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8020303 上传时间:2024-10-25 格式:DOCX 页数:144 大小:18.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提示:考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略)(二)新石器时代特征:早期:打磨结合制作石器、陶器、农业起源,饲养家畜、修建村落。 后期:向国家过渡。意义: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核心素养:观察两幅地图,指出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三)原始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考点2:从部落到国家

2、(一)部落时代:1.三皇五帝的传说:2.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3.尧、舜、禹“禅让”传说:4.“万邦时代”: 知识拓展: 国家的产生国家初始形态: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和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如陶寺遗址。文明时代到来: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来临。(二)夏朝(约前2070约前1600)1.根本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2.表现: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们,女子地位下降;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国家。4.灭亡:夏桀暴政,商汤灭

3、夏史学探究: 怎样认识史前史?夏朝真的存在吗?(1)途径:神话、文献与考古(实物史料);(2)认识: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却能折射早期历史的影子。(3)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时间地域都吻合夏文化,但缺少印证夏朝的文字。考点3:商和西周(一)商朝(前1600-前1046年)信史朝代:商朝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成为信史。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王朝。二、西周(前1046-前771年)1.分封制:积极影响:扩大西周势力范围;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加强统治;有利天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消极影响:诸侯独立性大,易成割据。后世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 中

4、国的姓氏起源;中国地名的简称。问题思考:分析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原因: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铁器、牛耕的使用,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 郡县制。2.宗法制:(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导致特权、重男轻女思想,不利于民主法制。3.礼乐制度: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表现:仪式

5、、器具、称谓。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 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问题探究: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及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1)关系:(2)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经济1.农业:土地制度:井田制生产工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耕作方式:石器锄耕;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集体耕作)。链接:选必2: 农业出现的意义人类开始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

6、逐渐形成聚落。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劳动的人,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和数学等。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基本逻辑思维体系: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2.井田制:内容: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西周晚期,私下土地买卖或小农个体经营发展,使井田制受到冲击,趋向瓦解的表现,但不代表当时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瓦解是在战国时期。3.手工业、商业:工商食官;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五)文化 (选必3的部分内容)1.文字:商朝甲骨文

7、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西周时期铸造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2.天文历法:甲骨文中有对日食的记载,世界最早的记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的殷历,干支纪日法。3.思想: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天人合一:相信上天和鬼神,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和”,才能产生新事物。综合归纳:1.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1)经济:土地国有(井田制),集体劳作,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发达,实行“工商食官”。(2)政治: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中央权力逐渐加

8、强,但权力未高度集中。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稳定延续: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 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3)文化思想:成熟文字:甲骨文和青铜文化;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子孙)。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总体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主要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为富国强兵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出现;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士阶层活跃。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

9、私有制逐步确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兴起。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也取得较快发展,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文学形式。民族关系上:诸侯争霸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提示:考点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特征: 礼崩乐坏、权力下移、兼并战争、政治动荡。问题探究: 比较春秋战国地图演所反映出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三家分晋;北部出现长城;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说明:由

10、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进一步瓦解,匈奴逐渐成为北方边境的主要威胁。(二) 华夏认同1.原因: 分封制影响;华夏文明先进性:生产力(农耕文明);文化(礼乐);制度(分封制、宗法制)2.过程: 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3.方式: 战争、内迁、认同、相互学习,封建化。4.意义: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中华文明的内涵逐渐丰富,具有生命力(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能力提升: 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1)蕴含统一因素: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

11、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加速了华夏化进程。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又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战国时期各国经济发展,各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2)纷争的影响:诸侯纷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大国兼并小国,造成局部统一,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考点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经济发展1.

