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086628 上传时间:2021-02-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注意:依据最新高考历史课程内容调整说明。【注意:依据最新高考历史课程内容调整说明。删除删除“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和和“穆罕穆德阿里穆罕穆德阿里 改革改革”。不考不考“梭伦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的内容。 】 选选选选修修修修 1 1 历历历历史史史史上上上上重重重重大大大大改改改改革革革革回回回回眸眸眸眸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1)公元前)公元前 86 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 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政治,政治,贵族占

2、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长老会议,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 经济,经济,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成为“六一汉”,甚至 沦为债务奴隶。 (2)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工商业的发展,“海岸派” 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他们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 权利的斗争。要求打破“平原派”(贵族)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 反对贵族专权成为雅典海岸派和山地派的共同目标,改革呼声日高。 2、经济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尖锐的矛盾导致雅典社会动荡,严重 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工商业)的发展。 3、外部环

3、境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梅加腊占领萨拉米斯岛,打击雅典的 海上贸易。 4、个人努力梭伦在雅典对梅加腊的战争中树立威望,走上政治舞台,当选首席 执政官,锐意改革。 雅典海岸派的政治主张: 被称为“海岸派”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贵族)的政治专 权,分享权利; 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平民)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社会改革。 二、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废除 “六一汉”制度,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影响: 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扩大了公民基础, 形成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友情提示:1

4、、梭伦在改革的同时对贵族作出让步,如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 2、解负令后,雅典奴隶制仍然存在,只是由原来的债务奴隶转向走上奴役外邦奴隶 的道路。 )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 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 高,享受的权利也越多。影响: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 政治权力, 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但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友情提示:此措施工商业奴隶主阶级获利最大) 4、为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

5、高权力机关, 包括第四等级在内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大会 建立“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影响:影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 政治权利,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三、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具有“革命性”与“中庸式”的基本特点。革命性特点主要 体现为触及土地占有关系和打破贵族专权;中庸式特点主要体现为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 况和政治地位又确认财产等级制度和保护贵族特权。 (突出折中色彩) 四、四、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进步意义(1)经济上:)经济上: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

6、路,使雅典成为古 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2)政治上:)政治上: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 “解负令”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 体。 财产等级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 力, 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利机构的改革措施,在一 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制度保 证) 。 后来克里斯提尼改革进一步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促进民主政治的 发展和完善。 (友情提示:认识制度

7、设置是民主政治的可靠保障。 ) 2、历史局限历史局限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财产等级制度使下层公民享有权 利不充分,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原因:梭伦在改革中主要扮演了“调停者”角色,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色彩。 改革的主要目的:改革的主要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社会秩序。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必然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时代特征时代特征 (1)经济:)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社会生产力提高,农工商业得到发展;井田制瓦解, 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出现了新兴地主

8、和自耕农。 (2)政治上:)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上:)军事上:战争的需要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直接动力。 (4)文化上:)文化上: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合乎时代需求,成为变法理论武器。 2、春秋战国时各国变法春秋齐管仲改革、鲁初税亩、战国魏李悝、楚吴起变法; 3、秦国:、秦国:秦国落后于中原,秦孝公决心改革,商鞅投奔秦国。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二、春秋战国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时间 国家 改革者 变 法 内 容 作 用 春秋 齐国 管仲 “相地而

9、衰征” 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鲁国 BC594 初税亩 “履亩而税” 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 魏国 李悝 “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 强盛 楚国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 整顿 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 中的强国 其它诸侯国改革 齐国、赵国、韩国等国的改革 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春秋战国改革不同的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具体比较: (1)从背景看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战国时期变法更侧重于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废除旧贵族特权, 发展封建经济。 (2)从内容和效果看春秋时期改革主要

10、是改革经济基础(特别是赋税制度的变 革) ,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则强调建 立地主阶级专政,瓦解了宗法贵族统治,确立封建制。 (3)从性质看:春秋改革属于奴隶制改革;战国时期属于封建化改革。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公元前 356 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变法 目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性质:性质: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富国强兵而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内容 作用作用 以农求富的 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 们发展农业生产的

