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技法指导(附近年中考真题) 例(2020西宁城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2、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考点一 文言实词 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 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常用的几种方法: 1.1.扩词法。扩词法。即给单个的文言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
3、具体 的语境。 2.2.积累法。积累法。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 象。 3.3.揣测法。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 测。 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实词的理解,但是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 汇有联系,遵循的是“考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原则。所以,在复习时,要对这些重要 的文言实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真题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 (1)增其旧制制 (2)薄暮冥冥冥冥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解答时,我们要增强语境意识,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步: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结合句意推断词语的含
4、义;课内实词的解释忠实于课文注释,课外实词的解释在学过的课文 中找“影子”。 本题的两个实词,都出自课内,作答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记忆和积累来完成。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规模 (2)昏暗 考点二 文言虚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一般都有好几种意义和用法,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 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 关考题。 参见参见初中初中 2020 个文言虚词例说个文言虚词例说(点击可见)。 2.常见的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辨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1)句意分析法。句意分析法。结合语境、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含义,在总体把握文意的基
5、础上推断虚 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2)代入检验法。代入检验法。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 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3)(3)交换理解法。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我 们可以先将这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 真题演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不以以物喜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于其上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常见的文言虚词一般都有好几种意义, 首先我们要熟记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意义, 其次, 根据“方
6、法指导”结合句意来推断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因为 (2)在 考点三 朗读节奏(断句) 方法指导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就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照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节奏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归纳: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动宾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 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 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7、 (5)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节词的,要断开读,如“今齐 地/方千里”“今/天下三分”;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 按照 “而前则前” 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如 “人不知/而不愠” ;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道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 顿。 真题演练 3.(原创)给下列句子断句,标两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解答时,首先要理解句意。此句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其次要注 意语句的内部结构,
8、这句话省略了主语,谓宾之间要断开,“则”字前要断开。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点击可见):“文言文断句”学(教)案【含答案、课件】“文言文断句”学(教)案【含答案、课件】 考点四 文言句子的翻译 方法指导 1.1.文言文翻详的两个原则:文言文翻详的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高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2.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
9、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 语气,就可以删去不译。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 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 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3.3.特殊文言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句式的翻译。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 (1)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基本形式式 “者也” “者” “也”;另
10、一种是用“则” “皆” “乃” “为” “即” “非” 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是否为 判断句。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标志词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隐含被动义,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是否为被动句。 (3)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结构后置四种。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 定语等。 (5)固定句式。例如“不亦乎”“得无乎”“如何”“然则”等。 4.4.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的内
11、容,不随心所欲、抛 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雅”就是要符合现代 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点击可见):2323 个通假字集录个通假字集录+5+5 种特殊句式例说(初中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例说(初中文言文) 针对训练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茅屋为秋风所破。(被动句) 3.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之主谓倒装) 4.何陋之有? (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5.马之千里者。(倒装句之定语后置) 6.能谤讥于市朝。(倒装句之介宾结构后置) 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8.如太行、王屋何?
12、(固定句式)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茅屋被秋风吹破。 3.你也太不聪明了! 4.有什么简陋的呢? 5.日行千里的马。 6.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 7.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 8.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真题演练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结合所给注释逐字逐句落实,将关键词翻译到位(直译 为主,意译为辅)。最后再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对、换、留、 删、补、调)。此句在翻译时应注意,关键词“迁”
13、在这里是“贬谪、降职”的意思,“骚 人”泛指文人,“得无”是表推测。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 所不同吧? 例(2020西宁城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 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
1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考点五 写法分析 方法指导 写法分析主要的考查角度有: 修辞手法运用效果的分析; 按要求筛选相应
15、语句; 品味精妙语句的表达效果; 对写作特点的归纳概括; 对文中引用语句表达作用的分析; 对文章突出写法的特点、作用的分析。 一般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解答: 1.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入手。其方法有: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品析。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议结合、虚实 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烘托、伏笔、悬念等。 一般答题格式 运用的手法,表现了(通俗来说就是“有何作用”)。 真题演练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从“方法指导”可知,这句话可从表现手法入手。表现手法中可从动静结合和借景抒情
16、两个方面入手,答出手法后,结合句子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动静结合,写出了动植物自由欢快、生机盎然的景象,使画面更为灵动活泼。(或借景抒 情,借自由欢快、生机盎然的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的愉悦心情。) 考点六 文意理解与概括 方法指导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 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仔细分辨, 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辨哪些语句吻合题干所涉及的内容。 3.联系全文,整体分析。站在全文的高度上综合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分 析,从而
17、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4.答题时要抓住要点,语言简练,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达充分。 真题演练 6.作者借“古仁人”之语点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在读懂题干要求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文章,锁定关键语句答题。这道题锁定“古仁人” 及“主旨句”,即可锁定答案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考点七 比较探究 方法指导 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在 此基础上比较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 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
18、究。 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 求异”。 真题演练 7.(原创)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什么异同。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 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 能力的目的。本题考查两篇文章主旨情感的异同,结合“方法指导”可明确答题方向。醉 翁亭记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岳阳楼记中的“乐”不仅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还表现了更崇高的思想境界。 参
19、考答案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岳阳楼记的“乐”是先忧后乐,醉翁亭记的“乐”是与民同乐。 考点八 拓展延伸 方法指导 此类题目的解答办法:紧扣文本,以文本的构想作为答案的出发点;审清题意,以题目 要求作为答案归宿点,一定要紧扣选文内容,运用选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某一个细节, 结合自己的理解及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做到语言简洁明了,通顺流畅,言之有理。 解题技巧 1.议论评价型:首先阐明自己的见解,再结合选文内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的阐述。 2.启示感悟型: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获得的启示。(不能脱离文本随性而答。) 3.建议献策型:要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4.形象分析型
20、(对比阅读):先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针对人物形象的 异同点以及自己的喜好加以阐述。 真题演练 8.(原创)杨绛先生曾说:“人生最美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洞庭湖畔的岳 阳楼,承载了范仲淹等古仁人怎样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呢?(请用原文回答)作为当代中学 生,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本题第二问考查的是拓展延伸。根据“方法指导”可知考的是启示感悟类,作答时不能 脱离文本。根据第一问可知,第二句要围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作答,再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第一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问:【示例】作为当代中学生,要以古人为鉴,胸怀天下,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 伟大历史使命,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