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 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特征特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主要变化: 原计划经济国家(苏联、中国、东欧等)放弃计划经济体系;原计划经济国家(苏联、中国、东欧等)放弃计划经济体系; 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 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形成与发展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形成与发展。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
2、 NAFTA); 2002年欧盟统一货币-欧元正式流通; 2004年5月欧盟东扩,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 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198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为381亿美元;2007年货物与 服务贸易总额为23769亿美元,是1980年的63倍。 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2.6%增加至2007年的72%。美国 和日本的贸易依存度约为20%。(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 外贸易总额与该国GDP 的比值) 中国对外经济的变化 对外贸易顺差 2001年顺差:281亿 2007年顺差:3075亿 出口:13422亿美元,进口:10347亿美元 对美贸易巨额顺差:出口2327亿美
3、元,进口694亿美元。 主要贸易伙伴:主要贸易伙伴: 1.欧盟 2.美国 3.中国香港 4.日本 5.东盟 6.韩国 7.俄罗斯 8.印度 9中国台湾 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变化数据: 1979-1984年期间,17亿美元; 1985年,17亿美元; 1990年,34亿美元; 1995年,375亿美元; 2000年,407亿美元; 2004年,606亿美元。 1992年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00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 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0亿美元, 占亚洲利用量的6
4、5.9%。 200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 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积极利用外资,开放本国市场 全球合作: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其第个成员。 区域合作:2001年11月,达成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未来10 年实现贸易自由贸易化的协议。 2002年11月,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 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
5、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规律和政 府政策的效应,探讨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协调模式。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领域可以分为国 际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两个部分。 国际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国际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1. 贸易所得贸易所得:分析贸易的利益以及贸易对分配的影响。 2. 贸易模式贸易模式:分析商品和要素的进出口模式。 3.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分析贸易政策的选择与贸易保护问题。 4.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的决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5. 汇率决定汇率决定:分析汇率的决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 6. 国际间政策协调国际间政策协调:探讨国家间贸易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方式。 7. 国
6、际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分析全球资本市场的功能和国际间的资本借贷问题。 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 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需要国际经 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国际经济学课程学习中,请大家更多地关心 中国对外经济问题。 问题例:问题例: 贸易和投资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贸易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贸易不平衡引发的问题? 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为何增加? 为什么外国要求人民币升值? 汇率如何决定?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和障碍? 区域货币合作的利益与问题? 相关刊物相关刊物 世界经济:以研究性论文为主,不少论文涉及一般中国经济问题
7、。 国际金融研究:以国际金融为主,论述性论文为主。 世界经济研究:近刊具有一定研究性。论文集中于国际经济问题 的各个方面。 国际贸易:介绍国际贸易动态与政策,易读。 国际经济与政治:以论述性论文为主,包括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 易读。 国际经济评论:以论述性论文为主,文章较短,作者大多具有一 定影响,易读。 国际贸易问题:论文以国际贸易和投资问题的内容为主。 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 观经济学为基础。 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应用较多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国 际金融问题的分析应用较多的宏观经济学知识。 教科书 (中文版)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
