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镇随想古镇随想 张炜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 趣的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色灰 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 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 方水土都
2、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 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 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 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就,渐渐生出 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 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
3、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 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 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 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亼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 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 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 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 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
4、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 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 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 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 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 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岀的道道深痕,言说往 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
5、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 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 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 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 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 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 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
6、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 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 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 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 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 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虛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 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
7、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 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 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 情感深厚的描述, 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 斗和坚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时代 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 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
8、作者也因此说 “让后人阅读不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 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 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 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 独特的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 实的叙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內敛、深沉,也使结 尾韵味悠长。 3.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 4.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9、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版图柏中华版图柏 梁衡梁衡 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河 的拐弯处。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知他 身后还有更大的天下。 高寒岭,其名“高”,海拔 1426 米,为周边之最;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 31 度, 冰雪盖野。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竞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汋壑,一望无际。而岭的最 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这棵树下 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 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
10、。各民族、各诸侯国、 各地方势力纷争不断。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树 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天长日久,它竟变成了一幅版图的模样,定格在 高寒岭上。 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之后宋朝的 北部边界就在此处。但边境外还有两个外族政权正对它虎视眈眈,那就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和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宋丢城 失地损失惨重。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文章好,却很少知道他还金 戈铁马,将文章写在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大漠的黄沙中。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写他
11、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 25 公里。 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 范仲淹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 遂成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 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岳阳 楼记:
