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194185 上传时间:2021-03-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1 页 2021 届新高考语文作文主旋律素材专题(A) 聆听百年中国 2021 年 3 月 【写在前面】 主旋律题材一直被认为是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热点。2021 年初的一次“八省联考” ,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 点。为了突破新高考语文作文红色题材类文章写法单一的瓶颈,老师整理了本专题,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 散文(其中也有部分高考散文阅读材料) 、评论等,供同学们参考。 本专题前两个部分选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我们司空见惯的红色题材写出了新意,例如选取了以抒情性为主 的散文,它们的作者用“诗性”的笔法将“硬核”素材写出了“温暖”的样子;又如选取了议论性为主的时评,

2、它们的作者又以极小的切口切入,用理性将中国社会剖析出了不一样的视角。至于最后一个部分,则选取了历史 类的散文,供同学们积累素材和语言用。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阅读;祝大家在六月能赢得辉煌! 【方向一】 “红色”中国致敬先辈 方向一“红色中国”围绕 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理想信念” 、 “爱国主义情怀” 、 “正确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 “责任担当”四大核心价值的主题进行选材,共有 4 组 8 篇文章。 群文积累 1 (一) 井 冈 翠 竹 袁鹰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 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

3、 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 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 么自豪地说。 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竹子头一名。 是的, 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 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 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 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 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 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 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 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

4、小小的竹筒, 能引起老 表们想起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 食,想起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 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 “天天吃南 瓜,革命打天下! ” 你看那行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 重的提子也能挑得起。 当年毛委员哪里只是粮食?挑的 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们,正是用井冈山的毛竹做的扁担,把这关系全中国人 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 到北京城。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 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

5、弯 腰;竹叶烧了,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 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一到春天, 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 际的翠竹。 毛竹年年长, 为的是向敌人示威; 井冈山是压不倒、 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 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 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 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 于换了人间!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 井冈山人民一起开发这座万宝山。他们上得山来,头一 件事就是来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 着当年老红军

6、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筒盛水蒸饭。一 眼望不到边的毛竹,成年累月地藏在深坳里,据说有一 千多万根,轮流砍伐,是永远也砍不完的。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 条条修长的竹滑道。 它们几乎是笔直地从山顶上穿过竹 林挂下山来。这便是英雄的井冈山人的业绩。他们在竹 林里送走了几百个白天和黑夜,用竹滑道,用水滑道, 送出了一百多万根毛竹。这一百万根毛竹,流去了井冈 山人多少汗水,是无法计算的。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 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 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 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 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 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

7、三十多万毛竹的任务。漫天风 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 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 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 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竹桥, 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 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候,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 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 让它们沿着满山绕的 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 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 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 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 快快地去吧! 多少工地, 多少工厂矿山,

8、多少高楼大厦, 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2 页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 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 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二) 白 杨 礼 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扑入你的视野的,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 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 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 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 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 是经过锤炼的

9、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 荡如砥, 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 (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 的)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 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 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 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 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 吧? 然而刹那间, 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 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 似的树木的话, 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 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

10、树,然而实在是 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 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 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 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 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 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 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 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 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 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

11、娑”或“旁逸斜出”之 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 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 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 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 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 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 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 到处有坚强不屈,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这样枝枝叶 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 北平原纵横决荡,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 志? 白杨树是不平

12、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 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 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 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 ,去鄙视 这极常见、 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有删改) 群文简评 竹子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爱的意象之一, 白杨树则 是西北地区茫茫大漠常见的树种。不难发现,竹子与白 杨, 实则都兼具了 “高洁” 、“坚韧” 等多种品性。 文(一)、 文(二)使用了这

13、两种意象作为切入点, 将宏大的题材寄 托在了与革命先辈们有着相同品质的 “竹子” 或 “白杨” 身上,类比巧妙,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2 (一) 歌 声 吴伯萧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无论哪一首激 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 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 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象在记忆里摄下了声 音的影片一样。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 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 再听到那种歌声, 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云 霞灿烂如堆锦,桃李兼红杏” , 春之花那样一首并不 高明的歌,带来一整套辛亥革命以

14、后启蒙学堂的生活。 “我们是开路先锋” ,反映出一个暴风雨来临的时代。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描绘出抗日战争初期一幅 动乱的景象。 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想起延安的歌声来了。 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 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回想从洗星海同志指挥 的生产大合唱开始吧。那是一九三九年夏初一个晚 上,在延安城北门外西山脚下的坪坝上。煤气灯照得通 亮。以煤气灯为中心,聚集了上万的人。印象中仿佛都 是青年人。少数中年以上的人,也是青年人的心情,青 年人的襟怀和气魄。大家说说笑笑,熙熙攘攘,象 欢度快乐的节日一样。是的,正是欢乐的节日,是第一 个五四青年节。就是在那天晚上,我

