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5 讲讲 晚清时期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 图存图存 一、选择题 1.(2020 安徽合肥一模)英国近代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中国与外国冲突的记述时,多次出现“forced to”(被 迫)、“weak”(虚弱)等词。这些记述反映出( ) A.英国的教育领先于中国 B.教科书违背了历史事实 C.近代中外冲突过于频繁 D.列强炮火下中国的困境 2.(2020 山东日照二模)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 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 ) A.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
2、 B.固守“夷夏之辨”的旧传统 C.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 D.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 3.(2020 山西吕梁一模)孙中山曾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从孙中山这则评论可知( ) A.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任何价值 B.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性 C.孙中山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D.三民主义的提出有其合理性 4.(2020 山东青岛二模)19世纪后期,中国有人评价明治维新时指出:“崇尚西学,效用西法有益之举,毅 然而改者极多。故能强本弱干,雄视东海惜乎变朔望、易冠服诸端,未免不思之甚也。”据此判断, 他会( ) A.反对学习西方 B.认同“中体西用” C.宣扬民主科
3、学 D.主张变法维新 5.(2020 河北唐山二模)洋务运动期间,盛宣怀以官员的身份积极争取官方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他又以 商人的眼光和经营手段管理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这反映了(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艰难 B.官督商办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中体西用”思想已经发生了新变化 6.(2020 安徽黄山二模)随着洋务企业的发展,周围农业区的务农人口被吸引到大都市中成为产业工人 或劳工,促使了这些城市的规模飞速膨胀,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工人阶级。这一现象( ) A.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 B.加速了近代中国城市化步伐 C.促使中国自然经
4、济开始解体 D.推动社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7.(2020 山东日照一模)1860 年,总理衙门大臣奕在奏折中将俄国列为中国第一大威胁。他认为俄 国为“肘腋之患”,英、法等国为“肢体之患”。这一认识( ) A.反映出东北、西北边疆严重危机 B.对中国周边形势作了错误判断 C.表现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薄弱 D.企图联合英、法遏制俄国的侵略 8.(2020 福建厦门期末)甲午中日战争后,海军衙门要求幸存的官佐总结教训,条陈败因,下表为相关概 况。由此可见( ) 条陈者 职务 条陈内容 曾嘉祥 都司 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 饶鸣衢 守备 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
5、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 郑祖彝 千总 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A.统治集团深刻认识到战败根源 B.制度变革已经不可回避 C.学习西方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D.战败导致崇洋情绪弥漫 9.(2020 山东淄博二模)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 年所收为藩篱者,竟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 约”( )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B.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10.(2020 海
6、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1889 年 5月,清廷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 办铁路。截至 1911 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 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 9 292千米,其中自建铁路达 5 574 千米。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 ( ) 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 B.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 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D.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11.晚清人士曾评价某书“使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摇动,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查估价”。该评价针 对的是 ( ) A.林则徐四洲志 B.魏源海国图志 C.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7、D.梁启超变法通议 12.(2020 山东潍坊一模)1903 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 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蕴含着民主革命的思想 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13.(2020 山东聊城二模)1906 年清廷商部规定:凡投资现代工业 2 000 万元以上者,可以被封为一等子 爵,投资在 80万以上、30万以上、10 万以上者,分别授予三品、四品、五品衔。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 A.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B.“实业救国”蔚然成风 C.经济政策发生
8、变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14.(2020 山西太原三模)1910 年 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 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 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月,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 些现象表明( ) A.晚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B.清末新政引发群众不满 C.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 D.群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5.(2020 黑龙江哈三中四模)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 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可见促成辛亥革 命在武汉爆发的因素是 ( ) A.最早接触西方文明