12、农业:(1)生产工具:冶铁农具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农业技术:耕作技术:铁犁牛耕; 黄河、长江流域已经普遍种植农作物。(3)水利工程的兴修:芍陂(qubi)、都江堰、郑国渠(4)农业经营:由集体耕作向小农经济转变。(5)影响: 促进手工业发展和工商业繁荣推动封建土地私有的确立形成新兴地主、农民阶级,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推动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概念辨析: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自耕农经济:自耕农占有小块土地,自己生产,自己消费(2)小农经济:包含自耕农经济和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经济(3)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没有商品交换,与商品经济相对立。自然经济

13、包含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2.手工业: 结合选择必修2(1)概况:春秋晚期:冶炼生铁和块炼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冶铁技术出现;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手工业家庭、民营和官营作坊。手工业家庭与作坊的手工业者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2)方式:3.商业:结合选择必修2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交通发达:都城为交通枢纽。各诸侯国有铸币权。战国时,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各国都城都设市,出现商业区。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二)变法运动1.原因(必然性): 经济: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富国);政治:

14、各国兼并战争需要(强兵);思想:法家学说为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旧的生产关系。2.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3.主要代表:商鞅变法(前356年)(1)变法内容:经济:奖励耕战,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推行县制,县的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2)性质: 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3)结果: 商鞅虽“车裂”而亡,但变法得以保留,使秦国迅速强盛。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怎样评价商鞅变法?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1.评价:(1)进步性:顺应历史潮流,集列

15、国变法之长,改革最为彻底;打击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刑法严苛,激化社会矛盾。赋役沉重,加重人民负担,也造成民风的堕落。2.成功原因:根本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和变革的需要;策略得当,态度坚决,取信于民;国君支持(政治保障); 改革全面彻底,措施行之有效。 1.宗法分封制瓦解的体现(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主要表现:一是王室内部,继承纷争不断,天子地位下降。二是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政,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人才流动较为频繁,

16、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流行。有计划地打压奴隶主贵族(如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等。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 (结合选择性必修) 三、官员选拔 选择性必修1 1.世官制:西周至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举荐和军功授爵制:(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2)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四、户籍制度1.起始: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2.秦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

17、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簿籍上有登记。五、法律与教化:1.早期:(1)法治: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德治:晋国叔向认为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礼仪道德。2.后期:(1)儒家: 主张: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代表:孔子和孟子:“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实行仁政、轻徭薄赋”;(2)法家: 主张: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商鞅和韩非(“法、术、势;赏罚分明;以法为师、以吏为师”)。 问题探究: 概括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发展历程及评价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内涵: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增加

18、政府收益。重农思想比较稳定,变化不大,但抑商政策在不断变化,如汉武帝时期推行过“惠商”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巩固统治的需要;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历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的原则,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工商专营,明清强化。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考点3:孔子和老子(一)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思想提出的背景: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

19、理论主张。2.主要思想:(1)核心:“仁”、“礼。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3.教育: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4.文献整理: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对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5.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论语当中。(二)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朴素的唯物论: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 “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2.方法论:朴素的辩证法。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3.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对现实不满,反对制

20、度束缚。4.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分为德经和道经,又称道德经。知识拓展: 道家与道教 作为思想学说,道家以“道”为中心论述哲理,分析宇宙、社会和人的存在;作为宗教派别,道教是以神的崇拜、沟通天人神鬼的仪式、宗教团体组织和思想信仰构成的。考点4: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 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2)阶级关系: 阶级关系新变化,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并备受重用(争霸需要)。(3)政治: 诸侯争霸,礼坏乐溃,社会经历大变革,环境相对宽松。(4)教育思想: 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3. 主要派别、代表及主张:4.历史

21、影响:(1)性质: 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影响:当时: 为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利于教育普及;削弱贵族地位,促进社会转型。后世:各家学派为后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会治国理论;彰显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对世界文化发展也起巨大推动作用。能力提升: 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和不同(1)相似:他们所追求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2)不同:问题探究: 为何孔子周游列国,却无功而返?而法家成为列国的治国思想?(1)儒家:在当时战乱不断、诸侯争霸的时代,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

22、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张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2)法家:提出了变革,与道家的“小国寡民”、儒家的“维护周礼”、墨家的“墨守成规”不同;反对托古,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来说,顺应了统一战争的的潮流。满足了君主加强专制权力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选择性必修3)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孔子:仁者爱人。管子: 顺应民意。孟子:仁政、民贵君轻。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3.提出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均有以天下为己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精髓。4.