8、德著,国际经济学 第6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该书的英文版国内有售: Paul R. Krugman, Maurice Obstfel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 5th edition. 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Dominick Salvatore 著, 朱宝宪等译, 国际经济学, 第5版,清华 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陶涛编著, 国际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华民著, 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观点观点 主张国家通过多出口、少进口,使国外金银财富流入本国,从而达到扩大本 国力量的目的
9、。 根据根据 (1)拥有更多黄金,统治者可以有更强的军队和更强的国内统治能力,占领更多的 殖民地。 (2)黄金货币越多,国内商业活动更活跃,有利于国内生产,增加就业。 重商主义重商主义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前的贸易观 局限局限 (1)将国际贸易的利益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基础上。 (2)将金银财富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而现代社会常常用人力、技 术、资本和自然资源所生产的国民产值衡量国力。 (3)黄金流入后货币供给增加,形成国内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 加,重商主义观点存在矛盾。(大卫休谟的质疑) 亚当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注: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1776年发
10、表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 济学的基础。 观点观点 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本国处于绝对 劣势的商品。国际贸易可以带来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对参与贸易的各国均有 益。 绝对优势绝对优势:如本国生产一单位某商品的劳动投入少于外国(即劳动生产 率高于外国),那么,本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为相反的情 况,则称本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不具有绝对优势,而具有绝对劣势。 例如例如:生产单位A商品和单位B商品,本国分别需要3个劳动和4个劳动, 而外国分别需要5个劳动和3个劳动。那么,本国A 商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B 商品生产具有绝对劣势。本国应出口 A商品,进口B商品。 亚当亚当
11、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证明证明 假设英国与葡萄牙亚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如下: 布布 酒酒 国内交换比例国内交换比例 英国英国 1 4 单位酒=4单位布 葡萄牙葡萄牙 2 3 单位酒=1.5单位布 绝对优势拥有国绝对优势拥有国 英国英国 葡萄牙葡萄牙 自由贸易下的交换比例:1.54 之间 英国与葡萄牙自由贸易时,由于单位酒可以在英国交换更多的布,葡萄牙的酒流 向英国,导致英国市场上酒的供给和布的需求增加,英国市场上单位酒可以交换到的 布将少于4个单位;同理,葡萄牙市场上,单位酒可以交换到的布多于1.5个单位。 贸易模式(进出口商品的类型)- 英国出口布,葡萄牙出口葡萄酒 贸
12、易所得(贸易利益) 假设供需均衡时,单位酒可以交换2单位布。对于英国而言,获得单位葡萄酒可以 通过先投入2个劳动生产2单位布,然后与葡萄牙交换酒实现,节约2个劳动。同理,葡 萄牙也获得收益。 局限局限 各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均不如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发达 国家进行出口的现象不能获得解释。 在绝对优势理论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能对外开放,如果开放 将会导致严重贸易赤字,该结论与现实不符。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两国某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相对 生产效率(或相对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来衡量。 定义定义1 1:如果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的相对
13、劳动 生产率,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在这一产品上处 于比较劣势。 第二节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提出了比较优势 原理-为数不多的没有受到严重挑战、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原理。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的概念 定义定义2 2: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商品衡量)低 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 较优势.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某一产品的要素投入用于其它经济活动所能带来的最 大收益。 用定义2衡量比较优势更合适,适用范围更广,该定义为1936年 哈伯勒(Haberler)给出。李嘉图提出的比
14、较优势概念为定义1,以劳 动力均质、且为唯一生产要素等假设为前提。 中国 日本 技 术 (单位生产劳动 投入) 衬衫 2 1 汽车 2000 500 单位衬衫的机会成本(汽车衡量) 0.001 0.002 单位汽车的机会成本(衬衫衡量) 1000 500 例:劳动投入与比较优势例:劳动投入与比较优势 由于日本的单位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投入均比中国少, 日本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 绝对优势。 中国衬衫相对于汽车的劳动生产率(1000)大于日本衬衫的相对生产率,中国在汽车生产 上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中国用汽车衡量的单位衬衫生产的机会成本小于日本, 中国在衬衫生产上具有比较优 势。 比较优势原理 观
