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 4646 “评”古文佳作 “论”今时众相 “理性精神与思辨表达”单元任务书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阅读优秀的古代论辩类文章(文段) ,能够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概括作者观点,分析文章的论 证过程。 2. 从优秀的古代论辩类文章中学习论述类文章写作的方法: 2.1 能够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事件,提出具体明确的观点。 2.2 能够灵活使用“纵横展开”的方式拆分观点,搭建整体论述框架。 2.3 能够使用“演绎、归纳、类推”的逻辑法展开具体的论述过程。 3. 能够针对具体材料,准确提炼观点,并建立清晰的论证过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 掌握重要文言
2、文词句,储备经典文言文段。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 夜缒而出乃还 ) 、 阿房宫赋 (全文) 、 六国论(苏洵) (全文) 过秦论 ( 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核心问题】【核心问题】 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如何成为理性的发声者? 【核心任务】【核心任务】 学习古代优秀的论辩类文章,写出针对性强、观点明确、论证清晰严谨的议论文。 任务说明:任务说明: 在浩瀚的古代文字中,有这样一类文章,他们的写作者面对一事之急、一时之需、一人之求、一朝之弊,以 笔为剑,劈开事实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源,以清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力图以百余言、千余字撼动读者。就事 实效果而言,他们或成或败,但他们的文
3、字却跨越时间,以理性的力量告诉我们面对纷繁的现实,我们每个人 都可以成为一个具有理性精神和思辨思维的负责任的表达者。 子任务一:有的放矢,以一己之言破万钧之势子任务一:有的放矢,以一己之言破万钧之势 解读优秀古代解读优秀古代论辩论辩类类文章文章 子任务二:纵横捭阖,以一事之功言百代之子任务二:纵横捭阖,以一事之功言百代之理理 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同题材的不同文本同题材的不同文本 子任务三:理性分析,殊途亦能同归子任务三:理性分析,殊途亦能同归 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审题,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审题,好角度好角度立意”立意” 子任务四:思辨表达,撷取百家之长子任务四:思辨表达,撷取百家之长 议论文“整体建构
4、” “局部展开”的五种方法议论文“整体建构” “局部展开”的五种方法 子任务五:做理性的发声者子任务五:做理性的发声者 议论文写作议论文写作 【学习资源】【学习资源】 烛之武退秦师 齐桓晋文之事 谏逐客书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阿房宫赋 六国论(苏洵) (以上(以上七七篇见篇见教材教材) 过秦论 、 六国论(苏辙) (见附件(见附件 1 1) 【基础落实】【基础落实】 1.每篇文章阅读 3 遍以上,能够准确翻译文意,根据注释、 “基础自测”理解并记忆重点词句的意思。 2.完成相应篇目的背诵、默写。 3.按时完成相应的“基础自测” ,并自检订正。 4.按时参加任务检测,并认真订正错题,巩固
5、基础知识。 推荐使用微信小程序“如文文言文” ,落实实重点点字词词。 2 2 / 4646 【学习日历】【学习日历】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任务书解读 /任务一: 烛 之武退秦师 复习烛 : 基础自测+背 诵默写 齐桓晋文之 事 齐桓晋文之 事 复习齐 /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复习谏逐客 书/谏太宗 十思疏 4.27 4.28 4.29 4.30 5.1(放假) 5.2(放假) 5.3(放假) 谏太宗十思 疏 复习谏/ 答司马谏议 书 答司马谏议 书 复习答司马 谏议书 查漏补缺查漏补缺 任务一复习收任务一
6、复习收 束束 提交任务一提交任务一 /任务二: 过秦论 5.4(放假) 5.5(放假) 5.6 5.7 5.8 5.9 5.10 任务一检测;任务一检测; /过秦论 复习过 : 基础自测+背 诵默写 阿房宫赋 复习阿 : 基础自测+背 诵默写 六国论(苏 洵) 复习六(苏 洵) :基础自 测+背诵默写 六国论(苏 辙)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复习六(苏 辙) /任务二: 比较阅读 任务二复习任务二复习 收束收束 提交任务提交任务二二 /任务三:审题 立意 任务二检测任务二检测/ 任务三学习交 流 提交提交任务三任务三 / /任务四 “第一 部分”
7、 任务四“第二 部分” 提交提交任务任务四四 查漏补缺查漏补缺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背 诵 默 写 检背 诵 默 写 检 测;测; /任务五提纲 任务五写作 提 交 任 务 五提 交 任 务 五 (初稿)(初稿) 新学习单元; /任务五修改 任务五修改 任务五修改 提交终稿提交终稿 【任务量规】【任务量规】 任务环节任务环节 优秀优秀 合格合格 待改进待改进 子任务一子任务一 能够准确翻译文章大意,并根据提示 准确详细地完成“内容分析” “内容概括”语言简练、要点完备。 “整体论述过程”内容完备,各部分 之间的关系明晰。 能够准确翻译文章大意,
8、并根据提 示完成“内容分析” “内容概括”要点略有不足。 “整体论述过程”内容完备,能表 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翻译文章大意时准确性不足,能完 成“内容分析” ,但有较明显的错误。 “内容概括”要点有明显缺失。 “整体论述过程”内容简略,各部 分关系不够明晰。 子任务二子任务二 -同子任务一 能分析比较四篇文章在立论角度、中 心论点、所针对的现实问题等方面的差 异,要点完备,表达清晰。 -同子任务一 能分析比较四篇文章在立论角度、 中心论点、所针对的现实问题等方面 的差异,要点不够完备。 -同子任务一 分析比较四篇文章在立论角度、中 心论点、所针对的现实问题等方面的 差异时,有明显缺失。 子
9、任务三子任务三 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提出既合乎材料 内涵又有现实针对性的中心论点。 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提出合乎材料内 涵的中心论点。 能够至少从三个角度提出中心论点。 子任务四子任务四 能够按时提交“牛刀小试” ,练习准确 度高。 能够按时提交“牛刀小试” ,练习准确 度不足但能完成修改。 不能按时提交“牛刀小试” ,练习出现 明显错误且不做修改。 子任务五子任务五 能准确分析材料,从具体角度出发生 成准确的观点。 能灵活运用观点拆分方法,形成 2-3 个角度明确(层次清晰)的分论点。 能灵活、准确地运用逻辑法,写出逻 能准确分析材料,从具体角度出发 生成明确的观点。 能准确运用观点拆分法,形成
