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卖家):1207392380yun 文档编号:1072644 上传时间:2021-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2021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第四四单元单元 繁殖繁殖 单元设计意图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 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 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 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 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 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 生,学生对动植物

2、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 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 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 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 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 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 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 思考问题, 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 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

3、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 探究水平做铺垫。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 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 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 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

4、法,分析结果,得出 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 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 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2.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

5、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 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 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 物的无性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 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 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 环

6、。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 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活动框架 课时建议课时建议 序号 课题 课时 1 用种子繁殖 1 2 用根、茎、叶繁殖 1 3 动物的繁殖 1 总课时 3 每课分析每课分析 第第 1212 课课 用种子繁殖用种子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种子繁殖为中心,采用主从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为“主”,即种子的萌发,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解剖种子,观察种子 的内部构造, 并结合教材介绍, 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

7、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 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二部分为“从”,即种子的传播,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图片, 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活动二,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 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2.教学目标 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 系。 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

8、式之间的关系。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发育成植株的快镜头视频。 学生分组材料:蚕豆或玉米的种子、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葵 花子、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 第第 1313 课课 用根、茎、叶繁殖用根、茎、叶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以植物的营养繁殖为中心,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存在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现象。它的主体为本课的 第一个活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列举用营养器官来繁殖的植物的实例,并组织学生 交流其他可利用根、茎、叶繁殖的一些植物的名称,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第二部分

9、,组织学生用根、茎、叶来繁殖植物。此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采 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繁殖植物的方法,指导学 生开展实践活动;活动二,组织学生展示成果,交流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它是活 动一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2.教学目标 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营养器官根、茎、叶 来繁殖。 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 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3.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难点: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能用根、

10、茎、叶繁殖的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红薯、菊花、宝石花、花盆、浅碟、瓷罐、土壤、小土铲。 第第 1414 课课 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 1.教学内容 本课按照动物繁殖行为的先后顺序, 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 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一个活动,即:利用 配图,引导学生交流动物求偶的方式,并说明动物在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 后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排序活动,结合教材的介绍,认识动物的两种主要 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这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卵生。教材首先结合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打开的

11、鸡蛋,找蛋黄上的小白点,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说明受精鸡蛋的特 点, 让学生明白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 然后用图片呈现受精鸡蛋发育成小鸡的过程, 这样就以鸡为例展现了卵生的繁殖方式。活动二,认识胎生。教材展现人的胚胎发育的 阶段性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照发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胎生 的繁殖方式。最后,教材集中介绍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形成对动物卵生与胎生的总体认识。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动物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以帝企鹅站立着用体温孵 化卵为例,介绍动物的护卵、孵化行为;以亲鸟喂食和北极熊、沙丘鹤传授孩子生存技 能为例,介绍动物的哺育行为。

12、2.教学目标 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 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难点: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种子的构造与作用种子的构造与作用 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种子的休眠和寿命 有些植物的种子,虽然胚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外界条件也适宜,但是它们成熟以 后并不能立即

13、萌发,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睡眠”才能萌发,这种现象叫作种子的休眠。 各种植物的种子休眠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有的需要几周,有的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 种子为什么需要休眠呢?生长在温带的植物,如果种子在秋季成熟以后落入土壤,很快 萌发,不久冬季到来,幼苗就会被冻死。相反,种子经过休眠,就可以躲过严冬,延续 后代。可见,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种子并不是“长生不死”的,它与动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例如,小麦、水稻 的种子一般只能活两三年,白菜、蚕豆的种子一般只能活五六年。在低温和干燥的状态 下保存种子,寿命可以延长;在高温和潮湿的状态下保存种子,寿命就会缩短。 种子的传播种子的传播

14、 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有两大类:一是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 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植物为了传播种子,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借助风力散布的种子一般细小而质轻,能飘浮在空中被风吹送到远处;有的种子表 面生有絮毛、果翅等,这些特殊的构造适合借助风力飞翔。比如,南方常见的昭和草的 种子上有一把“小伞”,风一吹,“小伞”就带着种子飘到很远的地方去安家;又如, 杨树、柳树的种子长着轻柔的绒毛,乘着五月的春风自由飞到遥远的地方;再如,松树、 槭树、榆树的种子上长有小小的“翅膀”,借助风力可以轻易飞向四面八方。 水中和沼泽地生长的植物往往借助水力传送种子。我们常见的莲的果实,也就是