11、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保护了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 加强集权的 军事政治改 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 立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 建立严密户籍制度(什伍制) , 实行连坐法; 强化专制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加强思想控 制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实质是文化专制,加强了思想控制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四、商鞅变法的特点变法的中心:农战和法治全面性、有效性,是实行最彻 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不仅为秦国完成

12、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 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体现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从法律上确立封建 制度。 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积极作用结果: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 积极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改革运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秦 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 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1、政治:、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建设由此开始,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2、经、经济: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 进封建经济发展。 3、军

13、事:、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六、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所 受的剥削与压迫, 如实行连坐法。 改革并未与旧制度、 旧文化、 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如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 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较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 贵) (3)态度坚决,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 商鞅精神:“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练习题练习题 1.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

14、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 383 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 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 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 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 381 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 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 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 分)

15、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 分分);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 了较完备的制度。了较完备的制度。(2 分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 分) 商鞅变法历时商鞅变法历时 19 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 分分)吴起变吴起变 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 施。施。(2 分分) 第三单元第三单

16、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 民族融合加强。 (2)北魏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 始封建化进程。 2、必要性: (1)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阶级矛盾尖锐; (2)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致使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 荡不安,改革势在必行。 3、主观: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在冯太后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深感必须借鉴汉族经验,改革 鲜卑落后的统治

17、方式。 二、改革的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性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三、改革的内容 1、改革前期:推行新制 【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建立新制,取代旧制,为后期改革奠定基础。 【措施】:(1)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作用: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 利于鲜卑族的农耕化,有利于其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融合。 (是推行其他各制的基础) (3)设立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改变了赋

18、税征收混乱的现象,使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2、改革后期: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行汉制,移风易俗。 【措施】:(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495 年迁都洛阳。 迁都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主要目的),与汉族地主合作,减少改革阻力。 经济:经济落后,无水路漕运,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受强敌柔然骚扰; 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移风易俗 【重点】:改革风俗习惯,促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 【措施】:易服装(穿汉装)、讲汉话(断北语)、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等一系列措施。 【影响

19、】: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 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封建化进程); 四、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推动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商业日益活跃。 接受汉族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 了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后民族融合的表现改革以后, 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 汉族的风 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同时, 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

20、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同点。 特点: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原因: 顺应时代潮流, 符合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胆略,毅然改革,信心坚定。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相同点:都顺应历史潮流,大胆废除旧制,创立新制,新制为历代沿用;巩固封建地 主阶级统治,促进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对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对孝文帝改革中汉化政策的评价: 汉

21、化政策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族的统治, 但就中华民族来说, 它促进了民族融合, 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具体包括均田制、移风易俗、实行汉制等内容。 局限:全盘汉化忽视了本民族的特点,使鲜卑族融入了其他民族中。 (注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就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练习题练习题 1.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 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 鉴谓所亲云: “平原王才度不恶, 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 (即 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 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

22、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 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 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 分) 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 等方面的汉化措施。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 分) 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

23、决心。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 分) 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土地兼并盛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不断。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负担沉重,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2、民族对立严重(民族矛盾尖锐):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 (二)北宋中

24、期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1)积弱局面形成)积弱局面形成(宋初中央集权措施造成)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 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等集中军权的措施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影响)对辽 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局面形成)积贫局面形成(三冗问题造成)冗官:机构重叠,官职冗滥;科举取士 多;“恩荫”授官多,造成冗官,(影响)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冗兵: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和荒年募兵,军队数量剧增,军费开支高涨。冗费:军队 数量和官员的激增使费用大量增加,再加上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造成冗费。冗官冗兵 冗费导致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25、,造成了积贫的局面 总之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是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三)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但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四)宋神宗继位,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庆历新政 1、背景:、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 岌可危。 2、目的:、目的: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 3、时间:时间:1043 年。人人物:物: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核心:核心:整顿吏治。 4、主要措施:、主要措施: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 农桑,减轻徭役等 5、结果:、结果

26、:失败范仲淹等被迫离职,新法被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6、失败原因:、失败原因: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主要原因) 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对改革者的怀疑; 改革过于激进,更张无渐。 【注意:土地兼并严重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北宋中期危机出现的根本原 因:封建制度固有矛盾引起的结果。 】 二、王安石变法标志:1069 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目的: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一定程度改善了北宋积弱的局面。但也触犯

