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重刊序言、后记与目录重刊序言、后记与目录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重刊序言、后记与目录 目标:目标:通过附带材料及后记了解“社会学”这一概念 把握序言、后记的特点,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通过目录内容分类,大致了解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 课时:课时:2 导言:导言:要从整体上高效阅读一本书,可以先从序言 目录 后记入手,把握书的概貌。 任务一:阅读附带材料,把握序言的特点,以阅读重刊序言印证;任务一:阅读附带材料,把握序言的特点,以阅读重刊序言印证; 阅读重刊序言 ,标画出主要观点并简要概括;阅读重刊序言 ,标画出主要观点并简要概括; 本书内容的来源(1) ;小册子的特点与出版顾虑(2、3) ;同意重
2、刊的原因(4) ; 小册子的性质与解读本书的钥匙(5、6) ;重刊心境(7) 。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1、作者尝试在本书中回答什么问题?、作者尝试在本书中回答什么问题?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3) ,也即追究中国 乡村社会的特点 (2) 2、 “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如何理解?、 “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如何理解? 任务二:阅读附带材料,把握后记的特点,并概括本文后记的主要内容任务二:阅读附带材料,把握后记的特点,并概括本文后记的主要内容 一是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经历与成果;二是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结合乡土中
3、国后记内容,阐释社会学定义。结合乡土中国后记内容,阐释社会学定义。 思考问题:思考问题: 3、作者介绍了社会学的现状后,还指出了两条路线。试作简要说明。、作者介绍了社会学的现状后,还指出了两条路线。试作简要说明。 4、综合序言及后记,、综合序言及后记,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勇于探索,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乐于奉献、谦虚审慎、治学严谨、思维缜密 任务三:略读目录,明确目录的意义,可以迅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结构或大体样貌。任务三:略读目录,明确目录的意义,可以迅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结构或大体样貌。 乡土中国共 14
4、 个篇章,形式上自成一篇、各自独立,但内容上相互连贯,有着无 法割舍的联系。 1、第 1 章是全书的论述基调。 2、第 2、3 章只有在论述清楚乡村开化现状的基础上,才能追述乡村开化发展过程中的 问题和格局。 3、 第 4-7 章论述乡土中国的格局,差序、团体、家族、两性。 4、 第 8-12 章分别论述几种乡土中国的统治方式。 5、 第 13、14 章可以视作时势权力的进一步论述,即对于社会变迁和乡村进步的方 式方法的论述。 从论述基础到论述条件,从乡土格局到乡土统治,最后引起发展上的思考,思维缜密, 论述有力。 2 交流内容一:重刊序言后记重刊序言后记 目标:1、了解序言与后记的特点。 2
5、、把握序言与后记的主要内容,找到解读乡土中国一书的钥匙。 3、通过其人其言体会与学习其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 一、阅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和“后记” ,了解“序言”和“后记”的写法。 (copy 自 360 百科网页原文) A、序言 简介简介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 籍著述或出版旨意、 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 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 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定义定义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
6、介绍 和评论本书内容。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作者序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 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 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自序、 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 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 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他序他序非作者序非作者序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
7、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 内容一般为推荐 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有时学生写作 文集时,邀请老师或家长帮他们写序。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非作 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译者序译者序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 者序为标题, 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 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辨析辨析:绪言序言等的区别绪言序言等的区别 前言(即序言) 序言古称序或引,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 旨
8、、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应该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绪论(即绪言) 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 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修订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了四篇文章:呐喊 自序、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就文体来看,它们同属于 序言: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的序言,胡同文化 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作品集胡同之没作的序言,宽容序言是荷裔美国人房 龙为自己的作品宽容作的序言,名人传序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自己的 名人传作的序
9、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序言同绪言、跋、后记混为一谈,其实, 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序言这种文体的文章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或将要接触很多, 除本单元的四篇序言外, 还 有桃花源记-陶渊明为自己的诗桃花源诗作的序,鲁迅的精神-瞿秋白为鲁 迅全集作的序,农村调查序言-毛泽东为自己的农村调查作的序,黄花 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中山为邹鲁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作的序, 伶官传序 -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言,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作 的序言等。 3 由于序言和绪言均置于卷首, 都对书的内容或成书的目的及过程等方面情况作概括的介 绍,不少人认为,绪言是序言的一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
10、。 从二者概念的内 涵来看:。 从二者的外延来看:序言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用于文学作品,如呐 喊自序,也可用于学术著作,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序。而绪言只能用于学术 著作。有时学术著作可以兼有序言和绪言,序言在前,绪言在后,功用不同,各司其职,如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就是篇前有前言(即序言),篇首有绪论(即绪言)。 从作者来看:序言可以由原作者自己来写,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可以请别人来 写,如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而绪言则一定要由作者本人来写,如达 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J 补:自序,他序) 从内容上看: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 的内容可作说明,也可不作说明,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就