15、莲 蓬,呈倒圆锥形,且质轻,可以随着水流漂到各处,同时把种子远布各地。陆生植物中 的椰子,它的果实更是有多重功能,椰果的中果皮十分疏松,富含纤维,能适应在水中 漂浮,内果皮极坚厚,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海水的侵蚀,果实里还含有大量的椰汁,足以 供给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和水分,这就使椰果能在咸水的环境条件下萌发。热带海岸 有许多椰林分布,与椰果的这一本领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和动物也会帮助植物散布种子。有些植物(如苍耳、窃衣、鬼针草等)的种子外 面生有刺毛、倒钩或能分泌黏液,只要轻轻一碰,就会黏附到人的衣服或动物的毛、羽 上,从而帮助种子传播。有些植物的果实色彩鲜艳、香甜多汁,可吸引动物前来取食, 借此

16、散播种子, 如鸟类或其他动物采食樱桃时丢弃樱桃核, 无意中做了传播种子的工作, 万一樱桃核也被吞下肚, 樱桃核坚硬的壳也能抵抗消化道中的强酸, 保护种子全身而退。 还有一些坚果类的种子,如板栗、松子等是松鼠喜爱的食物,它们被松鼠搬回家储存起 来,一部分被吃掉,剩下的来年就生根发芽了。 植物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传播种子。我们常见的豆荚,当它成熟后,干燥而坚 硬的果皮在骄阳的烘烤下,常常“啪”的一声爆裂,种子就会像子弹飞出枪膛,被弹射 到远处,所以大豆、油菜、芝麻等经济作物,成熟后一定要及时收获,否则种子就会散 布田间,使生产遭受损失。 一些植物还具备自动播种的特殊装置。有一种名为“喷瓜”的植物

17、,它会结出带有 毛刺的其貌不扬的小瓜,当瓜成熟时,只要稍有触动,瓜便会脱落,并在瞬间将瓜内的 种子喷射出去,射程可达 6 米,“喷瓜”也因此得名。 最有趣的是麦田里生长的野燕麦的种子,它能够自己“爬”进土中。野燕麦种子的 外壳上长有一根长芒,会随着空气湿度的变化而旋转或伸直,种子就在长芒的不断伸屈 中,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一旦碰到缝隙就会钻进去,第二年便会生根发芽。当然,野 燕麦种子“爬行”的速度相当缓慢,一昼夜只能前进 1 厘米,然而这种传播种子的本领 已经让人叹为观止。 大自然中的植物要生存发展,就会想尽办法来繁衍后代,于是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 中,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

18、,使得种子可以广为传播,生生不 息,这种神奇的现象,令人类惊叹不已。 营养繁殖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营养繁殖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繁殖的特性,创造了扦插和嫁接 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它们在农林业生产中的意义是: 1.加速植物的繁殖。例如,林业生产中用种子繁殖的方法育苗很慢,而用营养繁殖 的方法可加快育苗速度。 2.保存植物的优良特性。例如,有些果树用种子繁殖的方法容易产生变异,而用营 养繁殖的方法则能保存植物的优良特性。 3.增强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4.对于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如香蕉),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法进行繁殖。 动物哺育后代的行为动

19、物哺育后代的行为 鸟类在繁殖季节首先要筑巢,给小宝宝安一个温暖的“家”。小鸟出生后,要为小 鸟觅食,寻找小鸟可以吃的小虫或其他东西。小鸟长大一点后,还要教小鸟自己觅食的 方法和技巧。 哺乳动物将宝宝生下来以后,首先要给它们哺乳(因为牙还没有长出来),小动物们 再大一些后,双亲也要给它们传授生存的技巧和本领。亲本模仿是很多动物幼崽学习独 立生存的必修课之一。 鸟类、哺乳动物的幼崽在羽毛和毛还没有长好的时候,它们的双亲还会用自己的翅 膀或身体去温暖、呵护它们成长。 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 动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无性繁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亲代直接产生子代的繁

20、殖方式。 低等动物普遍采用无性繁殖。动物的无性繁殖分为分裂生殖(如草履虫)、出芽生殖 (如水螅)、克隆等。 有性繁殖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后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是生物界最普遍 的繁殖方式。采用有性繁殖的动物数量大,种类多,身体结构复杂。动物的卵生和胎生 都属于有性繁殖,其区别在于:卵生是受精卵在母体外发育成新个体;胎生是受精卵在 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胎儿后产出母体。许多无脊椎动物,大多数鱼类、鸟类、两栖类、 爬行类都是卵生,低等单孔类哺乳动物(如鸭嘴兽)也是卵生。哺乳动物中的真兽类均为 胎生。 20212021 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学教材分析 第第五五单元单元

2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单元设计意图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 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 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学生在探索生 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 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 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 记

