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炭河炭河(节选节选) 韩振远韩振远 铁锁觉得才睡了一会儿就被摇醒了,迷迷糊糊的,还想在炕上再赖一会儿,马上又感 到不对。平常,喊他起床的是妈,等到他洗完脸,走出家门时,爹要么下河还没回来,要 么打着很响的呼噜还没睡醒。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铁锁记 得,昨晚睡觉时,爹明明还不在家,没想到这么快就回来了,而且声音急迫,像出了什么 大事。他坐起来,揉揉眼,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有点儿疼, 他便彻底醒了,眯眼坐起来。爹说:快穿衣裳,跟臭蛋请假。 铁锁嘟囔:请什么假? 爹
2、说:涨河了,捞炭。 爹说这话时,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铁锁以前听爹说过捞炭,也跟着兴奋起来, 一蹬腿穿上短裤,跳下炕要洗脸。爹说:洗屁脸,一会儿下了河有你洗的。快去,跟你师 傅请假。 月色水一样在巷里流淌,微微有点风,真凉快,也不知几点了。铁锁出了门。爹光着 膀子,和铁锁一样只穿条齐膝短裤,拉辆平车,也出了门。爷俩没走几步,巷里到处响起 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接着渐次响起吱呀呀的开门声,一个个晃动的人影全都急匆匆往河 边赶。师傅家在村口,去河边正好路过。铁锁紧跑几步,把爹落在后面,啪啪拍师傅家的 破门,没等拍开,爹拉着平车过来了,喊:拍门环!铁锁就把手高高举起,使劲拍,清脆的 门环撞击声在月色
3、中响起来,飘落到巷两头。里面终于有了响动,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 带着睡意,还带着几分嘶哑,全然没有了上课时的威严与洪亮。谁呀?铁锁怯怯说:师傅, 是我。门吱一声开了,师傅光光的肚皮从门缝里闪出来,带着一股酸臭汗味。 师傅问:是铁锁,什么事,把门敲得山响? 铁锁懦懦的,觉得为这事好像不应该请假,像上课时回答不了提问一样:师傅,我请 假。 师傅问:出了什么大事,等不到天明吗,才四点多。 铁锁说:我爹让请假。 师傅急了,问:这娃,到底什么事? 铁锁说:涨河了,爹让我跟着下河。 铁锁说完,师傅一愣神,眼睛发亮,问:涨什么河,炭河吗? 铁锁说:爹让我下河捞炭。 师傅说:铁锁,你要上学,不能去。 2 爹还
4、没走,站在黑暗处,接着铁锁的话,瓮声瓮气:臭蛋,涨炭河了,水大得很,满 河都漂着炭块子。碰得船帮子咚咚响,我跑了几十年船,还没见过这阵势,这是老河给咱 带财哩,能不捞吗? 师傅又一愣神,说:你刚锚船上岸吗,这回还是去潼关?爹说:这一趟可费劲了,刚出 了禹门口,船就在干滩上搁了三天,过了蒲州,又搁了三天,干等着涨水,蚊子能把人咬 死。 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来,看见涨了炭河,还没喘口气,马上又下河捞炭,十 几天没好好睡觉,也不知爹累不累。 师傅好像又愣了神,说:你是要铁锁跟你去吗? 爹说:半大小子,能帮上忙了。 师傅说:铁锁不能去。 爹说:臭蛋,听我的,让铁锁去,几年才能涨一回炭河。 爹已经
5、拉着平车朝河那边走了,铁锁望了师傅一眼,跑过去跟上,没走几步,就听见 脚步声响,又有人急着朝河边赶。 臭蛋是师傅小名,村里老年人都这么叫。铁镇从不把臭蛋叫臭蛋。什么时候都叫师傅, 他知道这么叫也不对,正规的叫法应该是老师,可是,爹和长辈们都这么叫,铁镇党得这 么叫也没什么不好,就跟着这么叫了。 村小学共十三个学生,臭蛋给他们上课第一天,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三个字:刘满 强。说:这是我的名字,我叫刘满强,你们都熟悉,原先是种地的,你们陈老师调走了, 一时来不了新老师,支书说了,让我先凑合几天,要不把你们课误了。听爹说,臭蛋是老 高中生,肚里墨水不少。 臭蛋说他凑合几天,结果却一直这么教着,黄河沿
6、子苦,老师都不愿意上这地方来。 铁锁总觉得臭蛋不像个老师,没脾气,管不住学生,和村里别的汉子没什么区别。星期天, 或者放了暑假、寒假,一样去地里干活。臭蛋做庄稼活经常叫老婆骂得头也不敢抬。 铁锁想着师傅,不觉得和爹拉开了距离,一朵云彩掩住月亮,爹的光脊梁隐在了黑暗 中,只听得空平车在土路上颠得砰砰响。下了坡,路旁是一条通到黄河的沟,另一旁是土 崖,月光把崖上面那棵老柿树照出了阴影,像个人踮起了脚尖朝河那边望。听妈说,这叫 官崖。下河的男人出去时间长了,女人都会攀到官崖顶朝河里望,男人一天不回来,女人 就一天也不间断地上到崖顶望,有的女人流着眼泪,一站就是一天。昨天,铁锁还看见妈 心急火燎地攀上
7、去过,铁锁望着站在崖顶的妈,感觉妈也变成了那棵弯曲的老柿树,朝河 里倾斜。现在,爹总算回来了,却没在家里待上一会儿,又心急火燎地下河。爹是被河里 的炭催得,什么都不顾了。 (有删改) 3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爹朝他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表现出“爹”作为船工,壮实有力,也反映出“爹” 对铁锁稍显粗暴。 B.“巷里到处响起狗吠声,叫得人心慌”,暗示村里人听到涨河消息后兴奋急切的心情, 都准备赶往河边捞炭。 C.“爹”面对涨河,一再要求铁锁向臭蛋“师傅”请假,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而“师傅” 反对铁锁去河中捞炭,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 D.“你们陈老师调走了
8、,一时来不了新老师”“黄河沿子苦”等句可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对铁锁被爹叫醒的情节来设置悬念,并与后文“铁锁这才明白爹是刚从河里上 来”相照应,使情节完整。 B.小说插叙了有关“师傅”的两段文字,介绍“臭蛋”成为铁锁“师傅”的来由,表现出 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小说语言朴实自然,适合表现乡村主题。“兴奋得像一匹昂扬的叫驴”等描写生活气息 浓郁,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D.小说标题“炭河”既是小说的特定环境,也是事件的起因。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展 示出一幅乡村生活画面。 3.小说三次写到师傅臭蛋“愣神”
9、,在人物塑造上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论说,这篇小说很有美感,请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情感三方面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包氏父子包氏父子 张天翼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地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 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 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做一回事似地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
10、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4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 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 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 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 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
11、过年过节什么的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 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 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 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 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