11、未涉及指南录的内 容;而导言必须用主要篇幅介绍正文的内容要点。 (序言内容可涉及可以不涉及, 绪言必须涉 及) 从表达方式上看:序言的写作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均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来决定, 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胡同文 化则以说明为主,房龙的宽容序言则以平静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呐 喊自序就运用了记叙、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绪言一般侧重说明, 多用介绍性的语言, 如物种起源导言。(序言表达方式多样不固定,绪言多为介绍,固定为记叙和议论) 从与原作的关系来看:序言是原作之外的文章, 去掉序言, 原作仍可独立;而绪言是原作 的一部分,去掉绪言,著作
12、就不完整。(序言在书文其外,绪言是书文的必构成分) 从在原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序言一般放在原作前面,而绪言只能放在卷首正文前。 如中学教材物理、化学的第一章绪言。 可见,序言与绪言确实区别很大,把绪言归为序言的一种是错误的。同样,把序言等同 于跋、后记也是错误的。 既可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也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有时一部作品可以同 时具有序、后记和跋,如顾城、雷米的遗作英儿(1993 年 11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篇 前有本书指南-是为序言,篇后先有后记-是为后记,再有爱的宽容-是为跋。 总之,序言与绪言均居于作品前面,但功用不同;序言与跋、后记功能相近,但在作品 中所处的位置不
13、同,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区分。 B、后记(copy 自百度百科网页原文) 后记 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 (b)或书后。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 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这一题名,如宋 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 ,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 ,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 ,都 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 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见序) ,但与序
14、文 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 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 如何写后记如何写后记 写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要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都可以用后记的形式。有些采访性 的或新闻性的文章, 在事后有了新的发展而又不便单独介绍的, 都可以后记的形式加入文章。 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不耽误出版,两全其美。 有题记不一定要有后记。后记只是对你的文章中心的升华。你可以在最后用一个自然 段来表达中心,而不一定用后记。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 二、判断题。二、判断题。 1、 乡土中国是作者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
15、一课的内容,并应约分期发表在世纪评论的杂志上。(有后记佐证 1、20、21 段。作者于 1944 年开始在两所大学任教后记第 2 段) 2、从重刊序言中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勇于探索的学术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教育 追求以及用自己的探索实践去引导学生探索的授课宗旨。 4 3、作者认为本书与调查报告不同,它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了一些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 范畴, 具有普遍性质, 只要搞清楚 乡土社会 中的概念, 就能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原 文为搞清楚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偷换概念, 说法过于绝对。 ) 4、作者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就得不断在具体事物里
16、去核实,逐步减少误 差,正体现了由事实推导结论并用结论去印证事实的认识过程。 5、从作者在出版本书时的顾虑和同意重刊的原因,可以看出作者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作 风与乐于奉献的精神及对于现实意义的期望。 6、作者在重刊序言中提示我们,概念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因此,了解乡土社会这个概 念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7、作者在后记中主要介绍了其社会学研究的经历、成果及社会学发的发展历史和现代 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8、社会学是最年轻的一门科学,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边缘科学 剩余社会科学和综 合的科学三个过程(扩大范围,原文有限定词在社会科学中 。 ) 9、作者认为,社会科学走综合的路线有两条,一是
17、从各制度的关系去探讨,二是从社会现 象的共性上入手。 10、从现代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上,作者提出了两个方向并分成两门学问:把社区分析让 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由社会学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这给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提 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11、作者不断调整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参考材料和内容,最终选定了社会结构本身这个方 向,是源于其对于社会学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导致) 12、 作者选择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并认为这研究对象必须是具体的社区, 因 此可以采用社区分析和比较研究两种方法; 社区分析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 实则是一种案例 分析,比较研究则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
18、思辨的研究。 三、理解下列名词。 1、ideal type观念中的类型(结合乡土社会这个概念理解) 。 链接资料: (百度汉语)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物里抽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就得出“白”的概念。 (百科)概念(Idea;Notion;Concept)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 是本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
19、都有内 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 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 2342 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观念中的类型即概念 ,此概念是由具体事物、具体现象中提炼出来的普遍性质,是 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可以用来认识现象。 (符合概念的定义) 结合第 5、6 两段,可以看出, 乡土中国是一个大的抽象的概念,是从具体的中国社会提 炼出来的,包含在具体的中国社会里特具的体系 (它支配着社
20、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 抽象的)里,而不是中国社会的素描 (是形象的,外在的) 。 从作者的认知角度看, 乡土中国这一大概念,需要从支配生活方方面面的体系中提 炼,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还处在初步阶段, 还是不成熟的观点 ,它需要不断地在具体 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 因此,搞清楚乡土社会 (也即乡土中国)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社会。 联系现实看,旧中国农民数量占绝对优势,农村所占面积幅员辽阔,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 5 市 的观点佐证这一现象, 因此是中国的基层, 而这一基层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包括文化、 生活、人际关系、权力体系及社会变迁等便体现了与其它国家不同的特点 2、社区研究