27、了 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措施措施 内容内容 作用和成效作用和成效 局限局限 青苗法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 农民。 增加政府收入; 农民免受 高利贷盘剥, 一定程度上 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 利 息偏高, 农民负担 依然沉重 免役法免役法 ( 募 役( 募 役 法)法) 以钱(免役钱)代役,官僚地主 也要出钱 减轻人民负担, 保证了生 产时间,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了政府收入 贫苦人仍是沉重 的负担 农 田 水农 田 水 利法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政府 税收增加。 方 田 均方 田 均 税法税法 按多少、好坏收税,官僚地主也

28、 不例外。 部分农民免除赋税, 得到 实惠。也增加政府收入; 市易法市易法 设市易务,稳定市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 断,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均输法 设发运使,掌握生产情况和政府 的需要情况,就近采购物资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 断,增加政府收入 (2)强兵之法(军事):增强了北宋国力,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措施措施 内容内容 作用和成效作用和成效 保甲法保甲法 将农民编为保甲,农闲时练兵,战 时作战,实行连坐法。 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 实现了兵农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条件。 保马法保马法 官马由百姓保养。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减少政府支出

29、将兵法将兵法 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取士之法(教育)为变法服务 措施措施 内容内容 作用和成效作用和成效 改革科举改革科举 制度制度 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增明法 科,考律令断案 有利于人才选拔、 培养和使用, 为变 整顿太学整顿太学 重编教科书,内容均为儒家经典。考试优秀者可直接受官 法造了舆论, 有利 于改革的推进 惟才用人惟才用人 提拔有志于改革的官员。 “人言不足恤,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王安石 三、变法的命运 1、结果:、结果:最终失败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但在

30、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 这场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 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死去;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四、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富国强兵进行的改革。(是封建社会内 部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五、总体评价: 1、积极:、积极: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使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如青苗法、募役法的推行,使财政收入增加;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

31、和豪绅大地主 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均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政府收入,变法中的强 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王安石能针对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体现了勇于改革、敢于斗争 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局限: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 然沉重。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其实质是封建社会内部进行局部调整。而 且新法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到复 杂性和艰巨性。 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到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疑难分析:疑难分

32、析: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 相同点是:) 相同点是: 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有)不同点有 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

33、革。 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2、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相同点及内在联系 相相 同同 点点 背景背景 性质性质 目的目的 结果结果 作用作用 失败原因失败原因 北 宋 统 治 危机 封建社会内部 矛盾进行局部 调整的改革 巩 固 统 治 挽 救 危机 失败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 都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 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触 犯 了 大 地 主 大 官 僚的利益 内在联系内在联系 庆历新政虽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对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问题的分析 (1)王安石认为国贫、民贫的原因)王安石认为国贫、民贫的原因 国贫国贫生产少民不富国不强; 民

34、贫民贫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徭役繁重。 (2)解决贫困的办法)解决贫困的办法富国之法 (3)王安石变法中)王安石变法中“富国之法富国之法”的实质和特点的实质和特点 实质:实质: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特点:特点:理财方针“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限制官僚地主利益。 友情提示: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为缓和社会矛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王 采取一系列措施去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关,要特别注意。 练习题练习题 1.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

35、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 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 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 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 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 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 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原因 ,除

36、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 分 ) 冗官。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 分 )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 分) 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 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7、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 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 分 ) 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 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 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政治上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引起农民反抗,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奴制危机。 严重威胁沙皇和贵族地主统治。 2、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落后于西欧国家 (缺乏劳动力、投资、市场

38、) ,仍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3、社会上新思潮的涌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抗沙皇的斗争, 引起思想领域的剧变,促进人民的觉醒。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激化国内矛盾,客观上加 速了改革的步伐导火线。 5、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吸取以前教训,坚持改革。 友情提示:对沙皇政府来说,最主要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 改革前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经济背景 1、俄国工业发展概况:、俄国工业发展概况:工业革命影响俄国,俄国棉纺织业中出现机器工厂,但到 19 世纪中期,俄国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发展速度