15、点观点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效率均不如另一国,两国之间仍有可能形 成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 有比较优势(比较劣势)的产品。 相关证明相关证明 以下进行如下证明以下进行如下证明: (1)比较优势分工有利于世界经济; (2)市场价格引导各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 (3)比较优势分工下的贸易对各国均有利。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 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 以前面提到的中日贸易为例:生产单位汽车和单位衬衫中国的劳动投入分别为 2000和2,日本分别为500和1。 假定在现有的
16、生产方式下,中国减少汽车生产1辆, 将节省下的劳动力用于衬衫生 产, 则中国衬衫生产增加1000件。 日本增加汽车生产1辆, 衬衫生产必须减少500件。 生产调整前后两国汽车生产总量不变, 但衬衫生产增加500件. 由此可以推断, 如 果日本集中生产汽车, 而中国集中生产衬衫, 两国的生产总量将达到最大。 即: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 汽车 衬衫 中国 日本 -1 1 1000 -500 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 李嘉图模型李嘉图模型 问题: 两国是否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 李嘉图模型给予了
17、解释. 模型假设模型假设 两国、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2*2*1); 资源禀赋水平不变; 生产要素均质,可以在国内不同生产部门流动, 但不能跨国流动;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固定,与生产规模无关;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两国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李嘉图模型李嘉图模型 LQaQa WLWCLC 相关基础知识相关基础知识 一国的劳动总量为L, 生产两种产品奶酪和葡萄酒,生产可能性 曲线方程: 斜率的绝对值为用一种产品衡量另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等于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比。 QC 奶酪的 机会成本 -aLC/aLW Qw 图:生产可能性曲线
18、a: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 Q:产量 L/aLC L/aLW 相对价格与生产相对价格与生产 没有国际贸易时没有国际贸易时: (1)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本国两种产品均生产; (2)完全竞争行业无经济利润,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Pi=wiaLi;其中,P为 价格,w为工资; (3)劳动力自由流动,两生产部门工资相等: Pc/aLC=Pw/aLw ; (4)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LW LC W C a a P P 无贸易,两种产品均要生产 Qc Qw -Pc/Pw E 没有国际贸易时没有国际贸易时: LW LC W C a a P P 国际贸易存在时,本国不必生产所有国际贸易存在时,本国
19、不必生产所有 分析:如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大于其机会成本, 即: 那么,奶酪部门的工资(wc=Pc/ aLc) 大于葡萄酒部门( ww=Pw/ aLw); 本国奶酪部门工资高,本国专业化生产奶酪. Qc Qw E E A 国际贸易存在时,本国不必生产所有消费品。国际贸易存在时,本国不必生产所有消费品。 * * LW LC LW LC a a a a 两国经济下的相对价格两国经济下的相对价格 假设本国在奶酪生产上效率相对较高,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葡萄酒生 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即 确定相对价格 价格由供需平衡决定;在均衡价格下,两国市场上同一产品的价格 无差异;两国每一产品的总生产等于两国的总需求。
20、 利用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确定均衡时的相对价格 / LCLW aa * / LCLW aa 相对 价格 本国 w c,w c c c 外国 w w w c,w c 世界 w c,w c, w c,w c 相对供给曲线相对供给曲线 描述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下面分析不同相对价格下的生产: 1/aLW 方法方法2 2: 贸易扩大了消费可能范围,消费者效用增加 E Qc Qw U U E A B B O 贸易前消费可能范围:三角型ABO; 贸易后消费可能范围:三角形ABO 贸易前生产与消费点选择在E点; 贸易后生产在A点,消费在 E点. E LCC aPw/ * /* LWW aPw 落
21、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 本国专业生产奶酪, 工资则为 外国专业生产葡萄酒, 外国工资为 贸易后工资比: * * * * CLW WLC LWLC LWLC wPa wPa awa awa 因此,如果本国两种产品的生产率均小于外国, 本国工资必然低于外国. * LC * LW a ; a CLC WLW Pa Pa 由于 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低工资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低工资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三种缪误 (1)一国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 才能在自由贸易中获益; (2)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以低工资为基础, 这样的竞争对于发达国家 而言不公平; (3)如果一国的工资
22、低于他国, 贸易使该国受剥削, 并降低该国福利。 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上述观点错误所在! 第三节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扩展 与检验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三种缪误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三种缪误 检验:制约专业化分工检验:制约专业化分工 为何两国会生产同样的商品? (1) 生产要素不唯一 (2) 存在贸易保护 (3) 昂贵的运输成本 考虑运输成本时的分工:如果 * iii wafw a 即使本国具有成本优势,但由于运费太高,无法出口本国生产该 产品。其中f为单位产品的运输费。 检验:制约专业化分工的原因检验:制约专业化分工的原因 美英出口比美英出口比 美英生产率比美英生产率比 2 1 1