15、们听了伟大的领袖 毛泽东同志那篇有名的报告: 青年运动的方向 。 说的这时候, 是报告完了, 热烈的鼓掌、 欢呼以后, 大家正极兴奋的时候。 那真是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 每个人都咀嚼、回味报告里的深刻意义和警辟的语句: “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 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 ” “今天 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 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 ”咀嚼着,回 味着这些语句,同时等候大合唱开始。 露天会场。西边是黑黝黝的群山,东边是流水汤汤 的延河,隔河是青凉山。南边是隐隐约约的古城和城上 的女墙。北边是一条路,沿了延河,

16、蜿蜒过蓝家坪,狄 青牢,直通去三边的阳关大道。合唱开始,大概已经是 夜里十一点了。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3 页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 第一次听见唱: 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洗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 动作有节奏, 有感情。 随着指挥棍的移动, 上百人, 不, 上千人, 还不, 仿佛全部到会的, 上万人, 都一齐歌唱。 歌声悠扬,淳朴,象谆谆的教诲,又象娓娓的谈话,一 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 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 出伴奏;几翻回荡往复,一直辐散到遥远的地方。抗日 战争的前线后方

17、,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 唱出来的歌呢? 唱歌的时候,一队有一个指挥,指挥多半是多才多 艺的,即能使自己的队伍唱得整齐有力,唱得精采,又 有办法激励别的队伍唱了再唱, 唱得尽兴。 最喜欢千人、 万人的大会上,一个指挥用伸出的右手向前一指,唱一 首歌的头一个音节定定调, 全场就可以用同一种声音唱 起来。一首歌唱完,指挥用两臂有力地一收,歌声便嘎 然停止。这样简直把唱歌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语言、 甚至一种号令。 千人万人能被歌声团结起来, 组织起来, 踏着统一的步伐前进,听着统一号令战斗。 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 的内容。二十年前那个时候,主要是歌唱革命,歌唱领 袖

18、,歌唱抗战,歌唱生产。延安唱的歌很快传到各抗日 根据地,后来又传到一个接一个的解放了的地区。日本 投降以后,哪里听到延安的歌声,哪里就快要解放了。 延安的歌声直接变成了解放的先声,譬如三大纪 律, 八项注意 那首歌吧, 从苏区唱起, 一直就是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哪个地方的 人民最痛苦,哪个战场上的战斗最艰巨,这首歌就先到 哪里。听见这首歌,连小孩子都知道人民的救星来了, 毛主席的队伍来了。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 旱的甘霖。人们含着笑又含着喜欢的眼泪听这首歌。我 甚至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听别人唱这首歌,仿佛也是自 己在唱。听见声音,仿佛同时看见了队伍,看见队伍两

19、旁拥挤着欢迎队伍的人群。人群里,年长的是大娘,大 爷,同年的是大哥,大嫂,兄弟,姊妹,都是亲人。又 仿佛队伍同时是群众, 群众又同时是队伍, 根本分不清。 这首歌,唱一千遍,听一万遍,我都喜欢。 (有删改) (二)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 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 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 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 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 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 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 它其实是红军

20、当 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 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 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 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 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 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 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 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 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 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 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 是街巷、 祠堂, 还是照壁、 屋前, 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 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

21、就是说,在那段特殊日 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 山歌也红。 它是革命的摇篮, 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 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 , 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 取 “井冈山的名字叫红” 。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 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 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 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 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 我最熟悉的是 映 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 。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 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

22、不能说是原汁原味 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 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 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 那天的见面会上, 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 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 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 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 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 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 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 凤的爷

23、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 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 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 就是一个记录了 30 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 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 歌, 带有很浓的客家味。 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 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被电视剧井 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 歌去北京, 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 井冈山 热播之后, 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 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 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 山上给游客“打山歌” 。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 歌?她说, 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

24、, 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 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 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 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 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 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 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 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4 页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 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 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有删改) 群文简评 歌声是民族情感最朴素、 也是最直接的表达形式之 一。积

25、累 2 中的文(一)、文(二)均使用了“红色歌谣” 作为切入点,通过歌曲的内容与当地环境、人文风景的 结合,写出了红色中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因,构思精 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3 (一)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 1949 年初冬, 我正式走 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 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 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 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 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 大一点的同学。我们三个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

26、,迫不 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 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 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 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 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 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 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 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 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 穿透了 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 隆声也越来越震耳, 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 喷吐着白汽, 呼啸着逼过来。 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 猛然间看到在火

27、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 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 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 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 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 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 的事情将要发生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 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 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 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

