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诸子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余 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韩非子、李斯均为其弟子。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 语言质朴, 多排比句, 又善用比喻。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 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 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链接:孟子“性善论” 创作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 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 老师来自全国各地
2、,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 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 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解 题 一、理解文意 1.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1段)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 诵读诵读提示提示 该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应重读“学”“已”两字。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停止 课 文 分 析 论 证 过 程 为什么学 怎么学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2段)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绳( ), ( )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 )有( )槁暴( ),不 复挺( )者, 使之然( )也。故木受绳则直,
3、金( ) 就( )砺( )则利,君子博学( )而日参( ) 省( )乎( )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从 比 合乎 木匠用的墨线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弯曲的弧度 即使 同“又” 晒干 直 这样 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接近,靠近 磨刀石 广泛地学习 检验 省察 相当于“于” 同“智”,见识 诵读提示诵读提示 “青”“冰”句,应重读“青”“寒”,强调程度深。“木 也”部分,应重读两个“ ”字,强调改变的手段。“故矣”分三 个分句,前两个分句读得轻,后一个分句读得重。因为前两个是比喻句, 后一个是观点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4、,其曲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是丌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 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 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 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丌会再挺直,是因 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 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 而行为就丌会有过错了。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
5、1)文中借助挺直的木头被弯曲后,即使又晒干也不能复原,说明事 物经过人工改造, 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_”。 (2)文中“ , ”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态。 (3)文中以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为喻, 引出“_ , ”的结论, 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禀性。 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
6、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 )舆马者,非利足 (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而绝( )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 踮起脚后跟 劲疾 清楚 借助 善于奔走 到达 用作动词,游泳 横渡 同“性”,天性 外物,包 括各种客观条件 诵读提示诵读提示 “吾尝见也”是个并列复句,读时应前句重,后句轻,因为 前句是观点句,后句是比喻句。在观点句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应 重读,以此突出“学习”的重要。 四个“而见”“而闻”“而致”“而绝”句,均属转折句的转句, 应重读,尤其重读“见”“闻”“致”“绝”四字,以强调结果。 “君子”句,重读“善假于物也
7、”,尤其重读“假”“物”两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丌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丌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 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 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 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 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8、, (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4)文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 终日殚精竭虑思考, 却 “_ _ ”;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 ”。 (5)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直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 _ _ _ _ , ”。 (6)荀子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的道理。 利用声音传播规律 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_ _ _ _ , ”。 (7)文中强调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 般人, 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 , ” 。 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尝终日 而思矣 顺风而呼 声非加 疾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
9、也 而闻者彰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解释词语解释词语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 )自得( ),圣心备焉。故不 积跬( )步( ),无以( )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用心( )一( )也。蟹六跪( )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 )者,用心躁( )也。 兼词,相当于“于此” 非凡的智慧 获得 跨出一脚 跨出两脚 没有用来的,无从 一天的行程 停止,止息 刻 雕刻 地下
10、的泉水 因为心思 专一 腿 蟹钳 藏身 浮躁,不专心 诵读提示诵读提示 “积土备焉”同样重读观点句。“故”应单独一顿,以强调 结果。“积”反复出现,应重读。 “骐骥镂”句,“舍”字反复出现,应重读。两处正反对比 句中,正面的宜重,反面的宜轻。“蚓躁也”两组正反喻句中,正 面的重读,反面的轻读。“用心一也”的“一”重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丌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丌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丌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丌舍。锲 而舍之,朽木丌折;锲而丌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11、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 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 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丌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 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丌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丌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 成功就在于丌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 也刻丌断。(如果)丌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 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 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