1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革派和主 战派。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阳楼。范伸 淹为之而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 如果说岳阳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是最 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 这棵柏树已经 970 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冰 卧雪,筑寨守城。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说也奇怪,我三次上高寒岭都是在 深秋,每当我登高一望,看沟壑起伏、万木萧条之时,就想起欧阳修的
13、秋声赋:“盖夫 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色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 山川寂寥。”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群山,岿然不 动。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挺立在国境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去秋来,它仍然 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着北疆,守望着历史。 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囯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河 一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成 了悬在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鸟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噶 尔丹不除,国无宁日。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
14、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 公元 1697 年,康煕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跸一宿。3 月朔风刺骨,寒气 逼人。康煕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昑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 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激励自己不灭强虏誓不罢休 的壮志。这时恰逢伊犁发生内乱,康熙乘势挥师西进,风卷残云。3 月 13 日噶尔丹败死,清 军大获全胜。这前后八年的北地征战,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 康熙于三次亲征中调查研究,后确立了以民心为长城、开放禁地、蒙汉融合等国策,经 济上繁荣了边疆,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现在,当我手抚苍松 翠柏,遥望河山时
15、,这里虽然还有残存的戍楼、烽火台,但边境线早已北移千里之外。如今, 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遍野,汉家炊 烟袅袅。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 固。” 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之外, 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柏树旁新立了个康煕的铜像,一抹夕阳给他还有 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 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 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说青史。千嶂里,烽火台下翠柏绿。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
16、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交代高寒岭分切长城內外,位于黄河拐弯之处,叹惜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在定格汉 与西夏、蒙古民族分界点的时空坐标,视野宏阔,目光深邃。 B.本文通过古柏树冠的中国地图之形, 意在激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之心, 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更加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 C.北部边界寥廓,外族政权虎视眈眈,范仲淹临危受命,经过三年,稳固了边境。渔家傲 描写了他带兵戍边,抗击西夏的战争生活,可见宋军力量坚固。 D.康熙三次北地亲征,平定了叛乱,以战争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确立民心长城、开放禁地和蒙 汉融合等经济、文化的国策,以安抚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17、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树喻人,用“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俯瞰群山,岿然不动”将其人格化,细腻传 神地刻画出千年古柏饱经风雨沧桑仍然屹立不屈的中华民族之魂。 B.文章在描写千年古柏时,观察的角度多有变化,既有远景也有近景,还有特写镜头,最后赋 予它时空地标的意义,不断地丰富和升华了中华版图柏的形象。 C.结尾引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诗句,赞叹当年古战场今天的巨大变化,“翠柏绿”预示了中 华文明绵延千年、历久弥新的美好未来,含蓄隽永,富有诗意。 D.文章文笔简洁流畅,生动感人,句式参差错落,似俗而雅,意蕴深厚,在叙事、描写中饱含 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人
18、感受到千年古柏浓郁的人文气。 3.文章记述宋、清两朝高寒岭一带民族纷争的历史,为什么要插叙岳阳楼记相关资料?请 简要分析。 4.对于古柏,梁衡有着独特的文化生态视角。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通过古柏来展现千年中华 文明的大气象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金塔金塔的胡的胡杨杨 蒋应红蒋应红 地处西北金塔县的胡杨林,已经成为国家级景区,一任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自由地走、 尽情地看。 一叶知秋,深秋的胡杨林层林尽染沐浴着秋日的暖阳,漫步其间,踩着软软的細沙,你 可以随心所欲地走、天马行空地想,也可以且歌且舞且开怀,无拘无束无挂碍。感受那一片 片金黄的树叶优雅地在风中蹁跹,然后落到你的身上,旋即又
19、翻转着扑向大地。细风摇曳着 胡杨林,佥黄的树叶纷纷扬扬,漫天的“花雨”缤纷炫目,给大地铺上金色的地毯。落叶的 沙沙声与流沙的飒飒声交汇,这片林子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庆祝秋天的来临。 万木萧萧,黄叶飘飘,这或许是胡杨对节气的期许、对大地的礼赞、对生命的致敬。正 是由于这份执着、热情、感怀,我宁可相信草木是有情的。 风动,树动,还是心动? 沙黄,叶黄,还是梦黄? 有人说,额济纳的胡杨林是大家闽秀,金塔的胡杨林是小家碧玉。在林子深处,有一泓 充满诗意的浅水叫金波湖,它是大地的眼晴,宁静、纯沽,环湖岸上生长的芦苇是睫毛一样 的镶边。在玻璃似的湖面上映着湛蓝湛蓝的夭空,浮动着沽白的云团,四周的胡杨
20、也将布满 沧桑的身躯轻轻地躺在上面。湖面皱起圈圈涟漪,那是相亲相近的水鸟在嬉戏,它们才是胡 杨林真正的主人。轻灵的羽翼飞渡天光,在湖影中滑翔。 人在画中走,金塔的胡杨林因这泓水而灵秀。这份淡妆的妩媚让人心醉神迷。 徜徉在金塔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所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 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树干早已枯黑,虬枝缠绕,因为风吹日晒而皴裂的口子遍布全 身。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 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 怀有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是的,莽莽黄沙可以毁灭一座
21、楼兰古城,但却不能摧 垮一个倔强的生命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胡杨也被世人誉 为“沙漠中的英雄树”“最美丽的树”。 据说,胡杨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6000 多万年前就生存在地球上。在漫长的历史进 程中,它们从海边出发,拥拥挤挤,浩浩荡荡,穿山越岭,跨河渡江,逶迤前行,足迹遍布 西亚、中国西部。在新疆库车、甘肃敦煌等地,人们都曾发现胡杨木化石。这些死亡之海中 的生命之魂,在东进的征途中没有停歇前进的步伐,向东、向东,一路向东,哪怕干渴而死, 也要直挺挺地站在天地间充当沙漠行人的导航灯塔。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广袤的戈壁滩上,