22、录、调查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 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 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 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 系。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 “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关系,使学

23、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 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 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 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24、,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 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描述生物的特征。 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 9.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12.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 如空气和水; 动物还需要食物, 植物还需要光。 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 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4 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

25、 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 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 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三课组成。三课内 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表及里,先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再认识动物的家, 最后认识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 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 的普遍联系; 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 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 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经验

26、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设计调查记录表,进 行实地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规律;比较现有设计,进行 评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一课生物与非生物,引导学生从种番茄、养蚕的经验入手,概括生物的共同 特点,将自然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观察自然界; 第二课动物的庇护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访动物的家,发现动物的家正 是利用了自然界的非生物因素; 第三课环境变化以后,从熟悉的动植物入手,发现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 为。 环境变化有自然发生的变化和人为引起的变化, 这些变化给动植物带来不同的影响, 其中某些影响是破坏

27、性的、不可逆的,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知,并为保护 自然和生命积极行动起来。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运用调查、比较、推理的方法,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观念。 单元活动框架单元活动框架 课时建议课时建议 序号 课题 课时 1 生物与非生物 1 2 动物的庇护所 1 3 环境变化以后 1 总课时 3 每课分析每课分析 第第 1515 课课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 1.教学内容 本课是

28、本单元起始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来认识自然事物,发 现自然事物可以分为生物和非生物,初步感受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本课主要包括三个活动。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维恩图对植物 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抽取出生物的共同特点并形成生物的基本概念。活 动二,认识几种不熟知的自然事物,了解它们的形态和特点,利用生物的共同特点判断 它们是否是生物,同时,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激发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活 动三, 观察大自然的某个画面, 识别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思考它们之间是否有关系, 尝试用连线的方式进行表达,进而发现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

29、,建 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科学观念,为下一课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庇护所之间的关系做铺 垫。 2.教学目标 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动物的主要特点。 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初步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关系。 丰富对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对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兴趣。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发现生物的共同特点。 难点: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分析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维恩图、课件、校园一角或自然界某个场景的放大照片。 学生分组材料:探究学习报告单。 第第 1616 课课 动物的庇护所动物的庇护所 1.教学内容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

30、二课,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第一课初步感受到自然界的生物 与非生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课将对这种联系的学习聚焦在学生熟 知的一个个动物与它们生活的家(庇护所)。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观看视频,认识野生动物的家。知道大自然不仅为 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还为动物提供安家所需的各种 材料,深入理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 第二部分,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记录表,到校园里、池塘边、大树下寻访动物的家, 使学生理解动物把家安在那里的原因与该地的温度、水分、食物来源等情况有关,然后 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推测动物是否一直待在家里。 第三部分

31、,观察并研究几种鸟巢,通过给鸟儿建巢,体验鸟巢是怎样满足鸟儿的需 求的,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2.教学目标 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能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理解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 难点:能比较和发现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对庇护所的要求也不同。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教学课件、视频资料、动物庇护所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寻访调查记录表、鸟巢设计图纸、树叶、树枝、

32、草茎、棉线。 第第 1717 课课 环境变化以后环境变化以后 1.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在学生认识了生物的共同特点,探究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之后,从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发生改变使生物面临挑战入手,借由一个个典型事例使学生 深刻感受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巨大影响。本课学习内容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 面,探究不同性质的环境变化对生物有不同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改 变,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人类正采取措施降低破坏性影响,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到现 代科技的两面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由四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认识缓慢而有规律的气候变化使生物演化 出

33、适应季节变化的行为和身体变化,认识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 的威胁。活动二,认识人为原因造成的非正常的自然灾害对生物造成的严重危害。活动 三,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入,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人类在开发 和建造的同时,依据生物的生活习性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其生存环境,借由鱼道的设计 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估工程设计的合理性。这是生命科学和技术与工程的结合。活动四, 拓展活动,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在藏羚羊迁徙必经之地如何修建铁路,提出自 己的评估方案。 2.教学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对比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 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能举例说

34、出急速的天气变化和灾害性事件对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胁。 能举例说出人类的生产、 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 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能以鱼道的设计为例,依据洄游鱼类的生活习性评估其合理性。 能意识到工程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环境变化对生物的 影响。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出生物适应季节更替的方式并说明原因。 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不同鱼道的工程设计是否合理。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学习单。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关于生物特征的几个解释关于生物特征的几个解释 1.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自身的内平衡或内稳态。 2.生物具有自组织性。构成生物的物

