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部 分 见 微 知 著 微专题4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2021 历历 史史 专题阐释专题阐释 一、丝绸之路 1.概念:是古代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 量丝绸遗存,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事件张骞通西域 (1)时间:前138年(汉武帝时期)。 (2)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3)作用: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状况,此次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 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衰落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 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
2、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 印度中亚、西亚等地。 (2)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 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中国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2)宋元时期 能制造出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 都十分频繁。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3)明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
3、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质和技术交流方面 (1)传出 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 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陶瓷特别是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 亚、西北、北非、东非等地。 (2)传入 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以及 葡萄等水果。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 来自
4、海路。 2.精神文化方面 (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 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2)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 化史上的瑰宝。 (3)继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欧洲的基督教陆续传 到中国。 (4)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5)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对应训练对应训练 1.法国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写道:“张骞上表指出了西域和位于 阿姆河南北地区的居民对中国的丝绸的强烈兴趣,正是这种原因才决定了 汉朝向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开拓的重大决定。”这说明张骞出使
5、西域获得 的情报( ) A.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 B.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C.推动了汉朝开拓西部疆土 D.促进了汉朝丝织业发展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决定了汉朝向塔里木盆地和帕米尔开拓的重大决定”可知推 动汉朝对西部疆土的开拓,故选C项;材料强调做出开拓疆土的决定而非对 西域的管理和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报促使汉朝做出 开拓疆土的决定而非扩大版图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朝开拓疆土的 决定而非丝织业发展,排除D项。 2.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在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 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 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
6、是( ) A.北方气候变化 B.丝绸之路开通 C.人口经常流动 D.食品种类繁多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 经济文化交流,因此西域地区的饮食文化传入我国北方,故选B项;材料中提 及的粉食方法是由西域传入,没有提及北方气候的变化,排除A项;中国古代 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之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口较少流动,排除C项; 材料中提及的食品种类单一,排除D项。 3.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 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出土器物的考证,有 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
7、一。据此判断,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B.“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 C.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 D.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湖南道”“印尼海域”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尼,同时“道” 这一地方高级行政单位最早出现于唐朝,故选B项;宋元时期并没有“道”这 一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题记实际上说明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强化,排除C 项;湖南道并不一定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排除D项。 4.唐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 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
8、文、历算、 医药和宗教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 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答案 D 解析 唐朝“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 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 宗教也由此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互通有 无,故选D项;题干仅是述及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 源不断运往西方”,但没有提及中国商品在世界的地位如何,排除A项;“高度 繁荣”一般用来形容某一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用于形容“对外交往”不合适, 排除B项;“中
9、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说明中国 商品经过丝绸之路运送到西方,但没有提及这种贸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朝 贡贸易,排除C项。 5.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 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 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 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答案 A 解析 宋代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的现象,本质 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中外贸易频繁的反映,故选A项;朝贡贸易就 是中国政
10、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涉及市舶贸易中 “外商人市价买卖”无关,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 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C项;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与材料所述 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D项。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路的正式开辟始于汉朝官方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到公元 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兴盛时期,直至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丝路畅通,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中西文化交流达到 高潮。到唐安史之乱后,贸易交往受到了阻碍。五代十国、宋、辽、金、 西夏诸政权分裂割据之时,陆上丝绸之路从鼎盛走向衰落,海上丝绸之路迅
11、速发展,直到元朝,有所复兴。 摘编自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 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 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 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 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设新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的积极影 响。 参考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分陆海两道;具有延续性,持续发展;是古代东 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原因:北方战乱;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古代政府的 重视和支持;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针、航海技术、造船技 术的进步。 (2)积极影响:经济上,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中国与 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政治上,有利于增强中国与新丝绸之路成员国和地区 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文化上,有利于 中国文化的传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吸收他国优秀文明成 果,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