9、 B.工业化基础雄厚 C.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D.清政府统治薄弱 二、非选择题 16.(2020 山东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 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1898年 4 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 自开商埠。同年 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 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 馥等于 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
10、商埠。 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 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 户已达 6 700家。1904 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 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 17.(2020 北京丰台一模)在时代巨变的潮流中,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际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嵩焘是 1875 年清政府
11、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驻英公使。他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 记入日记使西纪程,并抄寄一份给总理衙门。书中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西方。这份 2万余字 的日记在刻版刊行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谩骂,有人参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有人更 指责他是有“三大罪”的汉奸,这“三大罪”是“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见巴西国主擅 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柏金宫殿听音乐屡取阅音乐单,仿效洋人之所为”。慈禧太后 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下令毁弃使西纪程刻版,并禁止流传。 摘编自孟泽洋务先知郭嵩焘 材料二 1871年出任日本驻美国第一任大使的森有礼,在办理交涉事宜之外,访查美国“
12、立国兴学”的 途径,向美国各部长、国会议员和大学校长发出照会,列出若干问题,请他们回答,然后将复件译为日 文书籍,题目为文学兴国策。该书被送交日本政府,引起重视,在认真研究后付诸实施。 摘编自刘克敌教育的使命与 文学的使命从说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两本著作的结局。(要求:先分别评析,最后总体评析) 参考答案 第 5 讲 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D 解析 近代以来,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被迫”“虚 弱”说明中国国力疲弱,在面临西方入侵时的无力,故选 D项;“被迫”“虚弱”说明的是中国 国力疲弱,与英国教育水平无关,排除 A项;英国教科书的描述在一定程
13、度上符合近代中 国国力“虚弱”的史实,排除 B项;材料是对中国国力的描述,与中外冲突频繁无关,排除 C 项。 2.A 解析 据“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译名可知当时知识 分子仍以传统思维习惯对外来词汇进行解读,故选 A项;对“President”一词的不同译名与 “夷夏之辨”无关,排除 B项;译名有音译、意译,译名不同并不代表不认同西方近代政治 制度,排除 C 项;“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只是当时的知识分 子对“President”这一外来词汇的不同译名,并非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见解,排除 D项。 3.B 解析 由材料“不知有民权”“不知有民主”可知
14、,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 民主政权,而趋于封建化,故选 B项;由材料“知有民族”可知,孙中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打击清王朝的进步意义,排除 A项;孙中山既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意义,也看到了 其不足之处,是客观评价,排除 C 项;材料是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与三民主义的 提出无关,排除 D项。 4.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他肯定了明治维新在学习西方军事与工业技术、推进工 商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而反对和否定其改变祖宗成法、效仿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结合所 学可知,这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选 B项;他主张学习西方,排除 A项;他反对变革制度层 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排除 C、D两项
15、。 5.B 解析 盛宣怀借助官员的身份争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以商人的经营 手段管理企业,这种官商结合的做法在当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故选 B项;盛宣怀积极投 身于洋务运动,创办的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 A项;“实业救国”思潮盛 行于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盛宣怀发展企业的做法,没有涉及“中体西 用”思想,排除 D项。 6.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推动城市工人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而衡量城市化 水平的标准之一是城市人口数量,故选 B项;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 外商企业中,排除 A项;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C 项;材
16、料无法体现社 会结构出现重大变动,排除 D项。 7.A 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给中国东北、 西北边疆带来严重危机,所以奕认为俄国是“肘腋之患”,英、法为“肢体之患”,故选 A 项;奕的认识不是错误判断,排除 B项;材料内容与海防意识薄弱无关,主要是源于现实 的边疆危机,排除 C 项;清政府并没有联合英、法遏制俄国,排除 D项。 8.B 解析 海军下级军官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经验教训,指出封建制度阻碍全面学 习西方,是战败的根本原因,故选 B项;总结教训、条陈败因的是海军下级军官,不能代表 统治集团,排除 A项;“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是以是否
17、不违背封建“朝制”为 取舍准则的,以“中体”限制“西用”,排除 C 项;“必全按西法”“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 仿”“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是说海军这种近代化军事建置就得按 近代化的“西法”去管理,不是“崇洋情绪”,排除 D项。 9.D 解析 “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即勒索巨额赔款,允许外商在华开 设工厂,因此该“新约”为马关条约,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 出为主,故选 D项;南京条约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 A项;辛丑条约使清政 府成为列强的统治工具,排除 B 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排除 C 项。 10.D 解析