28、案。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 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 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 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 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 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目前还有很重要 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 了大风暴, 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 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 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 接雨水喝, 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 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 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 粮食种子。 原来他每

29、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 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 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 汐兵, 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 瓜苗, 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 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 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 铁, 过去叫 “铁匠” 。 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 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 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 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 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 : 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

30、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 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有删改) (二)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 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 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 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 树上所有的叶子都 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 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 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 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 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 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 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 画。就像这栋位于

31、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 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 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 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 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 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 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 ,毛泽东指 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 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 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 在诗人眼中, 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 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 。尽管当地人说,这首 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 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

32、, 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 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 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 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 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 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 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 神圣可以沉眠, 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 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5 页 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 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 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 战士。我羡慕毛泽东、

33、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 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 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 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 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 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 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 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 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 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 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 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 历史不拒绝

34、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 持彩练当空舞” ,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 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 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 练飞过于都河, 飞过金沙江, 飞过娄山关, 飞过乌蒙山, 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 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 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 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 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 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

35、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 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 练, 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 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 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 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选自熊召政历史的驴友 ,有删改) 群文简评 “光”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 “彩练”是共产主 义精神的外化。积累 3 中的文(一)、文(二)使用了这两 者小切入点,写出了红色中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原因, 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学习。 群文积累 4 (一)秋瑾:襟抱谁识? 耿立 在 2011 年的第一天,人生第一次路过杭州。今天 的西湖少了风苦水寒,这冬

36、日的午后,我从走过秋瑾灵 柩的这个桥头走过,我想到,也是在光绪三十三丁未年 的正月间,秋瑾与女友徐自华一起,在冬日的杭州,两 人登临凤凰山吊南宋故宫遗址,登高送目,正故国的冬 日,那时的西湖是萧杀,正如当时的国运。 在寒冷中挺风而立的才三十二岁的奇女子, 如一枝 寒冬的梅,横斜在冬日,不是疏影黄昏,而是如瘦铁的 枝干,在顽强对抗着孤冷。我知道秋瑾是喜爱梅花的, 她笔下的“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 ,抑或 就是她的影写,秋姿态,梅精神。 先初,我接触到秋瑾被捕时的文字,是说用枪激烈 抵抗的, 但后来知道血写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墨写的 秋瑾持枪拒捕的事实。陶成章浙案纪略回忆,得知 安庆事败

37、, 执报纸坐泣于内室的秋瑾 “不食亦不语” ,“有 劝之走者,不问其为谁何” 。此后杭州女师同学劝其避 难,秋瑾的最后回答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清军到大通学堂前门时, 学生仍劝秋瑾从后门乘船 渡河, “瑾不应” ,不走不避,决心殉难。其时以身相殉 的秋瑾,一袭白衫,坐在楼上,静等那最后时刻到来。 被捕后的秋瑾,被关在山阴监狱,绍兴知府贵福要 县令李钟岳严刑拷问,希望获得有用的一二线索。 第二天的午后,雨脚如麻,虽是夏日却有种凄风苦 雨的味道。雨落在青藤的胡同,雨落在人去楼空的大通 学堂;雨落在闹市轩亭口,雨落在乌篷船,雨落在岸旁 的乌桕树上。这一切都在雨中有了凄迷,有了不祥。 李钟岳恪守

38、着自己的良知和底线,没有动刑,没有 逼供,只是让秋瑾自己写供词,秋瑾提笔仅写一“秋” 字,如指顶大。李钟岳令再写,秋瑾沉思片时,好像看 到储存在天际的云和雨,越来越凝聚,越来越饱满,突 然一声长啸,那氤氲就跃下云层,独立纸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秋瑾的事上,贵福本是存有私心,借刀于李,因 其“雅不欲冒杀士之名” ,故假手李氏。这时的李钟岳 的内心,如虫子在啮咬,他感到了无力,他向秋瑾惭愧 地说: “事已至此,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汝死 非我意,幸谅之也。 ” 当秋瑾系狱,亲属恐遭株连,逃避进深山;当秋瑾 轩亭而殉,秋家就无人收尸,而遗骨由绍兴同善局草草 成殓,槁葬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39、秋瑾的死和血,硌痛了一些有良知的人,她激怒了 民族久已蛰伏的良知, 一个女人的死使一个民族的男子 蒙羞,秋瑾让麻木以惊醒,给踉跄以力气,让无情以热 血,给铁石以恻隐,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良知作愤 慨。 在晚清的年代里,秋瑾比女人多出了男人气,比 男人多出了英雄气。 法国诗人雨果有一首赞颂巴黎公社的女英雄、 诗人 米雪尔的诗,题目是比男人伟大 。面对秋瑾这样的 有奇行的女性,还能有什么有“比男人伟大!”更恰切 的词语去描写秋瑾吗?或许,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比 男人伟大的女子,一位如娜拉一样走出家门的女子,才 会诞生那首足以和岳飞相媲美的满江红词章吧: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40、,秋 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 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有删改)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6 页 (二)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 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 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 但又放不下笔。 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 l990 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 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 渡桥。一听