21、 也即社区分析 ,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研究,是现代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趋势。 (社会学的发展 史决定了要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 因此必须是具体的社区, 那么社区的社会 结构、 各制度的配合方式以及社区间的关系便是 具体的现象 , 可用以提炼、ideal type 。 ) 其研究方法, 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 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 第二 步是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每个社会结构的配合原则。 依作者对社会学的理解,建议把社区分析让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 ,而社会学则研究 社会行为形式。 四、思考:从重刊序言和后记中,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我们可以怎样入手? 1、从乡土中国这个概念及书
22、中提及的概念去了解中国的乡土性质 2、研究思路:由现象到概念再印证现象,可以通过现象去理解概念。 3、其研究方法:社区分析与比较研究 4、 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合起来读 5、 乡土中国的现实印证与未来意义 6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 在 后记 里已经交代清楚。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 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 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 还没有
23、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 探索一面讲的, 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 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 大胆朴素, 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于 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 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 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 较好的教育方法。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 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 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 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 不切实际的。
24、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 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 把未知化为已知。 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 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 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 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 我是明白这个道 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豫过。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 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 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 “这算不得是定稿, 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 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书出版是在 1947 年, 离今已有
25、三十七年。 三联书店为什么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 他们去重刊, 我不知道。 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 脚印,已经踏下的脚印是历史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的。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 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本书内 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 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 、 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 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 国社会的素描, 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
26、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 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 社会里发生作用。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 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 Ideal Type 这个 名词来指称。 Ideal Type 的适当翻译可以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 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 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 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
27、核 实, 逐步减少误差。 我称这是一项探索, 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 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 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那就还得深人下去, 还需要花 一番工夫。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三十七年。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客观的条件,我没有 能在这方面继续搞下去。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重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 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 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 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 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 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让我在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28、费孝通 1984 年 10 月 11 日 7 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 在 后记 里已经交代清楚。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 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 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 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面 探索一面讲的, 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 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 大胆朴
