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2 2讲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问题:汉初郡国并存,造成封国与朝廷对抗的局面。 解决: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问题: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 据势力。 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2、梳 理 (3)宋朝 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中 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 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 央集权;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造成后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分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提示: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
3、成为北 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4)元朝行省制度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设路、 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归纳 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 提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 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 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
4、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 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的三省体制。 (3)隋唐 措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 省下设六部。 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
5、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影响深远。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4)宋代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 阐释 政事堂 提示: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十 一年(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 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
6、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 “二府”。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选官制度的变化 (1)汉代:推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3)隋唐 内容: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归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提示: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到逐渐发展为公开 考试。选官原则:逐渐制度化、公开、公平、客
7、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 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
8、”出现。 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拓展 明代宦官专权 提示:明代自成祖后,宦官权势开始增强。明初废除丞相,皇帝为强化权力,通过宦官在 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明代特务机构,大部分由宦官控制;宦官还担任税 监,充任监军等,其程度和危害较汉、唐更为严重。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3
9、.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 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知 识 梳 理 总结 图示法揭示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10、 升 易 错 辨 析 1.汉代刺史与宋代通判职能不同 【辨析】汉代的刺史制度是古代监察制度中有代表性的政治制度,其权力和地位低于 郡守,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和 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却代表中央监察地 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2.元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其职能与唐朝三省制的中书省职权相同 【辨析】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 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3.明清内阁制是前代宰相制的延续,是法定的
11、一级中央机构 【辨析】明代以前丞相制下,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是 “百官之首”;明代内阁制 并非法定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 但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对皇权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制约作用。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易 错 辨 析 4.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制本质是一致的 【辨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英国内阁 制是在18世纪以后属于责任制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科举制创立后士族便消失了 【辨析】科举制的创立是士族衰
12、落,庶族兴起的产物。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凭才学致仕, 这使得士族势力受到削弱。此外,唐代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 制度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尤其是唐末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 朽的士族制度。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典例1 (2017 全国卷)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15 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 164 年 24 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前 144 年 68 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 106 年 108 郡、国 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13、(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 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 矛盾渐趋激化,更不能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 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 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C项正确。 【答案】C
14、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1 (2018 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 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知 识
15、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解析】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 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 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 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 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 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
16、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2 (2019 四川雅安三模)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 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 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 ) 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 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A 【解析】由材料“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 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可知通过禁止通婚的举措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利,加强对地 方的统治,故选A项;材料强调削弱地方士族
17、权利的举措而非排除政治异己势力,排除B 项;修订姓氏录旨在削弱士族集团,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促进社会流动,不 利于阶层固化,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典例2 (2017 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 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 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18、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 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 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 政功能没有丧失,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D项 错误。 【答案】A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3 (2014 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 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
19、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B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 权,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C项错误;内阁只 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D 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典 例 变 式 变式4 (2019 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 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
20、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 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 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 ) 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 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 D 【解析】题干中“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 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 变这种局面”等可知皇权也受到牵制,故选D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宰相,排除A项; 题干意旨与B项刚好相反,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君主专制演进情况,而中央集权反映的 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
21、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1.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 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2.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 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B.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 C.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D.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 C A 知 识 梳 理 易
22、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3.汉书 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 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 A.创立于西汉 B.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C.参与政事的决策 D.长官亦为宰相 4.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B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基 础 训 练 5.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23、”,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6.“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这是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 A.推恩令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D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2019 北京昌平区二模)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 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 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
