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三 部 分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 2021 内 容 索 引 考点必备梳理 核心素养提升 考点必备梳理考点必备梳理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三课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维护秩序 1.社会秩序的含义及组成。 (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常见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 等。 2.社会秩序有何重要性?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这样可以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 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
2、环境。有序、 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课标链接 为什么要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1)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条件,是尊重他人 合法权益的前提。 (2)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 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社会规则的含义及种类。 (1)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 基础上形成的。 (2)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 知识整合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道德 是约
3、定俗成的,是自然形成的 纪律 是由某个单位制定的 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1)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 基础上形成的。 (2)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3)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5.违反社会规则应受到怎样的处罚?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 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6.社会规则靠什么发挥作用? (1)社会规则不会自动起作用,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2)人人都要以遵守社会规则为荣,违反社会规则为耻。 易混易错 有了
4、社会规则,就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规则不会自动起作用,需要人们自觉遵守。如果社会成员能以遵守规 则为荣,规则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人们不以违反规则为耻, 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遵守规则 1.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 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 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 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
5、会有序运行。 易混易错 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我们的自由要在法律和其他社会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一范围,我 们就会受到谴责,甚至受到处罚。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如何做到自觉遵守社会规则?2020年第17题(4)涉及 (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 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知识拓展 自律与他律 自律就是严于律己,不断自我反省,克服已经发现的不良行为,做到自觉遵 守规则。他律就是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为什么说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1)
6、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 (2)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 (3)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活的变化,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 4.如何维护和改进规则? (1)我们要坚定维护规则。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另一方面 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2)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积极参与规则的 改进和完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寻求共识,积极为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 策,使之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知识拓展 劝导他人遵守规则的技巧 有“礼” 先称呼对方
7、,语言文明,态度和善 有“理” 晓之以理,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 有“节” 注意适可而止,劝导无效时,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四课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社会生活讲道德 一、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 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2)受到他人尊重能使人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 成就感等。 2.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作用。) (1)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2)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
8、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怎样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2)平等对待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 (4)学会欣赏他人。 知识拓展 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 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在 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4.怎样认识人的差异? (1)人与人之间有差异,认识这种差异是我们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 的现实基础。 (2)自己的某些优势,不是自傲的资本;自己的某些劣势,不是自卑的理由。 (3)增强
9、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互相取长补短,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 的态度。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5.如何做到平等待人? (1)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摒除陈腐观念。对金钱、权力的庸俗崇 拜,是等级社会遗留的陈腐观念。 (2)尊重他人,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以平等、真诚、友善的 方式对待他人,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 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6.如何理解换位思考? (1)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 联系起来,站在对立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
10、得到沟 通,增进理解基础。 (2)换位思考能起到理解宽容的效果。 (3)换位思考能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所以能够体谅别人的处境,理解别 人。 (4)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有利于化干戈为玉帛,化对立为合作,有利 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课标链接 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或其他方式来化解矛 盾? (1)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 (2)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3)主动沟通,相互理解。 (4)与人为善,心怀善意等。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以礼待人 1.礼的含义与表现。 (1)含义: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正、与人
11、为善等良好品质。 (2)主要表现: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 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2)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 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 (3)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2020年第5题涉及) (1)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2)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需要在社
