缓急促 灿烂暗淡 静寂喧闹 热闹冷清 清楚模糊 不可计数一屈指可数 五、理解词语 簇:量词,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表示前后相继,时断时续。 规律:原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本文指有一定的节奏、节拍。 纠正:

16、改正(缺点、错误)。 逼近:靠近;接近。 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看不过来。后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统计(数目)计算,形容数量非常多。 白茫茫:形容一望无边的白(用于云、雾、雪、大水等)。文中指河水宽广,一片白色。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六、句子解析 1.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第一句写出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第二句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 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情十分愉快。 2.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

17、许多株茂盛的 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初见大榕树,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绿和茂盛,并且作者猜想它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组成的, 可见这个榕树非常的大与茂盛,为下文写榕树的大与茂盛埋下了伏笔。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 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 “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 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4.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 起来了。 “应

18、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 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 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5.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里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的是河上的那棵榕树。第二个 “鸟的天堂”没加引号是因为鸟儿在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一样,在作者心里, 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七、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 树和早晨

19、群鸟活动的景象。 2.“我们”在什么时间出游?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们”出游的时间是傍晚。 “吃过晚饭” 、 “热气已退” 、 “太阳落下了山坡”表示夏日的傍晚, 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 3.作者为什么要以鸟的天堂而不以大榕树为题呢? “鸟的天堂”其实就是一株大榕树。以大榕树为题太平淡,缺少联想,没有意蕴。以鸟 的天堂 为题有两点好处:既表达了对大榕树的赞美,又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突出了大榕树是 鸟儿快乐生存的家园。 17 4.为什么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当时心情 很失望。作者虽然

20、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5.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见到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呢? 作者和他的朋友去了两次“鸟的天堂” 。第一次看到了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 看到鸟儿;原因是在傍晚,鸟儿们已经在树上休息了。第二次看到了数量众多、种类繁多的鸟儿, 看到了它们在“鸟的天堂”里自由快乐地生活的情景;原因是在早晨,鸟儿开始一天的活动了。 6.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 “那鸟 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21、 八、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 :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玩。 第二部分(5-9)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三部分(10-13)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第四部分(14) :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九、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_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 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赞美之情。 十、教材课后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因为这里既有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又有人类对鸟的保护,作者看到到处都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

22、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 2.课文分别描写了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说说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用 不同的语气和节奏读一读相关段落。 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 ,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鸟的天堂” 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这是静态描写;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作者着重写了“天堂”里的 居民鸟热闹活动的景象,这是动态描写。 课文 24 月迹 一、给我会认的字注音并组词。 悄:qio(悄然) 累:li(累赘、果实累累) 袅:nio (袅袅、袅娜、袅绕) 嫦:chng(嫦娥) 娥:(宫娥、嫦娥) 嫉:j (嫉妒、嫉恨、嫉

23、恶) 妒:d(嫉妒、妒火、妒恨) 瓷:c(瓷器、瓷盆、陶瓷) 二、多音字 累:li (果实累累)li (积累)li (劳累) 屏:bng (屏息)png(屏风) 三、近义词 新鲜新奇 常常经常 满足知足 踪迹痕迹 款款慢慢 兴趣兴致 满盈充满 疑心怀疑 漂亮美丽 羡慕艳羡 嫉妒妒忌 争执争吵 面面相觑瞠目结舌 无边无际一望无际 18 四、反义词 新鲜陈旧 疑心信任 漂亮丑陋 争执和解 粗糙光滑 灿烂暗淡 清清晰晰模模糊糊 五、理解词语 悄没声儿: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 满盈:全部占满、充满。 屏住气: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款款:慢慢地。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24、 累累: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倏忽:很快地;忽然。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掬:两手捧(东西)。 七、句子解析 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 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

25、他们“觉得不满足” 。 2.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 着,缠奶奶说故事。 “盼”和“闷”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 3.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 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 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了 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 4.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

26、使人可怜儿的样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它 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5.院子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 朵儿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累累的骨朵儿”比喻成“繁星儿”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 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拥有了月亮,就拥有了天空,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照应了 文章的开头。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

27、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2.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 19 孩子们先是惊诧,一会儿,身临其境。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似乎自己就在月中,月桂 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 3.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 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 4.奶奶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是个童心未泯的人。同时,奶奶也是位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 孩子们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 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中秋之夜,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她引导孩子们赏月、寻 月,最终让孩子们得

28、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 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美丽的月色,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 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只 要我们努力去寻找,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我们在院子里盼月亮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上寻月,并发表感慨。 十、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家的几个

29、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 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也表现出对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1.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一段对榕树的静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的样子,体会到了作者 对榕树生命力的赞美。 2.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 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 衣镜上的圆便满盈

30、了。 月亮像个淘气的孩子,顺着竹帘格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镜里去了。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 过程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3.动态和静态描写有何区别? 概念不同。 动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活动、变化状态时的景物之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对于处于静止状态的景物之描写。(如大地、山冈、房屋、树木、器物。) 作用不同。 静态描写:其任务就是准确、真实、生动、形象、具体地勾勒出景物形态之特征。它适用于 表现和平、安静、肃穆、悲哀、沉闷;或高度紧张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人以安适甜美,或引人 以遐思联想,或激人以哀伤思恋,或为下文渲染铺垫。 动态描写:它与静态描写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按照时间将景物的活动、变化、姿态、声

31、 响描绘出来。它适用于表现紧张、热烈、欢快、烦躁、不安等气氛与情调之描写。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树。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 20 朵儿了。 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 我们的眼前是一条蜿蜒曲折而又清澈的小河。 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 我家的小狗在中山公园的草坪上快活地玩耍。 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 今天清早,无边无际的天空中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三、日积月累 渔歌子 唐张志和

32、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作者简介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自号“烟波钓徒” ,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 人。 2.古诗诗意 【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为雨具,又称斗笠。箬是一种竹子。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归:在文中是指回家,字面解释为回。 【译文】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回家。 3、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渔家生活情趣的词。词人选取水乡最富特色的景物和细节,用质扑欢 快的笔调,将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流水潺潺、鳜鱼肥美、渔翁垂钓的景色巧妙地结合 起来,有声有色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明艳新鲜、生动有趣的春景图,反映了词人陶醉于大自然的 情怀、隐居江湖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梳理填空.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