12、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一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 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 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 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
13、费外, 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地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 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 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5 突然磅!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 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膘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
14、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 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 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对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
15、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 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 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 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 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 了强烈的讽刺
16、效果。 D.作者善于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 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 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暮鼓 铁凝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 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 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 女人敢于
17、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 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 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 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 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 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 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 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18、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 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 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 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 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 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
19、他手里接过铁锨,又 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 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 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 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 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 7 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
20、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 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 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 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 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 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 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
21、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 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 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 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 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呜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 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22、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 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 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 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她是个害怕老去的女人,这一点从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以及“保持整体的青春 感”的心理可见。 B.小说中的“她”初见老人时,印象并不好,心里有点抱怨,同时也有些好奇,“他为什 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 C.作者专门给工地送饭的“三马子”加了引号,除特定称谓外,也增加了小说的生活气息 和
23、地域特色。 D.鼓声“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意味着同是暮年的“她”从农民工母亲身上得到了 警醒,要不抱怨、不消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始终以第三人称“她”的视角行文,客观描述“她”的所见所感,推进情节发展, 8 真实客观。 B.小说语言凝练,一句“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就交代了人物身份和境遇。 C.小说善用比喻塑造人物,“木刻一般”的脸,“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般的 咳痰,形象地写出我对老人的厌恶。 D.小说标题“暮鼓”既指暮色中的鼓声,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又象征着打工母亲,人 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
24、3.铁凝说:“女人真正成熟的境界是在穿越了悲伤,内心的不平静,诸多的麻烦之后, 仍然能升起一种对生活保持明朗的心境和善意,而且能具有母性的胸怀。”请结合打工母 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有人说,铁凝小说具有嗜好设置“偶然”性逆转的叙事特点。请赏析本文设置的“偶然” 性逆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瑞雪瑞雪 曾宪涛曾宪涛 年三十儿下午,回母亲那里过年。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阴晦了,车开到半路,便下起 雪来。那雪是飘洒下来的,很细,像盐末,漫天弥漫。 车开进小区,一拐,迎面遇到一个骑小三轮车的老妇,头戴灰旧的毛线帽,腰扎蓝色 发白的围裙。她看见我的车,急忙往路边拐。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探
25、出头叫了声,李大。 我们这儿叫大娘都叫大,李大是我家老邻居了。 李大住一楼,无论冬夏她从不待在屋里。单元门口才是她的活动场所。路边摆满了她 家的锅碗瓢盆,支一个炉子,做饭吃饭全在外面,烧的是捡来的劈柴,墙边堆得满满的, 还有几个小板凳,一个别人家丢弃的旧沙发,一把破藤椅,闲来无事的邻居们都爱聚在这 里闲聊。单元门外被李大搞得脏乱差,有人受不了,找社区居委会,在市里卫生检查的时 候,居委会就找人把那些破烂拉走了。不过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李大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没有工作,后来在丈夫矿上干家属工转正,退休工资也 有两千,丈夫三千多,老两口生活还是可以的,却叫儿女给拖累了。 李大两儿两女,按一般
26、人说来,真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可李大小儿子和小女儿都 是两口子双双下岗,丈夫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了他们。大儿子已经退休了,有自己的工资, 可是离了婚;儿子虽跟着他,但基本上是李大给养着,他只负责自己的吃喝享乐。李大的 孙子也结了婚,还有了儿子,但小两口都没工作,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离婚那天,孩 子放学后去谁那儿谁都不要,可怜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路边凉风里呜呜地哭。有邻居见 了告诉李大,李大赶紧过去把重孙儿领回了家。唯有大女儿让李大省心,在外地,但也只 能顾上自己。 9 李大的丈夫脑梗瘫痪十多年了,除了刮风下雨雪,只要天气晴好,李大每天都把他抱 到门外的藤椅上,三顿饭都在外面喂他吃。除了管着丈夫
27、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管着孙子 重孙,大儿子也常来吃饭。邻居都说李大真辛苦,可李大不认为苦,一家人有丈夫和她的 工资能维持下去,她就很满足。可去年李大的丈夫去世了,李大哭得死去活来,一会儿怨 自己送医院晚了,一会儿怨自己舍不得钱给丈夫治,说自己真傻,有老头子在才有钱在, 老头子没了,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没有老头子伺候了,李大便弄辆小三轮车,骑着到处捡破烂,小区里的垃圾桶,每天 都要被李大翻腾好几回。天热时垃圾桶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见李大头伸进垃圾桶里,我心 里就一阵酸楚,真不知该说什么好。李大对我说,你妈有福,看您家孩子多好,多孝顺。 我问母亲,李大多大了?母亲说,八十四了,她老说七十三、八十四
28、,阎王不叫自己去,今 年该走了,又说她不能走,走了重孙儿怎么办?上学钱谁给?母亲还告诉我,李大的小儿子, 小女儿现在好了,不来向她要钱了,孙子也找了事干,凭她两千多块钱,再拾点儿破烂, 养活自己和重孙儿不成问题。 雪比先前下得大了,已不是撒而是飘了。李大头上身上已飘满了雪花。她眯缝着眼, 从车窗里看见是我,叫着我的小名说,回家过年来了?我打开车门,要下车,李大急忙摆手 说,甭下来,甭下来,下雪了。不知为什么,我竟有一种想拂去李大身上雪花的感觉。我 还是下了车,说,李大,下雪了还在外边,还不回家准备过年?李大说,有啥好准备的,就 我跟重孙儿在家,他们都不来了,这倒好,省心。又不无夸耀说,重孙儿在
29、家学习呢,他 可认真了,俺就这一个指望了。老师见了我就夸他,叫俺好好培养,咋培养呢?我怕在家闹 动静就出来了,年前都扔旧东西,俺再各处看看。你快上车回家吧,你妈还等着你过年呢。 你看你身上都是雪了。李大说着伸手拂我身上的雪。 我眼睛有些潮湿,竟无话可说,只好上了车,冲李大摆摆手叫她先走。李大骑上三轮 从我车旁过去,又回头冲我笑笑,下雪好,老话说,瑞雪兆丰年。 我从车窗注视着骑在三轮上的李大,雪更大了,将她团团围住,远处,近处,天地间! 全是雪的世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的生活过得朴素而节俭,帽子是旧的,沙发是别人丢弃的,烧的柴是捡来的。 B.李大羡慕“
30、我”妈有福,说明李大其实还是盼望自家孩子能常回家,能更孝顺些。 C.李大对“我”夸耀重孙儿在家认真学习,话里饱含着对重孙儿将来能有出息的指望。 D.对于对方身上的雪,“我”只是想去拂,而李大是伸手拂去,说明了“我”的虚伪。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记叙顺序,写了“我”回母亲那里过年,见到邻居李大, 回忆李大一生坎坷经历的故事。 B.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以叙述为主,中间穿插李大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突出 10 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李大的邻居嫌弃单元门外脏乱差,居委会找人拉走了破烂这一情节,体现了他们的冷漠 和缺乏同情心,表
31、达了对他们的批判。 D.本文语言平实质朴,温和地叙述了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真实表达了人与人 之间的情感。 3.小说多次提到“雪”,请问其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还是“李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 2.D; 3.第一次,是师傅听到铁锁说涨河消息时的神情,表现出他听到涨 河消息时的惊讶和兴奋;第二次,是师傅听到“铁锁爹”声音时的神情,反映出他没有 想到“铁锁爹”已经回到家,体现出他对“铁锁爹”的关心;第三次“愣神”,其实是 表现师傅的思考、迟疑,他不同意“铁锁爹”让铁锁去下河捞炭。 4.美感主要体现