10、 2 个 角度较明确(层次较清晰)的分论点。 能准确地运用逻辑法,写出逻辑较 能提出明确的观点,但观点不完全 符合材料的立意范畴。 能完成观点拆分,分论点的角度、 层次不够清晰。 能运用逻辑法写作论述段,但论证 3 3 / 4646 辑严谨的论述段。 题目、字数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 清晰的论述段。 题目、字数符合要求,语言表达无 错误。 逻辑不够严谨。 题目、字数不符合要求,出现 5 个 以上错别字,3 个以上病句。 子任务一:有的放矢,以一己之言破万钧之势子任务一:有的放矢,以一己之言破万钧之势解读优秀古代论辩类文章解读优秀古代论辩类文章 任务说明:任务说明: 秦晋围郑,烛之武面对
11、这一危局,如何抓住问题的根源,以一己之力、寥寥数语劝退了秦师?齐宣王急需成就 霸业,孟子面对这样一位君主,如何步步为营说服对方放弃霸道,实行仁政?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 列,他如何凭一纸奏疏,使秦王收回成命,由被逐之客而成为秦王信任的重臣?魏征看到了怎样的现实,才会上呈 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收到了司马光怎样的来信,才会写作此篇答书?每一次写作,作者都心中有“靶” , 才能以笔为箭。而逻辑严密的论述过程就如发箭的力道,力道足,才能挟破空之声,正中靶心。 学习本任务中的五篇文章,请在阅读指导下,细读文本,发现文章的针对性,理解作者的观点,明晰文章的论 述过程。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12、作为郑国的大臣,烛之武面对着一场危机:秦国和郑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的国都) ,秦晋联合出兵,有他们 的理由,因为 (翻译相关语句) 。(翻译相关语句) 。面对郑国的危局,烛之武敏锐地 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选取原文,选取原文, 用现代汉语表达用现代汉语表达) 。经过一番阐说后,秦国 (翻译相关语句)(翻译相关语句) ;晋 国看到秦国退兵后,考虑到自己与秦国的关系,然后以 等原因(翻译相关语句)翻译相关语句) ,也决定退兵。 后人评价“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细读文章第 3 段,分析本段的论述过程: 内容详解 本层内容 整体概括 对应原文 解读 第 1 层 秦 、 晋 围 郑,敢以 烦执事。
13、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 内容内容分析:分析:烛之武为什么这样开始自己的游说? 第 2 层 越 国 以 鄙 远,君亦 无所害。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 ,您知道这是很 困难的。 4 4 / 4646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 处。 内容内容分析:分析:从哪个角度说服秦王 第 3 层 且 君 尝 为 晋 君赐矣, 君之所知也。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 内容内容分析:分析:从哪个角度说服秦王 第 4 层 夫晋,唯 君图之。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为什么直言“晋的贪婪”? 论 述 过 要求:要求:用图示(思维导图、坐标轴、箭头、大括号等)展示各段/层和观点的关系。 5 5 / 4646 程 齐齐桓晋文之
14、事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是齐宣王的一个问题,他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作为齐国的现任君主,他想 效仿自己的先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以及同一时期的晋文公,在战国的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针对齐宣王的这 一现实需求,孟子借孔子“无道桓文之事者” ,转而论述应“行王道” ,而不是“行霸道”的政治主张。 为了让齐宣王信服这一主张,孟子循循善诱,展开了环环相扣的论述过程: 内容详解 本部分内容 整体概括 宣王之问 孟子之论答 第 1 部 分 德何如, 则可以王 矣?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孟子的回答是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直接明确地提出观点,同时强调这样做的效果。 若寡人 者,可以 保民乎 哉? 翻译
15、翻译大意大意:可以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齐宣王想称王天下,但对自己的德行有犹疑。孟子简洁有力地回答 了这一问题。 何由知吾 可也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孟子听胡龁说了一件事: 百姓认为齐宣王这样做是出于(吝啬) ,但孟子认为这是因为齐宣王(于心不 忍/有不忍之心) ,齐宣王认同孟子的说法,他对自己换牛的解释是: 孟子肯定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但他也从百姓的角度继续分析: 在孟子的引导下,齐宣王理解了百姓的想法,同时思考“这(指以羊易牛) 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孟子就势将这种做法提升到了(仁爱之道)的高度, 解释宣王以羊易牛是因为: 6 6 / 464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从齐宣王自身所为出发,肯定
16、王有“不忍之心”,这是“保民”的 基本条件,是施行“王道”的基础。 此心之所 以合于王 者,何 也?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宣王对孟子的回答非常满意,他认为 。并再次提问: 孟子用了一组类比,强调了何为“不为”。“不为”的表现是:力气足以举 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以羊易牛”的事例,不仅让齐宣王认可了孟子的话,而且起到了 “引君入瓮”的作用。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具有“不忍之心”,那为什么没有 做到“保民”?孟子用两个例子类比齐宣王的行为,明确地指出了他的问题。 而齐王也顺着孟子的思考,继续提出了“不能”与“不为”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不为者与 不能者之 形,何以 异? 翻