22、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村庄和胡杨往往相伴而生,相依而存。居住在河西走廊 上的老人们都有这样的记忆:那时候人们乱砍滥伐,胡杨大片大片减少,人们饱受风沙之罪, 尤其是冬春季节,刮上一夜风,早晨起来,大门就被半人高的黄沙堵死了。 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耐干早,耐盐碱,抗风沙,每一棵正在生长或者已经死去的胡杨都无愧于“沙漠的脊梁” 的称号。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我看见雌雄异株的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 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
23、在通往西部的 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 岑参、王之涣、陶翰他们怀着朝圣般的虔诫,像随军记者,哪怕筚路蓝缕,因难重重, 冒着付岀生命的代价,也要用苍秀之笔,去描绘塞外边关的苍凉、雄奇、悲壮、瑰丽,在疾 风、斗石、黄沙、飞雪、孤城的意象中,丰富了诗歌表现的空间,他们发自内心的慷慨悲壮 也会永远在文学的长河中激荡。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它们是生物学上的植物化石,也是活的兵马俑,一排排矗立在风头 沙浪中的胡杨,俨然严阵以待的卫士,凝视它们,仰望它们,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字间透 着刚强、勇敢、坚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
24、们平 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图像。这图像印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塔的胡杨林不畏生存环境的恶劣,多少年来冒狂风,迎黄沙,顶天立地,彰显英雄本色, 获得极高赞誊。 B.文章由游览金塔的胡杨林为情感触发点去礼赞胡杨赞美历史上那些平乱西域保家卫国的英 雄,主旨深刻。 C.文章用大量笔墨描写中国古代众多文人士子的西部梦, 表现塞外边关的独特魅力, 饱含热情 地讴歌
25、胡杨精神。 D.村庄与胡杨相伴而生,相依而存,文章重在通过阐述村庄与胡杨间的关系,表达作者对人类 生存环境的思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介绍了本文描写的对象, “一任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自由地走尽情地看”一句奠定了文 章的抒情基调。 B.本文综合运用描写、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从外在到精神极力赞美胡杨,情感抒发得 淋漓尽致。 C.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如文中画横线句运用拟人手法, 形象描绘了两棵胡杨彼此相依守 护家园的生动情态。 D.文章将胡杨的形象与将军的群像对比映衬, 使胡杨的形象更加高大威武, 更加深了作者对胡 杨由衷的敬意。 3.请简要赏
26、析本文第六段的艺术特色。 4.作者说“我敬畏每一株胡杨”,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 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 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 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
27、,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那个老太太像抱小 孩子一样,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 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斜着 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 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我们都笑了,这个又高又壮的老太太我们都认识,她常去我们家小店买东西。是这附近 唯一的维族。“怎么了?这是”她乐呵呵地:“它找妈妈嘛,看它哭呢!” 回过头来,天色已很暗了,依稀可见老人家的粉红色碎花长裙在深深草丛中晃动。而她 绿色的头巾已完全成
28、为黑色。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是橡胶奶嘴。冬羔不像春羔易成活,很大程度上得 靠人工喂养,人们买奶嘴是喂小羊羔吃奶。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 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 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额头上还会有 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 串门子,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似的),一身温柔干净的处子 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
29、、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 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 “是 谁?”却又不答。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 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快快 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熟门熟路走进厨房,把 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 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 有时候,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就抱回家养一养,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 来要回去。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 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
30、和玉米。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 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就撕心裂肺地惨叫, 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 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 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里 再添两把苞谷豆儿。“等着瞧,总有一天我非吃了你不可!”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常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 着大大小小
31、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 上,怀揣初生的羊羔。母羊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 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 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
32、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 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 独”而存在。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的我所能感觉 到的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 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 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B.文中描绘的两位老人以及“我”的母
