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 学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化 学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绝密 启用 前 江苏省泰州市 2017 年化学中考试卷 化 学 本试卷满分 60分 ,考试时间 75分钟 。 可能 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 H1 C12 O16 N14 Si 28 第 一部分 (选择题 共 20 分 ) 第 1 10 题 ,每小题只有一 个选 项符合题 意 。 每小题 1 分 ,共 10 分 。 1.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导热性 B.可燃性 C.挥发性 D.延展性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变化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菜刀生锈 B.面包发霉 C.粮食酿酒 D.电灯发光 3.下列化学
2、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 A.镁元素 MG B.氧离子 2O? C.水银 Ag D.2 个氮原子 N2 4.科学家最近研发出用铝镓合金制备氢气的新工艺。镓原子的质子数为 31,相对原子质量为 70,则镓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 A.31 B.39 C.70 D.101 5.下列实验操作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 A.加粉末药品 B.读液体体积 C.测定溶液 pH D.稀释浓硫酸 6.下列物质属于不可回收垃圾的是 ( ) A.旧报纸 B.废铁屑 C.口香糖 D.空矿泉水瓶 7.下列物质属于复合肥的是 ( ) A. 3KNO B. 22CO(NH) C. 23KCO D. 3 4 2Ca PO(
3、) 8.儿童体内缺少钙元素 ,易患的疾病是 ( ) A.侏儒症 B.贫血症 C.甲状腺疾病 D.佝偻病 9.下列有关微粒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 B.水蒸发 ,分子间隙增大 C.氯化钠晶体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硝酸铵溶于水 ,溶液温度升高 B.灼烧羊毛线 ,闻到一股烧焦羽毛的气味 C.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属于乳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 ,是利用液氮和液氧的沸点不同 第 11 15 题 ,每小题有一 个或两个选 项符合题 意 。 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 ,只选一个且正确得
4、 1 分 ; 错选得 0 分 。 每小题 2 分 ,共 10 分 。 11.抗癌新药紫衫醇的化学式为 47 51 14C H N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紫衫醇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紫衫醇由 C、 H、 O、 N 四种元素组成 C.紫衫醇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14 D.紫衫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毕业学校_ 姓名_ 考生号_ _ _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提示:配详细答案解析,请到 搜索并免费下载! A.30 时 ,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40 % B.20 时 ,甲、乙的饱和溶液
5、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 ,分别配成 30 的饱和溶液 ,所需水的质量:甲 乙 D.将 20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30 ,所得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3.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B.用嘴吹灭蜡烛 ,其灭火原理是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D.工业炼铁的主要原理:利用还原剂 CO 将铁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14.下列除去杂质 (少量 )的方法中 ,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3CaCO 固体 CaO 加足量稀盐酸 ,过滤 B 2O 2HO 通过浓硫酸洗气
6、 ,收集 C 32Cu(NO)溶液 3AgNO加过量 Fe 粉 ,过滤 D NaCl 固体 3KNO 配成热饱和溶液 ,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15.“细菌冶金”的原理是利用氧化铁硫杆菌促使黄 铁矿 (主要成分 2FeS )氧化成硫酸铁和硫酸 ,并能为 2CO 和 2HO合成有机物提供能量。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化学方程式: ? ?2 2 2 4 2 434 F e S + 1 5 O + 2 X 2 F e S O + 2 H S O,X 为 22HO B.整个流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图中有机物一定不含氧元素 D.氧化铁硫杆菌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第 二部分 (
7、非选择题 共 40 分 ) 16.(8分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科学。 (1)2017 年 5 月 ,我国首架大型客机 C 919 首飞 ,飞机材料中使用了大量的铝锂合金 ,它属于 材料 。 铝制品具有“自我保护”能力 ,原因是 。 (2)2017年 5月 ,我国载南海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 (可燃冰 )试开采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活性炭净化水 ,是利用了它的 性 ; 生活中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 。 (4)硫酸型酸雨的形 成 与大气污染 物中的 气体有关 ,吸收该气体常用 溶液。 17.(9分 )请完成下列实验。 (1)现提供下列装置 : 写
8、出上图 B 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 。 实 验 室 用 A 装 置 进 行 高 锰 酸 钾 制 氧 气 的 实 验 , 化 学 方 程 式为 ,用 D 装置收集氧气 ,气体由导管 (填“ a”或“ b” )进入。 实 验 室 用 锌 粒 和 稀 盐 酸 制 氢 气 , 用 C 装 置 代 替 B 装置的优点化 学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化 学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是 ; 若要检验氢气中是否含有氯化氢气体 ,可将气体通过盛有 溶液的 D 装置 (填“ 3AgNO ”或“饱和 3NaHCO 溶液” )。 (2)对一定质量的粗盐 (含泥沙 )进行初步提纯。 实验主要步骤 : 称量与 、
9、过滤、蒸发 ; 实验中多次使用玻璃棒 ,过滤时它的作用是 ; 蒸发时 ,待蒸发皿中出现 时停止加热 ,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下列因素会导致获得的精盐质量偏小的是 (填字母 ) A.蒸发时 ,液滴溅出 B.过滤时 ,滤纸破损 C.粗盐中加入过量的水 D.过滤后 ,滤纸上的泥沙未用水冲洗 18.(7 分 )A-H 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 ,其中 A、 E 为氧化物且 E 为常见的液体 ,B、 D 为碱 ,H、G 为单质; C 为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F 为胃酸的主要成分;反应为光合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右图所示。其中“ ?”表示转化关系 ,“ ”表示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
10、件省略 )。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C 的化学式为 ; E 的化学式为 。 (2)B 物质的一种用途为 ; 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 ;反应 ;反应 。 19.(8 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 ,请你一起研究学习 ,并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 ,离子的数目越多 ,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 ,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 ,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 ,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 2Ba(OH) 溶液中滴加 2
11、3 滴无色酚酞试液 ,插入电导率传感器 ,然后滴加稀硫酸 ,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 写出 2Ba(OH) 与 24HSO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式 。 甲曲线 M 点时混合液体呈 色; 过对甲曲线的分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 A.M 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 , +H 和 OH? 结合成 2HO, 2Ba? 和 24SO? 结合成 4BaSO B.M 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 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 ,仅由于溶液中 +H 在逐渐增大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 ,向等量同浓度的稀 2Ba(OH) 溶液中滴加 2 3 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 ,然后滴加稀
12、 24NaSO 溶液 ,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乙曲线所示。 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 ,电导率减小 ,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 ,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整个实验过程 ,溶液中 +Na 数目一直增大 N 点时 ,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 通过比较分析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 ,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 ,导致其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 )。 (3)拓展:请根据示例仿写离子方程式。 示例:33A g N O + N a C l A g C l N
13、a N O?离子方程式: +A g + C l A gC l? ? 仿写: 2 2 4 4B a C l + N a S O B a S O 2 N a C l? ? ?离子方程式: 。 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 2CO 气体 ,溶液先变浑浊后浑浊逐渐 消 失 。 请 推 测 此 过 程 的 溶 液 中 2Ca? 的 浓 度 变 化 情况 。 20.(8分 )高纯硅可用于制备半导体材料 ,制备高纯硅的主要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毕业学校_ 姓名_ 考生号_ _ _ 提示:配详细答案解析,请到 搜索并免费下载! 信息 : 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 2SiO ,反应化学方程式2 22SiO C Si C O? ? ?高 温(1)石英砂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4SiCl 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写出合理处理中间产物 CO 的一种方法 。 (2)反应反应除生成高纯硅外 ,同时还生成一种化合物 ,请写出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如果 2H 中混入 2O ,从安全角度考虑 ,可能引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