39、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英法) 。 2、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农奴制的阻碍。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 工业革命缺乏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农奴贫穷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农奴制下也缺少工业投资。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年 俄国英法土) 原因:原因:俄为扩大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转移国内矛盾; 奥斯曼帝国战略地位重要,国力衰弱。俄国的行动侵犯了英法在奥的利益。 影响:影响:使俄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沉重打击了俄国人 的士气;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成为改革的导火线) 俄与英法之间战争实质:俄与英法之间战

40、争实质:是封建农奴制国家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俄国俄国 战败根本原因:战败根本原因:农奴制的腐朽。 (俄国的失败说明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改革的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 望。根本目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三、二一九法令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又称解放法令。 1、内容: (1)政治上:)政治上: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 生活。 (2)经济上:)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获得份地,份地的多少、肥瘠由 地主决定。农民获得份地须高价赎买(实际价格的二三倍) ,未付清前,农民须服劳

41、役, 交代役租。 (负担一些临时义务) (3)组织上:)组织上:规定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 缴纳。 2、评价二一九法令(农奴制改革) (1)进步性)进步性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性质:性质:封建地主主持下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作用:A、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必需 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加速俄国近代化的进程。B、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俄国 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地位:地位:动摇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历史上重要转折点 (友情提示: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2)局限性)局限性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 不彻底性:农民仍受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掠夺性: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重受盘剥与奴役。另外在改 革中形成了以军事封建为特征的帝国主义,对外显示了更大的侵略性和扩张性。 四、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的近代化、经济的近代化1861 年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市场资金,有利于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 (思想观念近代化: )、 (思想

43、观念近代化: )通过改革,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也开始传入俄国, 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同西方的差距,要求变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改革。 3、 (出现政治民主化气息) :、 (出现政治民主化气息) :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 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政治体制方面: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但实际 权力仍掌握在行政官僚手中。 司法制度方面:司法制度方面:废除按等级进行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公开审判。 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军事方面:军事方面:实行普遍

44、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这些改革是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加快了俄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 1861 年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表现:、表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19 世纪 80 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 为农业的主要成分。 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原因:农奴制改革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加 上政府的扶植政策)19 世纪后期,完成向机器工厂过渡。 2、局限:、局限: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工业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地。

45、 五、俄国改革的特点: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 大量封建残余。 练习题练习题 1.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 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 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 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 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 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

46、地 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 1861 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 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 1861 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 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 全占有贵族的土地。 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 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 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 心理?(4 分) 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2 分) 原因:由亚历山大二

47、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 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4 分) 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 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4 分) (3)材料三中队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4 分) 不符合实际。(2 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2 分) (4)依据材料一、四,说明 1861 年改革的目的。(4 分) 防止农民起义,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1、19 世纪上叶幕府统治危机(内忧) (1)政治:幕府统

48、治下实行幕藩体制、严格的等级制度,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冲击着封建经济。但幕府统治阻碍了其发展。 (3)外交: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4)阶级: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富裕农民、工商业者对幕府统治不满。 2、外患黑船事件(1853 年美国佩里) ,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首先打开日本大 门,随后欧洲列强也同日本签订条约,民族危机加剧。 3、尊王攘夷失败后,演变为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前提条 件 二、西方列强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1)打开了日本的大门,使日 本主权遭到破坏,民族危机加深。 (2)列强侵略的加剧,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

49、客观上 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冲击着日本社会,人民生活更加困苦,阶级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剧增。 (4)社会阶级结构进一步分化。新兴地主和高利货商人不满政治上无权; 西南诸藩大名不满现状;中下级下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进一步 动摇幕府统治基础。 (5)促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变革 呼声强烈。 了解日本倒幕运动的主要经过与结果。 1、 尊王攘夷1860“樱田门事件”, 提出“尊王攘夷”口号 (“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 赶走外国侵略者。攘夷是核心) 。局限:尊攘派对幕府存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 幕府的要求;结果:运动失败。 2、倒幕运

50、动(1)西南强藩联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武装倒幕开始。 (2) “大政奉还”:倒幕派迫使幕府将军把政权“奉还”给天皇。结果: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 (4)1868 年倒幕派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与幕府军进行了戊辰战争,鸟羽、伏见战 役打败幕府军队,后来最终彻底打败幕府,结束了战争。 三、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1868 年五 条誓文的发布,明治维新开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四、明治维新的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作用:作用: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 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其他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江苏专用)选修一全册.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