23、检验:实证分析检验:实证分析 贝拉巴拉萨分析了1951年制造业26个行业的美英出口比率与劳动 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理论. 检验:实证分析检验:实证分析 本章简介本章简介 李嘉图模型假定仅有一种生产要素、且生产要素均质,而且生产 要素可以在本国不同生产部门间自由移动。该模型不能对收入分配问 题进行讨论。如果一些生产要素不能进行这样的自由移动,国际贸易 会对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章利用保罗萨谬尔森(P.Samuelson)和罗纳德琼斯(R.W. Jones)的特定要素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其分配效应进行分析。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 两国、两种商品
24、制造品和粮食、三种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 制造品生产利用劳动与资本资本,粮食生产利用劳动与土地土地 ;劳动力可在 国内生产部门间自由移动,资本和土地为特定要素;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国内资源禀赋一定,生产要素不能跨国流动; 产品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 基本数学关系基本数学关系 制造品生产函数制造品生产函数:Q M=Q M(K,LM) QM 制造品产量,K 资本存量, LM 制造品生产中的劳动投入。 粮食生产函数粮食生产函数:Q F=Q F(T,LF) QF 粮食产量, T 土地供给量, LF 粮食生产中的劳动投入。 劳动力在两部门的分配劳动力在两部门的分配:L
25、M+L F=L L 劳动总供给。 基本数学关系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 概念复习 劳动边际生产的概念 (MPL=Q/ L) 边际生产递减的概念(LMPL) 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定资源下两种产品生产量的组合关系曲线。 边际转换率的概念- (-MPLF/MPLM) -MPLF/MPLM E QM QF O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的斜 率表示边际转换率; 增加单位制造品需要投入 1/MPLM劳动;该部分劳动可 以 生 产 的 粮 食 的 数 量 为 MPLF/MPLM.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的确定生产的确定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各部门选择劳动雇佣量。增加一个劳动的 成本为劳动者的工资(w),获得的收
26、益为该劳动的产值。 制造业部门制造业部门: MM P MPLw 粮食部门: FF P MPLw 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两个部门工资相等: MMFF P MPLP MPL MF FM PMPL PMPL 因此,生产应选择在边际转换率等于相 对价格的地方。 E -PM/PF QM QF QM QF LM OM LM OF PMMPLM PFMPLF m(K0) m(K1) f LF LF 图中显示了资源配 置情况。资本增加 后,制造品的边际 产值上升,均衡点 由E移至E,结果制 造品部门劳动投入 增加,而粮食部门 劳动投入减少。可 见资本相对越多, 制造品的相对供给 越多。 E E
27、资本相对增加会导致制造品产量上升,而粮食产量下降,因此, 资 本相对较多的国家的生产偏向制造品。 国际贸易模式国际贸易模式 假设本国与外国的消费偏好相同,两国的生产技术也相同,那么,影响两国 贸易模式的因素为资本与劳动的相对量,资本相对较多的国家,制造品的相对价 格较低,其贸易模式为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 国际贸易产生的整体利益国际贸易产生的整体利益 当本国与外国的相对价格存在差异时,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就会发生。对于资 本相对较多的国家, 通过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获得贸易所得。 QF QM U U E A B 图形说明: 贸易前的生产和消费E点; 贸易后生产在A 点,消费在B点。 贸易后的效用
28、U大于贸易前效用U.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贸易对国家整体有益,但并非国内所有成员均可获得收益。贸易使本国 充裕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增加,但使本国相对稀缺的特定要素所有者 实际收入下降,贸易对流动要素的影响不确定,与消费偏好有关。证明:考 虑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的情形。 对劳动者的影响不确定 MM P MPLw FF P MPLw ; 1 2 MF MF M MMM FM M FFM FF ww MPLMPL PP Pw QLMPL PP Pw QLMPL PP 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 ( ) ( )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对资本所有者的影响对资本所有者的影响
29、-增加增加 两块阴影部分面积总和等于产 量,剔除矩形阴影部分所代表的实 际工资支付后,剩余部分为上面的 阴影部分,代表资本所得。 贸易使制造品衡量的实际工资下降, 资本所得增加部分为下面兰色的部分。用 制造品衡量的资本实际所得上升。此外, 由于贸易使粮食相对价格下降,所以用粮 食衡量,资本实际所得也上升。 w/PM MPLM, MPLM LM LM w/PM O (w/PM) LM 1 2 3 4 w/PM MPLM, MPLM LM LM w/PM O q1 q2 q3 对土地所有者实际所得的影响对土地所有者实际所得的影响下降下降 无论用哪种产品衡量,贸易均导致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所得下 降。(
30、请自己分析)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1)2001年日本实行临时保障措施限制中国香菇、大 葱和灯芯草大量进入日本市场,其原因在哪里? (2)荷兰等国在发现丰富石油资源后,工业化进程减 缓,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本章说明资源禀赋相对差异为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资源禀赋相对差异 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的影响。 本章首先介绍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然后介绍关于该理论的部分推论,最后 介绍检验结果。本章涉及的主要定理如下: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理论) :各国出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饶要素的产品, 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禀
