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 单元繁殖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 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 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 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 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 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 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 对动
2、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 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 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 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 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 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 做铺垫。 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二、单元目标解读
3、与概念分析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 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 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 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 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4、,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2.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
5、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 的逻辑结构编排。本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指导 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无性 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基础上,通过 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 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 四、单元教学目标四、单元教学目标 (1)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 (2) 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3)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 五、单元活动导图五、单元活动导图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用种子繁殖 1 2 用根、茎、叶繁殖 1 3 动物的繁殖 1 总课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