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942587 上传时间:2020-12-11 格式:PPTX 页数:78 大小:3.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史 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021 历历 史史 内 容 索 引 时空纵览阶段特征 必备知识精要排查 关键能力题点突破 情境体验思维升华 时空纵览时空纵览 阶段特征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 现代史动荡、战争、革命 和危机交织的时期,两种 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 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 期典型的特征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 苏联成立 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 界大战 政 治 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 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苏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

2、经济政策;罗斯福新 政;斯大林模式 经 济 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相对论、量子论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电 视出现;凯恩斯主义 思 想 文 化 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 代替,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 现代科学诞生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 精要排查精要排查 阶段一 政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20世纪前期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具体原因:欧洲列强形成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出现,欧洲 两大军事集

3、团对峙局面形成;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扩军备战的狂潮 (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 争 (2)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索姆河战役 (3)结果:1917年,美国、中国等17国参战,俄国发生十月革命,退出战争。同盟国 集团最终失败 3.性质及影响 (1)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2)影响: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 化;战争引起了革命和独立的浪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对军事理论的发 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兴起了和平主义、人道主义思潮 二、凡

4、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和大国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 化;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讨论对德和约问题 (2)主要内容:德国承担战争罪责;调整德国疆界;剥夺德国殖民地;限制德国 军备;德国向战胜国赔款 2.华盛顿体系 (1)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2)评价 积极: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暂缓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 消极:孕育多种矛盾,埋下了战争的隐患 3.国际联盟 (1)由来: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 (2)任务: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 (3)实质: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4.非战公约 (1)背景

5、:法国拉拢美国借此提高国际地位;美国为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自身 地位 (2)主要内容:1928年,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规定和平解决争端的准则 (3)评价:既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又包含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国际法准 则的积极方面;对法西斯国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条件 (1)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 军 (2)客观: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 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进程 (1)打倒沙皇: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工兵代表 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抛弃幻想:1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 面结束 (4)再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 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结果 (1)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主张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 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4.意义 (1)对俄国: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俄国开 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

7、2)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社会主义由 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经济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3)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全面推行国有化,商业上取消自由 贸易,分配上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 要的物质保障;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

8、位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 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4)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1)形成原因: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苏联国内经济、文化 水平相对落后 (2)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

9、计划,20 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3)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 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4)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 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 繁荣的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阶段二 经济 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

10、资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 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 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 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 2.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罗斯福新政 (1)背景: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措施:由

11、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 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2)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社会保障 (3)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 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政治 一、美国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

12、级民主制度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具体原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诱因 经济危机是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绥靖政策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帮凶 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 发展 2.过程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扩大 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

13、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过程: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实际上与英国结盟;1941年8月,罗斯福 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 的决心;1942年元旦,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 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 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4)转折 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战役中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中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

14、场的转折点 (5)胜利 意大利:1943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 德国: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 束 日本: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 4.影响 (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浩劫 (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历史意义 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 诞生 改变了世界格局。沉

15、重打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帝国 主义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范围,出现一系 列新生的民族国家 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文化 1.相对论和量子论 (1)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 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 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影视艺术的诞生 (1)电影: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

16、期;1935年,世界 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电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1929年在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20世纪40 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新教材 新视野】列宁主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 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1.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 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7、,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 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 题点突破题点突破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命题点一命题点一 度过危局的罗斯福新政度过危局的罗斯福新政 1.(2020天津卷,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 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 的贷款

18、;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 差异主要在于( ) 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 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 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 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根据题意可知,面对经济危机, 胡佛政府采取了部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干预力 度过小,没能真正地解决危机,故A项正确;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是维护资 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在美国政治体制之下,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要遵 循的法律程序是相同的,故C项错误;二者关注的都是经济危机,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

19、(2018全国卷,34) 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据上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从表中可看 出,19301931年相对于19291930年,烟煤业、金属矿业、制造业的工人 周工资均出现了大幅下降,这说明美国的经济危机在不断加深,故C项正

20、确。 最低工资标准是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采取的新政措施,与题干的时间不符, 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工人 的周工资由企业负责发放,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2015全国卷,34)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 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 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 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法案

21、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 产的调节,均排除。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一、罗斯福新政和胡佛反危机政策的比较 1.反危机措施的比较 (1)共同点: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 农业;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2)不同点 项目 胡佛反危机政策 罗斯福新政 救济对象 大资产者、大农场主 “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谁来救济 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自行救济 联邦政府主持救济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项目 胡佛反危机政策 罗斯