24、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 做法( ) A.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 B.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 C.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的理念 D.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C 【解析】通过题干中“推恩令”的内容可知,地方上王国的势力有所下降,这有利于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体现出了强化中央集权的理念,故选C项;“推恩令”缩小了地方上 王国的势力,不是扩大了其势力,排除A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消除了地方对 中央的威胁,是“积极有为”,并非“无为而治”,排除B项;“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 关系,中外朝制度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25、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2.(2018 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 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D 【解析】裁撤地方行政制度的考虑之一即是削减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A项错误;地方 行政机构的职能并不会因机构的裁撤和合并增减分毫,B项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 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裁撤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削减 地方行政开支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26、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3.(2019 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 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 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 极盛也”。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B 【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 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
27、,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 对地方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 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 进步,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4.(2018 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 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28、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据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 专断国政”皇帝身边近臣掌控权力恰好说明皇权强大,A项错误;由材料“宦官弘恭、石 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 小,B项正确;据材料“宦官弘恭、石显”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不是丞相与皇 帝的斗争,C项错误;据所学西汉灭亡的根源是经济上的土地兼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宦官 和外戚专权,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5.(2019 福建厦门二模)据
29、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 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 此推断,唐代( ) 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 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御史台掌管监察职权,同时,尚书省左右丞又对御史有所监督, 即“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唐代的监察制度较前有所完善,故选D项;题干只是述及了唐 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察,防止出现冤假错案,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并 非行政职能的分工不明,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唐朝“尚书省左右丞”对“御史”有所监 察,这是监察制度完善的表现
30、,不是政令畅通的表现,排除B项;监察制度的完善,并没有 改变唐朝中枢机构的建制,排除C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6.(2019 安徽马鞍山三模)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 记载。这反映了宋初( ) 时 期 太祖朝 太宗朝 曲 宴 记 载 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 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 太平兴国九年,太宗“诏宰相、近臣赏花 于后苑”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 雍熙二年,“诏辅臣、翰林、枢密直学士 宴于后苑” 开宝九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辞 行前“宴于长春殿” 淳化三
31、年,太宗率近臣和馆阁学士登秘 阁“观书”,“赐从臣及直馆阁官饮” A.边患问题得以解决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科举制度日益完善 D.崇文抑武局面形成 D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看出,宋太祖以武将为主到宋太宗变为文臣 为主,这说明北宋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选D项;材料不涉及边患问题,且有宋一代边患 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情况,没体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 排除B项;从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的表中得不出科举制度日益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32、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7.(2018 山东聊城三模)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 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丛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C 【解析】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反映中枢机构权力变化而不是清廉的 问题,A项错误;据所学,唐初具体政务由尚书省负责,据材料“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 常政务性工作”
33、可知部门权力出现重合,B项错误;据材料“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 向”可知官员的政务要求提高,即官员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中枢权力的变 化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8.(2019 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 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 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
34、条件 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B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魏文帝时由地方郡国按儒学经术、吏达文法来推荐选官,这 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也为以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依 然是按才学选官,不是按门第对人才分等,因而非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排除A项;材料中依 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因而并非完全“唯才是举”,排除C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属 于察举制,与以后士人直接报考的科举制不同,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9.(2018 福建厦门二模) 记述 出处 (成
35、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内阁臣造扆前密勿谟画诸六部大 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明政统 宗 (宣宗时,内阁)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谓之条旨,中 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殿阁词林 记 (宪宗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 明宪宗实 录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 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西园闻见 录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推断,明代内阁( )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 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36、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明朝内阁不是行政机构,不掌握行政权,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得出,不同的时 代,内阁的权力不同,内阁权力大小要看皇帝的需要,比如“(宣宗时,内阁)凡中外章奏,许 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而“(宪宗时)凡四方章奏, 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已”,B项正确;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 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 阁臣政治地位并不低下,C项错误;据材料“(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 臣尊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
37、事附和,不敢异同”可知内阁首辅的意见,其 他人无法改变,D项错误。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0.(2019 河北保定二模)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 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 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 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D 【解析】“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必须请示”等体现
38、了专制权力的加强,导致管理 不够灵活,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办事效率低下问题,排除A项;强调“有例可援”说明标 准不严格,排除B项;不断地需要请示说明权力没有分散,排除C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1.(2017 广东茂名二模)据军机处题名记记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 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 料表明军机处( ) A.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D 【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A项错误;军
39、机处不是监察机构,B项错误;材料“有事无不综 汇”不能说明军机处就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军机处总揽全国军、 政大权,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D项正确。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是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大权独揽,君 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故选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的行政机构,无论地位、性质都不是对宰相制度的继承,A项错误;B项仅仅是材料的 表面现象,材料体现的本质是君
40、主专制的强化,排除;材料强调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带来的变化,内阁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D项错误。 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 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 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 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度的继承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C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41、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2.(2019 河南郑州三模)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 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 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 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B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42、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解析】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 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 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 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 制的严格,排除D项。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3.(2019 江苏苏州一模)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43、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 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 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 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 格势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 的地理条件,朝廷
44、就比较容易控制了。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所述制 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 度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知 识 梳 理 易 错 辨 析 典 例 变 式 基 础 训 练 能 力 提 升 能 力 提 升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 治取代贵族政治。 (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位:中国古 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 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