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单元综合检测第八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 15 小题,每小题 4分,共 60分) 1.1950 年 1月 4日,杜鲁门在年度国情咨文中再次督促国会通过“技术援助和资本投资的立法”,他 说,“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那他们就 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这表明( ) A.两大阵营的对抗日益激烈 B.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美国冷战的中心开始转移 D.美国利用经济援助来为政治和战略目标服务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广大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已经骚动和苏醒,如果不支持这些国
2、家去寻求卓有成效的道路, 那他们就会落入同人类自由敌对的哲学控制之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对广大亚非拉地区进 行经济援助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即遏制苏联式政治经济制度向第三世界的扩展,这说明经济援助成为 美国政治和战略目标的工具,故选 D 项。 2.1948 年 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 通;6 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 中走廊。上述措施( )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
3、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故 A 项错误;1948 年中国还没有建立社会 主义国家,故 B 项错误;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故 C项错误;据材料“切断 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使美苏关系更为紧张,客观 上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 D项正确。 3.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 世纪中 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 ) A.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
4、成谅解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所以战后两 国走向了合作,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故 A 项正确。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 素,B 项错误;C 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后法德两国在国家利益的指引下由对抗转向合 作,并未体现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D 项错误。 4.1964 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 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5、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 A 解析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 现分化,故 A项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 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 C项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 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 D项错误。 5.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对“交替”的正确认识是( )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社会制度的对立向经济竞争
6、过渡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 D.由区域集团向全球化过渡 答案 C 解析多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极格局解体后,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 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过渡,故 C项正确。 6.1988 年,英国政府实行养老金改革。国家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一律推行职业 养老金制度。政府还规定任何职工按期缴付一定费用,到退休时,由国家负责支付个人养老金。这一 改革旨在( ) A.减少国家干预,缩减福利规模 B.加强社会保障,缓解失业压力 C.节省政府开支,放弃社保责任 D.扩大政府职能,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 A 解析材料信息“只提供最基本的养老金,同时强制所有企业
7、”体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政府减少国家 干预,缩减福利规模,故选 A项。 7.19651983 年,欧洲主要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法国从 37.5%增至 50%,英国从 35.3% 增至 58.9%,意大利从 32.9%增至 56.6%,而荷兰增至 63.6%。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欧洲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 B.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D.英国的经济实力明显下降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 19651983年欧洲主要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情况看,这些国家已把半数以上的国民生 产总值纳入国家直接支配体系内,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的结果,故 C
8、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 欧洲国家财政已入不敷出,排除 A项;材料论述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能体现欧洲各国经 济发展不平衡,排除 B项;单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英国的经济实力明显下降,排除 D项。 8.20世纪 80年代,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率先提出“尤里卡计划”,与欧洲国家合作 开展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 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展开竞争。据此可知( ) A.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 B.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 C.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D.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 答案 B 解析从
9、材料可以看出,法国的飞机可以与几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飞机同时竞争,体现出法国科技的进 步,促进了法国的强大,故答案为 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三足鼎立应该是美、 日、西欧而不是美、法、日,排除 A 项;从材料看不出法国的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特征,排除 C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排除 D项。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 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 世纪末,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
10、的市场经济体制 C.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D.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中国,均采取了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 的经济运行模式,故 D项正确。 10.以 20世纪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 年,美 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 129%,苏联损 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
11、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答案 A 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地发展 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这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故 A项 正确。 11.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 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因 此三者改革的
12、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 D 项正确。 1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 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 D 解析根据 1971 年时间点可知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 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 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
13、,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 的行政干预,故选 D 项。 13.下图是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该图说明苏联( ) A.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B.三次经济改革使苏联经济不断下滑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D.苏联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答案 A 解析图示信息反映了 20 世纪 20、30 和 50年代苏联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受到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的影响,故 A项正确。 14.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 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
14、 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 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但其改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模式,故 C 项正确。 15.1974至 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随之,欧共体同非洲、 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 46 个发展中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 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 94
15、.2% 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 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这表 明( ) 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 B.发展中国家崛起冲击国际经济旧秩序 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答案 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欧共体的经济困境,故 A项错误;欧共体与 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这 本身就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对旧的经济秩序产生冲 击,故 B项正确;欧共体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不是南南合作,故 C 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
16、发展,故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6题 20 分,17 题 20分,共 40 分) 16.经济发展与经济理论的创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认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制度并不 能自动消除经济危机,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其理论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摘编自历史 必修二人民版 材料二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3年 3 月, 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 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 1980年的 7%11%, 下降到 1984年的 4%8%,并在
17、4 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 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 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 5.4%,19861987年度降到 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 从 1979年的 83%和 98%下降到 80年代中期的 60%。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的时代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英国“混合市场经济”的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纠正”这一观点。(8 分) 参考答案(1)背景:经济大危机造成严重破坏,自由放任政策失灵。 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
18、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2)阐述: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加强私人企业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由材料一中“193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到 1933年的经济大危 机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破坏冲击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第二小问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可以从经济结 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角度归纳。第(2)问,现代货币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货币最重要”,反对 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提倡实行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由材料二中“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 开支,削减税收”可知采用货币主义政策,加强私人企业发展,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7.阅读材料
19、,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 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 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 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之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 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编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 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
20、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 扩大社会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 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中处于劣势。 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 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 “福利国家”:一个理论研究视角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6分) (3)综合
21、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8分) 参考答案(1)特点: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面向低收入阶层;政府 主导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使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 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认识: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生产 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社会福 利意识,拓展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要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政策,防止懒惰思想的形成。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从其覆盖面、针对群体、实施机构及方法等方面概括作答。第(2)问, 抓住材料中“资本”“失业压力”“生产成本”“工作积极性”“道德”等信息概括作答。第(3)问,从“福利国 家”建设的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分析作答,要注意辩证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