22、福新政 救济 措施 缩小公共工程规模,单纯性救济; 局部调整工农业 以工代赈,举办并扩大公共工程 规模;全面整顿工农业 金融 改革 赤字财政,保留金本位,局部调整 金融财政 平衡预算,废除金本位,全面整顿 金融财政 政府 职能 管理体制不变,减少政府干预 改变管理体制,扩大政府干预职 能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反危机结果的比较 (1)共同点:两位总统的反危机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经济危机;都对战 后的美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不同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项目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罗斯福新政 在抑制危机的作用上 两者有着明显不同 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从 而错过了宝

23、贵机遇,但也为 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训 对于治理危机的恶果起了重 要作用,事实上罗斯福执政后 的政策调整对于取得随之而 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 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在美国现代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史上两者的 地位不同 固守自由放任主义优先的总 统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 干预经济的第一位总统 对美国两党政治的影 响也明显不同 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 福特、里根和布什共和党政 府有着重要影响 对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产生 重大影响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二、罗斯福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 1.政治体制新政 (1)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

24、“议 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 (2)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总统中心”或“总统主导”巩固下 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 过渡得以实现。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外交新政 (1)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 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2)作用: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 出售农产品的考虑。美国对拉美实行“睦邻外交”,既有防止法西斯渗入和 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地控制拉美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地、商品输出 市场和

25、投资市场的目的。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民主国家兵工厂”, 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 可达到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唯物史观经济危机的影响 “口红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首次提出的理论,是指在 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在经济不景气的 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媒体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工厂或军队,唇 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这一理论( ) A.反映美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B.表明

26、新政已使全国经济走出低谷 C.体现了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措施 D.反映民众危机中淡定从容的心态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尤其是战争期间,政府和媒体都鼓励妇女们涂抹着口红进入 工厂或军队,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可以得出,在特殊 时期政府采用特殊形式刺激经济,体现了政府鼓励消费的措施,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口红效应”与女权运动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政府鼓励消 费的措施,不能得出经济已经好转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 策和措施,不能得出民众淡定的心态,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史料实证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 (20

27、20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1936年1月,美国布朗仪器公司与苏联签订为期 3年的技术协议,协议规定布朗公司向苏联重工业部门提供测试仪器和使 用说明,并对苏联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1936年12月,美国弗兰克 基利安 公司又与苏联签订价值6万美元的橡胶生产技术协议。这说明( ) A.战时同盟关系使美苏技术合作加强 B.国家利益一致导致美苏意识形态趋同 C.美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拓展国外市场 D.苏联为完成“一五”计划而引进技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1936年美国还没有摆脱经济危机,美国公司与苏联签订技术协议,说 明当时美国为摆脱经济困境拓展国外市场,故C项正确;1936年两国并

28、未卷 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一致,排除B项;苏 联“一五”计划在1932年就完成了,排除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历史解释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935年开始,美国联邦法院先后宣判多部新政法律违宪,但在1937年后联邦 法院判决支持了国会的每一项经济立法。联邦法院态度的转变表明美国 ( ) A.制衡机制已经失灵 B.总统能够左右立法 C.新政成为社会共识 D.逐步走出经济危机 答案 C 解析 1935年美国联邦法院宣布新政法律违宪,但是在1937年支持了国会 的经济立法,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的新政成为社会共识,故C项正确;联 邦法院的做法体现了制衡作

29、用有效,故A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不 能左右立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排除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命题点二命题点二 苏俄苏俄( (联联) )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1.(2020山东卷,13)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 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 播种机(%) 拖拉机牵 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

30、8.3 20.0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932年苏联的 农业春播方式与1928年相比,马拉播种机和拖拉机牵引播种机的播种方式 占比上升,后者上升速度尤其明显,而手播方式虽然在下降,但是占比仍然 较高,这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较为薄弱,故C项正确;1924年列宁逝世后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工业与农业的比例结构, 不能得出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结论,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19281932年苏联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化发展迅速,故D项错 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2016全

31、国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 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 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 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 发生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A项错误;1928年, 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所以苏联 “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

32、人的关注”,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完成,而此时美 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苏联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 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条件,但没有促进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误;美国实行的是资本 主义私有制,它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在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