31、赋的增加将引起密集使用 该要素的商品产量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同时引起其他商品的产量减少。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贸易提高出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降 低进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均质要素的收益率相同。 本章简介本章简介 第一节第一节 赫克歇尔赫克歇尔- -俄林俄林(H(H- -O)O)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假设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劳动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给定任一要素价格,劳动相对于其他要素的投入比例 高于其他商品的商品。 例如在一定要素价格下,A商品生产中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比例为2,B 商品生产中劳动与资本投入比例为1,那么,A商品为
32、劳动密集型商品,B 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劳动丰裕国劳动丰裕国:如果一国拥有的劳动与资本(或土地等)的比例大于另一 国,该国被称为劳动丰裕国,另一国被称为资本(或土地)丰裕国。 例如本国拥有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为5,外国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为 3,那么,本国为劳动丰裕国,另一国为资本丰裕国。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H H- -O O模型的主要假设模型的主要假设 两国、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 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规模报酬不变; 一种商品为劳动密集型, 另一种商品为资本密集型; 商品与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两国生产不完全专业化;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国内生产部门间的要素流动自由, 国际
33、间的要素流动不可能;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两国贸易平衡。 H-O模型的主要假设模型的主要假设 第二节第二节 生产中要素投入比例的确定方法生产中要素投入比例的确定方法 要素投入技术选择的原则要素投入技术选择的原则:生产等量产品,按照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要素投入。 等产量线等产量线:描述生产等量产品要素投入组合情况的曲线。 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中相互替代,且由于边际生产具有递减的规律、等产量 线为向右下方倾斜、对原点凸的曲线。等产量线斜率的绝对值为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 之比,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成本线等成本线:给定要素价格下,成本相同的要素投入组合。 假设生产单位产品投入的劳动
34、和资本分别为L和K, 生产成本(C)可表示为: C=wL+rK; 其中, w为工资,r为地租。 在成本一定时,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为: wC KL rr L K A E 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处, 成本最低,要素投入确定,OE线的 斜率表示要素投入比。 O 产量与要素投入比产量与要素投入比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对于给定的要素价格比,任何产量所 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因此,单位产量下的要素投入比例也 代表了其他产量下的要素投入比例。 L K O S Q1 Q2 Q3 E A B 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资本密集型商品 商品A和商品B的生产技术不同,单位产品的等产量线分
35、别如图AA线和BB线所 示,在给定的要素价格下,A商品生产的劳动-资本比大于B产品的劳动-资本 比,A为劳动密集型商品,B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此外,在劳动相对价格比增加的情况下,两种产品生产中的劳动相对投入均 会减少。 w/r K/L A B O A L K A B B O EA EB 第三节第三节 资源禀赋与生产的关系资源禀赋与生产的关系 分析思路简介分析思路简介 为了揭示资源禀赋与生产结构的关系,首先分析一国 一定资源下要素在两种商品生产中的配置, 然后,分析一 种资源增加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劳动相对 于资本的禀赋越多,用于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的各种要素 投入越多,而用于资本密集
36、型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越少,因 此,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产量越大 。由此可知,劳动丰 裕国偏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 资源配置原则资源配置原则 两种商品生产中劳动的边际生产收益相等:PAMPLA=PBMPLB=w; 两种商品生产中资本的边际生产收益相等:PAMPKA=PBMPKB=r; 资本与劳动充分利用:LA+LB=L; KA+KB=K. 根据前面两个条件,最优资源配置处,A商品与B商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 等,等产量线相切。 分别以劳动资源总量(L)和资本总量 (K)为长和高,作出矩形方盒(埃奇沃斯 盒状图)。资源在两部门的配制用方盒中的一点表示。 B A OA OB A B E LA L
37、B KB KA 图中E点满足资源配 制原则,A产品的劳动和 资本投入分别为LA和KA;B 产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 分别为LB和KB. 资源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资源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给定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下,一国资本总量增加,代表资本的方盒高 度增加,最优要素配置从点E移至E点。劳动密集型商品A的劳动和资本投入 均减少,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增加。因此,资本增加后, 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增加,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产量减少。该结论被称为 雷布津斯基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Rybczynski theorem)theorem)。 OA OB E LA LB KB KA