17、译翻译大意大意:孟子继续作比:“不能”的行为是 ;“不为”的行为是 。爱护百姓是属 于 。此基础上,孟子指出: 。引用诗经 7 7 / 4646 。再次回到齐宣王身上,重复 了上一个回答中的质问:(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 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然后 , 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人心更是这样。 内容内容分析分析:明确指出齐宣王不能称王天下,是因为没有做到 。 第 2 部 分 将以求吾 之大欲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孟子首先提出了一个猜测“ ”齐王否定了这一猜测,说: “我要用这些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孟子问齐王,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齐宣王笑而不答。于是孟子罗列出“
18、 ”并追问“(这些)您的大臣 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王再次否认,于是 孟子说出了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是: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孟子明知道齐王的“大欲”是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明? 若是其甚 与可 得闻与? 翻译翻译大意大意:面对齐宣王“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的提问,孟子说: “ 8 8 / 4646 ”(可只写“假使”后面的内 容)。面对齐宣王 “(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的求教,孟子以“邹 国和楚国打仗,楚国会赢”的现实,说明 。现在的天下,纵横各一千多 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 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
19、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 。如 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以邹与楚之战为喻,说明 。所以不能通过 的方式直接对他国为敌, 而是要 。 第 3 部 分 愿夫子辅 吾志,明 以教我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齐宣王愿意试行孟子的所说的“仁政” ,他称自己“糊涂” ,并提出 了 “ ”的请求。孟子从“恒产”和 “恒心”论起,他认为: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常有善心,只有 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 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 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由此得出结论,英明的君主应规定老百姓
20、的产业, 一定使他们 9 9 / 4646 。如今,情况相反,只是使自 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 ?大王真想施行仁政, 为什么不回到 根本上来呢?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孟子教了齐宣王什么? 论 述 过 程 要求:要求:用图示(思维导图、坐标轴、箭头、大括号等)展示各段/层和观点的关系。 1010 / 4646 :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 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 谏谏逐客书逐客书 据史记记载“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21、诸 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面对这场无妄之灾,李斯上书秦王,没 有自陈委屈,而是开宗明义“ ” (翻翻 译首句译首句) ,然后以重笔浓墨铺陈事实,并杂以议论,用让秦王认识到 (用自用自 己的语言概述“为什么不应逐客”己的语言概述“为什么不应逐客” ),最终收回成命。 已是被逐之身的臣子,如何用一封奏书让帝王收回成命,让我们分析一下李斯精妙的论述过程: 内容详解 本段整体 内容概括 对应原文 解读 第 1 段 昔穆公求 士, 使秦成帝 业。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 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
22、来丕豹、公孙支。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 郡,南下攻取汉中, 九夷各部, 鄢、郢之地,东面 昭王得到范雎, 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内容分析:李斯是如何突出“客之功”内容分析:李斯是如何突出“客之功” 的?的? 1111 / 4646 向使四君 却客而不 内, 而秦无强 大 之 名 也。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这四位君主,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 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这段文字以一句判断、一句反诘、一句假设,步步蓄势,做出了 强有力的
23、总结。 第 2 段 今陛下致 昆 山 之 玉, 适观而已 矣。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陛下罗致的珠宝、所佩的名剑、所乘的宝马、旗子和鼓的材质, 这些 这些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 ; 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 ; 郑、卫二国的女子, ; 名骥良马, ; 江南的金锡 ,西蜀的丹青 。 那么那些华贵的服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美丽的女子也不会立在 陛下身旁。 ,乌 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 乐曲,是外国的音乐。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 用郑、卫的音乐,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相较于上一