12、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4)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创建文明有礼 的社会风尚。 知识拓展 参加社交活动应注意的礼仪 容貌整洁,服装整洁、美观、大方,举止规范等。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课标链接 文明交往有哪些社会价值? (1)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2)树立民族自信心。 (3)展示良好的民族、国家形象。 (4)提升民族、国家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三、诚实守信 1.怎样认识诚实守信?(2020年第5题涉及)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 德规范和品质,也是中
13、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2.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有哪些?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2)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为什么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1)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2)诚实展示一个人美好的品质。 (3)诚实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4)诚信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4.怎样践行诚信? (1)树立诚信意识。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 人。 (2)运用诚信智慧。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 理原则和法律
14、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 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课标链接 【关于“诚信”问题的讨论】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诚信现象? 欠债不还;拾到他人财物拒不归还;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等。 2.这些不诚信行为有哪些危害? (1)给他人利益造成损失。 (2)失信于人,影响自己的信用记录,很难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3)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引发信任危机,产生道德滑坡等。 第三课 第四课
15、 第五课 3.诚实与隐私不能共存,讲诚实就没有隐私,保护隐私就做不到诚实。对此谈谈 你的认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时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当尊重 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 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4.构建诚信社会的做法。 (1)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惩不讲诚信的行为;加强制度 建设,推进个人诚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 制;加强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诚信意识和法治观念。 (2)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利用媒体对不诚信现象进行曝光, 树立诚信
16、榜样,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3)企业:以诚信为本,依法诚信经营等。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知识拓展 现实生活中诚信的复杂性有何表现? (1)善意的谎言是诚信的。 (2)侵犯他人隐私的“诚信”不是真正的诚信。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第五课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1.为什么说法不可违法? (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类型有哪些? (1)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
17、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 事违法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相关链接近年来,高铁霸座,抢夺方向盘,酒驾、醉驾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 行为时有发生,给他人、社会甚至自身带来一定的危害,也引起全社会的广 泛关注。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 行为为什么是违法行为? (1)这些行为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2)这些行为触犯了国家法律。 (3)这些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当身边发生了这些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做? (1)敢于并且善于同这些行为作斗争。 (2)积极寻求帮助。 (3)
18、配合公安机关有效打击这些违法行为。 如何有效打击这些违法行为? (1)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公民要敢于同这种行为作斗争。 (3)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4)作为当事人要提高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依法自律,做知法守法护法的 公民。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怎样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知识整合 违法行为 违法 情节 社会危 害性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行政违 法行为
19、轻微 较小 行政管理法律 法规(如治安管 理处罚法) 行政制裁(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 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 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行政拘留等) 民事违 法行为 轻微 较小 民事法律法规 民事责任(停止侵害、返还财产、赔 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犯 罪 刑事违 法行为 恶劣 严重 刑法 刑事处罚=刑罚(5个主刑:管制、拘役、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4个附 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 产、驱逐出境)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4.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提高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 (2)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3
20、)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自律。 (4)敢于并且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5.不良心理和行为为什么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般有一个过程,一开始沾染不良习气,如不加 以改正,有可能形成不良行为,如再不加以改正就有可能变成严重不良行为, 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6.未成年人沾染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有哪些 危害?(2020年第4题涉及) (1)对个人: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业,甚至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 (2)对家庭: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影响家庭和睦等。 (3)对社会:危害他人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 7.社会生活中怎样做
21、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法规。 (3)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 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二、预防犯罪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内容: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 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22、(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和应受刑 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 (3)法律后果: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 是刑罚。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 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 容。 (2)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易错易混 刑法 刑法是一部法律,是规定刑罚和犯罪的法律的总称 刑罚 刑罚是一种对犯罪分子的惩罚,是依照法律进行的强制制裁方法
23、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4.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什么? (1)未成年人自身缺乏是非观念,道德观点和法律观念尚不健全。 (2)家庭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 (3)社会环境中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等。 5.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违法犯罪? (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知识拓展 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 年龄规定 是
