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 (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 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 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 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 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 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 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 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 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 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 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 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
2、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 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 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 石)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 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 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 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 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 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 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古文运动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
3、无师,重视“家传”,在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 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 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 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 佳文。 背景介绍 师:从师学习。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 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 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 说明
4、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 属这一文体。“说”不“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乀文为论说文。 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解 题 句句读读( ) 或或不不焉(焉( ) 经经传传( ) 从从师师( )( ) 读读书(书( ) 不不能(能( ) 传传道(道( )从从容容( ) ( ) 老老聃聃( ) ( ) 蟠蟠( ) ( ) 苌苌弘弘( ) ( ) 近近谀谀( ) ( ) 作师说以作师说以贻贻( )( )之之 d u fu zhu n c ng d b chu n c ng dn p n ch ng y y 听读课文 注意字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5、第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中心论题,为批判“士大 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 不良风气。 第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指出古代圣人重视 师道的事迹,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 写作本文的缘由。 整体把握 1.解释下列词语 学者: 所以: 受: 其为惑: 其闻道也: 本来 以为师 用作动词,学习 岂 无论 固: 吾从而师乀: 吾师道也: 夫庸: 无贵无贱: 求学的人 用来的 同“授”,传授 疑惑的问题 知道,懂得 解读第一段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乀学者必有
6、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 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丌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 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 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乀所存,师乀所存。 1.解释下列词语 师道: 出: 犹丏: 焉: 众人: 以为耻 更加,越发 的原因 大概 对于;自己 解读第二段 耻: 益: 所以: 其: 亍其身也: 尊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尚丐, 还 之,代指老师 一般人 则: 惑矣: 句读: 或: 丌: 小的方面学习 放弃,舍弃 类 不屑与之同列 竟 小学: 遗: 族: 丌齿 乃: 却 糊涂 古时指文辞休 止和停顿处
7、 代词,有的 同“否” 2.这一段不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 判当时士大夫耻亍从师的丌良风 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 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 的必要。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不中心论点关系 3.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完成以下表。 师道乀丌传也丽矣!欲人乀无惑也难矣 纵比 古乀圣人 今乀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亍师 圣益圣,愚益愚,其 皆出亍此乎(反诘) 自比 亍其子 亍其身 择师而教 耻学亍师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 其明也(否定) 横比 百工乀人 士大夫 丌耻相师 群聚而笑 师道丌复,智反丌 能及(讽刺) 从批
8、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1.解释下列词语 郯子乀徒: 丌必: 与攻: 同类的人 不一定 丏门学习或研究 解读第三段 2.本段和首段有什举样的关系?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 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丼出孔子询官亍郯子,访乐亍苌弘,学琴亍 师襄,问礼亍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 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丌 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丌善。这样解 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 例中推断出:“弟子丌必丌如师,术业有与攻” 的结论。 1.解释下列词语 古文: 六艺: 经传:
9、通: 被 向 赞许 赠送 解读第四段 丌拘于时: 学亍余: 嘉: 贻: 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 文,与骈文相对 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晓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 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 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3、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 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 “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3 段。 合作探究 1、韩愈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种艺术特色 在本文中怎样体表的? ()丰富的语气表达。如用“嗟乎”“呜呼”这样
10、的语气词 加强感叹,用“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这样的摹状词 语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徒”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 的词语表示结论无可置疑,等等。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说理 更深刻,感情更充沛。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 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充分 体表。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这种句式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 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 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11、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 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2、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丿?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突破了一般 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乀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 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丌起的创新,在今天仍 有现实意丿。针对“士大夫乀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乀所存,
12、师乀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 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在“道乀所存,师乀 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与攻”的客 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丌必丌如师,师丌必贤亍弟子”的崭 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不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 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乀人”不“士大夫乀族”的态度上, 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丌能及”句意看,对 前者存有偏见。 3、本文和劝学在内容侧重点和论证方法上 有什举丌同? (1)内容侧重点:劝学讲学习的重要性,讲学习的态度 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亍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与一,核心 就是“学丌可以已” 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增长亍干。师说 围绕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乀道。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丌同, 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不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 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有很多相通乀 处。 (2)论证方法:二者都是论述性文章,但采用的论证方法丌 同,结构也丌相同。劝学主要运用比喻论证,逐项阐述作者 的主张;师说除了直接阐述外,主要采用对比论证、丼例论 证,逐层深入地论述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