23、提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明德、敬德。 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礼记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和为贵。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结合选择性必修(1)文学、艺术诗经:春秋时期孔子编订。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其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楚辞: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创造。 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文字:(以青铜铭文及石鼓文为代表);绘画:(

24、留传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音乐:(战国编钟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舞蹈(以宫廷乐舞为主)(2)科学技术指南针:发明司南。天文历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星表。数学:春秋时期出现的九九乘法口诀,春秋战国时期发明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法。医学:编纂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第3讲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总体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基本模式。主要表现:1.政治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

2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丝绸之路开通,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思想上:从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民族关系上:秦时与少数民族之间和平多于战争,加强对边疆的管理。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范围得以拓展,中国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

26、之间的联系加强。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提示:考点1:秦的统一(一)历史条件:1.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2.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3.物质基础: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4.地理位置: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5.局部统一:争霸和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6.主观努力: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远交近攻。”和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二)过程1.东方:前230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东方六国,建统一王朝秦朝,都咸阳。2.南方: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修灵渠,开辟“五尺

27、道”,置郡县。3.北方: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修长城,筑直道。(三)统一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2.秦朝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3.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4.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考点2:秦朝的统治(一)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确立皇帝制度: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中央)(1)特点: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保证皇权。(3)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28、了决策的失误。3.廷议制度: (1)国家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2)影响:利:大臣们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弊: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大小与皇帝个人的品质有关,缺乏政治稳定性和延续性。4.推广郡县制(地方):(1)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3)特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问题探究: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并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有什么变化?(1) 郡县制与分封制异同(2)周秦之变:从贵族政治到

29、官僚政治;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独裁;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知识拓展: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选择性必修1)1.涵义:(1)专制主义:特征是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切受制于中央。是一种管理方式。(3)两者关系:中央集权是专制主义基础,有君主专制,必然有中央集权,有中央集权不一定有君主专制。2.原因:(1)经济(根本原因):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2)政治:封建统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其封建统治;(3)思想:法家集权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过程: 战国:萌芽确立:秦朝巩固:西

30、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明清。4.矛盾:(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5.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6.特点:(1)以皇权为核心;(2)家国同治;(3)人治色彩浓厚。7.评价:(1)积极:政治: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历代王朝沿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广泛传播。(2)消极:政治:导致权力过分集中和个人崇拜极易形成

31、暴政,导致腐败,引起政局动荡。思想:导致独尊一家、钳制思想,阻碍了思想进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封建社会末期,阻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妨碍中国社会进步,渐落后于西方。二、其他制度 结合选择性必修11.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2.官员选拔: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3.官员考核: 上计制即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4.监察: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

32、史5.法律: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6.社会:(1)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 (2)整顿社会风俗。作用: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促进民族交融。7.经济:(1)统一货币(半两钱): 统一铸造秦半两钱。作用:改变了长期以来币制的混乱状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3)交通: 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作用:加强各地经济联系;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8.文化:统一文字(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作用:

33、有助于国家政策的推行和各地区间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6.民族关系 (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边疆管理:北逐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7.赋税制度:田赋税率高,人头税极重8.户籍管理: 分类登记制度:除百姓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宗室贵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贾)等。(三)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1)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2)民族国家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

34、,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5)大一统观念:废除列国间重重关隘及限制,“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考点3:秦朝的暴政与灭亡(一)秦朝的暴政:(二)秦末农民战争(三)楚汉战争:问题探究:秦朝为何短命而亡?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表现为:繁重赋役,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焚书坑儒,禁锢思想。(2)秦朝缺乏

35、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1.周秦之际政治文明演变的特征(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2.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时空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结果的高低。技术环

36、境,影响历史评价的效率和精度。(2)主体因素:历史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历史评价主体的知识、能力、史学方法。历史评价主体的心理因素、情感取向。(3)客体因素: 历史事物自身的多元性、发展性。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总体特征: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主要表现:1.政治上: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使中国由贵族政治过渡到官僚政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经济