38、OB E LB KB KA LA 雷布津斯基定理给出的启示:雷布津斯基定理给出的启示: 资本禀赋增加的国家,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趋于收缩; 劳动人口增长快的国家, 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发展; 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实 现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变。 雷布津斯基定理给出的启示:雷布津斯基定理给出的启示: 第四节第四节 资源禀赋与贸易资源禀赋与贸易 资源禀赋与相对价格资源禀赋与相对价格 根据资源禀赋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推断,给定商品价格下,资 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产量大于劳动丰裕国。在两国需求偏 好相同时,如果没有贸易,资本密集型商品在资本丰裕国的相对价格 低于劳动丰裕国
39、的相对价格。 资源禀赋与贸易模式资源禀赋与贸易模式 由于贸易前资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他国低,因 此,贸易自由化后,资本丰裕国将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 集型商品。如图所示,资本丰裕国效用水平上升。同样可以证明劳动 丰裕国的效用水平也上升。以上结论为H-O 定理。 C A B U U 贸易前国内生产 可能范围内可以达到 的效用为无差异曲线U 代表的水平;贸易后, 国内资本密集型商品 (B商品)相对价格升 高,效用水平上升到U。 QB QA -PB/PA 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所得的影响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所得的影响( (关于关于S S- -S S定理的证明定理的证明) ) 影响机制
40、影响机制: 如本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A,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B 商品A相对价格上升 本国商品A的生产增加、而资本密集型商品B的生产减少 本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需求增加 劳动工资相对于资本的利率上升 商品A和B生产中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增加 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上升,资本的实际利率下降。 , AAB AB BAB PLwLL QQ PKrKK 需求 使用 第五节第五节 赫克歇尔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的推论俄林理论的推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论包括雷布津斯基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S-S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的证明前面已经提到,本 节分别对S-S 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进行
41、说明。 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所得的影响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所得的影响(关于关于S-S定理的证明定理的证明) 数学证明 两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可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表示: 11 ; (1)() ; (1)() . A) ) AAAABBBB AA AAA AA BB BBB BB A B QA K LQA K L QK wPP A LL QK wPP A LL w B P w P 利润最大化时,劳动的边际收益等于工资: 因此,用 产品衡量的实际工资(和用 产品衡量的 实际工资(随着资本-劳动投入比例的上升而上升。 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致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上升
42、,所以,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劳动者实际所得上升。 同样方法可以证明,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使资本实际利率下降。 上述结论被称为S-S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尽管生产要素在两国间不能流动,但国际贸易将使两国均质要素 的价格趋于均等。 影响机制影响机制 贸易前劳动丰裕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较低,资本丰裕国资本 密集型产品价格较低; 贸易模式:劳动丰裕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贸易使劳动丰裕国增加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 劳动相对需求增加,资本相对需求减少; 劳动丰裕国劳动工资上升,资本利率下降; 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最终完全相同。 要素价格均等
43、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第六节第六节 H H- -O O定理的实证检验定理的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悖论:美国为资本丰裕国,根据H-O 定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应 较高。但瓦西里里昂惕夫(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先后对1947年、1951年和 1962年美国贸易数据的分析却发现: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其出口商品 高。里昂惕夫的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之谜)。 进口 出口 资本含量(万美元) 213.2 187.6 劳动含量(人年) 11.9 13.1 资本/劳动 17.917.9 14.314.3 表中为1962年的检验结 果,美国百万美元出口产 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小于 进口产
44、品的同比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称为南北贸易,如美国和韩国的贸易,H-O定 理可以较好地对南北进行解释。 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H-O理论与部分检验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从理论假设存在问题和检验方法 存在问题两方面考虑可以进行解释。从理论上分析,主要解释如下: 需求逆转需求逆转:两国需求偏好不同时,比较优势不完全由资源禀赋决定。如资本丰裕国 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比其他国强,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会 比他国高。 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时,要素投入比改变。如果在要素价格比变化, 商品的要素密集型发生改变,会出现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