29、素, 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我敢于 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 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 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 较好的教育方法。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 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 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 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 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室里,教 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 把未知化为已知。 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 本身是一种社会行
30、动, 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 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 我是明白这个道 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豫过。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 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 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 “这算不得是定稿, 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 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这书出版是在 1947 年, 离今已有三十七年。 三联书店为什么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给 他们去重刊, 我不知道。 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留下的一个 脚印,已经踏下的脚印是历史
31、的事实,谁也收不回去的。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 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本书内 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始没有现实 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江村经济 、 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 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 国社会的素描, 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支配着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 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 社会里发生作用。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
32、个概念, 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在英文中可以用 Ideal Type 这个 名词来指称。 Ideal Type 的适当翻译可以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 不是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 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 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 实, 逐步减少误差。 我称这是一项探索, 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 得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 那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那就还得深
33、人下去, 还需要花 一番工夫。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一搁已有三十七年。在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客观的条件,我没有 能在这方面继续搞下去。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重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 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 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 这里所述的看法大可议论, 但是这种一往无前的探 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得观摩的。让我在这种心情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书店罢。 费孝通 1984 年 10 月 11 日 8 交流内容一:重刊序言后记重刊序言后记 目标:1、了解序言与后记的特点。 2、把握序言与后记的主要内容,找到解读乡土中
34、国一书的钥匙。 3、通过其人其言体会与学习其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 一、阅读乡土中国的“重刊序言”和“后记” ,了解“序言”和“后记”的写法。 (copy 自 360 百科网页原文) A、序言 简介简介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 籍著述或出版旨意、 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 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 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定义定义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也有他人代写的,多用来介绍 和评论本书内容。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
35、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作者序作者序 作者序是由作者个人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 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 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其致谢等。它的标题一般用自序、 序言或序,比较简单的作者序有时也用前言。当另有非作者撰写的序言时,为区别起 见,可用前言、自序或作者序等。翻译书的原作者专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标题用 中译本序。作者序一般排在目录之前,如果其内容与正文直接连贯的,也可排在目录之后。 非作者序非作者序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 内容一般为推
36、荐 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有时学生写作 文集时,邀请老师或家长帮他们写序。它的标题用序或序言,文后署撰写人姓名。非作 者序一般都排在目录及作者前言之前,.如果是为丛书写的序,也排在丛书序之前.。 译者序译者序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 者序为标题, 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或译者的话为标题, 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辨析辨析:绪言序言等的区别绪言序言等的区别 前言(即序言) 序言古称序或引,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 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
37、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 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应该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 绪论(即绪言) 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 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修订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用了四篇文章:呐喊 自序、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序。就文体来看,它们同属于 序言: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作的序言,胡同文化 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作品集胡同之没作的序言,宽容序言是荷裔美国人房 龙为自己的作品宽容作的序言,名人传序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自己的 名人传作的序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序言同绪言、跋、后记混