37、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获得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丝绸之路开通,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思想上:从奉行法家思想到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4.民族关系上:秦时与少数民族之间和平多于战争,加强对边疆的管理。5.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外交范围得以拓展,中国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时空定位及主要内容提示:考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含义: 顺民之情,与民休息,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社会的干预。2.原因: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吸

38、取秦亡教训;统治集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3.主要措施:政治:汉承秦制;地方上:郡国并行。思想:黄老无为思想(无为而治)。经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文景之治”。民族:和亲。4.结果:积极: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文帝、景帝时西汉出现“治世”,史称“文景之治”。消极:内:王国问题、土地兼并、豪强坐大; 外:匈奴问题(三)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兼采“周秦之制”)知识拓展: 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1.郡国并行制(1)原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国家财政困难,很

39、难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安抚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维护刘氏政权的长期统治。(2)概况: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影响:积极:客观上维护了刘氏政权,促进了经济发展。消极:王国较大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出现“王国问题”,导致“七国之乱”的发生。2.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考点2:西汉的强盛(一)政治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历史概念: “大一统”特点:疆域大一统;政治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民族大一统;经济大一统。1.中央:加强专制主义(1)内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影响:它加强了皇权对国家各方面的控制;

40、随着中朝势力的膨胀,导致以后宦官、外戚专权的出现。(2)选官:察举制。方式:自下而上推选(以官举士)标准:“孝廉”(品行)作用:积极:拓宽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统治基础,任免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3)其他: (选择性必修1)官员考核:上计制法律制度:九章律 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开启律令儒家化进程,以经注律。2.地方:加强中央集权(1)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影响:王国变侯国,侯国受郡管辖;王国权力收归中央,基本结束了汉初以来的诸侯王割据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加强。(2)监察:设置刺史制度。特点:位卑权重,以卑驭尊;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

41、影响: 积极: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局限: 服务于专制皇权, “人治”非“法治”;具有明显的缺陷,后权力日重,威胁中央。(3)社会治理: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等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 刺史改称为州牧,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年已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二)经济大一统(加强中央对经济的垄断)1.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 影响: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2.盐铁官营:(1)开始:春秋战国时期(2)加强:汉武帝时期。此后朝代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3)作用:抑

42、制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发展。3.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影响: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征收财产税(又称“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影响:增加政府收入。5.其他: 选择性必修1(1)赋役制度 : 田赋:十五税一后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口赋、算赋。徭役(2)户籍制度: 编户齐民。(三)思想大一统:尊崇儒术1.目的: 思想的统一有利于维护和巩固政治大一统。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设太学3.影响:(1)积极: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大一统局面的巩固。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

43、化共同体形成。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2)消极:结束了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是文化专制。知识拓展: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1.思想来源:儒家思想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2.内容: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学说;实行仁政,德刑并用; 伦理道德:三纲五常。3.特点:以儒为主,外儒内法。问题探究: 与孔子、孟子的儒学相比,汉代新儒学“新”在哪里?(1)统治术的变化:从“以礼理民”到“礼法并用”;(2)人民性渐淡化: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3)浓厚神秘色彩: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

44、(4)地位发生变化:从先秦民间学说上升为汉代官方哲学。(四)疆域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1.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河西走廊设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2.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中西交通“丝绸之路”,促进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使臣出使大秦。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5.其他: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西域设田官,督率戍卒屯田。4.意义:加强了边疆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开发,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

45、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外的交流,扩大了汉朝的影响。考点3:东汉的兴衰(一)西汉灭亡(二)王莽政权(三)东汉的兴衰(25220年)1.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光武中兴”:指的光复汉政权;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汉王朝再次出现盛世景象。3.东汉的衰亡:(1)背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清议”。触犯宦官利益,被诬为“党人”,遭严厉镇压,称“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匈奴问题: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问题思考: 两汉的灭亡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启示?(1)重视民生,消除贫富分化;(2)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腐败;(3)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必修1.2.3共5册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