24、段,本段选取了 的角度,从而形成 了 的对照。同时以铺陈的方式,突出了 今取人则 不然。 制诸 侯 之 术 也。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百姓。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秦王用物不分国度,用人却加以区分。李斯认为这是看重珠宝声 色的享受,但他为什么认为“逐客”就是“轻视百姓”呢? 1212 / 4646 第 3 段 臣闻地广 者粟多, 不 可 得 也。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 承接上段最后 一层,从“成就 帝业”的角度论 述“逐客”的弊 端。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这段文字在论证方
25、式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现在却 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 ”。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 这段文字和上面一段形成了正反对比, 从而强调了逐客的危害 (结 果)是“ ”(摘取原文,四个字之内) 第 4 段 夫物不产 于秦, 不可 得也。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其中价值)珍贵的却很多;贤士不出生 在秦国,(其中)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也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 (这样做而)想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总结全文,论述 逐客对国家的 危害。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段文字如何和前三段形成了一一对应? 要求:要求:用图示(思维导图、坐标轴、箭头
26、、大括号等)展示各段/层和观点的关系。 1313 / 4646 论 述 过 程 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 公元 627 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太宗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 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富裕,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 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在贞观十一年(637) 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 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 ,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27、。 一篇奏疏如何让太宗阅罢即“猛然警醒” ,让我们来赏析一下本文精妙的论述过程: 内容详解 本段内容 整体概括 对应原文 解读 第1 段 臣闻求木之 长者, 而况于明哲 乎!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就论证方法而言,本段采用了 两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内容分析: 人君当神器 之重, 永保无疆之 休。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当重,居大,崇极峻,永保休”,用整饬的 句式强调“人君” 。正因为如此,人君才需要“思” , 需要“积德义” 。 1414 / 4646 不念居安思 危,塞 源而欲流长 者也。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这也如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
28、泉水流得远一样!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用否定的表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为君者应“ ” ,并再次运用“木”与“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君主这样做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第2 段 凡百元 首,何 也?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什么原因呢?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指出历史上的普遍现象,引起君主的思考。 夫在殷 忧,其 可忽乎!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拥戴皇帝),也能颠覆船只(推翻他的统 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 不理吗?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殷忧”与“得志”会产生不同待人的态度,而态度不同,其结 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 是成败的关键。本段主要从 的角度论述守成之君“所宜深慎” 。 (角度概括提示: “水与舟的关系” ) 第3 段 君人者, 罚所及 则思无因怒 而滥刑。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统治天下的人, 1515 / 464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十思”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总此十 思,亏 无为之大道 哉! 翻译大意翻译大意: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 国君没有大事烦扰, 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 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主要从君臣的角度描绘出 的美好景象,使唐太宗乐于接受其谏议。 论 述 要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