18、 由材料“截至 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 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 9 292千米”可知,形成了以 北京为中心的铁路干线,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故选 D项;材料主旨是清廷主张 修建自己的铁路,与列强经济侵略无关,排除 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标志着洋 务运动的破产,排除 B 项;铁路的发展与小农经济的瓦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 项。 11.C 解析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 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地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作
19、了舆论准备,故选 C 项;林则徐的四洲志是介绍西方历史 地理方面的书籍,排除 A 项;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 B项;梁启超 在变法通议中主张中国应该进行政治变革,排除 D项。 12.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03 年”可知,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材料中教科书的这一内容主要是劝导学 生要爱国,要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体现了民族危机深重,故选 C 项;材料没有对优胜劣 汰理论的宣传,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对平等自由 的追求,排除 D项。 13.C 解析 清廷商部对投资现代工业者封爵
20、,体现的是政府政策对民族工业的扶持,可 见政府改变了传统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 C 项;政府鼓励投资反映的是传统思想的改变, 排除 A项;“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宣扬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 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排除 B项;材料描述的是政府对投资者的 态度,看不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排除 D项。 14.A 解析 材料中的这些事件都是冲击清朝统治的事件,而且发生频繁,可见清政府统 治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故选 A项;“广州新军发动起义”不属于“群众”范畴,排除 B项;“长 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的起因不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排除 C 项;“广 州
21、新军发动起义”“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均不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排除 D 项。 15.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汉阳、汉口、武昌民族工业较 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促进了辛亥革命在武汉的爆发,故选 B 项;最早接触西方文明 的是东南沿海通商口岸,排除 A项;材料反映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而非革命思想在 武汉的传播,排除 C 项;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说的是武汉近代工业的发展,与清政 府统治是否薄弱无关,排除 D项。 16.参考答案 (1)特点:中国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原因:挽回利权、抵制侵略的需要 (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清末新政的推动
22、;晚清重商思想 的影响。 (2)意义: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商贸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有 利条件;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迁。局限: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改变 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得出中国 在口岸城市拥有完整主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 取势力范围”得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结合开埠对清政府财政危机的作用得出 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结合清末新政对开埠的作用得出清末新政的推动;根据材料“欲图 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得出晚清重商思想的影响。第(
23、2)问,结合开埠 对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得出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济南开埠后,一跃成 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并结合开埠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得出推动了商贸发 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有利条件;根据材料“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这一年, 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并结合开埠对口岸城市的影响得出促进了口岸城市的近代化变 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在抵御列强侵略方面作用有限,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17.参考答案 评析:郭嵩焘撰写的使西纪程最后被清政府查禁,虽然当时中国的国门 已被打开,但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士大夫思想闭塞落后,对于国际事务知之甚少,“天朝上 国”的观念依然存在;当时中国政治
24、上依然是君主专制制度,害怕西方思想文化冲击统治 秩序,掌权者思想并不开明。使西纪程被查禁,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学习西 方的机会,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还需经历艰难的历程。 森有礼的文学兴国策在日本被研究和实施,是因为日本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 下通过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改革派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在随后进行的明治维 新过程中,提倡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文学兴国 策在日本被研究和实施,有利于日本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理解,对于明治维新的深入进 行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西纪程和文学兴国策都是在本国遭受列强侵略、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下 撰写的。两本书都主张学习西方,但结局不同。因为当时两国的国情存在很大差别,两本 书的命运也预示着中日两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会有不同的结局。 解析 评析两本著作的结局,可结合近代中国和日本的社会环境,先分别分析两本著作出 现不同结局的原因,再评价两本著作各自带来的影响,最后再把两本著作的不同结局进行 比较,从两本著作发表的背景、不同结局的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做综合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