35、质可以自动组装,即便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其形体构成也无须借助外力,而是通过自然发育而成。 3.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能力,可以吐故纳新,而新陈代谢能力正是生物维持自身内 平衡或内稳态和自组织性的关键所在。生物一旦停止新陈代谢,通常就会死亡,直到微 生物学家发现了休眠的孢子后,修改为只要拥有新陈代谢的潜能即可。 4.生物具有生长的能力。生物能利用环境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使自身得以生长和 发育。 5.生物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生物对所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性,能对环境的变化作 出反应。当环境发生改变时,生物要么随之改变,要么死亡甚至灭绝。 6.生物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动物且不论,植物同样能对环境的

36、刺激作出 反应,比如向日葵的向阳,植物的根系寻找水源,北方的冬天阔叶树会落叶,等等。 7.生物能繁殖。生物能按照一定的遗传和变异规律产生新个体,无论是通过无性生 殖还是有性生殖的方式。 松鼠的家松鼠的家 全世界有 200 多种松鼠,松鼠大多吃坚果、种子和水果,但它们是杂食动物,以灰 松鼠为例,当食物匮乏时,它们也会吃昆虫、蜗牛、鸟蛋和动物尸体。松鼠的种类很多, 根据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树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 松鼠营巢居生活,可以利用树洞或自己筑巢,巢分为日间使用的休息巢和夜间使用 的睡眠巢两种。松鼠的巢通常呈球形,直径约 30 厘米,外层由细枝、松针和树叶筑成, 内径约 1216 厘米,覆

37、以苔藓、树叶、松针、干草和枝皮等柔软的材料。松鼠利用树洞 和巢可以遮风挡雨,还可以利用树洞的天然屏障躲避大部分天敌,建巢穴的目的是舒适 保暖,更利于生长。 各种各样的鸟巢各种各样的鸟巢 1.浅巢 构造简单,通常建在地面的低洼处,或在岸边沙滩的浅窝中,内部铺垫一些干草、 细枝、羽毛等,如夜鹰和某些鸥类的巢。 2.浮巢 用芦苇和水草在水面上搭成的巢,可随着水的涨落而升降,像是一条不会沉没的小 船漂浮在水面上, 3.泥巢 用湿泥、稻草、草根在房檐下堆砌而成的半碗形或半个花瓶形状的巢,如家燕和金 腰燕和巢。 4.树洞巢 啄木鸟在树干处打洞筑巢,犀鸟利用天然树洞,将其略加修饰后建成自己的巢。 5.洞穴巢

38、 山雀和山鸦利用岩石间的裂隙筑巢,翠鸟则在堤基的砂土隧道中安家。 6.支架巢 这种类型的巢较多,如喜鹊、斑鸠、乌鸦等,它们在树上用干树枝架起巢。 7.纺织巢 这类巢做工精细,是用草茎、纤维、兽毛等物,在树杈或树枝上编织成杯状巢、球 状巢或吊巢,如黄鹂、文鸟和织布鸟的巢。 8.缝叶巢 将大型的植物叶片缝成囊状,再将此叶囊用草茎系在树枝上,雏鸟就在里面生活, 如缝叶莺的巢。 9.食用巢 金丝燕在海边峭壁处,用唾液夹杂着海藻,做成浅杯状的燕窝。燕窝可食,富有营 养,是高级补养品。 10.世界最大的鸟巢 在南非和纳米比亚的半干旱平原上, 约500只织雀科的拟厦鸟搭建了一个巨型鸟巢, 质量超过 2000

39、 磅(约 907 千克),长 20 英尺(约 6 米),宽 13 英尺(约 4 米),厚度为 7 英尺(约 2 米),内含 100 个隔间,是除了人类的摩天大楼外最大的脊椎动物聚集地。 此外,杜鹃鸟根本没有自己的巢,而把卵产在别的鸟巢里;三宝鸟有强占鹊巢的恶 习;南极的企鹅,把卵安置在两脚间,在腹部皮肤折叠的囊中进行孵化。几千年来,可 爱的鸟类,就在它们形形色色的安乐窝中繁衍后代, 不但点缀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而且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员。 怎样用树枝搭建一个鸟窝怎样用树枝搭建一个鸟窝 步骤: 1.选用干硬带枝杈的枝条。 2.带枝杈的较细的一头必须叉在作为基础的较低的一个枝杈上,较粗较重的另一头 斜放在比较高的另一个枝杈上,利用大头的重力和枝杈的阻力保持稳定。 3.最后在里面垫枯草和绒毛。 注意: 如果给喜鹊搭窝,第一根枝条要比较长,要带有枝杈,比较容易卡住固定。较重的 一端在高处,不能反过来放置,要使每一根枝条都有一定的牢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五单元教材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