33、亲,都表现出对小羊的呵护和喜爱,都不仅仅是把小羊 当做牲畜来看待。 C.我妈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是指责小羊太贪吃,可又舍不得饿着它,只好往它的 小食盆里添苞谷豆儿。 D.文章结尾处,表现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十分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并且不希望 这种生活方式被改变。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讲述第一位老人的故事时,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好奇。 B.写我们家养过一只羊时,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 C.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一起一止,贯穿全文,深化主题。 D.作者对第二位老人
34、怀抱小羊形象的描写,看似冷静,实则对比强烈,充满艺术张力。 3.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你如何理解?结合文本 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B; 2.D; 3.用词别致:示例 1:如“品咂山中岁月”中的“品咂”,用于“山中 岁月”,使得与滋味不想干的岁月有了味道。示例 2:如“让后人阅读不尽”中的“阅读”, 用于“水痕”,使得水痕有了内容,如同文字。 语言典雅示例 1:如“首尾不断乃声声帆影远”,化用前人诗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示 例 2:如“无酱不欢用于佳肴”,句式整齐,有文
35、言色彩,凝练厚重。 4.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通过写酿 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 史。借品尝老酒,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 解析:1.“表现出农耕时代的古人悠闲和超然”错。 2.“以此凸显古镇人的内敛、深沉”错。 2.答案:1.C; 2.C; 3.插叙岳阳楼记的相关资料,意在暗示庆历新政与宋夏边境纷争的 关联,补充社会政治背景,暗示庆历改革派忧国忧民的情怀在康煕朝的历史传承,串联起 宋、凊两朝民族纷争的历史,使文章视野开阔,目光深邃。 4.将古柏生态关联中国版图。千年古柏与冰雪抗争,天然而成,
36、树冠神似中华版图,暗示中 华民族生生不息,保持了领土的完整。视古柏为历史的记录者。千年中华版图桕屹立国境, 守望北疆,守望历史,见证了千百年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誓灭强虏的英雄历史。挖掘古树 的人文内涵。中华版图柏由范、欧亲手栽植的传说,注入了民心为本、勇于担当的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并展现出新的时代气象。 解析:1.“可见宋军力量坚固”错,此处应为“薄弱”。 2.“结尾引用范仲淹渔家傲的诗句”错,应为“化用” 3.答案:1.D; 2.B; 3.”额济纳的胡杨林是大家闺秀,金塔的胡杨林是小家碧玉运用 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两地胡杨林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金塔
37、胡杨林里的 金波湖让胡杨林变得灵秀,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团滑翔的水鸟等意象充满诗情画意,给读 者以直观的景观体验。”躺在上面”“在嬉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生动地展现了胡杨、 水鸟与金波湖的和谐、亲密。 4.胡杨有情。万木萧萧之时,胡杨总是把金黄的树叶撒向大地,用执着、热情和感怀来庆祝 秋天的来临。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根植大地深处,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纵然倒 下,也是千年不朽。胡杨有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从海边出发,在东进的征途中没有停歇 前进的步伐,一路向东,哪怕干渴而死,也要充当沙漠行人的导航灯塔。胡杨是扎根边陲 的卫士。一排排矗立在风头沙浪中,守护着村庄,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解析:1
38、.”文章重在通过闸述村庄与胡杨间的关系,表达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表述错 误,文章的主旨是礼赞胡杨,而不是表达作者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 2.本文主要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也有少量的叙述,唯独没有运用说明这一表 达方式。 4.答案:1.C; 2.B;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 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 4.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游牧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家 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被爱被呵护。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命被尊重。小羊被 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
39、托着生命的希望。 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 项,“是指责小 羊太贪吃”错。原文是“它被圈在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 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买 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 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可见妈妈怪小羊故意在顾客面 前做出受委屈的样子,让顾客以为我们虐待它了。故选 C。 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B 项,“旨在表现小羊聪明狡猾又可爱”错。 写了我妈把小羊当孩子看
40、,和小羊“斗智斗勇”的温馨场景,旨在表现以我妈为代表的牧区 人们珍爱生命、淳朴善良的美德。故选 B。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开头的环境描写是“太阳完全沉下群山, 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 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段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和地点;其次,“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森林密布”“河水清澈, 宽阔”“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从视觉以及 “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的触觉等角度,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
41、, 为故事发生创设了静谧温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毕竟会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性格,因此 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深化作品主题。 4.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鉴赏作品主题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要抓住关键词,比如本 题要解释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的原因。结合原文最后 一段 “我一直在想, 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有着更为丰富、 喜悦的生命内容”,可概括出“牧区小羊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结合“至少我 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说明游牧 地区的小羊不被视为牲畜,而被视为精神慰藉,再结合前文“老人抱着小羊羔”“人们精心 喂养冬羔”“妈妈把小羊羔等孩子喂养”“女孩儿把小羊羔当宠物”等描写可知,这里的人 们把羊羔当做家庭成员,像孩子一样被陪伴依赖,小羊羔被爱被呵护;小羊被视为平等的生 命被尊重;再结合“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 弱,犹是初生。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 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可见小羊被人们看作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命的希望。因此作 者说“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