24、否负刑事责任 备 注 已满16周岁 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 不满16周岁 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 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已满14周岁 不满18周岁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不满16周岁 不负刑事责任 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 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6.近些年来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让受欺凌人深受其害。面对校园欺凌,青 少年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2)积极寻求帮助,不要以暴制暴。 (3)向公安机关举报。 (4)增强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依法自律等。 第三课 第四课
25、第五课 三、善用法律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依法求助? (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法律与人打交道。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 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4)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 活动。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 益的最后屏障。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2.认识诉讼(2020年第15题涉及) 诉 讼 含义 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 活动 作用 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
26、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 最后屏障 类型 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 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 司法诉讼程序解决争议案件的活动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 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 活动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3.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犯罪? (1)要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这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 责任。 (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 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
27、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 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五课 4.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我们应做到哪些?(2017年第15题情境二、2016年 第9题涉及、2020年第15题涉及) (1)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用同侵权 行为作斗争。 (2)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 (3)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既要勇敢又要机智,要尽力保护自己,减少不必 要的伤亡。 (4)面对歹徒行凶时,要
28、先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 拨打110报警电话等。 核心素养提升核心素养提升 考法一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 例例1(2017 安徽中考)下列情境中,不符合基本交往礼仪的是( ) A.与人交谈时:态度谦和,认真聆听 B.接听电话时:不随意挂断对方的电话 C.家中来客时:漫不经心,不予理睬 D.与少数民族交往时:尊重其礼仪习俗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交往礼仪。与人交谈时,态度谦和,认真聆听;接听电话时,不 随意挂断对方电话;与少数民族交往时,尊重其礼仪习俗。这些做法都是符 合文明交往礼仪的,A、B、D三项不选。C项说法错误,家中来客时,应自然
29、大方、热情接待,而不应漫不经心、不予理睬。此题是逆向选择题,故选C 项。 考法二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 例例2(2017 安徽中考)2016年7月18日,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印发青年信 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当代青年落实这一规划应做到( ) 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信用水平 大事诚信,小 节不拘 敢于承认错误,坚持诚信原则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诚实守信的做法。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印发的青年信 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要求青少年应树立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的道 德素质;对人守信,对事负责;从生活中的小事
30、做起,做诚实的人;犯错时敢于 承认错误,坚持诚信原则;敢于同不诚信的行为作斗争等。符合题意。 说法错误,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讲究诚信。此题选B项。 考法三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与宽容,尊重、帮助他人,与人为善。 例例3(2016 安徽中考)歌曲六尺巷唱道:“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 中间走/礼让站两旁”下列与该歌词主旨一致的是( ) 礼之用,和为贵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苟日新,日日新 海纳百 川,有容乃大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交往的品德。歌曲六尺巷的歌词体现了和谐的共同生 活需要互相尊重、理解和宽容。体现了礼的实际运用,认为和谐是最重 要的;是说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
31、修养的重要作用;是从动态的角度来 强调不断革新;是讲宽容的作用。由此可见,符合题意。 考法四未成年人沾染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 例例4(2020 安徽中考)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有“旷课、 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规定未成年人“参与赌博,屡教不改”等属于严重不 良行为。未成年人沾染上这些行为( ) 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 给家庭、社会造成一定危害 容易走向 违法犯罪道路 会触犯刑法,受到刑罚处罚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论是不良行为,还 是严重不良行为,都具有危害性,都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都会给家庭、 社会造成一定危害,有不
32、良行为若不及时改正,容易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正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不属于犯罪行为,没有触犯刑法,不会 受到刑罚处罚,错误。故选A项。 考法五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 能力。 例例5(2017 安徽中考)情境 放学后,涛涛和昊昊去做问卷调查。刚出校门, 就遇到几个身高马大的高年级同学向昊昊要零花钱,还不时对他进行殴打。 (1)此时,涛涛的正确做法是 (2)涛涛这样做的理由在于 答案 (1)报警或报告老师。 (2)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全体公民的责任;或我们是未成年人,各方面 都不成熟,要见义智为等。 解析 本题考查自我保护、敢于并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昊昊
33、同学遭到 了高年级同学殴打,这属于校园欺凌。我们是未成年人,要善于保护自己, 当我们遭遇校园欺凌时,要采取告诉老师或报警的行为,而不应与之发生激 烈冲突,损害自己的生命健康权。理由可以从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见义智为等方面作答。 方法链接 情境探究题之理由类 试题特点 情境探究题在安徽省中考中基本每年都会考查。近年来都是 以一则材料为一个情境,情境设置生活化,大多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 连,附有相关两个设问。情境探究题之理由类考查的知识点属于理解和运 用层次,答案开放性较强。 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时:仔细分析情境,明确情境材料所反映的主题; 回归教材,以书为本,找准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34、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回 答做法和理由时,应用学科术语,多从不同角度考虑,多给出要点,切记避免 偏离情境和口语化。 考法六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增强防范意识。 例例6(2019 安徽中考)15周岁的学生强强无心学习,频繁到网吧玩网络游戏, 经常在网吧过夜。父母和老师对其进行管教,他置之不理,为支付上网费用, 他多次对独行的小同学强行借钱、借手机,若遭到拒绝便用暴力手段迫使 对方交出钱、物,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1)从此案中,你可以看出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为预防同学们走上和强强同样的道路,请你给他们提出忠告并共勉。 答案 (1)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明辨是非,学会正确选择;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修养;杜绝不良行为,防 患于未然;依法自律,自觉守法等。 解析 本题依托生活案例考查不良行为与犯罪的关系、增强防范意识等考 点。案例中的强强上网玩游戏、网吧过夜等都是不良行为,后来因抢劫罪 被判刑,其行为属于犯罪。回答问题(1),直接答出两者关系即可。结合强 强的经历,回答问题(2)的忠告,可以从辨别是非、杜绝不良行为、依法自 律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