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之道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 1、2、3 难点:目标 3、4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 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 家族、 民族、 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 礼 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题解 “大学之道”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 ,在古代指与“小学” 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
2、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 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 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三、文学常识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 小戴记 ,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 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 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 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 料,是
3、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2.大学之道出自礼记 ,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宋代以前, 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 。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 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 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 句集注 ,经此, 大学与中庸 论语 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 书之首”的地位。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 自主翻译文章, 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 并记下疑难问题。 指导学生重点学习以下词语: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 有高尚、光辉的意
4、思。 3.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 ,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全宜。 10.齐其家: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家业繁荣。 11.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12.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1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14.庶人:普通百姓。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二)合作解疑 1.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以句为单位,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句。 2.针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
5、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 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 不妄动;心地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 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 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 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先要修养 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 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
6、意真诚的人,先要使自己获取 知识; 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的 事理认识充分, 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 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 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 德行作为根本。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以交流解疑巩固学习成果。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
7、止于 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 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 不就事论事, 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 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 ,就是不仅自觉地进 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 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 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 善过程。
8、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 的目标所在。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 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 ,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四)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 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 夫。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
9、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五) “三纲” “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 ,然后提出实现“三纲” 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 可辩驳的力量。 六、诵读,加深理解。 七、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 “八目” ,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 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 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 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 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 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八、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