3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 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不同点 项目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它应完成 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 大危害 性质和 前提条件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根本目的 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巩固工农联盟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 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方式 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 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34、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侧重点 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作用 使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 国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本主义 制度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历史解释新经济政策的特征 列宁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直 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如果我 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 危险。”材料中“退却”的实质是(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C.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35、 D.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21年”和“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直接的办 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可知,这一时期苏 俄准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向社会主义过渡,B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并未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排除C项;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 市场,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唯物史观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2020广东二模)马雷舍夫在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统计了苏联工业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36、的变动状况,1928年占比54.5%,1932年占比 70.7%,1937年占比77.4%。这种变动表明( ) A.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B.苏联经济政策急需调整 C.苏联避免了经济危机影响 D.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减少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B 解析 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占绝对优势,并且比重还不断 增长,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苏联经济政策急需调整,故选B项; 材料反映苏联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并非反映斯大林模式的成就,排除 A项;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业资本投入,排除 D项。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命题点三命题点三 色彩斑

37、斓的世界艺术色彩斑斓的世界艺术 连线高考连线高考 1.(2020全国卷,34)右图为西方绘画作品第一步, 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 ) A.注重内心的“自我感受” B.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 C.强调素描的准确性 D.追求画面严整和谐 第一步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根据题干中的绘画作品,可 看出其采用了抽象、夸张、变形的手法,这是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现代 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故 A项正确;强化直观印象的作用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绘 画作品运用了夸张、变形、抽象的手法,没有强调素描

38、的准确性,故C项错 误;追求画面严整和谐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2019全国卷,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 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 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题干中“达达 派”的艺术特色是试图通过反传统、反理性(如将小便器命名为“喷泉”)的 作品来表达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故D项正确。

39、 “抒发了浪漫情怀”的是浪漫主义,“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 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故A、B、C三项均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感悟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3.(2016全国卷,34)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四幅作 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的世界美术。材料中四幅图分别是新古典主 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美 术流派出现后

40、,传统的美术流派继续存在,只是占主流地位的美术流派发生 变化而已,故A项错误;新古典主义美术强调理性,而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 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批判精神,而印象画派 作品未体现批判精神,故C项错误;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反映了近代以 来世界美术流派的发展演变,故D项正确。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深化认知深化认知 现代主义流派产生的根源、表现及影响 1.根源 社会根源 垄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物质生产是以牺牲一定精神道德为前提的。 物质与精神发展的脱节使人们的思想产生矛盾 思想根源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急 剧变化,人们

41、开始从更高层次上思考人类的前途、社会问题、道德观 念等 政治根源 世界大战,后来的冷战,特别是核恐怖,无疑像定时炸弹一样悬在人们 心头,使人们感到危机重重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表现 文学领域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 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 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领域 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 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 向于极端化 音乐领域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 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42、 3.影响 (1)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2)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素养演练素养演练 1.唯物史观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 (2020广西防城港期末)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 艺分道扬镳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一时。这反映出( ) A.工业文明出现深刻的危机 B.启蒙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C.浪漫主义的理想已然破灭 D.文明冲突成为世界主流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 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

43、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 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此外两次世 界大战及经济危机给西方社会带来精神危机,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 的危机之中,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 故B项错误;“开始”说法错误,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故 C项错误;据所学知识,19世纪后半期,文明交流与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世界潮 流,故D项错误。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2.史料实证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法国作家阿尔贝 加缪的局外人形 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 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 来说是荒诞的、

44、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 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 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下列文艺作品 与局外人属于同一风格的是( ) 命题点一 命题点二 命题点三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世界对于 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作品的艺术风格 为现代主义。A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B项是现实主义美术作品,C项是印 象画派的作品,D项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故D项符合题意。 情境体验情境体验 思维升华思维升华 真题感悟真题感悟 (2016全国卷,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 府财

45、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 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 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 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 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 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 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 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

46、济贫法规定,有 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 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 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 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思维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获取解读信息 设问 学科素养 显性信息 隐性信息 第 (1) 问 共同 目的 史料 实证 “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凡年老 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 救济弱

47、势群体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 要内容”“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维护社会稳定 历史 解释 中国明清时期实施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实 施济贫制度的根本目的 维护统治,即促 进政权认同 设问 学科 素养 显性信息 隐性信息 第 (1) 问 异 同 史料 实证 “依赖于政府财政”“英国颁布济贫法” 政府主导 “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和“教养院”“贫民习艺所” 设置救济机构 “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 立法保障 “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凡年老 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

48、 或送入教养院” 因类而异 历史 解释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 中国救济制度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 “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 救济” 英国的救济对有 劳动能力的贫民 带有惩戒性质 设问 学科素养 显性信息 隐性信息 第 (2) 问 发 展 史料 实证 “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 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 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 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单纯的救济,覆盖面较窄 历史 解释 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措施 结合“福利国家”的相关知识, 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 受惠主体等方面来分析 第三步 解后答逻辑规范作答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 设置救济机构;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3讲 20世纪前期的世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