12、没 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名句名句填空填空 (8)文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 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9)文中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 (10)文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1)文中以蚯蚓为例, 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 坚持不懈; 同篇中与 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 。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躁也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语言梳理探究
13、 2.下面是劝学中容易读错、写错和理解错的字,这些字有什么共同 特点?尝试用分类的方法记住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砺 跂 彰 楫 跬 驽 螯 鳝 (1)特点:都是形声字。 (2)分类:左形右声: 、砺、跂、楫、跬、鳝。 右形左声:彰。 下形上声:驽、螯。 解析 根据形旁记字义,根据声旁记字音。 3.下面引文出自清代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你从文中得到几种 “参”字的解释?你更认同哪种解释?阐述自己的理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三也。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俞樾曰:“省乎”二字,后人所加也。荀子原 文盖作“君子博学而日参己”。参者,验也。史记 礼书曰:“参是 岂无坚革利兵
14、哉?”索隐曰:“参者,验也。”君子博学而日参验 之于己,故知明而行无过也。 答案 “参”字有两种解释:一为“验”;二为“三”,即多次。两者 皆有道理,理由能自圆其说即可。具体略。 5.“而致千里”的“致”与“无以至千里”的“至”在意思上有什么区别? 两个字似乎都可以理解为“到达”,但在“到达”的方式上有区别。 “致”是借助外物使它到达。“至”是靠自身积累而到达,无须“假 物”。 三、把握观点和思路 6.请结合文本把右面结构导 图的空缺内容填写出来。 金就砺则利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君子生 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坚持 蟹六跪而二螯,非 蛇鳝之穴无可寄
15、托 者,用心躁也 专一 7.文章基本上每段阐述一个问题,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不同角 度进行论述,最后再照应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章第3段来进行分析。 先阐述“学”和“思”的关系,点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再运用比喻论证, 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在实际生活中,借助各种客观条件的 重要作用。说明学习的作用是借助外物,弥补自己的不足,由此得出结 论。 四、探究说理方法 8.“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 者容易接受。结合文本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 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层:直木为轮
16、。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 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 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 9、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象化的表述 说理的方法 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丌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丌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丌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丌舍 锲而舍之,朽木丌折 锲而丌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比喻论证(正面) 比喻论证(反面) 学习重在积累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贵在坚持 比喻、对比论证 学习成在专心 10.“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
17、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 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试从喻体的选用、喻体的种类、 喻体与论点的位置及关系、喻体与句式的结合等角度说明其特色。 (1)喻体的选用:来自生活,非常鲜活,如“木头”“车轮”“登山”等。 (2)喻体的种类:正反设喻,如“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与“不积跬 步”“不积小流”; 博喻,为论证学习贵在坚持,先后用了“骐骥”与“驽马”、“朽木” 与“金石”两组比喻。 (3)喻体与论点的位置:论点在前,喻体在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 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喻体在前,论 点在后,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18、。关系:以论带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 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以喻代议,如“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在句式上使用排偶句。有的使用排比句式,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使用 对偶句,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是排 比句还是对偶句,都用短句,间以长句,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 使文章显得结构有致,生气勃勃。 君子曰: 。青, ;冰, 。木直中 绳, , 。虽 , , 。故 , ,君 子 ,则 。 吾尝 ,不如 ;吾尝 ,不如 。登高 , , 而 ;顺风
19、 , ,而 。假 ,非 ,而 ;假 ,非 , 而 。君子 , 。 积土 , ;积水 , ;积善 ,而 , 。故 , 无以 ; ,无以 。骐骥 , ;驽马 , 。锲而舍 之, ;锲而不舍, 。蚓 , ,上 ,下 ,用 。 蟹 ,非 者,用 。 背 诵 结构 1.文化常识 君子 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有道德的人。 金 金属的通称,引申为金属制的器物。 舆 古代马车的车厢,是车上乘人的部分,借指车。 跬步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驾 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 返 回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劝 劝学 古义:劝勉,鼓励。 今义:拿道理说服人,使
20、人听从。 金 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的刀斧等。 今义:黄金。 博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爪牙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 用心 用心一也 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 念头。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动词,停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与世隔绝的 以为妙绝 副词,极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非常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动词,借助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动词,借、借给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动词,假装 4.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正常语序为“于蓝取” “于蓝青” 。 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 使之然也。 “者,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 以“之”为标志,正常语序为“利 之爪牙”“强之筋骨”。 作业: 1.归纳劝学语言现象,全面复习; 2.背诵并默写劝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