32、在三个方面:环境描写之美,如月色、凉风、云彩、土崖、老柿树等等 景物,构筑了一幅安宁纯美的乡村图画;人物形象之美,铁锁是憨厚的乡村后生,“爹” 是壮实淳朴的船工,师傅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乡村老师,“妈”是朴实守候的乡村妇女,这 些形象鲜活生动,给人以温暖的诗意关照;温暖人情之美,质朴简单的乡村,亲情勾连, 人们生活贫穷但充实,呈现出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 解析:1.“体现了他的重利轻教”分析有误,应该是体现了“爹”对铁锁的教育不够重视, “重利”无中生有。 2.小说“通过主人公铁锁的讲述”错误,铁锁并非讲述者。 11 2.答案:1.B; 2.D; 3.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胡大“拍拍
33、胸脯,脸 上陪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 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 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4.“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 生活贫困,历经沧桑。“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 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老包把这两 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 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 半格”可
34、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解析:1.老包的虚荣心理无中生有。 2.“侧面描写”错。引文部分是神态描写,属于正面描写。 3.答案:1.B; 2.C; 3.女人的成熟是虽然经历挫折,但内心依旧乐观、善良、包容。 文中的打工母亲生活艰辛,人已暮年却如此辛劳,但她始终从容面对,没有任何抱怨,不 屈服现实,不屈服年龄,坚持劳动,而且对生活对儿子充满着爱。 4.通过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打工母亲从我眼中的老头变为“妈”。前后情节对 比,形成反差,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戏剧效果,吸引读者。突出打工母亲的艰辛,为后 文描写其从容乐观不服老做铺垫。 解析:1.“同时也有些好奇”错误,“他
35、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只是抱怨,没有好 奇。 2.“形象地写出我对老人的厌恶”错,原文只是通过比喻客观描述老人外貌,没有明显的 厌恶色彩。 4.答案:1.D; 2.C; 3.环境方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了悲凉的氛围和心情。 情节方面:雪从飘洒,再到天地间全是雪的世界,起到了串连情节的线索作用,叙述了 李大悲苦又坚强的一生。人物方面:李大在雪天仍然在捡破烂,维系自己和重孙的生活, 以及在大雪天对“我”的关心更好地刻画了李大坚强、乐观、善良的形象特点。 4.主人公是“李大”。整篇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李大的一生展开,详细叙述了李大的 家庭情况以及李大艰难的一生;而“我”只是小说的叙述者
36、和见证者。小说通过对李大 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以及“我”对李大情感的侧面烘托,刻画了李大坚强、乐观、 善良的形象特点。小说通过塑造李大的形象,表达了对平凡世界中的平凡的小人物的关 注与同情,赞美了在艰苦命运前乐观坚强的人;以“我”的视角来写,只是为了从一个侧 面更好地展现李大的悲苦与坚强。 解析:1.这里的“我”不是虚伪,从全文看,我对李大的同情是真挚的,此处应该是一种 12 陌生感带来的犹豫。 2.居委会有一部分原因是责任使然,“批判”一词并不实事求是。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专练(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古镇随想古镇随想 张炜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
37、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 情趣的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色 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 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 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 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个越
38、来越 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 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 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就,渐渐生 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 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 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 这
39、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 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亼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 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 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 竟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 13 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雨吹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 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
40、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 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 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 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 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 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岀的道道深痕,言说 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乃声声帆影远。不 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
41、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 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 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 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 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 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 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