38、为一谈,其实, 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序言这种文体的文章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或将要接触很多, 除本单元的四篇序言外, 还 有桃花源记-陶渊明为自己的诗桃花源诗作的序,鲁迅的精神-瞿秋白为鲁 迅全集作的序,农村调查序言-毛泽东为自己的农村调查作的序,黄花 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中山为邹鲁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作的序, 伶官传序 -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言,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作 的序言等。 由于序言和绪言均置于卷首, 都对书的内容或成书的目的及过程等方面情况作概括的介 绍,不少人认为,绪言是序言的一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 从二者概念的内 9 涵来看:。 从二者的外延来看:
39、序言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用于文学作品,如呐 喊自序,也可用于学术著作,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序。而绪言只能用于学术 著作。有时学术著作可以兼有序言和绪言,序言在前,绪言在后,功用不同,各司其职,如 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就是篇前有前言(即序言),篇首有绪论(即绪言)。 从作者来看:序言可以由原作者自己来写,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可以请别人来 写,如孙中山的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而绪言则一定要由作者本人来写,如达 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J 补:自序,他序) 从内容上看: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 的内容可作说明,也可不作说明,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就未涉及指南录的内 容;而导言必须用主要篇幅介绍正文
40、的内容要点。 (序言内容可涉及可以不涉及, 绪言必须涉 及) 从表达方式上看:序言的写作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均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来决定, 甚至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序言以议论为主,胡同文 化则以说明为主,房龙的宽容序言则以平静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呐 喊自序就运用了记叙、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绪言一般侧重说明, 多用介绍性的语言, 如物种起源导言。(序言表达方式多样不固定,绪言多为介绍,固定为记叙和议论) 从与原作的关系来看:序言是原作之外的文章, 去掉序言, 原作仍可独立;而绪言是原作 的一部分,去掉绪言,著作就不完整。(序言在书文其外,绪言是书文的必构成分)
41、 从在原作品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序言一般放在原作前面,而绪言只能放在卷首正文前。 如中学教材物理、化学的第一章绪言。 可见,序言与绪言确实区别很大,把绪言归为序言的一种是错误的。同样,把序言等同 于跋、后记也是错误的。 既可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也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有时一部作品可以同 时具有序、后记和跋,如顾城、雷米的遗作英儿(1993 年 11 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篇 前有本书指南-是为序言,篇后先有后记-是为后记,再有爱的宽容-是为跋。 总之,序言与绪言均居于作品前面,但功用不同;序言与跋、后记功能相近,但在作品 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
42、注意区分。 B、后记(copy 自百度百科网页原文) 后记 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等,又称跋 (ba)或书后。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 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这一题名,如宋 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 ,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 ,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 ,都 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 , 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见序) ,但与序文 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
43、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 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 如何写后记如何写后记 写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要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都可以用后记的形式。有些采访性 的或新闻性的文章, 在事后有了新的发展而又不便单独介绍的, 都可以后记的形式加入文章。 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不耽误出版,两全其美。 有题记不一定要有后记。后记只是对你的文章中心的升华。你可以在最后用一个自然 段来表达中心,而不一定用后记。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 二、判断题。二、判断题。 1、 乡土中国是作者于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 一课的内容,并应约分期发表在世纪评论的杂志上。
44、2、从重刊序言中可以看出费孝通先生勇于探索的学术品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教育 追求以及用自己的探索实践去引导学生探索的授课宗旨。 3、作者认为本书与调查报告不同,它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了一些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 范畴,具有普遍性质,只要搞清楚乡土社会中的概念,就能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10 4、作者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就得不断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 差,正体现了由事实推导结论并用结论去印证事实的认识过程。 5、从作者在出版本书时的顾虑和同意重刊的原因,可以看出作者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作 风与乐于奉献的精神及对于现实意义的期望。 6、作者在重刊序言中提示我们,概念是认识事物
45、的工具,因此,了解乡土社会这个概 念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7、作者在后记中主要介绍了其社会学研究的经历、成果及社会学发的发展历史和现代 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8、社会学是最年轻的一门科学,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边缘科学 剩余社会科学和综 合的科学三个过程 9、作者认为,社会科学走综合的路线有两条,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去探讨,二是从社会现 象的共性上入手。 10、从现代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上,作者提出了两个方向并分成两门学问:把社区分析让 给新兴的社会人类学,由社会学去发挥社会行为形式的研究。这给现代社会学的研究提 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11、作者不断调整乡村社会学课程的参考材料和内容,最终选定了社会结构本身这个方 向,是源于其对于社会学这个概念的理解。 12、 作者选择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并认为这研究对象必须是具体的社区, 因 此可以采用社区分析和比较研究两种方法; 社区分析当以田野调查为基础, 实则是一种案例 分析,比较研究则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思辨的研究。 三、理解下列名词。 1、ideal type观念中的类型(结合乡土社会这个概念理解) 2、社区研究 四、思考:从重刊序言和后记中,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我们可以怎样入手? 五、作业: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费孝通先生哪些光辉的人格魅力?是否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