41、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 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 但从这个渡口出发 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 “你 朝爷爷砍吧!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 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 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 上海大学讲课, 他的才华熠熠闪光, 听课的人挤满礼堂, 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 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 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与鲁迅、 茅盾、 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

42、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 应该到书斋里 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 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 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 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 他一被捕 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 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 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 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 “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 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 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 是靠肉体的耐

43、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 理性的力 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刑前, 秋白唱 国际歌 , 唱红军歌曲, 泰然自行至刑场, 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 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 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 人们也许还 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 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 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 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 他主持 “八七会议” , 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 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 号。但是他不肯,他觉

44、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 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 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 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 或者光明后面的 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 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 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 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 临深谷的高峰, 风鸣林吼, 奇绝险峻, 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 一年年地来去, 一次次地徘徊, 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 门登舟之时一

45、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 ,想到“轻解 罗裳,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 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 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 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 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 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 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 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 甚而一件也没有 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 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 许他早已注

46、入历史的年轮。 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 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 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 败后再渡乌江, 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 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 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 他们都把行将定 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 成其心。 秋白不朽。 (选自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 ) 群文简评 革命先辈是我们追寻的旗帜。 积累 4 中的文(一)以 旧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女革命家秋瑾、 文(二)以中国共 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作为切入点, 通过两位人物的重 要生平经历,结合以中国的重要

47、革命历程,值得我们学 习。 作文热点素材聆听百年中国 第 7 页 【方向二】 “韧性”中国平凡光芒 方向二“韧性中国”围绕 2020 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 “品德修养” 、 “奋斗精 神” 、 “健康情感”四大核心价值的主题进行选材,共有 4 组 8 篇文章。 群文积累 1 (一)今天,它终于从中国消失了 国馆 今天我想讲的,是一个足够滚烫的故事。 一 故事的结局你们已经看到了:300 多万扶贫人呕心 沥血 8 年,带领近 1 亿人脱贫。 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 70%,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 定下的减贫目标。乍眼看去,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数据有 多伟大。甚至有人不惜以各种言论

48、抹黑这一成果。 坦白说,看着这些,我是心痛的。 要知道,对全人类而言,脱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难 以解决的问题。 哪怕再盛世的朝代, 哪怕再发达的国家, 也都有饱受饥寒之人。无数国家尝试过许多方法,无不 折戟贫困,是顽疾。 但今天,我们解决了,成功改写了世界贫困版图。 世界银行曾测算,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接近 19 亿。80% 集中在东亚、南亚和太平洋地区。而 30 年来,东亚和 太平洋地区贫困人口却大幅减少,背后最大推动力是: 中国,我们。 你很难想象这其中有多艰难。 我们才建国不到百年, 曾经还一穷二白,贫困是这片土地的常态:数万万人吃 不饱,穿不暖。没资源加上各种天灾人祸,要说脱贫, 比登天还

49、难。去年遭遇新冠疫情,扶贫变得更为棘手。 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可能新增 1 亿多人进入极端贫困。一些国际组织也不看好中国能 完成脱贫。 压力空前大。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300 多万人 还在扶贫路上死磕往大山深处,往落后农村,往最 贫困的地方去。 不久,中国宣布最后一批贫困县成功脱贫。这意味 着,中国 9899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只用了 8 年,完 成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完成的事情。 国外都 为之惊叹: “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 这的确是奇迹,也就我们能这么干。都说人是自私 的,可到了我们这,偏偏就有人舍弃原本优渥的生活去 帮别人数百万人前仆后继。 而

50、这其中,更让我泪目的是,1800 多人牺牲。 二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刻在那 1800 多人骨子里的一句话。 我想很多人 一定不知道, 2019 年的 6 月, 有一条新闻淹没于娱乐热 搜之中:广西抚平驻村书记黄文秀遇难。 如水花滴入大海,没泛起多大涟漪。今天,我想请 你们记住这个人。她做了很多我们不敢,也许一辈子都 不会去做的事情。 很多人从农村出来后,都不会再想回去。大城市灯 红酒绿, 不管拎哪点出来都秒杀农村。 但偏有人要回来: 黄文秀。 外人眼里,这是很傻的事情。父亲重病卧床,干嘛 不待在家好好照顾。更何况自己硕士毕业,好好待在大 城市里拿着高薪,舒舒服服过日子不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新高考作文主旋律素材积累:聆听百年中国.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