42、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 想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 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 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虛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 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 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 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
43、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 们奋斗和坚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陷入了新的窘迫,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农耕 14 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 体”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 此说“让后人阅读不尽”。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
44、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 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 发了独特的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 对现实的叙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內敛、深沉,也 使结尾韵味悠长。 3.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 4.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版图柏中华版图柏 梁衡梁衡 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 河的
45、拐弯处。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 知他身后还有更大的天下。 高寒岭,其名高,海拔 1426米,为周边之最;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 31 度,冰雪盖野。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竞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汋壑,一望无际。而 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 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 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各民族、各诸侯国、 各地方势力纷争不断。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 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天长日久,它竟变成了一幅
46、版图的模样,定 格在高寒岭上。 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之后宋朝 的北部边界就在此处。但边境外还有两个外族政权正对它虎视眈眈,那就是党项族建立的 西夏和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 宋丢城失地损失惨重。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文章好,却很少知 15 道他还金戈铁马,将文章写在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大漠的黄沙中。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 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47、,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 25 公里。 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 起用范仲淹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 双方遂成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 在,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 革派和主战派。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 阳楼。范伸淹为之而
48、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 的文学表达。如果说岳阳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 北方坐标,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 这棵柏树已经 970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 冰卧雪,筑寨守城。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说也奇怪,我三次上高寒岭都 是在深秋,每当我登高一望,看沟壑起伏、万木萧条之时,就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色栗冽,砭人肌骨;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 群山,岿
49、然不动。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挺立在国境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 去秋来,它仍然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着北疆,守望着历史。 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囯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 河一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 成了悬在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鸟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噶尔丹不除,国无宁日。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 公元 1697 年,康煕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跸一宿。3月朔风刺骨,寒 气逼人。康煕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昑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 结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