45、集型不同的情况。 贸易政策与规模经济贸易政策与规模经济:现实中的贸易壁垒对贸易产生影响、许多贸易形成的原因不 完全取决于资源,如在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十分重要。 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各国劳动力素质存在差异,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同样数量的 劳动投入产出不同。劳动力素质一般用受教育水平衡量,称其为人力资本。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许多贸易品属于自然资源产品,不是加工品,如石油、铁矿等,将这些 产品划分为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不合适。 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对于专业化分工的情况,H-O理论不成立。 本章同时考虑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首先介绍具有一般性的国际 贸易问题分析模型,然后
46、利用该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和国际收入转移 对贸易和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贸易条件是本章涉及的重要概念。 本章的重点在于如下方面本章的重点在于如下方面: 贸易条件(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相对价格)的确定方法; 贸易条件与国民福利的关系; 贸易条件与进出口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入转移对贸易条件及国民利益的影响。 本章介绍本章介绍 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 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商品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贸易平衡; 国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但没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该模型的主要假设包括:该模型的主要假设包括: 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的关系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的关系 在一定资源和技术下,两种商品(A商品
47、和B商品)产量(QA和QB) 之间的替代关系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根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原则,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商品相对 价格(PA/PB)之处。(此时,在给定价格下,国内生产的名义总产值 也达到最大,请思考理由?)。 E E QA QB PA/PB (PA/PB) QB/QA (QB/QA) 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 生产由点E转变为点E A商品相对供给增加。 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的关系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的关系 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 需求根据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确定。 预算约束预算约束:消费者预算等于生产所得,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为通过
48、生产点、 斜率绝对值等于相对价格的直线。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处,消费者 的效用最大。 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 消费者需求由C点转移到C点A商 品相对需求下降。 说明: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本国生产与消费的不同反映了贸易额 的大小。图示中,A为出口产品,B为进 口产品。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称为 贸易条件改善)增加A产品出口国的效 用(福利)。 E QB QB/QA C E QA PA/PB (PA/PB) (QB/QA) C 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 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在均衡价格下,各产品的世界总供给等
49、于世界总需求。两种产品 的均衡价格之比为均衡相对价格,在均衡相对价格下,两种产品的相 对供给等于相对需求。均衡价格可以根据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 线的交点确定,也可以根据提供曲线确定。 根据相对供给和相对需 求确定均衡相对价格(贸易 条件)。 相对供给上升贸易条 件恶化; 相对需求上升贸易条 件改善。 (QA+Q*A) (QB+Q*B) PA/PB RS RD E (PA/PB)E RD RS E” E 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利用提供曲线分析贸易条件利用提供曲线分析贸易条件 相对价格变化,生产和需求改变,生产与需求之间差别通过贸易弥补。 如图所示,在原有的价格下,
50、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出口价格上 升后,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 提供曲线提供曲线: : 以出口为横坐标,进口为纵坐标,描述在不同相对价格下 一国愿意出口与愿意进口数量关系的曲线。 E QB C E QA PA/PB (PA/PB) C F F A商品出口量 B商品进口量 O OC PA/PB (PA/PB) 利用提供曲线分析贸易条件利用提供曲线分析贸易条件 提供曲线的基本性质提供曲线的基本性质 提供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贸易均保持贸易收支平衡,该点与原点连接线的斜率代 表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比。原点处提供曲线的切线斜率代表没有贸易时 的相对价格。 在出口产品相对价格较低时,提供曲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